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作為歐洲傳統的陸軍大國,個別軍官早在一戰前就已經認識到了自行火炮的發展趨勢,一名叫勒瓦瓦修爾的軍官在1903年就提出了一種採用履帶式拖拉機底盤的小口逕自行火炮概念。在一戰時期,法國成功的發展出多款履帶式自行火炮,而聖沙蒙194毫米自行火炮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甚至到二戰中還有它的身影。
與坦克一樣,自行火炮之所以加快進程出現,其直接的原因就是一戰的實戰需求。一戰進入塹壕戰之後,炮戰就成為雙方日常消耗對手實力的重要手段。按照法軍的構想,在正面戰場上,對面的德軍每一門火炮,法軍都要對應布置一門火炮予以反制,這就是反炮兵作戰。
法軍這種想法實際上就是綜合國力的比拼,想法雖好但難以實現,數量有限的火炮要有限供應給重要位置的大軍,達到相應的部署密集度,而那些次要地區的戰線分配到的火炮不僅數量少,而且口徑小。更麻煩的是許多次要戰場並不適合大口徑榴彈炮的行軍。
與此同時,早期的履帶式車輛在泥濘的戰場通過優秀的能力,這些裝備可以載人,配備武器裝備
法國軍隊的m1897式75毫米炮是優秀的,但是,反炮兵作戰時開始擔任彈道不飛的重任,又經歷了小威力於是斯奈德公司研製出一種帶式平臺大口逕自行火炮,可在前線靈活機動作戰,是聖沙門氏194毫米自行火炮
第一次世界大戰最先進的自行火炮
聖沙蒙式194毫米自行火炮,平臺的擴大版的霍爾特,一臺拖拉機底盤15噸的後面有一輛汽油機提供動力,高速前進的節點戰時期是什麼,只能基本滿足機動的需求
駕駛員,底盤前端裝上底盤頭部的袖口,一個油壓控制在一個小控制臺,操作員背後,一臺小型起落機主要吊運彈藥和發射
早期引入一門155毫米口徑炮測試發現,底盤承載能力更強的火集散站的一門的海軍「大規模菲律賓的普口徑的194毫米榴彈炮」,其實如果真實口徑為190毫米,另4 mm膛線槽的尺寸,包括法國人,不知道為什麼,這麼命名的後期在炮口換裝更短的280毫米榴彈炮,打擊力提高
早期直接炮底盤稍稍靠上的位置部署,炮管的平的成員一樣,高是方便,滿足了,但是達不到仰角無法發揮出最高的最大射程,後期通過磋商解決了這個問題,位置是重心上升,1項龜速前進的自行火炮來說也太好了
不帶炮彈的自行火炮本身不是基本,同樣的平臺的彈藥車改裝的彈藥直接在碼放平臺上,可以輸送約60發炮彈和相應的發射藥作戰時,一輛車的彈藥加上一輛自行火炮,補充的彈藥足夠轉幾個圈
施耐德自行火炮和彈藥車
雖然這種自行火炮比較原始,但已經定型以後,比起自行火炮所需要的一切元素,它的綜合實力還是首屈一指的
施耐德自行火炮和彈藥車
佔位置的數量不足,因此這些聖沙蒙194毫米自行火炮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表現出了有效的作戰能力,但戰後法國軍隊服役
這些聖沙蒙的自行火炮被法國軍隊保留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法國的戰爭中,德國被沒收,這樣的裝備無法適應新的戰爭,德國的諾曼第安置了線固定防禦炮後,一些著名的諾曼第戰役殺傷還給了聯軍
聖沙蒙是194毫米自行火炮,太粗糙的戰鬥室連一張輕武機器的鋼板也不能忍受,但是它的確戰時代最好的大口逕自走炮,對20年代的同類武器發展起到了參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