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風·周南·麟之趾》
先秦:佚名
麟之趾,
振振公子,於嗟麟兮。
麟之定,
振振公姓,於嗟麟兮。
麟之角,
振振公族,於嗟麟兮。
【注釋】
1、麟:麒麟,傳說動物。它有蹄不踏,有額不抵,有角不觸,被古人看作至高至美的野獸,因而把它比作公子、公姓、公族的所謂仁厚、誠實。趾:足,指麒麟的蹄。
2、振振(zhēn真):誠實仁厚的樣子。公子:與公姓、公族皆指貴族子孫。
3、於(xū虛):通籲,嘆詞。於嗟:嘆美聲。
4、定:通「顁」,額。
5、公姓:諸侯之子為公子,公子之孫為公姓。或曰公姓猶言公子,變文以協韻。
6、公族:與公姓義同。
【譯文】
麟的腳趾呵,仁厚的公子呵。哎喲麟呵!
麟的額頭呵,仁厚的公姓呵。哎喲麟呵!
麟的尖角呵,仁厚的公族呵。哎喲麟呵!
【淺賞】
魯哀公十四年,魯人去西郊打獵,獵獲一隻麒麟,而不識為何物。孔子見了,說道:「這是麒麟呀!」獲麟一事對於孔子刺激很大,他記在他所作的《春秋》上,而且停筆不再往下寫了。並又作了一首《獲麟歌》。這首詩很像是孔子的《獲麟歌》。
這是一首讚美諸侯公子的詩。讚美貴族公子,而以「麟」起興,這在今天的讀者,或許會感到奇怪,但在古代卻是一樁異常莊重和動情的事。
所謂「麟」,其實就是糜,鹿之一種而已。不過古代傳說中的「麟」,卻非同尋常:據《說苑》《荀子》等多處記載:「麟」大抵是一種兆示「天下太平」的仁義之獸。所以後儒贊先王之聖明,則眉飛色舞於「麒麟在圃,鸞鳳來儀」。孔子生春秋亂世,則為魯哀公之「獲麟」而泣,以為麟出非時也。
明白了「麟」在古人心目中的尊崇地位,即可把握此詩所傳達的熱烈讚美之情了。
首章以「麟之趾」引出「振振公子」,正如兩幅美好畫面的化出和疊印:眼間剛出現那「不踐生草、不履生蟲」的仁獸麒麟,悠閒地行走在綠野翠林,卻又恍然流動,化作了一位仁厚(「振振」)公子,在麒麟的幻影中微笑走來。仁獸麒麟與仁厚公子,由此交相輝映,令人油然升起一股不可按抑的讚嘆之情。
於是「於嗟麟兮」的贊語,便帶著全部熱情衝口而出,剎那間振響了短短的詩行。
二、三兩章各改動二字,其含義並沒有多大變化:
如此三章迴旋往復,眼前是麒麟、公子形象的不斷交替閃現,耳際是「於嗟麟兮」讚美之聲的不斷激揚迴蕩。視覺意象和聽覺效果的交匯,經了疊章的反覆唱嘆,所造出的正是這樣一種興奮、熱烈的畫意和詩情。
如果文章中有錯誤歡迎留言指正,謝謝。
每一節課程都是精心挑選
每一天的努力都是
想讓你過得更好
溫馨提示:《每日解讀詩詞》推廣的內容如有侵權請您告知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撤銷;網際網路是一個資源共享的生態圈,我們崇尚分享。你若喜歡,請點個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