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三義鄉村民李方龍返鄉創業——

2020-12-27 華龍網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三義鄉,特色養殖合作社養殖的珍珠雞。(受訪者供圖)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三義鄉曾是出了名的窮鄉僻壤,地無三尺平,山高坡陡還缺水,長期發展不起產業。可李方龍卻在這裡辦起了特色養殖合作社,帶領農戶養起了珍珠雞。

11月3日,重慶日報記者在養殖場看到:乾淨整潔的雞棚裡,上千隻珍珠雞爭相啄食;周圍的山地上,到處有珍珠雞在「散步」。作為合作社的創辦人,看著眼前這一切,今年36歲的李方龍由衷欣喜。

這不僅是因為雞養得好,更因為雞還不愁銷。

艱難起步

購進2萬隻雞苗,養大了卻銷不出去只能「送人

李方龍是三義鄉弘升村人,13歲就外出到浙江、福建打工,幹過十幾份工作。

2014年底,剛過而立之年的李方龍,回到土生土長的地方想幹一番事業。三義鄉受地理環境限制,種莊稼不行,可以搞養殖。次年,他就專門到湖南去學習珍珠雞養殖。

李方龍是個膽大的人,學成後他一下購回來2萬隻雞苗,修建了一個30畝的養殖場,而且90%以上的雞都存活了。

他瞄準的是中高端市場,從湖南引進回來的雞苗品種好,在養殖過程中採取林下放養的方式,堅持餵食五穀雜糧,還加入了中草藥,因此雞的品質也很高。但由於沒有聯繫好銷路,結果珍珠雞滯銷。

為了搞養殖場,李方龍花光了30多萬元的積蓄,還借了50多萬元。無可奈何,他決定把這些雞拉到重慶主城區免費送。

他自己開著大貨車一次性拉了200多隻雞到主城區的住宅小區、單位食堂搞贈送,唯一的條件,就是加他的微信。「虧是虧大了,但至少可以得到些用戶資源。」

就這樣,他晚上開車返回三義鄉裝雞,白天又開車到主城區送雞,前前後後跑了多少趟,他已記不清了,只記得微信群最多的時候有700多人。

扶貧幫扶

脫貧攻堅駐鄉工作隊幫忙牽線搭橋,與大型餐飲企業籤下10年訂購協議

李方龍的窘境持續了一年多,終於在2017年脫貧攻堅駐鄉工作隊進駐三義鄉之後,發生了改變。

駐鄉工作隊由市發改委扶貧集團各成員單位派出幹部組成,他們不僅在自己朋友圈幫忙推銷產品,有的還協調自己所在單位的資源,讓李方龍的珍珠雞在輕軌、高速公路沿線免費打廣告,有的則幫忙牽線搭橋,讓他與主城的大企業洽談合作。

「廣告一打,效果馬上就出來了,好多電話陸續打來。」

當年,他又被推薦到位於南坪的重慶國際會展中心參加展銷會。在那裡,他遇到了第一位大客戶——全國百強餐飲企業重慶五鬥米集團的採購負責人。

五鬥米集團派專人到三義鄉實地考察後,雙方最終籤下了10年的訂購合作協議,每年訂購3萬隻雞。

珍珠雞的銷路一下子打開了,當年合作社就扭虧為盈。2019年,珍珠雞的銷售量超過5萬隻,產值700多萬元。

李方龍還註冊了「弘升珍珠雞」的商標,打造品牌提升市場影響力。珍珠雞「飛」出了大山。如今,在主城區的很多超市、餐廳、園區食堂等,都能看到他的產品。

帶頭致富

「協會+基地+專業合作社+科技示範戶」的模式,帶動當地農戶養殖珍珠雞

不僅把自己的事業幹起來,李方龍還成為當地的「致富帶頭人」,讓其他農戶也一起脫貧致富。

實際上,李方龍在2016年就成立了三義特色養殖專業技術協會,成為彭水縣農技協的一員。在這個「80後」的帶領下,通過「協會+基地+專業合作社+科技示範戶」的模式,當地有50多戶農戶都養起了珍珠雞。2019年,協會共幫扶貧困戶70戶,戶均增收一萬元以上。

弘升村村民李開國,過去家裡除了有兩位老人要贍養,還要供養3個兒子讀書,2014年因學致貧。2016年,在外打工的他回鄉加入協會,一直在合作社務工。

除了務工有穩定的收入,他還成為當地的珍珠雞養殖大戶。2019年他自養了1500多隻珍珠雞,加上在合作社務工以及入股分紅,年收入超過了3萬元,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

如今,協會已經發展了123名會員,除了三義鄉以外,彭水自治縣下轄的諸佛、平安、蓮湖、馬武、普子、石柳、橋梓、黃鶴等地也建立了養殖基地。

相關焦點

  • 三義鄉「產業村長」的致富門道
    1月27日,彭水三義鄉蓮花村,技術專員在羊肚菌種植大棚裡為村民答疑解惑。如今,三義鄉已有260餘戶村民靠著羊肚菌產業鏈脫貧致富。侯春均又開始探索技術扶貧,從雲南請來了在讀博士專門幫村民用生物製劑改良土壤,並免費提供菌種,「這樣,無需大棚,村民自己也能種羊肚菌,公司包銷路,一同闖市場,又能給村民增加一筆新收入。」三義鄉弘升村六組山坡上,90個蜂箱整齊排列。
  • 彭水:唱響脫貧路上的幸福歡歌
    在彭水,一個個貧困村實現華麗蛻變,一個個民生項目建設如火如荼,一張張笑臉定格幸福……平坦的水泥路修到了家門口,貧困群眾搬進了新居,富民產業鼓起了村民的錢袋子,小康路上一戶不落、一個不少。抓設施扶貧打牢鄉村振興基礎初冬時節,走進三義鄉,一條條寬闊平坦的水泥路延伸至每村每戶,一棟棟白牆青瓦的民居整齊劃一,一個個文化廣場功能完善,一道道亮麗的新農村景觀映入眼帘。「這樣的場景放到5年前,想都不敢想。通過幾年的發展,交通改善了,環境變好了。」提起這幾年村裡的變化,三義鄉弘升村黨支部書記劉明華感慨萬千。
  • 高明區更合鎮梧桐村羅紀鋒:返鄉創業 帶領村民致富
    /佛山日報記者何志勇攝 創業的道路自然不會一帆風順。創業之初,羅紀鋒主要經營成品花卉盆栽。然而2010年的冬天,羅紀鋒遭遇了不小的創業挫折。由於資金有限沒有配備保溫設備,異常寒冷的冬天使得花卉生長受限,最終未能完成客戶訂單。受挫沒有讓羅紀鋒懷念起廣州的技術員工作。
  • 泗縣怡香養殖合作社負責人楊光 返鄉創業帶領村民共致富
    ——記市五屆人大代表楊光在泗縣山頭鎮楊橋村,市五屆人大代表、泗縣怡香養殖合作社負責人楊光是村民眼裡的「牛人」。一個女子,26歲選擇返鄉創業,在照顧一家老小的同時,將又髒又累的養殖業做得風生水起。從傳統作業到智能化養殖,由單純養雞生蛋到養豬、開辦服裝加工廠多業並舉,她已漸漸成為十裡八村年輕人心目中的創業偶像。坦然走至而立之年,34歲的楊光說,村民們都了解她的不容易。2012年,在外務工的楊光突然接到電話,丈夫突發腦血栓被送進醫院。「在這殘酷的現實面前,我愁過,無助過,為丈夫的高額醫藥費四處奔波,不知哭過多少回。」
  • 那些返鄉創業的大學生,現在都過得怎麼樣?
    首先聲明:堅決擁護國家支持大學生返鄉創業的政策;堅決支持大學生返鄉支持鄉村建設。今天想聊的是,透過諸多大學生返鄉創業中的種種經歷,來審視鄉村人才引進面臨的一些問題。鄉村振興大背景下,鄉村充滿了太多魅力和機會。但和所有行業一樣,並不是所有大學生都適合返鄉創業,甚至說,多數都不適合。
  • 賴悅東:返鄉創業種南薯 鋪就村民「致富路」
    五華岐嶺黃福村農村漢子賴悅東,他憑著一股拼搏的闖勁和對家鄉的眷戀,致富之後仍不忘回報家鄉,利用自己積累的資源返鄉創業,帶動家鄉父老一起種植南薯致富,為助力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打下了堅實基礎,並一躍發展成為梅州市、廣東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五華縣電子商務十強企業、十佳手信產品等榮譽。
  • 搬出窮山窩、走上小康路 ——易地扶貧搬遷的彭水答卷
    通訊員 廖唯 攝彭水地處武陵山區,是全市易地扶貧搬遷任務較重的區縣之一。脫貧攻堅以來,彭水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的頭號工程、民生工程、標誌性工程,聚焦「人、錢、房、業」四字發力,嚴格建設程序,實現「三合兩不」,完善配套建設,實現「六通八有」,強化後續扶持,實現「宜居宜業」。
  • 凱裡:燈籠照亮返鄉青年創業夢
    凱裡:燈籠照亮返鄉青年創業夢 2021-01-01 10: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返鄉創業 打造「多肉王國」(2)
    新華社照片,石家莊,2020年12月2日返鄉創業 打造「多肉王國」12月2日,張曉東在「多肉花園」給多肉植物澆水。一次回鄉探親時,他了解到家鄉曲周縣推出了針對返鄉創業的諸多優惠政策,張曉東動了心。2014年,考察多肉植物的種植前景後,張曉東開始紮根鄉村的創業計劃。從多肉栽培、養護到開拓市場,張曉東從零開始學習,當地政府也積極協調技術員進行指導,幫他解決了不少難題。經過短短幾年的經營,張曉東打造的「西木多肉花園」已初具規模。
  • 津南區村民張洪德返鄉創業 探索出立體生態種養模式
    在津南區北閘口鎮北義辛莊村,南宋辛棄疾詞中的場景,如今成了不少農民創業故事的寫照。本市部分涉農區發展「水稻+」立體生態種養模式,通過農業合作社的形式,帶領當地農民在稻田裡實施養殖致富。昨天,記者來到北義辛莊村,從外觀看,「稻蛙田」與普通農田區別不大,只是稻田周圍搭起了網,田埂兩邊分別開闢出一條長形的空地,方便棲息在水稻下的青蛙到空地進食。
  • 我眼中的「十四五」丨返鄉創業助力家鄉發展
    該公司是返鄉創業人員袁秋英創辦的一家早餐系列、速凍調理食品系列生產加工型企業。該公司車間面積5400平方米,設備先進,管理完善,目前擁有8米半長油炸線一條,可以生產速凍肉類、米麵類生製品和熟製品,在產品設置方面做到了對早餐系列、速凍調理食品系列全覆蓋。「是故鄉養育了我,只要我有這個能力,我就要為家鄉出力。」
  • 王國輝:返鄉創業的致富帶頭人
    看著鄉親父老們還是老樣子,過不上富裕的生活,他覺得自己年輕,應該做些事,「對,返鄉帶領鄉親們一起致富」。 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政策的支持,2015年5月,他自費參加農合論壇培訓會,了解農業前景規劃,與農業從業者交流,並從中得出規模化、集約化發展農業的結論。2018年10月在團中央的幫助支持下,他在浙江麗水市參加了中國青年電商扶貧助力鄉村振興訓練員培訓,收穫很大。
  • 山地特色助推鄉村振興 構築農業產業扶貧彭水特色
    160餘畝規劃整齊的中藥材基地裡,天門冬茁壯成長,七八位當地村民正在基地裡除草,不時傳來爽朗的笑聲……寒冬時節,走進彭水縣太原鎮麒麟社區,眼前一片生機勃勃,曾經的產業「空殼村」已脫胎換骨,當地村民有了穩定的增收渠道。這是重慶彭水發展產業促進群眾持續增收的一個縮影。
  • 《愛國情 奮鬥者》90後小夥的返鄉致富創業路
    2012年,中專畢業年僅18歲的他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和自己僅有的中專學歷,他沉下心來,細細盤點了個人資源和自身優勢,毅然決定返鄉創業。今天的《愛國情奮鬥者》,請聽本臺記者王玉珏、張耿源採制的新聞專題《90後小夥的返鄉致富創業路》。     走進會寧縣韓家集鎮雲臺山村,目之所及,高山黃土,雖然經過幾年的治理,也難掩這片土地曾經的荒蕪。
  • 博後鄉村振興吸引大學生返鄉創業
    網紅民宿帶動旅遊相關產業發展博後鄉村振興吸引大學生返鄉創業博後村返鄉創業的大學生符子運在給客人下單。博後村網紅民宿「海納捷」。「我們村民宿興起,但餐飲業沒人做起來,在學習和管理民宿期間,發現許多客人苦於沒有吃飯的地方,都跑到六盤村去就餐,因此也就有了在我們村創業的想法。」符子運的餐飲店力求營造一種幽雅、舒適、休閒的消費環境,在食品色香味、服務等方面力求盡善盡美,給顧客最大限度的享受和心理滿足。譚中仙也是土生土長的博後村人,大學畢業後曾在廣州從事營銷工作,年收入約20萬元。
  • 逐夢大山 雲南峨山青年返鄉養雞實現創業夢
    雲南峨山青年返鄉養雞實現創業夢創業難,創業艱,在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有一位名叫詩罕波的青年,他堅持創業16年,最終在家鄉的大山裡,通過養殖土雞,實現了自己的創業夢。2004年,學電工出身的詩罕波開始創業,他在玉溪開過餐館、設計公司,也折騰過酒吧,但卻屢屢失敗,坎坷的經歷沒能讓詩罕波打消創業的念頭 ,反而愈加堅定了他的創業夢。一次偶然的聊天中,詩罕波突然靈光一閃。他意識到,自己的家鄉峨山有著綠色的森林、乾淨的水源、優質的空氣環境,這些優勢,正是創業的好條件。
  • 松江區加大築巢引鳳 大學生紛紛返鄉創業
    東方網記者袁家福11月2日報導:這是一群可愛的年輕人,大學畢業後紛紛選擇了返鄉創業,並帶領眾多同伴,將學到知識和本領反哺社會,助力鄉村振新幫助農民致富。在松江這塊歷史悠久的肥沃土地上大顯身手。由此返鄉創業的念頭便萌生了。「創業之初只有我一個人,現在我們的團隊已經有十幾位大學生了,一起創辦鄉村民宿、土家美食、助力農村旅遊業發展。朱燕將自家230平方米的農宅改造成民宿,客房、餐廳、活動室等,在鄉村美景映襯下,老宅重新煥發了活力。藉助線下民宿體驗,致力於松江大米銷售,打造了自己的大米品牌「八十八畝田」,慢慢地在客戶中贏得了口碑。
  • 浙江常山:「常雁回歸」助青年返鄉創業
    鄒黃河說,除了基地鮮果,他也會和別的主播幫助村民銷售,「我們有渠道,他們有貨源,一起增收致富」。團常山縣委書記金童介紹,像官文景、鄒黃河這樣的返鄉創業青年在常山並非個例。近年來,常山大力實施「常雁回歸」工程,通過基層團組織發掘、引導、扶持常山籍青年返鄉創業,投身鄉村振興的大舞臺。
  • 「安慶好人」返鄉創業促振興
    「安慶好人」返鄉創業促振興 2020-12-09 21:41:51   來源:安慶新聞網
  • 鄧州張村鎮:靳小良返鄉創業帶鄉親脫貧
    他就是鄧州市張村鎮西河村靳莊返鄉創業青年、楓蘭苗木種植專業合作社總經理靳小良。「我通過查閱書籍和園林專家討論,發現叢生元寶楓樹和紅玉蘭兩種苗木很適合鄧州的氣候和土壤。我們村緊鄰249省道,交通十分便利,耕地都具備了機井灌溉的條件。」靳小良把以上的想法與村民和村鎮領導詳細交談,大家都非常贊同,600畝苗圃用地也順利辦理好租賃手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