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
運動和靜止,時間和空間
運動觀:
1、物質的根本屬性是運動。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屬性,物質是一切運動變化和發展過程的實在基礎和承擔者;
2、任何事物都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
3、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係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
4、靜止是運動的衡量尺度/標準。
5、靜止是過去運動的結果和未來運動的開始。
時空觀:
1、時間和空間是物質運動的存在形式;
2、具體物質形態的時空是有限的,而整個物質世界的時空是無限的;物質運動時間和空間的客觀實在性是絕對的,物質運動時間和空間的具體特性是相對的。
No.2
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係
意識是人腦的機能和屬性,是客觀世界的主觀映象。物質對意識的決定作用表現在意識的起源、本質和作用上。
從意識的起源來看,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意識也是社會歷史的產物。社會實踐特別是勞動在意識的產生和發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勞動為意識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客觀需要和可能,在人們的勞動和交往中形成的語言促進了意識的發展。
意識從其本質來看,意識是特殊的物質——人腦的機能和屬性,是客觀世界的主觀映象。意識在內容上是客觀的,在形式上是主觀的,是客觀內容和主觀形式的統一。
意識的能動作用,即人特有的積極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動。主要表現在:第一,意識反映世界具有自覺性、目的性和計劃性。第二,意識具有創造性。第三,意識具有指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識還具有指導、控制人的行為和生理活動的作用。
No.3
聯繫的內涵和特點
聯繫具有一系列特點:
①聯繫具有客觀性。
②聯繫具有普遍性。事物聯繫的普遍性有三層含義:其一,任何事物內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聯繫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內在的結構性。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處於一定的相互聯繫之中。其三,整個世界是相互聯繫的統一整體,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聯繫中的一個成分或環節,並通過它表現出聯繫的普遍性。
③聯繫具有多樣性。
④聯繫具有條件性。條件是對事物存在和發展發生作用的諸要素的總和。其一,條件對事物發展和人的活動具有支持或制約作用;其二,條件是可以改變的,人們經過努力可以創造出事物發展所需要的條件;其三,改變和創造條件不是任意的,必須尊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
No.4
發展與過程
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新事物是指合乎歷史前進方向(趨勢、規律、進程、必然性都可以代替方向)、具有遠大前途的東西,舊事物是指喪失歷史必然性(趨勢、規律、進程、方向都可以代替方向)、日趨滅亡的東西。新生事物是不可戰勝的,因為:第一,就新生事物與環境的關係而言,新事物有新的結構和功能;第二,就新事物與舊事物的關係而言,新事物是在舊事物的「母體」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舊事物中消極腐朽的東西,又保留了舊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適合新的條件的因素,並添加了舊事物所不能容納的新內容;第三,在社會歷史領域內,新事物符合人民群眾的利益和要求,能夠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因而必然戰勝舊事物。
過程論思想:
①任何事物都是作為過程而存在,作為過程而發展;
②任何事物都是暫時性的存在,都是要滅亡的,世界上不存在永恆不變的事物;
③世界不是現有、現成、既成事物的集合體,而是無數個具體過程的集合體。
No.5
聯繫和發展的基本環節
因果關係的判斷標準:
①時間上有先後(前後相繼);
②內容上是引起和被引起、決定和被決定的關係(彼此制約:前一個導致後一個產生)。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相互區別的:必然性產生於事物內部的根本矛盾,偶然性產生於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條件;必然性在事物發展過程中比較穩定、時空上比較確定,是同類事物普遍具有的發展趨勢,偶然性則是不穩定的、暫時的、不確定的,是事物發展中的個別表現;必然性在事物發展中居於支配地位,決定著事物發展的方向,偶然性居於從屬地位,對發展的必然過程起促進或延緩作用,使發展的確定趨勢帶有一定的特點和偏差。
可能性(有)和不可能性(無)的區別在於:有沒有實現的條件或根據;現實的可能性(充分)和抽象的可能性(不充分)的區別在於:條件或根據是否充分
現象和本質是相互區別的:
①現象是事物的外部聯繫和表面特徵,人們可通過感官感知,本質則是事物的內在聯繫和根本性質,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維才能把握;
②現象是個別的、具體的,而本質是一般的、共同的;現象是多變的,本質則是相對穩定的;
③現象是生動、豐富的,本質是比較深刻、單純的。現象和本質相互統一的,它們相互聯繫、相互依存。任何本質都是通過現象表現出來,沒有不表現為現象的本質;任何現象都從一定的方面表現著本質,現象是本質的外部表現,即使假象也是本質的表現。
No.6
矛盾的同一性和鬥爭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依存、相互貫通的性質和趨勢,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矛盾著的對立面相互依存,互為存在的前提,並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二是矛盾著的對立面相互貫通,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矛盾的鬥爭性是矛盾著的對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離的性質和趨勢。
矛盾的同一性和鬥爭性相互聯結、相輔相成。沒有鬥爭性就沒有同一性,沒有同一性也沒有鬥爭性,鬥爭性寓於同一性之中,同一性通過鬥爭性來體現。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條件的、相對的,矛盾的鬥爭性是無條件的、絕對的。矛盾的同一性和鬥爭性相結合,構成了事物的矛盾運動,推動著事物的變化發展。
No.7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辯證關係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每一事物的發展過程中都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即所謂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體事物在其運動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個方面都有其特點。
矛盾的特殊性具體表現為三種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點;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發展過程和發展階段各有不同特點;三是構成事物的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質、地位和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辯證統一的關係。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個性。矛盾的共性是無條件的、絕對的,矛盾的個性是有條件的、相對的。任何現實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個性的有機統一,共性寓於個性之中,沒有離開個性的共性,也沒有離開共性的個性。矛盾的共性和個性、絕對和相對的道理,是關於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是正確理解矛盾學說的關鍵,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辯證法。
No.8
量變、質變的辯證關係
度是保持事物質的穩定性的數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範圍。區分量變和質變的根本標誌是事物的變化是否超出度,在度的範圍內的變化是量變,超出度的變化是質變。
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係是:第一,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第二,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第三,量變和質變是相互滲透的。一方面,在總的量變過程中有階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質變
No.9
肯定和否定、辯證否定觀與否定之否定
辯證否定觀的基本內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內部矛盾運動的結果。第二,否定是事物發展的環節。第三,否定是新舊事物聯繫的環節,新事物孕育產生於舊事物,新舊事物是通過否定環節聯繫起來的。第四,辯證否定的實質是「揚棄」,即新事物對舊事物既批判又繼承,既克服其消極因素又保留其積極因素。
與辯證否定觀相對立的形上學否定觀則認為,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觀任意的否定;否定是絕對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這就既割斷了事物的聯繫,又使發展中斷。它的信條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話。」
事物的辯證發展過程經過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決。而處於否定階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還要經過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實現對立面的統一,使矛盾得到解決。事物的辯證發展就是經過兩次否定,出現三個階段即「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定」,形成一個周期。
事物的這種否定之否定過程,從內容上看,是自己發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過程;從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進,方向是前進上升的,道路是迂迴曲折的,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