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皆釣者,何處得嘉魚?
——範仲淹
從武漢地標黃鶴樓向南出發,便是「大車都」江夏,沿著武深高速一路驅馳,再順著法泗連接線而下,不到半小時,一座小而美的產業新城率先映入眼帘,此地便是——嘉魚。
▲ 6月26日,法泗線通車,媒體廣泛聚焦武漢南軸發展
端午小長假期間,法泗連接線正式通車運營。人民網、新華網、湖北日報、荊楚網、長江日報、武漢發布等媒體紛紛給予報導。一條小小的法泗連接線,何以引起多家媒體廣泛關注?背後原因在於,都市圈漣漪效應加劇,武漢向南延發展的信號,也越來越強烈!
小城嘉魚,如何制勝未來?千年前,憂國憂民的範仲淹望著平湖煙波感嘆:縱橫皆釣者,何處得嘉魚?
詩傳千古,潤化人心。立足江城武漢,南望小城嘉魚。新的時代語境下,這個引申的寓意十足:縣域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中國兩千多個縣市的坐標軸裡,小城嘉魚身在何處,依憑几何?
近水樓臺先得月。
中國的城市群猶如一片汪洋大河,落花如雨,靜水微瀾,一圈圈水紋,此起彼伏。而最早波及的,總是最為臨近的城市。這便是都市圈發展之下,所存在的「漣漪效應」。
依託文化同源、交通同網、產業同振,武漢嘉魚兩地彼此共生共榮。中心城市的勢能不斷向外延伸,最明顯的變化,首先是日漸清晰的交通脈絡:在同圈同策、互聯互通之下,一個公鐵航港立體交通網凸顯成型。
▲ 嘉魚長江大橋
嘉魚坐擁百公裡長江岸線,自古便是黃金水道。去年底,嘉魚長江大橋正式通車。在不久將來,嘉魚還將迎來第二座長江大橋,實現與武漢兩個區接壤。
此外,嘉魚擁有102省道、330省道、武深高速、法泗連接線、武漢大外環高速等多條交通路網,規劃建設潘家灣至京廣鐵路貨運鐵路, 還擁有武漢新港潘家灣港區及天河機場、山坡機場、順豐機場「一主兩輔」航空客運樞紐體系。
眾多交通路網之中,武深高速是武漢南下的經濟大動脈,首當其衝第一站便是嘉魚。沿著法泗連接線和即將開建的漢簰長江公路大橋,將順利連成武漢「南六環」,這必將是武漢南軸未來貿易往來的一方熱土。
嘉魚,也逐步成為一座武漢向南的樞紐之城。
有人說,未來的城市競爭,將是樞紐功能的競爭,是通過樞紐功能聚集未來發展要素、未來發展機會的競爭。在武漢都市圈呈「東進」、「南擴」發展趨勢下,作為「大武漢」城市發展南軸第一站的嘉魚,以不容置喙的堅定姿態與大武漢並肩而立,共享強勁發展的紅利。
這個現在令人稱羨的樞紐要地,在過去卻是完全不敢想像。現在有多風光,曾經就有多失落。
二十多年前,嘉魚「爭路」失敗,錯失了「京珠高速」發展機緣,導致很長一段時間裡,當地發展備受掣肘,經濟發展逡巡不前。直到2015年,嘉魚仍是湖北省最後三個全境不通高速公路的縣區之一。
如今,短短幾年時間,這裡交通路網四通八達,產業新城強勢崛起。
▲ 嘉魚產業新城
就拿曾經兩地夾縫的邊城/如今武漢向南「橋頭堡」:嘉魚產業新城來說——
一方面,借用證券術語概念,板塊輪動勢如破竹,能量十足。作為城市發展的見證者,我們可以清晰看到:一個個區域板塊從荒蕪的城郊邊緣地帶,漸漸成為城市空間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嘉魚產業新城瞄準趨勢,落地生根。曾經無人問津的城市一隅,逐漸開始華麗蝶變,大放異彩。嶄新而富有活力的新城區日臻完善、走向繁榮。
另一方面,良好的區位優勢讓嘉魚產業新城落地,而全面承接武漢產業和人口外溢的嘉魚產業新城其實也是在進一步倒逼兩地的交通路網持續完善,發展觸角逐步延伸。法泗連接線順利通車,就是最好的佐證。
交通與產業,兩者相輔相成、互相成就。優勢資源疊加,其釋放出來的隱形紅利,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
譬如,地塊價值拉升空間,後勁十足。在嘉魚產業新城不遠處,是江夏金口,規劃地鐵金口線後,土地價值從60萬/畝迅猛攀升至186萬畝,樓盤價格也隨之上揚。有研報顯示,隨著武深高速法泗通車運營,引入品牌名校華科附中明年底建成,這塊價值窪地的未來土地價格將提升至150萬/畝。
▲嘉魚產業新城地處三角形價值窪地,未來地塊升值,後勁十足
武嘉同城的交通優勢,還會帶來科教資源的聚集!今年6月,湖北政務服務網公示:武漢東湖學院南校區將落戶嘉魚縣,並計劃9月份就開工建設。
知名網絡大V@葉青 曾在《高速公路讓縣城也有大學》一文中寫道:「嘉魚縣來了一所大學,就不愁第二所、第三所。交通帶來的變化是難以想像的。」
「火車一響,黃金萬兩」,交通往往意味著硬發展。在中國近代發展史上,誕生不少「火車拉來的城市」,可見區位交通所帶來的變革之巨大。如今,縱貫南北的交通路網,為小城嘉魚插上了無限想像的翅膀。地塊升值、科教資源傾斜只是冰山一角,還有無數資源要素不斷聚集,井噴式爆發指日可待。
客觀地看,在中國兩千多個縣市裡,嘉魚依舊有很大發展空間。但對於處於發展上升期,正值風華正茂的嘉魚而言——
萬事俱備,東風已來。
乘風破浪,正當其時。
《這裡是不一樣的嘉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