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墊就是小型藏毯,藏族群眾坐臥起居「一日不可無此君」。
西藏日喀則白朗縣旺丹鄉是「卡墊之鄉」,旺丹卡墊已有500多年歷史。2013年,旺丹卡墊編織技藝被評為西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旺丹地區的卡墊做工精良,花色品種獨特,史料記載,舊西藏「噶廈」曾命令在此地實行卡墊納稅制度,形成了當時獨特的稅種——「卡墊稅」。
如今,當地農牧民告別了昔日「卡墊稅」的束縛,旺丹卡墊不僅在世代傳承中大放異彩,還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利器。
走進旺丹鄉夏麥村,「飛針走線傳非遺」的高手們疏線、捻線、紡線的身影並不鮮見,形狀不一、色彩豔麗、紋理豐富的卡墊更是吸引著人們的眼球。
相傳,仙女曾在白朗縣「帕拉康」施仙術編織了一條正方形卡墊「章卡咔康瑪」,當時「帕拉康」住持將其送給了五世達賴喇嘛。從此,神性的賦予使旺丹卡墊在西藏打出了名氣。
「旺丹卡墊很結實,圖案花紋精美、多樣,染色也用天然原料。這種技藝有幾百年,我們有責任讓它延續下去。」夏麥村藏族阿佳(藏語中指大姐)拉潘是當地遠近聞名的卡墊編織能手,平時空閒就想花樣、悟點子,她的作品嚴整有致、落落大方。
卡墊方便、耐用,在西藏,除了任男女老少或坐或臥,還融入了豐富的藏傳佛教文化內涵。夏麥村村民次旦說,有些卡墊上的萬字符、酥油燈、佛塔和金銀十字圖案,都是有著確定神聖喻義的符號圖案。
如今這些宗教意味濃鬱的卡墊,不僅在西藏大小寺廟的僧舍、札倉內隨處可見,也已落入了尋常百姓人家。
「舊西藏只能在貴族和寺院中見到的旺丹卡墊,現在越來越受老百姓歡迎,在經堂、客廳、會議室等場所都能見到圖案美觀、形式各異的旺丹卡墊。」次旦說。
不僅如此,流傳數百年的旺丹卡墊還成為村民們的生活靠山,許多人因此而摘掉了曾經的「貧困帽子」。
夏麥村地處偏僻、地少人多,全村134戶632人中近一半為貧困人口,此前,村民人均年收入僅為4000多元。但「旺丹卡墊」卻在區內外知名度高,市場潛力大。
2011年,當地駐村工作隊看到了這組矛盾中的機遇,確定了靠卡墊編織產業增加群眾收入的點子。
如今,全村134名群眾通過系統的卡墊編織和染色技藝培訓後,掌握了發家致富的金鑰匙。「旺丹卡墊」等氆氌產品產量提高了30%,村民年人均收入突破6000元。
「真沒想到我能在家門口直接就業,這半年我靠編織卡墊等氆氌產品,就有了7000元收入。」村民拉珍高興的談起了生活的變化,「既傳承好了民族傳統文化,還能脫貧,這就叫一舉兩得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