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新田鎮在農業結構調整中,鼓勵村民抓準市場行情,利用冬閒田種植白菜、花菜等優質蔬菜,豐富城鄉居民的菜籃子,助力村民增收。
蔬菜品質好不愁銷路
12月17日,在新田鎮馬峰社區村民李明琴的菜地裡,村民們正忙著收割花菜。「今年種的新品種價格要比往年高得多,1畝地收入4500元左右,我家裡一共種了30畝蔬菜,能掙13萬元左右。」說起今年的收成,李明琴高興地說道。
李明琴介紹,馬峰社區近幾年以種植白菜、花菜為主,有商家專門來地裡負責收購,根本不愁銷路。「今年菜價不錯,白菜1元錢一斤。」
當天,在馬峰社區蔬菜基地看到,摘菜、裝菜、裝車,村民們忙得不亦樂乎。
「今年蔬菜長勢還可以,我們都賣了個好價錢,今年的天氣對我們菜農來說影響較小,種出來的蔬菜也不愁銷售,現在產業路的修建也極大地帶動了我們的產業發展,我對蔬菜產業的發展充滿了信心。」李明琴說道。
馬峰社區6組村民劉恩英在蔬菜種植基地工作,在這裡不僅能領到固定工資增加收入,而且還能學到蔬菜種植技術,讓她對今後的生活充滿了信心。
「我們在家門口就業,每個月工資1600塊錢,不僅可以照顧家人,還可以學到蔬菜種植技術,工作也很輕鬆。我一定會好好學習蔬菜種植技術,讓自己的生活越過越紅火。」村民何志瓊說。
在馬峰社區,四通八達的產業路將一片片蔬菜基地緊緊地連在一起,在蔬菜基地裡李明琴和幾個菜農來回地將蔬菜搬到貨車上,站在貨車邊一位來自黔江的收購蔬菜的老闆說:「馬峰社區的蔬菜品質好,我們已經合作很多年了,我跟菜農們都很熟悉,我跟他們都是訂單收購,保障了群眾種出來的蔬菜能賣出好價錢。」
抱團發展帶動村民增收
在新田鎮像李明琴一樣種植蔬菜的村民還有很多,全鎮現有以蔬菜種植為主的專業合作社16個,帶動貧困戶300餘戶,戶均年增收6000元左右。
當地因地制宜根據時令季節發展多品種、小規模、高品質的蔬菜產業基地,主要以種植白菜、南瓜、青菜、辣椒、茄子等時令蔬菜為主,採取分散與集中相結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專業合作社的組織帶動作用,為社員提供種子、物資、技術、市場支撐,有力保障了蔬菜產業發展。
新田鎮鎮政府每年都邀請專業技術人員給種植的農戶開展技術培訓,增強群眾在選種、育苗、田間管理、病蟲害治理等方面的知識,有效保證了蔬菜的品質,讓不少村民通過種植蔬菜達到了增收。
近年來,新田鎮不斷擴大蔬菜種植面積,通過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的帶動,形成了「公司+基地+專業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化生產模式,不斷發展壯大蔬菜產業,成為遠近聞名的蔬菜大鎮。今年,新田鎮的蔬菜種植總面積8000畝,總產值2800萬元,有效帶動了村民增收。
蔬菜種植不僅有效促進了菜農增收,也帶動了本地和周邊群眾就業增收,每年蔬菜種植和收穫季節,能吸納不少務工人員到蔬菜基地從事蔬菜採摘、收運等工作。一季又一季的蔬菜種植,讓這些來基地的務工人員每人每年可實現收入6000元,有效帶動了村民增收致富。如今,蔬菜產業已成為新田鎮脫貧攻堅的重要產業之一,帶動當地的貧困戶實現穩增收、穩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