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歷史發展階段簡介

2021-02-23 世界歷史網

愛爾蘭共和國(愛爾蘭語:Poblacht na hÉireann;英語:Republic of Ireland),簡稱「愛爾蘭」(Ireland),是一個西歐的議會共和制國家,位於歐洲西部愛爾蘭島的中南部,西臨大西洋,東靠愛爾蘭海,與英國隔海相望,東北與英國的北愛爾蘭接壤,地理坐標為北緯53度/西經8度,是北美通向歐洲的通道,領土面積為70280平方公裡,其中土地面積68890平方公裡,水域面積1390平方公裡。海岸線長3169公裡,首都是都柏林。

愛爾蘭自然環境保持得相當好,素有「翡翠島國」之稱,全國綠樹成蔭,河流縱橫。草地遍布,所以又有「綠島」和「綠寶石」之稱。

愛爾蘭人屬於凱爾特人,是歐洲大陸第一代居民的子嗣,愛爾蘭歷史起始於公元前6600年前後,最後一次冰川期結束後人類開始在愛爾蘭島定居開始。約前300年當地的人從青銅器時代過渡到鐵器時代。可能與此同時隨著凱爾特人向愛爾蘭的遷徙凱爾特語來到愛爾蘭,後來凱爾特語與當地人的語言混合後形成了愛爾蘭語。

1169年開始遭到英格蘭入侵,1541年起英王成為愛爾蘭國王,1916年都柏林爆發了反抗大英帝國殖民統治的復活節起義,1921年12月6日,雙方籤訂《英愛條約》,英被迫允許愛南部26郡成立愛爾蘭自由邦,但北部6郡仍屬英國,成為現在的北愛爾蘭,1937年愛爾蘭宣布成立共和國並獨立,但仍留在大英國協內,1948年12月21日脫離大英國協,並通過憲法成為永久中立國,1949年4月18日,英國承認愛爾蘭獨立。

1、史前文明

愛爾蘭的史前史和早期歷史由於缺乏當地當時的文字記載只有通過考古、對傳說和民間詩歌的研究和古羅馬的記載來研究。

約公元前10000年時最後一次冰川期結束,由於當時的海面比較低,愛爾蘭通過一條地峽與蘇格蘭相連,而蘇格蘭也通過一條地峽與歐洲大陸相連。因此人類可以直接從歐洲大陸從陸路上遷徙到愛爾蘭。今天被發現的最早的愛爾蘭的居住點是前6600年左右建立的。此後的新石器時代(公元前3000年—前1200年)在島上也留下了痕跡。除石器外考古學家還找到了耕作的遺蹟。除此以外這個時期的文化還遺留下了許多與天文觀察相關的巨大的石遺址。

公元前7000年左右,一批獵戶從大不列顛島來到愛爾蘭島,成為最早定居者。隨後相繼出現了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文明。

約公元前800年人類開始在愛爾蘭尋找鋅和銅等礦物,由此向這裡帶來了青銅器。愛爾蘭進入青銅器時代,這個時代遺留下了一些精心加工的金器、青銅裝飾和青銅武器。

約公元前300年凱爾特人將鐵器帶到愛爾蘭,愛爾蘭進入鐵器時代。凱爾特人是從公元前8世紀到公元前1世紀在多次遷徙中來到愛爾蘭的。

約公元前150年左右凱爾特文化已經在愛爾蘭佔支配地位。他們將愛爾蘭分為至少五個小王國,成為現代愛爾蘭人的祖先,但未能形成統一國家。。雖然這些王國之間不斷爭戰,但他們還是達到了相當高的文明。這些王國中最有權勢的是德魯伊教僧侶。這些僧侶集中了教師、醫生、詩人、神的代表和法律和歷史的記載者的作用。

羅馬帝國佔領英格蘭後愛爾蘭的貴族有時襲擊英格蘭進行搶劫。羅馬人稱愛爾蘭為希伯尼亞(Hibernia)。託勒密於100年精確地描寫了愛爾蘭的地理和部落。愛爾蘭從未是羅馬帝國的一部分,但羅馬的影響往往超出它的疆域。塔西陀曾提及一個愛爾蘭部落首領,他在大不列顛與羅馬將軍阿古可拉相遇後回到愛爾蘭去奪權。尤維納爾報導說羅馬「軍隊在愛爾蘭海岸被俘」。假如羅馬或其同盟者試圖入侵過愛爾蘭的話,那麼他們沒有留下多少痕跡。愛爾蘭與羅馬的關係到底怎樣今天不很清楚。

傳統說聖派翠克是於432年到達愛爾蘭的。他對愛爾蘭的基督化(約450年到500年)結束了凱爾特文化時期。他保留了愛爾蘭特有的部落和社會結構。將原有的法律紀錄下來。只有當原有的法律與基督教的教義相反的情況下才改變它們。傳說他還引入了拉丁字母。愛爾蘭的僧侶用拉丁字母保存了部分凱爾特人的口頭文學。此後愛爾蘭進入有文字書寫的歷史時期。

2、維京人入侵時期

432年,聖派屈克到此傳播基督教及羅馬文化。9世紀以後,不斷受到來自挪威一帶的維京人入侵。

隨著新的信仰的普及,傳統的德魯伊教垮臺了。愛爾蘭的學者在修道院中學習拉丁語和基督教神學,修道院在愛爾蘭非常繁華。從愛爾蘭到英格蘭和歐洲大陸的傳道士宣傳愛爾蘭的學風,從歐洲各地吸引了許多學者到愛爾蘭來。這些修道院非常出色,而且它們與世隔絕,為將拉丁語的許多知識保存下來起了很大的作用。為書畫插圖的藝術、金屬加工、雕刻在愛爾蘭獲得巨大發展。

但政治上的不統一和維京人的入侵(從795年開始)結束了這個時期。維京人來自挪威,在殖民了奧克尼群島和設得蘭群島後他們來到愛爾蘭,在開始的襲擊過後他們開始在愛爾蘭建立固定的居民點。這些居民點後來成為愛爾蘭最早的城市的起點。都柏林、韋克斯福德、沃特福德等城市就是這樣開始的。

最早企圖在愛爾蘭建立一個自己的王國的維京人叫脫格斯特(Thorgest),他的王國位於今天的奧斯特、康諾特和米斯三個郡。這個王國從831年一直維持到845年,845年脫格斯特被米斯國王馬拉奇殺了。

848年馬拉奇戰勝了一支維京人的軍隊。

852年,一些維京人在都柏林灣建立了一座堡壘,這是都柏林的開始(都柏林的名字來自古愛爾蘭語Án Dubh Linn,意思是黑水潭)。不過希臘和羅馬的學者報導此前在今天的都柏林已經有一座叫Deblana的居民點了。在這些居民點中原來的愛爾蘭人和維京人混合。當時許多愛爾蘭的國王的名字是維京人的名字,一些地名也包含維京名字的因素。今天許多愛爾蘭海岸的城市還反應了維京城市的結構。

但是維京人並沒有協調他們的進攻,而愛爾蘭人的防禦也是不一致的。愛爾蘭內部也不斷發生權利鬥爭,這些內部的派別有時與維京人聯盟。最後東北的塔拉家族佔優勢,他們也屈服了在愛爾蘭定居的維京人。

10世紀末布萊恩·博茹基本統一了愛爾蘭,1014年他還擊敗了維京人。

維京人的威脅、採納新的武器技術、城市的建立和航海貿易的發展給愛爾蘭帶來了巨大的變化。維京人並未能夠在愛爾蘭長時間立足,但他們的文化和語言在愛爾蘭留下了足跡。

此後150年中愛爾蘭雖然依然有內部的鬥爭,但總地來說比較和平,藝術和文化得到發展。但內部的矛盾引起和加速了亨利二世領導的諾曼人的入侵。

3、諾曼人入侵時期

盎格魯-諾曼人入侵愛爾蘭是愛爾蘭內部兩個小國王之間因為戰爭的結果。戰敗的那個國王逃到英格蘭,後來逃到法國向亨利二世求救,讓亨利二世入侵愛爾蘭。亨利二世寫了一封支持他的信,拿著這封信這個小國王跑到威爾斯獲得了那裡的諾曼人的支持。諾曼人憑他們先進的軍事技術(他們擁有長弓、騎兵和鏈甲)和愛爾蘭人內部的分歧輕而易舉地獲得了首勝。這吸引了更多的諾曼人到愛爾蘭來。這時亨利也開始對愛爾蘭感興趣了,因為他害怕其他諾曼人在愛爾蘭建立一個與他競爭的對抗王國,因此他進入愛爾蘭來建立他自己的威信。

1155年,教皇艾德裡安四世(他是第一位英國人教皇)授權亨利入侵愛爾蘭去懲罰墮落和貪汙。

1169年亨利二世的軍隊獲得了勝利,又在1171年的都柏林之圍中擊退了愛爾蘭聯軍,1171年他本人率領一支強大的艦隊登上愛爾蘭。亨利二世是第一個登上愛爾蘭的英格蘭君主。他立他的兒子約翰為愛爾蘭大公並將愛爾蘭的土地分給盎格魯-諾曼的伯爵們。

1172年艾德裡安四世的繼承人亞歷山大三世承認亨利在愛爾蘭佔領的領域。這些封地主要位於島的東部,這些伯爵們在這裡建立了許多城堡來保護他們的封地。今天許多這些城堡依然存留著。然後他們開始向島的其它地區進發。後來約翰成為英格蘭國王后愛爾蘭王國就正式併入英格蘭王權下了。

實際上隨亨利二世來到愛爾蘭的諾曼人的人數並不多,因為亨利在其它地區(蘇格蘭、法國)還有爭執。因此這些佔領者不得不與當地的愛爾蘭人合作。盎格魯-諾曼人只將愛爾蘭過去的統治者推翻了,但他們試圖取得當地居民的支持。他們加強自己的統治,建立了一個中心制的管理機構,建立了許多城市。今天愛爾蘭的許多大教堂是那個時代開始建造的。

只有在西北和西南角的偏遠地區還有愛爾蘭當地的貴族統治,13世紀末由於島上的諾曼統治者沒有得到英格蘭的支持,這些愛爾蘭貴族與維京人一起可以削弱諾曼人的統治。這是第一場全愛爾蘭的運動,而且這個運動還取得了一些軍事勝利。隨著時間的變化越來越多的本來是諾曼人的貴族開始使用愛爾蘭語言、習俗和衣飾,從政治和軍事上他們也越來越站在愛爾蘭方面了。後來他們也依然信奉天主教,沒有加入宗教改革。

早期英格蘭的議會制度在愛爾蘭也受到響應。1297年第一個愛爾蘭議會成立。

4、英國殖民時期

1169~1171年,英王亨利二世的部下第二代彭布羅克伯爵理查·德·克萊爾率軍隊入侵,在都柏林之圍中取得決定性勝利。

14世紀裡在愛爾蘭爆發了多次反對英格蘭統治的暴亂。在百年戰爭中英格蘭將它的精力集中在法國而忽略了它對愛爾蘭的統治。此後的玫瑰戰爭更削弱了愛爾蘭在英格蘭政治中的重要性。一直到都鐸王朝建立後英格蘭才有時間來顧及它在愛爾蘭的興趣。

1494年亨利七世公布了一條法律下令愛爾蘭議會的決定只有在通過英格蘭國王批准後才有效。此時英格蘭實際上在愛爾蘭只對東部的一個郡有直接的統治。

1542年,英王亨利八世成為愛爾蘭國王,1560年起愛爾蘭多地出現反對英國殖民的戰爭。英國內戰後,英國人逐步蠶食了愛爾蘭的領土和主權。

1542年亨利八世下令愛爾蘭直接由英格蘭國王管轄,此外島上的所有教會財產國有化。這個國有化在英格蘭與天主教會斷絕關係、聖公會建立後在英格蘭也執行。但愛爾蘭的原住民和後來移居到愛爾蘭的大多數諾爾曼人依然是天主教徒。亨利八世怕外國勢力如西班牙會在愛爾蘭挑唆反英格蘭的叛亂。

此外亨利八世將愛爾蘭從一個公國提升為一個王國,並將愛爾蘭與英格蘭關係定位為共主邦聯,亦即是愛爾蘭的國王和英格蘭的國王是同一人。愛爾蘭的議會象英格蘭的議會一樣分上院和下院兩個院,但大多數時間裡天主教徒進入議會的機會被控制得很小。

亨利的繼承人愛德華六世是第一個大量向愛爾蘭殖民的英格蘭國王。

從1560年代開始英格蘭開始大量在愛爾蘭殖民,同時英格蘭對偶爾發生的愛爾蘭抵抗發動軍事行動。此時的愛爾蘭是歐洲最落後的地區之一,在這裡沒有先進的武器和組織結構。雖然如此愛爾蘭人的抵抗越來越強大,他們使用遊擊戰,當時的英格蘭軍隊對這種戰術沒有準備,而島上的山和森林為這個戰術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1568年在愛爾蘭爆發了一場起義,直到1573年英格蘭才將這次起義鎮壓下去。

1579年愛爾蘭再次起義,英格蘭於1583年將這次起義也殘暴地鎮壓了。

真正威脅到英格蘭的是1595年修·奧內爾組織的起義。奧內爾組織了一支約一萬人的愛爾蘭軍隊,這支軍隊有不少步槍,買這些步槍的錢是西班牙人出的,從蘇格蘭買的。此外西班牙還派專家幫助愛爾蘭人建造要塞。在奧內爾的軍隊中有愛爾蘭的原住人,也有後來移居的諾爾曼人。由於愛爾蘭始終非常窮,在此以前就有不少愛爾蘭人在西班牙的軍隊中做僱傭兵,他們在那裡受到訓練,獲得了實戰經驗。奧內爾的起義在奧斯特郡開始,很快就蔓延到整個島上。一支從英格蘭來到的鎮壓這次起義的軍隊在一次奇襲中被消滅。1598年8月14日英軍再次被重創。

1600年伊莉莎白一世派了一個新的總督,這位新總督下令在愛爾蘭北部消滅所有的糧食,沒收所有的牲畜,他的目的是將造反者餓死。1600年10月2日英軍向奧斯特的進發被起義者阻擋。1601年9月21日奧內爾又獲得了3500名支援他的西班牙士兵。但英軍還是達到了包圍奧斯特的目的。雖然奧內爾帶著他的西班牙士兵趕來解圍,但他們沒有成功。西班牙人投降。

1603年奧內爾籤署了一個停火協議。英格蘭完全佔領愛爾蘭,許多愛爾蘭貴族,包括奧內爾於1607年離開愛爾蘭。作為報復,英格蘭沒收了許多愛爾蘭地主的土地。

伊莉莎白一世的繼承人詹姆斯一世從1609年開始特別對奧斯特郡進行殖民,使這個郡變成英格蘭在愛爾蘭的橋頭堡。這次殖民運動一直的結果一直到今天還體現在北愛爾蘭問題中。

17世紀愛爾蘭的經濟獲得發展,使得愛爾蘭的人口增長,為了鞏固他的統治,詹姆斯一世在許多城市裡建立了堡壘和碉堡。

1613年北愛爾蘭的城市德裡被直接交付倫頓管理,許多英格蘭人移居那裡,就連城市的名稱也改為了倫敦德裡。

儘管在經濟上愛爾蘭不斷發展,在政治上天主教的愛爾蘭人對英國的情況感到非常不安。英王查理一世本人是聖公派的,但他試圖天主教接近。

1632年他任命託馬斯·溫特沃斯為愛爾蘭總督。溫特沃斯對天主教徒也很容忍。但查理一世與英國的國會之間發生了矛盾,當時國會內的清教徒佔支配地位,清教徒提倡完全與天主教決裂。

1641年在國會的壓力下查理一世下令處死溫特沃斯。愛爾蘭的天主教徒擔心這是國會要迫害他們的開始。同年11月在奧斯特天主教徒進行暴動屠殺英國移民,上千人死亡。

1642年1月查理下令逮捕多名反對他的國會議員,由此導致了英國內戰的爆發。這場內戰也波及到愛爾蘭,一開始愛爾蘭的暴動是反對所有英格蘭和蘇格蘭的新教移民的,但不久愛爾蘭人就成為查理的支持者了。

愛爾蘭原住民、諾爾曼移民和保皇派的英國移民於1642年成立了基爾肯尼同盟,其目的是成立一個天主教的、保皇的愛爾蘭。這個同盟的軍隊佔領了愛爾蘭的大部分地區,只有奧斯特和都柏林還在英國議會的手中。

1648年移民到愛爾蘭的蘇格蘭人也加入了基爾肯尼同盟,同年在英國本土國會軍戰勝。

1649年1月查理被處死,英國成立共和國。在內戰中奧利弗·克倫威爾成為了英國最有權的人,1649年8月他親自帶領一支軍隊進入造反的愛爾蘭。克倫威爾在這次戰役中使用了非常殘酷的手段。

1649年9月11日克倫威爾攻克杜希達,城內所有市民不是被殺就是被逐,城市被完全摧毀。韋克斯福德遭到同樣的命運。

1650年,克倫威爾由於蘇格蘭告急離開愛爾蘭,他留下的軍隊於1652年徹底鎮壓了當地的暴動。

在這場內戰中愛爾蘭大部分地區被摧毀,許多被俘的造反者被送到加勒比海地區充當奴隸,大多數愛爾蘭地主的土地被沒收。由於英國共和國無法向它的士兵發餉金,它就把愛爾蘭的土地分給這些士兵,上萬英國士兵這樣移居到愛爾蘭,他們主要居住在奧斯特附近,大多數這些人是清教徒。克倫威爾下令愛爾蘭人只許在香農河以西定居。

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闢。查理二世雖然同情天主教,但他下達了對愛爾蘭的經濟不利的命令。愛爾蘭只許向英國出售羊毛,這對愛爾蘭經濟的打擊非常大。此外愛爾蘭不許與英國的殖民地直接進行貿易。

1685年詹姆斯二世繼位,詹姆斯二世宣布板依天主教,這導致了國王與國會之間非常大的矛盾。在1688年的「光榮革命」中詹姆斯二世被推翻,他的新教女婿威廉三世上臺,詹姆斯逃亡法國。他從那裡逃到愛爾蘭,希望通過當地的天主教徒的支持重獲英國王冠。威廉三世決定對詹姆斯採取軍事行動。

1690年在波尼戰役中他戰勝詹姆斯。詹姆斯逃返法國。愛爾蘭的天主教徒為此喪失了許多權利。此時愛爾蘭四分之三的土地在英國人手中。

愛爾蘭的經濟在18世紀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亞麻生意興隆,特別是在烏爾斯泰,愛爾蘭羊毛、牛肉、黃油和豬肉也是重要的出口。新教勢力逐漸把自己看作是愛爾蘭民族的代表,並發展成了充滿活力和獨具特色的議會傳統。持續的愛爾蘭移民潮也始於18世紀,成千上萬的長老會教友和數量較少的基督徒前往新大陸。

自18世紀60年代開始,英國與她在北美的殖民地之間的分歧日益擴大,促成了激進愛國主義傳統的形成,在「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下,這種愛國主義傳統最終產生了聯合愛爾蘭人社會(Society of United Irishmen)。

1789年,聯合愛爾蘭人社會在愛爾蘭舉行了一次起義,雖然這次反叛留下了一些宗派色彩的暴力印記,但起義的目標是要成立一個獨立的愛爾蘭共和國,讓所有宗教享受平等地位。這次起義被鎮壓後,1800年的《合併法》在英國和愛爾蘭之間成立了完全的議會聯盟。

然而,到這時英國和愛爾蘭的差距卻越來越大,尤其是在經濟和人口方面。英國在向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的同時,愛爾蘭(除烏爾斯泰外)實際上離工業化越來越遠,迅速增加的人口中絕大部分越來越依賴土豆為生。

1800年愛爾蘭議會通過了與英國統一的法律,愛爾蘭王國和大不列顛王國統一。愛爾蘭由倫敦的英國議會統治,愛爾蘭併入英國。

1846年到1849年的馬鈴薯產量很低造成了一場大饑荒,由於土豆連年大規模欠收,發生了一次悲慘的大饑荒:100萬人餓死,另有100萬人逃出愛爾蘭。愛爾蘭的人口從850萬減少到600萬。10年(1846-1856)之內,愛爾蘭人口減少了四分之一(即800到600萬),隨著移民海外成為愛爾蘭社會的顯著特徵,愛爾蘭人口後來又進一步減少。英國政府袖手旁觀。

因此從19世紀下半葉開始愛爾蘭的獨立運動又抬頭了。派屈克·皮爾斯、麥可·考林斯、羅傑·凱塞門和伊蒙·德·瓦勒拉等是其領導人。最早的抗議是丹尼爾·奧康尼爾組織的,他是數世紀後第一位被選入英國國會的天主教徒(1828年)。

1843年英國政府不得不再次動用軍隊和炮兵來鎮壓暴動者。此外在愛爾蘭還成立了許多要求獨立的政治組織,其中包括自主聯盟。這個1870年成立的組織有時甚至在英國議會中擁有60個議員。

1914年5月英國下院通過了「自主法律」。愛爾蘭應該獲得一個自己的憲法和自主權。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阻止了這個法律的生效。

1916年,都柏林爆發抗英的「復活節起義」。

1916年復活節的起義失敗後愛爾蘭爆發了一個為期數年的遊擊戰。新芬黨本身在起義中並沒有起多大作用,但此時成為獨立運動的集中點。在1918年的下院選舉中新芬黨獲得了愛爾蘭選票的80%,這些議員組織了1801年以來愛爾蘭的第一次議會。伊蒙·德·瓦勒拉被選為愛爾蘭共和國總統,一個獨立的政府和管理組織開始被建立。英國政府立即宣布這個議會是非法的。

1919年,大多數於1918年大選中當選的愛爾蘭議員拒絕在英國下議院任職,他們自行組成了愛爾蘭議會(Dáil Éireann),並於1919年1月以獨立的「愛爾蘭共和國」的名義發布了單方獨立宣言。當時,愛爾蘭沒有得到國際上的承認,但在英愛戰爭(亦稱愛爾蘭獨立戰爭)後,英愛雙方代表達成英愛條約,給予愛爾蘭合法的自治權,即自治領地位。愛爾蘭成立愛爾蘭自由邦,領土包括愛爾蘭全島,但條約允許北方六郡(即北愛爾蘭)不參加愛爾蘭自由邦。愛爾蘭自由邦憲法同時規定,愛爾蘭為君主立憲制,愛爾蘭國王由英國國王兼任,同時設立總督職位,議會實行兩院制,成立「行政委員會」(即內閣),設立行政委員會主席職務。

1921年12月6日,英被迫允許愛南部26郡成立「自由邦」,北部6郡仍屬英國。 

從1919年到1921年的愛爾蘭獨立戰爭以英愛和平條約結束。32個愛爾蘭的郡中26個宣布從英國獨立。這些獨立的郡成立愛爾蘭自由國。愛爾蘭北部的六個郡組成北愛爾蘭留在英國。英國改名為大不列顛和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麥可·考林斯籤署的英愛和平條約承認愛爾蘭的分裂,但議會中的小部分人和共和國總統伊蒙·德·瓦勒拉不承認這個條約。議會、新芬黨內部和愛爾蘭共和軍內部對這個條約的見解分歧都存在。德·瓦勒拉辭總統職。在此後的愛爾蘭內戰中他領導「共和軍」與新的由新芬黨組織的政府的愛爾蘭正規軍。

1923年共和軍投降,內戰結束。

1926年德·瓦勒拉退出新芬黨成立了一個新的政黨愛爾蘭共和黨。

1932年愛爾蘭共和黨在大選中獲勝,德·瓦勒拉成為愛爾蘭首相。

5、獨立建國

1937年12月29日,愛爾蘭採用了新的愛爾蘭憲法(愛爾蘭語:Bunreacht na hÉireann),將國名正式定為「愛爾蘭」(愛爾蘭語:Éire),宣布愛為主權、獨立、民主的國家,仍留在大英國協內。設立愛爾蘭總統(愛爾蘭語:Uachtaráin na hÉireann)職位,但國王繼續根據成文法在國際上為愛爾蘭國的象徵。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愛爾蘭保持中立。

1948年愛爾蘭退出大英國協,此時的愛爾蘭經濟上相當落後。

1949年4月1日通過的愛爾蘭共和國法案最終廢除君主制,將國王職權全部交予總統,愛爾蘭成為共和國。根據愛爾蘭憲法第4條,「愛爾蘭(Éire)」為國家名稱,同時第2、3條宣稱愛爾蘭對北愛爾蘭也享有主權(此文已於1999年廢除),所以愛爾蘭共和國在外交領域一般也自稱「Éire」(如愛爾蘭憲法、愛爾蘭總統)。但由於英國對北方六郡實際行使主權,許多國家避免直接使用「Éire」字眼,以照顧北愛爾蘭的立場,避免偏袒之嫌。

1949年4月,愛爾蘭宣布成立共和國之後,自動退出了大英國協。雖然愛爾蘭並沒有重新申請加入大英國協,但是它保留了許多成員國的權利,在英國享有特殊地位。1949年4月18日英國承認愛爾蘭獨立,但北部6郡仍屬英國。

1955年,愛爾蘭加入聯合國,同時與英國合作解決北愛爾蘭暴力衝突問題。愛爾蘭與北愛爾蘭選民於1998年所通過的貝爾法斯特協議(英語:Belfast Agreement)正在實施中。

1973年愛爾蘭加入歐洲共同體。依靠歐洲共同體的結構資助和愛爾蘭本身的改革愛爾蘭的經濟開始發展。

1985年英國和愛爾蘭就北愛爾蘭問題達成協議,愛爾蘭在這個問題上有發言權。

1994年近愛爾蘭共和軍的新芬黨宣布單方面停火,為和平談判製造了前提。

1997年愛爾蘭總統瑪麗·羅賓遜成為聯合國人權委員會主席。

1998年4月10日愛爾蘭政府、英國政府和北愛爾蘭的黨派籤署了條約,愛爾蘭放棄其在憲法中規定的對北愛爾蘭的主權要求。在此後的全民公投中94%的選民同意刪除憲法中的這一條。

2002年愛爾蘭引入歐元為貨幣。從2004年1月1日到6月31日愛爾蘭總理伯蒂·埃亨出任歐洲聯盟議會主席。在他的領導下歐盟完成了其就歐洲憲法的磋商,並加入了10個新的成員國,達到25個。

2007年5月24日,舉行議會選舉。愛爾蘭共和黨贏得166個議席中的78席,愛爾蘭統一黨獲51席,愛爾蘭工黨獲20席,愛爾蘭綠黨獲6席,愛爾蘭進步民主黨獲兩席。6月14日,議會選舉埃亨繼續擔任總理,政府由共和黨、綠黨和進步民主黨聯合組成。

相關焦點

  • 愛爾蘭歷史的簡介
    愛爾蘭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也是一個永久中立國,還是歐盟、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世界貿易組織和聯合國的成員國。並且也是世界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因經濟發達贏得了「歐洲小虎」的美譽。1542年,英王亨利八世成為愛爾蘭國王,1560年起愛爾蘭多地出現反對英國殖民的戰爭。英國內戰後,英國人逐步蠶食了愛爾蘭的領土和主權。1801年,愛爾蘭王國和大不列顛王國統一,愛爾蘭併入英國。
  • 葡萄牙歷史發展階段簡介
    葡萄牙是歐洲各國中殖民歷史最為悠久的一國,自從1415年攻佔北非休達到1999年澳門主權移交,殖民活動長達近600年。昔日龐大的葡萄牙·巴西·阿爾加維聯合王國,曾包括世界53個國家和地區。葡萄牙自1143年脫離西班牙成為獨立王國。15—16世紀起,於大航海時代中扮演重要角色,在亞洲、非洲和美洲建立起大量殖民地。
  • 波蘭歷史發展階段的簡介
    波蘭在歷史上曾是歐洲強國,後國力衰退,並於俄普奧三次瓜分波蘭中亡國幾個世紀,一戰後復國,但不久又在二戰中被蘇聯和德國瓜分,冷戰時期處於蘇聯勢力範圍之下,蘇聯解體後,加入歐盟和北約。17世紀後半期,波蘭的農奴制進入了危機階段。1648年,赫梅利尼茨基領導的哥薩克在烏克蘭舉行民族起義,統治階級內部也分崩離析。1652年,大貴族迫使議會通過自由否決權。1654年,沙俄對波蘭宣戰,兼併了第聶伯河以東的烏克蘭。
  • 塞內加爾歷史發展階段簡介
    1、早期歷史 在遠古時代塞內加爾境內已有人類居住。早期居民主要是沃洛夫人、塞雷爾人和圖庫洛爾人等。 19世紀初期,法國控制海岸地區,並向內陸擴張,阻止圖庫洛爾帝國的發展。 法國在進行軍事徵服的同時,加緊對塞內加爾進行經濟掠奪。1848年法國宣布禁止奴隸貿易後,在塞內加爾引進花生種植,導致了殖民地單一經濟的畸形發展。
  • 波蘭歷史發展階段簡介
    近年來,波蘭無論在歐盟,還是國際舞臺的地位都與日俱增,自1918年11月11日恢復獨立以來,經過90年的高速發展,特別是在21世紀初的幾年裡,波蘭已經成為西方陣營不可或缺的一份子。1、早期歷史(10世紀之前)根據考古發掘, 波蘭在舊石器時代已有人類活動。
  • 象牙海岸歷史發展階段簡介
    1、早期歷史 中世紀時期,象牙海岸境內曾建立過一些小王國。 11世紀,塞努弗人在北部建立的宮格城為當時西非南北貿易中心之一。 歐洲船隻大約於15世紀60年代到達象牙海岸,而對於這個時代之前的象牙海岸的歷史所知不多。
  • 賴比瑞亞歷史發展階段的簡介
    1、早期歷史 12世紀以前,這裡是人口稀少的赤道雨林地區,賴比瑞亞境內的居民,是12~16世紀從北部、東北部和東部先後遷入的。殖民者入侵以前,這裡尚處在分散的部落和部落聯盟階段。
  • 盧安達歷史發展階段簡介
    盧安達社會長期穩定,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國際和地區影響力不斷提升,給非洲乃至世界上面臨發展振興重任的國家樹立了榜樣。1、早期歷史盧安達是非洲大湖區較早形成的國家。特瓦人是當地原始居民。胡圖人大約於2世紀從查德湖、尼日河一帶遷移來。
  • 土耳其歷史發展階段簡介
    在亞歷山大大帝後的一個世代,其後繼者尚未建立其王國之前,安那託利亞的歷史由比提尼亞、帕加馬和本都等一連串的政權所組成,直至羅馬人於前1世紀的出現。2、突厥時代突厥人是阿爾泰山一帶的遊牧部落,民族成分複雜,中國史書稱之為「雜胡」。起初臣屬於柔然,興盛後滅柔然,於550年建立突厥汗國。
  • 菲律賓歷史發展階段簡介
    菲律賓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由於歷史原因,它融合了許多東、西方的風俗習慣特點,富於異國風情,菲律賓群島的種族與文化為數眾多,史前的尼格利陀人可能是菲律賓最早的居民,隨後南島民族的遷徙陸續帶來了馬來文化、隨著宗教與貿易發展也帶來了印度文化、華夏文化和伊斯蘭文化。
  • 索馬利亞歷史發展階段簡介
    1、早期歷史 舊石器時代,索馬利亞半島上已有原始居民,索馬利亞一直實行部落制度,阿拉伯與中國均對其有一定影響。 公元前17世紀,被稱為「非洲之角」的索馬利亞建立了以產香料著稱的「邦特」國,建立蓬特國,以生產香料著稱,同埃及、希臘、阿拉伯和印度等國進行廣泛的貿易。
  • 荷蘭歷史發展階段簡介
    1、早期歷史古羅馬時代,萊茵河南岸的地區先是屬於「比利時高盧」省,後歸於「日耳曼行省」。這裡的北部地區居住著許多日耳曼部落,南部則是高盧人,而這些高盧人在移民時期也融合了許多日耳曼部落,其中撒利恩法蘭克人從這裡遷移到高盧,並在公元五世紀建立起了強大的墨洛溫王朝,後來發展為查理曼帝國。中世紀時期,是神聖羅馬帝國的領土。
  • 羅馬尼亞歷史發展階段簡介
    羅馬尼亞的歷史悠久,祖先為達契亞人,後與羅馬人共居融合,形成羅馬尼亞人,在拉丁語裡,羅馬尼亞是「羅馬人的國家」的意思。14世紀先後組成三個公國,1859年,瓦拉幾亞公國和摩爾多瓦公國合併成為羅馬尼亞,1881年改稱羅馬尼亞王國,1918年12月24日,特蘭西瓦尼亞公國與羅馬尼亞王國合併,羅馬尼亞正式統一。
  • 茅利塔尼亞歷史發展階段簡介
    1、早期歷史 公元1000年以前,茅利塔尼亞是北非通向黑非洲的要道。 公元前2世紀時,它曾是羅馬帝國的領地。 約在公元3~4世紀,柏柏爾人南移,徵服了南部的黑人部落。
  • 瑞士歷史發展階段簡介
    瑞士旅遊資源豐富,有世界公園的美譽;伯爾尼是聯邦政府所在地,瑞士歷史上曾有僱傭兵制度,後來才改採武裝中立,瑞士中立的歷史相當悠久,是一個永久中立國,自1815年後從未捲入過任何局部戰爭和國際戰爭(包括一戰和二戰在內),但同時也參與國際事務,許多國際性組織的總部都設在瑞士。
  • 歷史:古老的愛爾蘭凱爾特人!
    歷史:古老的愛爾蘭凱爾特人!萬聖節的起源是有爭議的,但最受歡迎的,和令人回味的理論是它源於古老的愛爾蘭凱爾特人的夏末節節,愛爾蘭旅遊組織已承諾花費四百萬歐元參加為期三天的萬聖節音樂節,重點是Tlachtga,米斯郡,根據流行傳統的Samhain古遺址,他們希望將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10萬名遊客,並產生1200萬歐元的旅遊收入。
  • 一起讀歷史|北愛爾蘭與愛爾蘭有什麼關聯?
    現今英國的全稱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在其中對「大不列顛」,我們都很熟悉,但是,對於北愛爾蘭這一特殊的地區一直非常陌生。北愛爾蘭這一名稱並非來自於地理的概念,也不是歷史概念,而是來源於英國一段獨特的歷史。
  • 德國歷史發展階段簡介
    1、早期歷史日耳曼一詞來自拉丁文日耳曼尼亞,尤利烏斯·凱撒以日耳曼尼亞稱呼萊茵河右岸的各個部落,日耳曼尼亞紀載於西元100年的《日耳曼尼亞志
  • 愛爾蘭駐華大使:現代愛爾蘭崛起之路
    農業在愛爾蘭雖已不像從前那樣一枝獨秀,但依然是愛爾蘭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愛爾蘭農產品40%以上出口到英國,在英國「脫歐」背景下,我們也在積極拓展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市場。《中國社會科學報》:現在很多國家都在尋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或者說「綠色」發展,愛爾蘭在環境保護和經濟協調發展以及發展綠色經濟方面有什麼樣的舉措?
  • 摩洛哥歷史發展階段簡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摩洛哥的民族獨立運動有了新的發展,要求取消「保護」制度、爭取完全獨立的示威和罷工運動此起彼伏,1947年8月,卡薩布蘭卡人民舉行示威運動,遭到鎮壓。 1948~1949年,為了反對法國殖民當局推行的欺騙性「改革」,全國掀起了大規模的罷工和示威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