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蔬菜產業鼓起村民「錢袋子」

2020-12-23 騰訊網

近年來,新田鎮在農業結構調整中,鼓勵村民抓準市場行情,利用冬閒田種植白菜、花菜等優質蔬菜,豐富城鄉居民的菜籃子,助力村民增收。

蔬菜品質好不愁銷路

12月17日,在新田鎮馬峰社區村民李明琴的菜地裡,村民們正忙著收割花菜。「今年種的新品種價格要比往年高得多,1畝地收入4500元左右,我家裡一共種了30畝蔬菜,能掙13萬元左右。」說起今年的收成,李明琴高興地說道。

李明琴介紹,馬峰社區近幾年以種植白菜、花菜為主,有商家專門來地裡負責收購,根本不愁銷路。「今年菜價不錯,白菜1元錢一斤。」

當天,在馬峰社區蔬菜基地看到,摘菜、裝菜、裝車,村民們忙得不亦樂乎。

「今年蔬菜長勢還可以,我們都賣了個好價錢,今年的天氣對我們菜農來說影響較小,種出來的蔬菜也不愁銷售,現在產業路的修建也極大地帶動了我們的產業發展,我對蔬菜產業的發展充滿了信心。」李明琴說道。

馬峰社區6組村民劉恩英在蔬菜種植基地工作,在這裡不僅能領到固定工資增加收入,而且還能學到蔬菜種植技術,讓她對今後的生活充滿了信心。

「我們在家門口就業,每個月工資1600塊錢,不僅可以照顧家人,還可以學到蔬菜種植技術,工作也很輕鬆。我一定會好好學習蔬菜種植技術,讓自己的生活越過越紅火。」村民何志瓊說。

在馬峰社區,四通八達的產業路將一片片蔬菜基地緊緊地連在一起,在蔬菜基地裡李明琴和幾個菜農來回地將蔬菜搬到貨車上,站在貨車邊一位來自黔江的收購蔬菜的老闆說:「馬峰社區的蔬菜品質好,我們已經合作很多年了,我跟菜農們都很熟悉,我跟他們都是訂單收購,保障了群眾種出來的蔬菜能賣出好價錢。」

抱團發展帶動村民增收

在新田鎮像李明琴一樣種植蔬菜的村民還有很多,全鎮現有以蔬菜種植為主的專業合作社16個,帶動貧困戶300餘戶,戶均年增收6000元左右。

當地因地制宜根據時令季節發展多品種、小規模、高品質的蔬菜產業基地,主要以種植白菜、南瓜、青菜、辣椒、茄子等時令蔬菜為主,採取分散與集中相結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專業合作社的組織帶動作用,為社員提供種子、物資、技術、市場支撐,有力保障了蔬菜產業發展。

新田鎮鎮政府每年都邀請專業技術人員給種植的農戶開展技術培訓,增強群眾在選種、育苗、田間管理、病蟲害治理等方面的知識,有效保證了蔬菜的品質,讓不少村民通過種植蔬菜達到了增收。

近年來,新田鎮不斷擴大蔬菜種植面積,通過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的帶動,形成了「公司+基地+專業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化生產模式,不斷發展壯大蔬菜產業,成為遠近聞名的蔬菜大鎮。今年,新田鎮的蔬菜種植總面積8000畝,總產值2800萬元,有效帶動了村民增收。

蔬菜種植不僅有效促進了菜農增收,也帶動了本地和周邊群眾就業增收,每年蔬菜種植和收穫季節,能吸納不少務工人員到蔬菜基地從事蔬菜採摘、收運等工作。一季又一季的蔬菜種植,讓這些來基地的務工人員每人每年可實現收入6000元,有效帶動了村民增收致富。如今,蔬菜產業已成為新田鎮脫貧攻堅的重要產業之一,帶動當地的貧困戶實現穩增收、穩就業。

相關焦點

  • 靠「菜籃子」鼓起村民「錢袋子」
    八名村種植的反季節蔬菜。12月18日天氣晴好,方正縣方正鎮八名村的蔬菜產業園裡,一排排鋼架大棚在田野裡依次排開,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頗有氣勢。2015年,在縣、鎮兩級政府扶持下,村裡開始重點發展反季果菜種植產業,成立了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一排排新型節能溫室大棚拔地而起。想把日子過得更富裕,八名村村民的心思活泛起來。鄉親有的投資買車,幹起蔬菜運輸,把村裡產的鮮菜批發進縣城市場超市;有的乾脆把自家旱田流轉出去,直接來到園區打工。
  • 湖北省宜城市王集鎮:蔬菜豐收鼓起農民「錢袋子」
    近日,湖北省宜城市王集鎮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村民們忙著摘菜、打包、裝車……蔬菜豐收鼓起了農民的「錢袋子」,讓他們在奔小康路上信心倍增。12月6日,在王集鎮新觀村村民楊清明的菜地裡,村民們正忙著收割娃娃菜。
  • 寧縣 麒麟西瓜鼓起群眾「錢袋子」
    寧 縣麒麟西瓜鼓起群眾「錢袋子」每日甘肅網4月29日訊 據隴東報報導(記者李建強 通訊員蘇朝暉)暮春時節,走進寧縣春榮鎮昔溝村玉瑤瓜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麒麟西瓜栽植基地,一排排大棚整齊排列,棚裡工人正在忙著挖窩、點種、埋土。
  • 黃平縣舊州鎮寨勇村:水田種出「黑金子」,鼓起村民「錢袋子」
    近年來,有著 「荸薺村」美譽的黃平縣舊州鎮寨勇村依託特殊的土質條件和豐富的種植經驗,著力發展荸薺種植,芬香泥土裡種出的「黑金子」,鼓起了村民的「錢袋子」。荸薺,又名馬蹄、水慄,既可做水果生吃,又可做蔬菜食用,味甜多汁,清脆可口,也供藥用,有清熱化痰、生津開胃、明目清音等功效,自古還有地下雪梨的美譽,是大眾喜愛的時令之品。寨勇荸薺有著悠久的種植歷史,因為出色的品質和口感,曾獲得「黃平縣特色名牌農產品」稱號,成為了黃平乃至周邊縣市家喻戶曉的金字招牌,銷路遍及貴陽、凱裡、餘慶、甕安、施秉等縣市。
  • 霑益區守穩「米袋子」鼓起「錢袋子」
    霑益區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築牢農業「壓艙石」的作用,守好「米袋子」,調優糧經比例、種養結構,切實鼓起農民「錢袋子」,為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支撐。鼓起「錢袋子」特色經作提質增效。發展中藥材、蔬菜、蠶桑、花卉、水果等特色經作52.7 萬畝,其中中藥材18萬畝、蔬菜17.94萬畝、魔芋2.6萬畝、蠶桑9.43萬畝、花卉1.7萬畝(萬壽菊、玫瑰、鮮切花)、水果3.04萬畝;實現產值11.82億元,其中中藥材3.5億元、蔬菜3.62億元、魔芋1.73億元、蠶桑2.28億元、花卉2646萬元、水果4330萬元。完成商品蔬菜出口22598.3噸,創匯2304.46萬美元。
  • 袁炎:抓好「米袋子」「菜籃子」,鼓起農民「錢袋子」
    他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全國春季農業生產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用情用力抓好「米袋子」「菜籃子」,切實鼓起農民「錢袋子」,為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支撐。縣領導殷志敏、朱新梅、王孚明出席會議。  袁炎強調,產業興旺是脫貧攻堅的關鍵、鄉村振興的重點。
  • 泰山「北大門」:村民吃上「旅遊飯」 鼓起「錢袋子」
    「村民吃上了『旅遊飯』,鼓起了『錢袋子』。」泰山景區大津口鄉鄉村振興服務隊何召松說,泰山·慄春小鎮就是新農創進駐泰安後,為實現五大振興,基於三產打造的第一個樣板性項目,這也是新農創集團在全國鄉村振興領域文旅板塊打造的精品標杆型項目。
  • 平壩小河灣:鄉村遊鼓起村民錢袋子
    2014年就未出門打工的村民唐勤益,在景區內開起了農家樂,「在家不僅能陪著老人和小孩,收入還比打工翻幾番。」    和唐勤益一樣,村民們紛紛看好小河灣的發展,搶抓商機,開起了農家樂和小旅館,目前,景區內已有農家樂23家,村民們的錢袋子也漸漸鼓了起來。
  • 彭水:唱響脫貧路上的幸福歡歌
    在彭水,一個個貧困村實現華麗蛻變,一個個民生項目建設如火如荼,一張張笑臉定格幸福……平坦的水泥路修到了家門口,貧困群眾搬進了新居,富民產業鼓起了村民的錢袋子,小康路上一戶不落、一個不少。抓產業發展促群眾持續穩定增收11月18日,在重慶阿依達太極泉水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基地裡,技術員們正在對新上的一條生產線進行調試。這是太極泉水公司第二條生產線,展現著市場對太極水的認可。彭水地處武陵山腹地,烏江下遊,大山大水,自然生態優美。
  • 村民錢袋子變鼓了,年輕人也回來了,這樣的「網紅」示範村上海還有...
    產業振興鼓起農民錢袋子鄉村景色更美,產業也在升級。市農業農村委負責人表示,鄉村振興的重點是產業振興。通過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優化農業產業產品結構、充分激發農業發展內生動力,能為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提供持續有力的保障。
  • 【幸福東北】吉林鹿鄉鎮:發展特色產業讓村民錢袋子「鼓起來」
    【幸福東北】吉林鹿鄉鎮:發展特色產業讓村民錢袋子「鼓起來」中國網  作者:丁素雲  2020-09-21 18日,「幸福東北」主題活動記者一行來到雙陽區鹿鄉鎮劉家村盤古
  • 富源縣「國字號」山地蠶豆鼓起農民錢袋子
    掌上曲靖訊在富源,說起走出省門邁入「國字號」殿堂的產業,人們往往只會想到魔芋、煤炭、大河烏豬這「一綠二黑」三大產業,其實,富源還有一個「國字號」產業,那就是集中連片規模化種植、集約化發展,暢銷省內外的10萬畝山地大粒蠶豆,這一高原特色產業已經鼓起了全縣農民的錢袋子,讓他們脫貧致富的底氣越足、信心越強、希望越豐滿。
  • 陝西延川縣關莊鎮:趟出產業好路子 充實群眾錢袋子
    近年來,延安市延川縣關莊鎮因地制宜,狠抓本土特色產業,形成了「鎮有扶貧支柱產業,村有扶貧主導產業,戶有增收致富項目」的產業發展格局。2016年以來,該鎮累計投資8600多萬元發展設施農業,先後建成打則坪等7個設施農業示範園區和馬家溝等9個標準化養殖小區。
  • 山地特色助推鄉村振興 構築農業產業扶貧彭水特色
    160餘畝規劃整齊的中藥材基地裡,天門冬茁壯成長,七八位當地村民正在基地裡除草,不時傳來爽朗的笑聲……寒冬時節,走進彭水縣太原鎮麒麟社區,眼前一片生機勃勃,曾經的產業「空殼村」已脫胎換骨,當地村民有了穩定的增收渠道。這是重慶彭水發展產業促進群眾持續增收的一個縮影。
  • 金河鎮蔬菜基地成了呼和浩特市民的菜園子
    近年來,金河鎮憑藉萬畝蔬菜基地的優勢,發展蔬菜產業,由名不見經傳的農業大鎮悄然成為賽罕區蔬菜產業發展的領頭羊。「花香自有彩蝶來」,金河鎮得天獨厚的種植條件吸引了眾多農企紛紛入駐。金河鎮曙光村的「蒙苗農業科技」原是一家專業從事蔬菜育苗的農業公司,入駐以來,依託大棚優勢,打造為高標準育苗基地。
  • 禪城區張槎街道下朗村:鼓了錢袋子 火了好日子
    髒亂差的魚塘變身為悠閒公園,村民從平房搬到現代化公寓,各種娛樂運動設施一應俱全……近年來,下朗村一手抓經濟發展一手抓民生項目,每年投入不少於500萬元提升硬軟體設施配套,村民的「錢袋子」鼓了,環境美了,生活更幸福了。
  • 開陽縣:推動壩區產業發展 全力打贏脫貧攻堅「殲滅戰」
    貴陽市2.5萬畝高標準蔬菜基地(開陽園區)共有8000餘畝,分布在楠木渡、馮三、龍崗、花梨、高寨等鄉鎮,結合各壩區氣候、海拔、土壤等要素,因勢利導,選準產業發展。楠木渡鎮高標準設施蔬菜保供基地含谷陽、黃木、新鳳壩區共4332.5畝,著力發展辣椒、蓮花白、絲瓜、西紅柿、牛角椒、甘藍等時令蔬菜以及羊肚菌產業,確保貴陽「菜籃子」供應;龍崗鎮保供蔬菜基地面積為2301.78畝,主要是大荊壩區和壩子壩區,建蔬菜大棚281個。
  • 彭水:旅遊悄然崛起
    曾名不見經傳的彭水旅遊,如何在10年間悄然崛起,並實現「旅遊+扶貧」高質量發展?  景區帶動 好風景帶來好「錢景」  紹慶街道阿依河社區村民彭華兵在阿依河景區旁開了個農家樂,有40個床位。即使在旅遊淡季,周末也能滿房。  「我家共有4畝地,光靠務農掙不到好多錢。
  • 彭水三義鄉村民李方龍返鄉創業——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三義鄉,特色養殖合作社養殖的珍珠雞。(受訪者供圖)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三義鄉曾是出了名的窮鄉僻壤,地無三尺平,山高坡陡還缺水,長期發展不起產業。弘升村村民李開國,過去家裡除了有兩位老人要贍養,還要供養3個兒子讀書,2014年因學致貧。2016年,在外打工的他回鄉加入協會,一直在合作社務工。除了務工有穩定的收入,他還成為當地的珍珠雞養殖大戶。2019年他自養了1500多隻珍珠雞,加上在合作社務工以及入股分紅,年收入超過了3萬元,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
  • 加快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 重慶彭水打造鄉村產業振興「新引擎」
    近日,重慶市彭水自治縣出臺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推進鄉村產業振興實施方案,以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以促進農民增收、產業增效、生態增值為目標導向,以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為主攻方向,以調減低效糧食作物、壯大提升優勢特色產業為路徑,推動鄉村產業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