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 | 《拉奧孔和他的兒子們》之二

2021-02-19 藝文志略

~ art is a kind of intellectual light ~

大理石雕像《拉奧孔和他的兒子們(拉丁語:Laocoon cum filiis)》,又稱為《拉奧孔群雕》,是梵蒂岡博物館的三大鎮館之寶之一。

《拉奧孔群雕》表現了特洛伊祭司拉奧孔與他的兒子Antiphantes和Thymbraeus被海蛇纏繞而死的情景。史詩中寫道,拉奧孔在特洛伊戰爭最後階段的木馬計中,警告特洛伊人不要接受希臘人留下的木馬,指出這會給特洛伊帶來災難,但雅典娜派出海蛇絞殺了他們父子,希臘人的木馬計也順利進行。

雕塑名稱:拉奧孔和他的兒子們/Laocoon and His Sons

作者:Agesander、Athenodoros及Polydorus

年份:可能在公元前20年-160年之間

原作材質:大理石/Marble

原作尺寸:208cm×163cm×112cm

館藏處:梵蒂岡博物館/Vatican Museums, Vatican City

我們分五期介紹這座雕像,今天是第二期:

第一期:文化背景;

第二期:人物背景和作品賞析;

第三期:歷史;

第四期:藝術影響力;

第五期:藝術理念。

人物背景

拉奧孔是Acoetes之子,特洛伊人,波賽頓神殿的祭司。拉奧孔之死的深層原因是他違反了神的旨意,可能是結婚生子,也可能是與妻子在波賽頓神殿中交媾而犯了褻瀆之罪。他在特洛伊戰爭最後階段,被雅典娜派出海蛇絞殺。但是,荷馬史詩《伊利亞特》並沒有記述拉奧孔之死這件事。

《伊利亞特》之後Quintus Smyraeus創作的史詩《Posthomerica》詳細描寫了拉奧孔之死。拉奧孔請求特洛伊人把木馬燒掉以確保這不是陰謀詭計,雅典娜為了阻止他的預言,震撼大地並弄瞎了拉奧孔的眼睛,特洛伊人認為這是因為觸犯了神,於是把木馬拉進了城。拉奧孔繼續勸阻,雅典娜(一說是波賽頓)派出海蛇絞殺了他和他的兒子。

史詩《Posthomerica》可能寫於公元4世紀下半葉,講述了赫克託耳之死到特洛伊陷落的故事。

維吉爾在史詩《埃涅阿斯紀》中是這樣描寫拉奧孔之死的:特洛伊人沒有聽從拉奧孔的勸告,反而聽信了穆西農(一個自願留下欺騙特洛伊人的希臘戰士)編出來的謊言,拉奧孔一怒之下把長矛向木馬擲去。支持希臘人的雅典娜派(密涅瓦)出海蛇勒死了拉奧孔和他的兩個兒子Antiphantes和Thymbraeus。

△ 繪畫《拉奧孔》,Marco Dente繪於1519年

背景是一座密涅瓦神廟(近者)

在《埃涅阿斯紀》中,這段故事是由特洛伊戰將埃涅阿斯在國亡後逃到義大利,經過迦太基時向迦太基王后談及的。

△ 維吉爾想像畫,19世紀,作者不詳

《埃涅阿斯記》是詩人維吉爾於公元前29-公元19年創作的史詩,敘述了埃涅阿斯在特洛伊陷落之後輾轉來到義大利,最終成為羅馬人祖先的故事。

畫作名稱:維吉爾為奧古斯都和屋大維朗誦《埃涅阿斯記》/Virgil reading the Aeneid to Augustus and Octavia

作者:Jean-Joseph Taillasson

年份:1787年

原作材質:油彩 畫布/Oil on canvas

原作尺寸:147.2cm×166.9cm

館藏處:英國倫敦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London

在《埃涅阿斯紀》中,維吉爾讓拉奧孔說出了名言:

Equo ne credite, Teucri

不要相信這木馬,特洛伊人

Quidquid id est,

timeo Danaos et dona ferentes

即使希臘人帶著禮物來,我也怕他們

這句話後來衍生為一句俗語:「小心帶著禮物的希臘人」,表示對方其實包藏禍心。

西方古籍《書庫》中記述的是阿波羅派出的海蛇,因為拉奧孔曾經在和妻子在阿波羅神像前交媾,犯了褻瀆之罪。《書庫》(英語:Bibliotheca),又稱《文庫》或《書藏》,是西方一部古籍,書中載有大量有關希臘神話的原始資料(例如諸神的家譜),而以英雄神話為主,是現代學者研究古希臘神話的重要文獻。

古希臘劇作家索福克勒斯(Sophocles)曾以拉奧孔的故事為主題創作了悲劇《拉奧孔》,現已失傳。

藝術欣賞

人們在觀賞雕塑《拉奧孔和他的兒子們》時,無不為它悲劇性的情節和人物刻畫而震撼:兩條巨蟒碩長的身軀緊緊扭曲纏繞著拉奧孔父子三人的身體。

△ 雕塑《拉奧孔和他的兒子們》

拉奧孔右手高舉反折,左手抓住一條巨蟒的身體,這是一場實力懸殊的戰鬥,準備攻擊拉奧孔的腰部的巨蟒悠然地張開嘴,拉奧孔似乎已經預感到掙扎的無濟於事,他的臉上仰著,表情痛苦而絕望,微微張開的口,仿佛在嘆息命運的難料。

△《拉奧孔群雕》細節

拉奧孔右側的大兒子一邊試圖擺脫巨蟒的纏繞,一邊側著臉驚恐地看著自己的父親。左邊的小兒子已無力反抗,奄奄一息。

△ 大兒子Antiphantes

拉奧孔通過扭曲的表情來表達痛苦,他身體的各個部位都充滿緊張。《拉奧孔群雕》在西方藝術中被稱為「人類痛苦的原型標籤」,與基督教藝術中經常描繪的人們對十字架上的耶穌表現出來的痛苦不同,拉奧孔的痛苦沒有救贖力或回報。

△ 斜視圖

雕塑《拉奧孔和他的兒子們》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構圖純熟完整,三個人和兩條蛇構成了一個動感的整體。德國文豪歌德認為雕像以高度的悲劇性激發人們的想像力,同時在藝術語言上又是:

蓋烏斯·普林尼·塞孔杜斯(拉丁語:Gaius Plinius Secundus,23年-79年8月24日),常稱為老普林尼或大普林尼,古羅馬作家、博物學者、軍人、政治家,以《自然史》(一譯《博物志》)一書留名後世。《自然史》(拉丁語:Naturalis Historia)是古羅馬學者老普林尼在77年寫成的一部著作,被認為是西方古代百科全書的代表作。全書共37卷,分為2500章節,引用了古希臘327位作者和古羅馬146位作者的2000多部著作。在書成後1500年間,共出了40多版。

△ 另一側的斜視圖

老普林尼對《拉奧孔和他的兒子們》的評價是它「超越所有之前產生的繪畫與雕刻藝術的作品」。這座雕塑對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形式和雕塑家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 老普林尼對《拉奧孔群雕》的評價

五分之二 未完待續

相關閱讀

雕塑 | 古希臘《拉奧孔和他的兒子們》之一

繪畫 | 提香《耶穌加冕荊棘冠》

雕塑 | 米開朗基羅《大衛》之一

雕塑 | 米開朗基羅《大衛》之二

雕塑 | 米開朗基羅《大衛-阿波羅》

博物志 | 拉什莫爾山雕塑 之一

博物志 | 拉什莫爾山雕塑 之二

相關焦點

  • 雕塑 |《拉奧孔和他的兒子們》之一
    大理石雕像《拉奧孔和他的兒子們(拉丁語:Laocoon cum filiis)》,又稱《拉奧孔群雕》,是梵蒂岡博物館的三大鎮館之寶之一。雕像《拉奧孔和他的兒子們》表現了特洛伊祭司拉奧孔與他的兒子Antiphantes和Thymbraeus被海蛇纏繞而死的情景。
  • 拉奧孔和他的兒子們
    今天我們要聊的是一件藝術品,《拉奧孔和他的兒子們》,現藏於梵蒂岡博物館的一座群雕,普林尼(也不知道是誰,反正就是很厲害)將拉奧孔稱為:「超越所有之前產生的繪畫與雕刻藝術的作品
  • 從《拉奧孔》看抗疫題材雕塑創作
    萊辛在其著作《拉奧孔》中分析了詩歌與雕塑對特洛伊戰爭中的祭司拉奧孔這一人物形象的不同處理方式。在萊辛看來,在雕塑《拉奧孔》中,儘管拉奧孔和兩個兒子被蛇纏繞,但他們面部表情應有的痛苦卻被淡化為近乎哀嘆的情緒,有一種斯多葛式的克制;而詩歌《拉奧孔》則詳細描寫了拉奧孔被蛇咬時的痛苦哭嚎。為什麼雕塑家選擇將人物本來的痛苦淡化呢?
  • 阿格桑德羅斯——父子三人的《拉奧孔》雕塑傑作
    雕塑家阿格桑德羅斯和他的兩個兒子,波利多羅斯與阿典諾多羅斯,三人集體創作的一組大理石群雕——《拉奧孔》。這是公元前五十年的作品,講述真實的歷史故事,呈現出高超的藝術才華。《拉奧孔》群雕高約184釐米,現收藏於位於梵蒂岡城的梵蒂岡美術館。
  • 你聽說過《拉奧孔》雕塑嗎?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今天小編和大家介紹梵蒂岡博物館的一件雕塑作品:《拉奧孔》。單是看圖片,就會感受到撲面而來的恐懼和痛苦。一條巨蟒纏繞著三個人,中間的是拉奧孔,旁邊的兩位是他的兒子。拉奧孔的神情處於極度的痛苦和恐懼之中。他使盡全身的利器想要掙脫出來全身的肌肉都處於強烈的收縮中。
  • 萊辛論繪畫詩歌雕塑《拉奧孔》
    讀這本書有兩個原因,一、從今年開始讓自己有意識的閱讀一些學術專業類推薦書籍,薰陶自我的同時學習和積累一些文化素養。二、個人非常喜歡朱光潛的藝術理念,他的書籍我儘量多看一些。下面就我個人閱讀心得分享一點自己學到的皮毛。閱讀《拉奧孔》遠比我之前想像的要有趣味性。進一步讓我認識到該如何分別來欣賞繪畫、詩歌與雕塑。美是繪畫的最高表現藝術。繪畫有屬於它自己的物質畫面。
  • 《拉奧孔》:假作真時真亦假
    它是希臘時代一件非常著名的雕塑作品,這一組大理石雕塑刻畫的是拉奧孔和他的兩個兒子。羅馬時代的一個博物學家老普林尼曾在著作《自然史》中專門提到了這一組群雕,他說當時這組群雕是在提圖斯皇帝的宮殿裡。群雕來自於古希臘時代,但不知具體是什麼時代。老普林尼認為這組雕塑來自於羅德島上的三個藝術家——阿格桑德羅斯和他的兩個兒子波利佐羅斯和阿迪諾多羅斯。
  • 大型史詩神仙打架,拉奧孔的前世今生!
    這是一幅世界聞名的古希臘雕塑,它的名字叫《拉奧孔》。雕塑中居於中間的就是拉奧孔,他的表情充滿著絕望與悲傷。
  • 拉奧孔:被精英和群氓合力謀殺的預言者
    被戰爭折磨十年之久的特洛伊人以為希臘人撤走了,大喜過望,打開城門,見到一隻巨大的木馬,神的饋贈啊,於是,就想把它拖進城去。 這時候,「不合時宜」的人出現了,就是拉奧孔。 他警告特洛伊人,不要把木馬拉進城,以免中計。
  • 「詩畫一體」阻礙德國啟蒙進程,萊辛用「拉奧孔」反擊新古典主義
    史詩和雕塑中拉奧孔的不同表現引發了諸多討論拉奧孔本來是特洛伊的一個祭司, 因為極力勸阻特洛伊人把藏有士兵的木馬拖進而被庇護希臘人的海神所嫉恨, 結果他和他的兩個兒子都被海神派出的兩條大蛇給纏死了。在維吉爾的史詩當中對他進行了描寫,拉奧孔在遭遇這種痛苦時表情很強烈。
  • 石膏像之美 | 雕塑藝術的魅力!
    畫畫的同學們,對那些年陪伴著我們在畫室裡度過了無數個日月的石膏像們肯定是又愛又恨,近年來,各種考試中又頻繁的見到他們了。不過,很多小夥伴肯定沒見過這些石膏像本來的樣子,就是它們的親爹媽長啥樣?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石膏像的原型長啥樣?原型到底又是誰?《大衛》是1501年—1504年間義大利雕塑家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創作的大理石雕塑,現收藏於義大利佛羅倫斯美術學院。
  • 雕塑家貝尼尼,關於他和他的影響,你知曉多少?
    雕塑中正統皇家風格的確立方式與建築大致相同,接受羅馬和貝尼尼1665年造訪的影響。在巴黎期間,貝尼尼為路易十四雕刻了一尊大理石胸像。他還受託為國王製作一尊騎馬像,這件作品後來在羅馬完成並運回巴黎,且在巴黎被重新加工。現在立在凡爾賽宮。
  • 「似動非動」的靜態之美,古希臘雕塑從無到有的鮮活姿態
    ,基本上留存下來早期的古希臘時期雕塑和古埃及時期有異曲同工之處。他雖然也強調了人身體上的自然美,但肌肉線條並不突出,仿佛和大街上隨便拉來一個人一般,雖然從造型上,可以感受到人肉體上獨到的美感,但卻有一絲生硬,他並沒有展現出一個人特有的那種「生氣」。
  • ♬ 希臘雕塑系列之三:其他希臘雕塑家的傑作
    他是希臘神話中,太陽神阿波羅的兒子,希臘醫學之神。希臘雕塑中,他通常手持著「阿斯克勒庇俄斯之杖」(Rod of Asclepius)。後來這根神杖上開始纏繞一條蛇,最來又演化為纏繞兩條蛇:這個符號「蛇纏繞在阿斯克勒庇俄斯之杖上」的標識,先後成為英國,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等歐美國家,直到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的標誌性符號。最後,中國的衛生部也採取了這個「蛇纏神杖」的標誌。
  • 看完這8位大神的雕塑和素描,我是徹底服了!
    其實他不叫「馬賽」,他是馬賽曲雕塑上的一名戰士,原來的樣子是長這個樣子。(馬賽曲雕塑局部)這位面部猙獰的展示來自法國巴黎凱旋門群像浮雕《馬賽曲》的局部,作於1832年-1836年,是19世紀初期法國著名雕刻家呂德的代表作。1792年,奧國軍隊武裝幹涉法國革命時,馬賽人民威武雄壯地開赴巴黎戰鬥時所唱的愛國歌曲。
  • 靜穆的偉大和深邃的靈魂——米開朗基羅與古希臘雕塑藝術
    但這些震爍古今的偉大作品也並非完美無瑕,因為藝術家們過多地注重了外表與形體,卻忽略了人物內心的刻畫,讓作品流於形式,缺乏精神層面的表達。米開朗基羅雕塑《被縛的奴隸》二、一個時代雕塑藝術的巔峰巨匠——米開朗基羅文藝復興的巨匠米開朗基羅
  • 《拉奧孔》詩與畫的區別
    萊辛在《拉奧孔》中集中地論述了詩與畫的區別。第一,詩是時間藝術,畫是空間藝術。他指出:「既然繪畫在它的摹仿中所用的媒介或符號確實是和詩所用的完全不同——那就是說,繪畫用空間中的形體和顏色,詩用在時間中發出的聲音。」「因此,物體和它們的可見屬性是繪畫所特有的題材。」「動作是詩所特有的題材。」兩種不同的藝術就有了不同的表現對象,而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不過,萊辛也注意到了它們之間經過了特別處理。
  • 中國傳統文化,雕塑文化,雕塑藝術的歷史
    所以我們應該認真了解一點雕塑的發展史,以便我們更好地掌握雕塑的語言。在人類藝術的發展史上,離塑藝術起源於什麼時代恐怕現在很難說清楚。但是,就目前我們能夠看到的比較完整的雕塑作品而言,已距今大約有二、三萬年了。例如被藝術界稱為「母神」的奧地利出土的「維林多夫的維納斯」,就是我們所知道的人類最早的雕塑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