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開陽縣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抓好低效作物調減替代種植面積,以壩區產業為重點,發展短、平、快的產業項目,促進農業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全力打贏脫貧攻堅「殲滅戰」。
抓好產業發展,保供市民「菜籃子」
開陽縣堅持高質量發展,效益至上,立足資源稟賦和市場需求等,突出地域特色和比較優勢,緊緊圍繞「一品一業、百業富貴」發展願景,長短結合、以短養長、因地制宜發展高效特色產業,大力發展「茶、果、藥、菜、菌、竹」六大優勢主導產業,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提高土地的產出效益,以500畝以上壩區建設為載體,輻射帶動全縣農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堅持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揚優勢,持續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推動壩區農業發展提質增效。加快將壩區培育成農業現代化的樣板田、科技田、效益田,帶動更多農民群眾增收致富,保障供應市民的「菜籃子」。
貴陽市2.5萬畝高標準蔬菜基地(開陽園區)共有8000餘畝,分布在楠木渡、馮三、龍崗、花梨、高寨等鄉鎮,結合各壩區氣候、海拔、土壤等要素,因勢利導,選準產業發展。楠木渡鎮高標準設施蔬菜保供基地含谷陽、黃木、新鳳壩區共4332.5畝,著力發展辣椒、蓮花白、絲瓜、西紅柿、牛角椒、甘藍等時令蔬菜以及羊肚菌產業,確保貴陽「菜籃子」供應;龍崗鎮保供蔬菜基地面積為2301.78畝,主要是大荊壩區和壩子壩區,建蔬菜大棚281個。主要種植彩椒、速生蔬菜、線椒、荷蘭豆等;翁昭壩區位於花梨鎮翁昭村中院片區,緊臨開州湖,海拔較低,溫潤適宜,總面積833.4畝,主要種植早熟蔬菜、辣椒、黃瓜、西紅柿等30餘個品種,基本成為了周邊城市尤其是開陽縣城20餘萬人的「菜園子」;高寨鄉保供蔬菜基地槓寨壩區和馮三鎮四坪和金龍壩區正在有序推進基地建設,壩區面積共1151.9055畝,保供蔬菜基地建設竣工投入使用後,主要發展速生蔬菜、小白菜、生薑、大蒜、食用菌等產業。壩區不斷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聚焦利益聯結,增加農民「米袋子」
在全省脫貧攻堅「衝刺90天打贏殲滅戰」動員大會召開後,開陽縣以超常的速度動起來,全力補短板強產業。著力以高標準蔬菜保供基地建設為載體,聚焦農民利益聯結,優化「一壩一策」措施並推進落實,高標準高水平推進壩區的產業發展,促進壩區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堅持以「三變」改革為抓手,採取「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基地+合作社+農戶」等模式推動壩區產業發展,通過合作帶動、訂單生產、分紅獲益、土地流轉獲益等方式建立完善利益聯結機制。
加快壩區產業發展步伐,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效的同時,給當地許多群眾帶來了持續增收的機遇,農民每年可獲得500元/畝的土地流轉費用、200元/畝的農投集團分紅,增加了農民的「米袋子」。
「我將我家的土地流轉給保供蔬菜基地,得到土地流轉費用,又在農投集團分紅。原先一畝田可產500斤大米,現在一年的收入可比種水稻時強兩倍。」開陽縣楠木渡鎮黃木村的村民廖興會說道。
解決就業難題,鼓起農民「錢袋子」
開陽縣將壩區作為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的主戰場,大力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業效益的同時,建立了「土地流轉租金+務工收入+分紅」利益聯結,各壩區成立勞務公司,壩區的農民把土地流轉給農投集團的同時,為讓當地農民更好地實現在家門口就業,解決了就業難題,增加農民的收入,鼓起了當地農民的「錢袋子」。
在楠木渡鎮目前的4個壩區產業結構調整全部完成,全年預計有21萬人次的用工需求,按每人每天80元計算,全年務工收入可達1600餘萬元。」開陽縣楠木渡鎮分管負責人毛榜勳說道。
一塊塊良田播下「致富種」,一片片壩區變成「聚寶盆」。目前,500畝以上壩區正成為開陽縣農村產業革命的推進器、脫貧攻堅的加速器、鄉村振興的主引擎,不斷把農村產業革命引向深入,助力當地群眾增收致富。
奮力衝刺,同時間賽跑,下一步,開陽縣將搶抓4、5、6三個月「窗口期」,與貧困較量,以壩區建設為契機,全面落實好「八要素」,深入踐行「五步工作法」,將壩區培育成農業現代化的樣板田、科技田、效益田,圍繞農村產業革命、穩崗就業、易地扶貧搬遷等重點任務找問題、查原因、抓整改、補漏洞,持續鞏固提升已脫貧人口的脫貧成效,全力以赴,堅決打贏「殲滅戰」,奪取總攻全面勝利。楊剛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高偉
編輯 羅昌
編審 王太師 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