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菜籃子」鼓起村民「錢袋子」

2020-12-23 哈爾濱新聞網

八名村種植的反季節蔬菜。

12月18日天氣晴好,方正縣方正鎮八名村的蔬菜產業園裡,一排排鋼架大棚在田野裡依次排開,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頗有氣勢。

一座黃瓜大棚裡,棚內嫩綠的秧苗攀附在一根根線繩上,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村民李娟正在給黃瓜「落蔓」。「方法很簡單,就是將黃瓜秧整株下落,上方騰出一個伸展空間,讓黃瓜秧繼續生長結瓜,以達到高產、高效、優質栽培。」她向記者介紹,手裡活絲毫不耽誤。

大棚就在家門口

每月工資3000元

今年40歲的李娟過去一直在村裡種旱田。2015年,在縣、鎮兩級政府扶持下,村裡開始重點發展反季果菜種植產業,成立了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一排排新型節能溫室大棚拔地而起。想把日子過得更富裕,八名村村民的心思活泛起來。鄉親有的投資買車,幹起蔬菜運輸,把村裡產的鮮菜批發進縣城市場超市;有的乾脆把自家旱田流轉出去,直接來到園區打工。

「大棚就在家門口,每個月工資3000多元,忙完了還能回家照顧老人和孩子,日子過得不累還有奔頭。」李娟說,很多鄉親都入股加入合作社,還有幾十名村民和她一樣走進園區打工,當起了「蔬菜工人」。依然在自家田裡耕種的村民也都換了腦筋,不再種苞米,種起了露地菜,扣了溫室大棚。

「我們村就在縣城邊上,運送蔬菜特別方便,八名村現在是方正縣遠近聞名的『菜籃子』。」李娟說。

村民搬進小洋樓

康養娛樂樣樣有

「靠轉變種植結構,八名村村民的錢袋子比原來鼓,鄉村振興的步子也越走越有底氣。」方正鎮副鎮長徐景海說,鄉村振興的成果不僅要看錢袋子,更要看村民生活的變化,讓村民共享振興和發展的「紅利」。

2016年,八名村天鵝灣新區拔地而起,成了村裡的一件大喜事。小區內,一棟棟多層住宅整齊劃一,同步配建水、電、路、熱等完善的附屬工程。隨著小區二期投用,越來越多的村民從農家院搬進了小洋樓。

「不但環境好,你看我們小區,門口有攝像頭,還聘了保安巡邏,住著很舒心。」走進村民姚莉家,她一邊在廚房裡抹桌子擦地,一邊跟記者聊著天。

除了建居民新區,這兩年村裡還新增了好幾棟氣派的小樓:社區養老服務中心4000平方米,集日常照料、康復鍛鍊於一體;社區文體活動中心3000平方米,集休閒健身、各類場館於一體;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00平方米,集門診就醫、健康諮詢於一體;幼教託服中心500平方米,集幼兒早教、日間託服於一體。

「病了不出村屯,老了有人照顧,健身娛樂有場所,衣食住行都不愁。」徐景海介紹,八名村正在向城市社區看齊,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全覆蓋,讓村民富起來的同時日子過得更幸福。

相關焦點

  • 袁炎:抓好「米袋子」「菜籃子」,鼓起農民「錢袋子」
    他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全國春季農業生產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用情用力抓好「米袋子」「菜籃子」,切實鼓起農民「錢袋子」,為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支撐。縣領導殷志敏、朱新梅、王孚明出席會議。  袁炎強調,產業興旺是脫貧攻堅的關鍵、鄉村振興的重點。
  • 寧縣 麒麟西瓜鼓起群眾「錢袋子」
    寧 縣麒麟西瓜鼓起群眾「錢袋子」每日甘肅網4月29日訊 據隴東報報導(記者李建強 通訊員蘇朝暉)暮春時節,走進寧縣春榮鎮昔溝村玉瑤瓜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麒麟西瓜栽植基地,一排排大棚整齊排列,棚裡工人正在忙著挖窩、點種、埋土。
  • 泰山「北大門」:村民吃上「旅遊飯」 鼓起「錢袋子」
    「村民吃上了『旅遊飯』,鼓起了『錢袋子』。」泰山景區大津口鄉鄉村振興服務隊何召松說,泰山·慄春小鎮就是新農創進駐泰安後,為實現五大振興,基於三產打造的第一個樣板性項目,這也是新農創集團在全國鄉村振興領域文旅板塊打造的精品標杆型項目。
  • 餘姚新聞網丨鬥門村:升級村民「菜籃子」 鼓起集體「錢袋子」
    馬渚鎮鬥門村村民對下個月即將重裝開業的菜市場充滿了期待。鬥門菜場建成已有11年,基礎設施較為陳舊,環境髒亂差問題突出,管理水平亟待提高,村民反映強烈。「民有所呼,我有所應。」今年5月,該菜場的承包權到期後,鬥門村將菜場承包權收回,並多方籌措資金啟動實施鬥門市場提升改造項目。
  • 豐富菜籃子 充實錢袋子 轉動車輪子
    豐富菜籃子 充實錢袋子 轉動車輪子
  • 黃平縣舊州鎮寨勇村:水田種出「黑金子」,鼓起村民「錢袋子」
    近年來,有著 「荸薺村」美譽的黃平縣舊州鎮寨勇村依託特殊的土質條件和豐富的種植經驗,著力發展荸薺種植,芬香泥土裡種出的「黑金子」,鼓起了村民的「錢袋子」。在這個暖風微醺的陽春時節,記者走進寨勇村的田間看到,村民們正彎著身子,細心地從泥土裡掏出一個又一個的荸薺,根據個頭的大小將荸薺分裝進不同的桶裡,然後運送去清洗。聽村民潘禮碧介紹說,過去,這洗荸薺還是個技術難活兒呢。以前,每次挖得百來斤荸薺後,就得全家總動員,從地裡運到河裡,一家老小齊上陣,洗一百來斤荸薺的需要幾個人忙上差不多一個小時。
  • 湖北省宜城市王集鎮:蔬菜豐收鼓起農民「錢袋子」
    近日,湖北省宜城市王集鎮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村民們忙著摘菜、打包、裝車……蔬菜豐收鼓起了農民的「錢袋子」,讓他們在奔小康路上信心倍增。12月6日,在王集鎮新觀村村民楊清明的菜地裡,村民們正忙著收割娃娃菜。
  • 彭水:蔬菜產業鼓起村民「錢袋子」
    近年來,新田鎮在農業結構調整中,鼓勵村民抓準市場行情,利用冬閒田種植白菜、花菜等優質蔬菜,豐富城鄉居民的菜籃子,助力村民增收。 蔬菜品質好不愁銷路 12月17日,在新田鎮馬峰社區村民李明琴的菜地裡,村民們正忙著收割花菜。
  • 一頭「錢袋子」一頭「菜籃子」 青島大學「消費扶貧」促雙贏
    一頭「錢袋子」一頭「菜籃子」 青島大學「消費扶貧」促雙贏 2020年12月09日11:55  來源:濟寧新聞客戶端  作者:荊彥瑋
  • 平壩小河灣:鄉村遊鼓起村民錢袋子
    2014年就未出門打工的村民唐勤益,在景區內開起了農家樂,「在家不僅能陪著老人和小孩,收入還比打工翻幾番。」    和唐勤益一樣,村民們紛紛看好小河灣的發展,搶抓商機,開起了農家樂和小旅館,目前,景區內已有農家樂23家,村民們的錢袋子也漸漸鼓了起來。
  • 霑益區守穩「米袋子」鼓起「錢袋子」
    霑益區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築牢農業「壓艙石」的作用,守好「米袋子」,調優糧經比例、種養結構,切實鼓起農民「錢袋子」,為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支撐。鼓起「錢袋子」特色經作提質增效。
  • 富源縣「國字號」山地蠶豆鼓起農民錢袋子
    掌上曲靖訊在富源,說起走出省門邁入「國字號」殿堂的產業,人們往往只會想到魔芋、煤炭、大河烏豬這「一綠二黑」三大產業,其實,富源還有一個「國字號」產業,那就是集中連片規模化種植、集約化發展,暢銷省內外的10萬畝山地大粒蠶豆,這一高原特色產業已經鼓起了全縣農民的錢袋子,讓他們脫貧致富的底氣越足、信心越強、希望越豐滿。
  • 村民錢袋子變鼓了,年輕人也回來了,這樣的「網紅」示範村上海還有...
    每到建設工地開放日那天,不少村民會特意從暫居地趕過來,看看自己新家的進度。村民說,新房子設計得很貼心,門前小菜地,門後小花園,鄉村生活和城市生活融為一體。最重要的是,天然氣、光纖等生活必備設施全部到位,就連垃圾箱房都有統一規劃。生活質量提升看得見,生態宜居變成農民的切身感受。
  • 【幸福東北】吉林鹿鄉鎮:發展特色產業讓村民錢袋子「鼓起來」
    【幸福東北】吉林鹿鄉鎮:發展特色產業讓村民錢袋子「鼓起來」中國網  作者:丁素雲  2020-09-21 18日,「幸福東北」主題活動記者一行來到雙陽區鹿鄉鎮劉家村盤古
  • 廣西浦北縣:「菜籃子」工程解決 500名貧困戶就業
    該扶貧車間是浦北縣的「菜籃子」工程項目之一。在政策項目的推動下,目前該車間發展種植基地330畝,有社員39人,其中貧困家庭社員有9人;實現吸納周邊120多名農村勞動力就近就業,其中貧困人員13名,每月人均收入2000多元。
  • 禪城區張槎街道下朗村:鼓了錢袋子 火了好日子
    髒亂差的魚塘變身為悠閒公園,村民從平房搬到現代化公寓,各種娛樂運動設施一應俱全……近年來,下朗村一手抓經濟發展一手抓民生項目,每年投入不少於500萬元提升硬軟體設施配套,村民的「錢袋子」鼓了,環境美了,生活更幸福了。
  • 陝西延川縣關莊鎮:趟出產業好路子 充實群眾錢袋子
    壯大的養牛產業、優質的大棚產業、規模化的山地果園……不僅充實了群眾的錢袋子,也趟出產業扶貧的好路子。「我通過小額貸款買了3頭牛,一年一年的發展,現在已經有8頭牛了,4頭小牛今年最少能賣4萬塊錢。」正在趕牛的打則坪村村民齊國強說。齊國強因病致貧,在未納入貧困戶之前,靠天賞飯,生活可謂潦倒。
  • 致富果鼓起農民錢袋子 ——萬安縣窯頭鎮橫塘村脫貧側記
    這幾年靠這些臍橙,年收入達到7萬多元,建了新房,結了婚,生活大變樣。」村裡的脫貧戶張公斌高興地帶記者參觀他家的20多畝臍橙林。  與張公斌相類似的脫貧故事,當地村民還能講出許多。這些年,橫塘村大力引導當地農戶利用荒山荒地發展臍橙種植產業,全村大部分農戶平均種植臍橙都在3畝以上。臍橙種植規模增長到1.2萬畝,比2016年翻了一番,年產量達1000餘萬公斤,產值達4000餘萬元。
  • 「讓村民信任,唯有身體力行」
    今年以來,「互助組」共幫助群眾解決春耕生產、就業就醫、通水通電等困難訴求34條,辦結實事好事20餘件,為25戶缺乏勞動力家庭種植雪菊120餘畝和500餘棵樹木,用實際行動溫暖著村民的心田。鼓起村民錢袋子工作幹得怎麼樣,群眾心中有本帳。
  • 黑土地「金豆子」鼓了農民「錢袋子」
    50歲的孫立軍是永青村村民,他用土地入股,在社裡負責田間管理。「比原來自己種豆強多了!自己種時品質不統一,種植風險大,銷售價格也不行。現在加入了社裡,種子、化肥、農藥、技術統一管理,還能統一深加工、銷售,賣價也高了。我一年拿五六萬塊錢基本工資,再加上分紅,年收入能有十多萬元。」他說。農民在檢修農機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