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名村種植的反季節蔬菜。
12月18日天氣晴好,方正縣方正鎮八名村的蔬菜產業園裡,一排排鋼架大棚在田野裡依次排開,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頗有氣勢。
一座黃瓜大棚裡,棚內嫩綠的秧苗攀附在一根根線繩上,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村民李娟正在給黃瓜「落蔓」。「方法很簡單,就是將黃瓜秧整株下落,上方騰出一個伸展空間,讓黃瓜秧繼續生長結瓜,以達到高產、高效、優質栽培。」她向記者介紹,手裡活絲毫不耽誤。
大棚就在家門口
每月工資3000元
今年40歲的李娟過去一直在村裡種旱田。2015年,在縣、鎮兩級政府扶持下,村裡開始重點發展反季果菜種植產業,成立了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一排排新型節能溫室大棚拔地而起。想把日子過得更富裕,八名村村民的心思活泛起來。鄉親有的投資買車,幹起蔬菜運輸,把村裡產的鮮菜批發進縣城市場超市;有的乾脆把自家旱田流轉出去,直接來到園區打工。
「大棚就在家門口,每個月工資3000多元,忙完了還能回家照顧老人和孩子,日子過得不累還有奔頭。」李娟說,很多鄉親都入股加入合作社,還有幾十名村民和她一樣走進園區打工,當起了「蔬菜工人」。依然在自家田裡耕種的村民也都換了腦筋,不再種苞米,種起了露地菜,扣了溫室大棚。
「我們村就在縣城邊上,運送蔬菜特別方便,八名村現在是方正縣遠近聞名的『菜籃子』。」李娟說。
村民搬進小洋樓
康養娛樂樣樣有
「靠轉變種植結構,八名村村民的錢袋子比原來鼓,鄉村振興的步子也越走越有底氣。」方正鎮副鎮長徐景海說,鄉村振興的成果不僅要看錢袋子,更要看村民生活的變化,讓村民共享振興和發展的「紅利」。
2016年,八名村天鵝灣新區拔地而起,成了村裡的一件大喜事。小區內,一棟棟多層住宅整齊劃一,同步配建水、電、路、熱等完善的附屬工程。隨著小區二期投用,越來越多的村民從農家院搬進了小洋樓。
「不但環境好,你看我們小區,門口有攝像頭,還聘了保安巡邏,住著很舒心。」走進村民姚莉家,她一邊在廚房裡抹桌子擦地,一邊跟記者聊著天。
除了建居民新區,這兩年村裡還新增了好幾棟氣派的小樓:社區養老服務中心4000平方米,集日常照料、康復鍛鍊於一體;社區文體活動中心3000平方米,集休閒健身、各類場館於一體;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00平方米,集門診就醫、健康諮詢於一體;幼教託服中心500平方米,集幼兒早教、日間託服於一體。
「病了不出村屯,老了有人照顧,健身娛樂有場所,衣食住行都不愁。」徐景海介紹,八名村正在向城市社區看齊,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全覆蓋,讓村民富起來的同時日子過得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