塞內加爾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Senegal),簡稱塞內加爾,位於非洲西部凸出部位的最西端,北接茅利塔尼亞,東鄰馬裡,南接幾內亞和幾內亞比索,西臨維德角群島。國土面積為196722平方公裡,海岸線長約700公裡。首都達喀爾。
塞內加爾地形主要為平原,東部和東南部有丘陵高地,沿岸多起伏的沙丘。塞內加爾的全國總人口1572.6萬(2018年),塞內加爾全國有20多個民族,主要有沃洛夫人、富爾貝人、塞雷爾人、曼丁戈人等。大多數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官方語言為法語。
公元9世紀建立泰克魯王國,13世紀被馬裡帝國徵服。14世紀中葉建卓洛夫王國,16世紀前後屬桑海帝國。1444年起遭葡萄牙入侵,17—18世紀遭荷蘭、法國和英國爭奪。1677年法國組建塞內加爾殖民地,1895年劃歸法屬西非管轄。1946年成為法國海外省。1958年成為法蘭西共同體內自治共和國。1959年與馬裡結成聯邦,1960年退出,成為獨立共和國。
1、早期歷史
在遠古時代塞內加爾境內已有人類居住。早期居民主要是沃洛夫人、塞雷爾人和圖庫洛爾人等。
9~10世紀,塞內加爾是加納王國的一部分。
公元10世紀,圖庫列爾人建立泰克魯王國,與北非各部族之間建立起聯繫。
1076年,來自摩洛哥的阿爾穆拉比特人來到塞內加爾河與甘比亞河之間地區,建立統治並傳播伊斯蘭教。
11世紀,伊斯蘭教傳入,然而泛靈論在塞內加爾各地一直流行到19世紀。
14~16世紀,塞內加爾先後隸屬於馬裡帝國和桑海帝國,但由於處在帝國邊遠地區,實際統治者是各部落酋長。
14世紀末,沃洛夫人在塞內加爾河與維德角半島之間建立了卓洛夫王國,該王國由卡約爾、巴奧勒、瓦洛、辛、薩盧姆和卓洛夫等6個酋長國組成。
2、殖民者的入侵
1445年,葡萄牙人登上塞內加爾沿岸探險,隨後,葡萄牙人入侵維德角地區,並在維德角群島建立販賣奴隸、黃金和其他貨物的貿易據點。
1617年荷蘭人在此開闢居留地,逐步排擠葡萄牙人,控制了西非海岸的貿易。
1638年,法國在塞內加爾河河口建立起第一個殖民區。在整個17和18世紀期間,歐洲人從塞內加爾境內運走大批奴隸、象牙和黃金。
1677年,法國又以武力奪取了荷蘭在塞內加爾的幾個重要據點。
1693年,英國以武力從法國手中奪得了戈雷島和聖路易城。
1783年,英、法籤訂《凡爾賽條約》,法國承認甘比亞河兩岸為英國的勢力範圍;英國則同意將包括戈雷島和聖路易城在內的塞內加爾劃歸法國。
19世紀初期,法國控制海岸地區,並向內陸擴張,阻止圖庫洛爾帝國的發展。
法國在進行軍事徵服的同時,加緊對塞內加爾進行經濟掠奪。1848年法國宣布禁止奴隸貿易後,在塞內加爾引進花生種植,導致了殖民地單一經濟的畸形發展。
1848年法國規定,聖路易、達喀爾、呂菲斯克和戈雷島的塞內加爾人享有法國公民權利和選舉代表參加法國國民會議的資格。
1851年,法國在塞內加爾設立塞內加爾銀行。
1854年,法國派遣L.-L.-C.費德爾布沿塞內加爾河向內地擴張,遭到奧馬爾·塔勒父子領導的圖庫洛爾人和拉特-迪奧爾領導的沃洛夫人的頑強抵抗。
1864年,塞內加爾徹底淪為法國殖民地。
1887年,法國在塞內加爾建立「法國西非公司」。
1890年,法國佔領了塞內加爾。
1895年,法國宣布成立法屬西非聯邦。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法國修建了自達喀爾至聖路易城的鐵路及沿海港口,從而加強了對塞內加爾的控制。在政治方面,法國執行同化政策。
1902年,法國在達喀爾設聯邦總督府,塞內加爾便成為法國統治西非的政治、經濟中心。
1909年劃入法屬西非洲。
1914年,塞內加爾選派B.迪亞涅參加法國國民議會,成為法國議會中的第一名黑人議員。法國除選派當地上層人士到法國學習外,還在塞內加爾創辦學校,使塞內加爾成為法屬黑非洲殖民地傳播法國文化的中心。
1945年底,塞內加爾選派L.蓋亞和L.S.桑戈爾參加法國制憲議會。
1946年,塞內加爾參加法蘭西聯邦。塞內加爾全體居民都成為法國公民;並成為法國的一個海外領地。
3、塞內加爾獨立
1948年,桑戈爾領導建立塞內加爾民主集團,在廣大農民支持下,提出反對同化政策、實行地方自治和權利平等的要求。
1958年11月,根據戴高樂憲法,塞內加爾成為「法蘭西共同體」內的「自治共和國」。
1959年4月,塞內加爾與法屬蘇丹(今馬利共和國)組成馬裡聯邦。
1960年4月4日,塞內加爾同法國籤署「權力移交」協定。
1960年 6月,馬裡聯邦成為共同體內的獨立國家。同年 8月20日,塞內加爾退出馬裡聯邦,宣布完全獨立,成立塞內加爾共和國。列奧波爾德·塞達·桑戈爾為首任總統。
4、獨立後的塞內加爾
獨立後,塞內加爾由進步聯盟黨一黨執政,確定非洲社會主義為國家的發展道路。
1971年12月7日塞內加爾同中國建立外交關係。
1974年,實行有限制的多黨制。
1976年,進步聯盟黨改名為塞內加爾社會黨,加入社會黨國際,並提出實行民主社會主義。對外主要是維持與法國的密切關係和加強與美、英的聯繫。
1980年12月31日,桑戈爾總統自動引退,阿卜杜·迪烏夫總理接任。此後,迪烏夫於1983、1988和1993年三次連選連任。
迪烏夫在繼續貫徹前任總統路線的基礎上進行了一些改革。對內,政治上進一步實行多黨制、整頓塞內加爾社會黨;經濟上進行調整和改革。對外,奉行不結盟政策,堅持民族自主,主張非洲的團結,統一。加強同鄰國、特別是與甘比亞的聯繫。
1982年2月,塞內加爾和甘比亞結為塞內甘比亞邦聯,兩國達成協定,將軍隊和公安部隊進行合併;結成經濟和貨幣聯盟;協調外交政策和交通運輸;建立由塞內加爾控制的邦聯組織機構及制度,兩國雖然合併,但仍保持各自的獨立。
1983年2月27日通過普選,迪烏夫當選為總統。
1989年,塞內加爾和甘比亞雙方達成協定,解散了該聯邦。
5、現代時期的塞內加爾
2000年2月,塞內加爾舉行總統選舉,民主黨候選人阿卜杜拉耶·瓦德擊敗迪烏夫當選總統,結束社會黨長達40年的執政歷史。近幾年來,塞內加爾境內的暴動引起政治混亂。
現行憲法於2001年1月經全民公決通過,後經多次修改。憲法規定:總統是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最高統帥,由直接普選產生,任期5年(2001年憲法規定為7年,2016年3月通過的憲法修正案規定,自下屆總統起任期為5年),只能連任一次。總統缺位,由國民議會議長代理,並在2至3個月內舉行大選(2012年9月憲法修正案規定)。總理為政府首腦,由總統任命。
2004年,塞內加爾的磷酸鹽產量191萬噸。塞內加爾是西非最大的產鹽國,約三分之一的鹽產量出自於小作坊之手,來提供給本國和鄰國的食鹽市場。
2006年初,瓦德總統提出「加速增長戰略」,目標是今後10年內年均經濟增長7-8%,實現國內生產總值翻番。
2008年4月,塞內加爾國民議會通過關於成立最高法院的法案,決定將行政法院和上訴法院合併為最高法院,並於8月對憲法相關條款進行了修改。11月,最高法院成立,帕普· 奧馬爾·薩科(Pape Oumar Sakho)擔任最高法院院長,阿卜杜拉耶·蓋伊(Abdoulaye Gaye)擔任總檢察長。
2009年以來,朝野雙方圍繞2012年總統大選的鬥爭趨於激烈。
2012年初,塞內加爾反對派多次組織示威遊行,抗議瓦德總統謀求第三任期,塞內加爾局勢一度緊張。2月26日和3月25日,塞內加爾先後舉行兩輪總統選舉,投票過程平靜有序。反對黨候選人薩勒在第二輪投票中以65.8%的得票率獲勝,當選為塞內加爾歷史上第四位總統。4月2日,薩勒正式就職。
2018年10月8日,經國際奧委會第133次全會批准, 塞內加爾正式獲得2022年第四屆夏季青年奧運會的舉辦權。這是非洲大陸首次舉辦奧林匹克賽事。
2019年5月4日,塞內加爾國民議會通過憲法改革法案,決定永久取消總理職位。
本文發布於世界歷史網的文章,如有轉載,請註明原文摘自於世界歷史網:http://www.shijielishi.com/sainajiaer/lishi/931.html,註明網站地址;否則,禁止轉載;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