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壩區發展助力脫貧攻堅丨道真自治縣三橋鎮黨委...

2021-01-09 天眼新聞

我叫韋澤文,2018年11月調任道真自治縣三橋鎮黨委副書記、鎮長,2020年7月任三橋鎮黨委書記。

近年來,三橋鎮通過有針對性地全力發展產業、拉動就業、夯實基礎設施,使貧困群眾幹活有勁頭、生活有甜頭、未來有奔頭,內生動力持續增強,精神面貌也有了極大改觀提升。

壩區水稻景色

截至目前,三橋鎮貧困村、貧困人口全部退出,實現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876戶7133人全面清零。  初到三橋,為了解全鎮的基本情況,建立完整的貧困人口資料庫,我堅持深入農戶摸排情況,做調研、訪民情,掌握了大量一手資料。  兩年來,我走訪群眾8000餘人次,記錄群眾反映的困難和問題600餘條,歸納整理意見建議200餘條,解決實際困難200餘件,化解矛盾糾紛160餘件。

韋澤文下鄉走訪

天天下鄉,多的時候一天跑三四趟,經常身上都是一身泥。  「韋書記真了不起,比我這個當地人還熟悉村裡的的情況。」三橋鎮村民王智華說。  三橋鎮屬於傳統農業鄉鎮,土地都是以種植玉米、馬鈴薯等低效作物為主,要如何帶動貧困戶脫貧、促進經濟社會穩步發展,產業扶貧是最根本、最有效、最牢固的扶貧措施,只有把產業做紮實了,才能做到有效的扶貧。  三橋鎮採取「合作社+基地+農戶」「公司+基地+農戶」等發展模式,圍繞樹立產業發展脫貧致富典型,帶動貧困戶發展產業做文章,只有這樣才能凝聚合力,推動三橋鎮產業扶貧達到新的高潮。

韋澤文查看蜜蜂養殖

產業結構調整之初,有很多群眾不理解、不支持。  每每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就帶著鎮裡的幹部們挨家挨戶做群眾的思想工作。  終於,2020年,三橋鎮500畝大壩初具雛形,通過增加複種指數,打好「稻+魚」「稻+鴨」「花+蜜」「菜+菇」等產業組合拳,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土地產出率,實現「一地多用、一棚多季、一年多收」的立體生產。

壩區「稻+魚」鄉村旅遊

壩區30畝「稻+魚」試驗田,畝產大米450斤,以市場價6元一斤的價格銷售,每畝收入3600元。畝產魚800斤,以15元一斤的價格算,收入12000元,合計畝產值15600元。壩區的發展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為群眾持續增收夯實了產業保障。  壩區村民張全傑開心地說:「種蔬菜划算,比種包穀掙得多,菜也買得出去,在家門口就被收購走了,如今錢包鼓了,生活好了,明年我還要多種點。」  「要政策有政策,要幫扶有幫扶,還不加油幹,難道讓人笑話?」如今,不等不要不靠,自立自強自己幹的觀念,已深深印在三橋人民的心裡。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如今的三橋鎮早已今非昔比。  我會繼續帶領以我為班長的三橋隊伍,努力將三橋鎮打造成為特色鎮和美麗鄉村,讓三橋的廣袤土地充滿田園牧歌韻味,成為人們心馳神往的詩和遠方。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李傑 整理

編輯 顧航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殷殷扶貧情,拳拳赤誠心丨道真自治縣三橋鎮黨委...
    我叫韋澤文,2018年11月調任道真自治縣三橋鎮黨委副書記、鎮長,2020年7月任三橋鎮黨委書記。三橋鎮屬於典型的傳統農業大鎮,群眾收入主要依靠農業種植和勞務輸出。從地域最遠、貧困最深的村組開始,從高山老林、條件惡劣的區域出發,我逐村逐組走訪調研,詳細了解基礎設施建設的薄弱環節,全面掌握每一個掣肘發展的負面因素。兩年來我走遍全鎮8個村居240個村民組,掌握了大量一手資料,聽意見、聚眾力,科學制定重點難點攻堅計劃,注重發揮黨支部戰鬥堡壘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
  • 「我的扶貧故事」甘當群眾最需要的「老實人」丨道真自治縣忠信鎮...
    工作十多年來,我一直這樣告訴自己,也一直這樣踐行著。我叫駱詩領,現任道真自治縣忠信鎮扶貧站主任。我的扶貧故事,還得從2015年的冬天開始說起。駱詩領(左)入戶調查農戶生產生活情況2015年以前,忠信鎮扶貧專幹人員少,力量薄弱。
  • 「我的扶貧故事」巾幗一線顯擔當 砥礪奮進出實效丨道真自治縣河口...
    這是河口鎮竹林塘村村民姚正遠,在接受脫貧攻堅第三方評估時說的話,這不僅是脫貧攻堅政策在竹林塘村落實的真實寫照,更是群眾對我這個駐村第一書記的高度認可。我叫塗志瓊,2018年3月,我積極響應組織號召,克服困難,從道真自治縣離退局,主動請纓到竹林塘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成為了道真自治縣唯一的女駐村第一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給家鄉人民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道真自治縣舊城鎮...
    時光荏苒,四年時間、兩個不同的崗位、一千多個日夜,我的扶貧故事在167平方公裡的家鄉翻開了篇章。  我是道真自治縣舊城鎮黨委書記,也是一名普通基層扶貧幹部。  2016年,脫貧攻堅號角吹響,根據組織安排,我回到我的家鄉舊城鎮工作。  這個素有「真安古鎮」「竹王故裡」「灰豆腐果之鄉」「黔北黑豬基地」美譽的地方,2014年被評定為一類貧困鄉鎮。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群眾眼裡的「鐵人」丨道真自治縣棕坪鄉文聯...
    群眾眼中,我是「鐵人」;家人眼中,我是忙人。在我自己眼中,我不過是一名平凡普通的共產黨員。我叫孫正軍,2018年3月,我積極響應黨的號召,主動請纓,從遵義市人民防空辦公室來到道真自治縣棕坪鄉文聯村任駐村第一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你不脫貧,我絕不脫手!丨播州區鴨溪鎮黨委書記張旭
    我叫張旭,今年46歲,是遵義市播州區鴨溪鎮黨委書記,也是一名在鎮鄉一幹就是24年的基層幹部。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作為鴨溪鎮黨委的主要負責人,深感責任之艱,任務之重。這是鴨溪鎮金鐘壩區上一塊醒目的標語,是我要求安置在壩區上的。基層幹部一定要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尤其鎮鄉黨委書記,自己都是農業的門外漢,怎麼能將產業發展好。  從24節氣到農作物屬性,從土壤改良到精耕細作,我總願意到田間地頭去學,自從到鄉鎮工作後20多年如一日,沒有一天是完完整整的待在辦公室的。
  • 「我的扶貧故事」卯足幹勁真抓實幹丨鎮寧自治縣沙子鄉黨委書記...
    我叫楊興旺,現任鎮寧自治縣沙子鄉黨委書記。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我始終牢記宗旨,把脫貧攻堅責任扛在肩上,堅持幹字當頭,卯足幹勁,下定決心啃下沙子鄉脫貧攻堅這塊「硬骨頭」。經濟基礎薄弱、貧困面廣、貧困程度較深、農民收入渠道單一是困擾全鄉脫貧攻堅工作的最大問題。到任以來,我時刻把「沙子鄉的貧困戶脫貧任務清單」記在心上,深入田間地頭,走村串戶和群眾「擺白」,了解群眾面臨的現實困難及想法。通過深入走訪,我掌握了全鄉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群眾願望等第一手基礎資料,經過進一步分析研判,班子一致認為沙子鄉要擺脫窮困的面貌,就要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產業,讓群眾的「荷包」鼓起來。
  • 「我的扶貧故事」心繫群眾才能對得起這個時代丨道真自治縣棕坪鄉...
    剛到棕坪鄉熊先茂開辦的移民餐館,他就笑著招呼我。我叫王俊,今年30歲,2015年考入道真自治縣棕坪鄉黨政辦工作,現任坪鄉蒼蒲溪村黨支部副書記。當時,脫貧攻堅戰開展得正如火如荼,我雖初來乍到,但也有5戶貧困戶的幫扶任務,就此成為千千萬萬幫扶幹部中的一員。
  • 【我的扶貧故事】黃果樹鎮黨委書記羅仁良:扶貧,就是要把群眾當親人
    【我的扶貧故事】黃果樹鎮黨委書記羅仁良:扶貧,就是要把群眾當親人 2020-11-23 19: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開陽縣:推動壩區產業發展 全力打贏脫貧攻堅「殲滅戰」
    今年以來,開陽縣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抓好低效作物調減替代種植面積,以壩區產業為重點,發展短、平、快的產業項目,促進農業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全力打贏脫貧攻堅「殲滅戰」。壩區不斷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聚焦利益聯結,增加農民「米袋子」在全省脫貧攻堅「衝刺90天打贏殲滅戰」動員大會召開後,開陽縣以超常的速度動起來,全力補短板強產業。
  • ...脫貧攻堅練就我一身本領丨道真自治縣桃源鄉辦公室工作人員陳恆
    我叫陳恆,今年27歲,是道真縣桃源鄉桃源社區的一名駐村幹部,2018年到桃源鄉工作。作為脫貧攻堅路上新人,面對所幫扶的5戶貧困戶,我感到焦慮,感受到了壓力巨大、責任重大,同時也感受到了使命光榮。要有說破嘴皮子,磨破腳板子的勇氣,以「繡花」的功夫去扶真貧、真扶貧。我用實際行動詮釋著青春無悔必當奮勇前行的本色。  「老頭子,快出去,修水管的師傅來了。」   「修水管的師傅」這是桃源社區永紅組居民對我親切的稱呼。
  • 智慧廣電+隆林+脫貧攻堅助力廣西首家優質扶貧產品旗艦店南寧新張
    (梁新華南寧專訊)4月29日上午,由自治區廣電局全力扶持的百色隆林優質扶貧產品旗艦體驗門店在南寧市新竹路35號正式開業,它的開業不僅為「智慧廣電+脫貧攻堅」消費扶貧積極開創新思路,更是將打贏脫貧攻堅戰助力推上了快車道。
  • 「我的扶貧故事」不負韶華 脫貧攻堅路上的追夢人丨石硐鎮中壩村駐...
    我自2018年3月擔任息烽縣石硐鎮中壩村駐村扶貧工作隊員以來,一直嚴格要求自己,牢記脫貧攻堅職責使命,圍繞「一宣六幫」駐村工作要求,認真開展扶貧工作,積極落實脫貧政策,我時刻把自己當做中壩村的一位村民,站在村民的角度看待、解決問題,傾聽群眾心聲。幫扶工作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得到了群眾和領導的廣泛認可。
  • 「我的脫貧故事」青山養育了我 也拯救了我丨道真自治縣陽溪鎮四坪...
    我是任俊,家住道真自治縣陽溪鎮四坪村小灣組,屬於貴州大沙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我家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裡。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每年通過自己種植中藥材和烤菸過日子,家中也有一些結餘。在國家扶貧政策的幫助下,經過幾年的治療,妻子的病情基本上算是控制住了,撿回了一條命,但卻完全喪失了勞動能力。家中只剩下我一根頂梁柱了,欠下的30多萬元的帳怎麼辦?我又想到了種植烤菸和中藥材,經過一年的努力,受到氣候和勞動力不足的影響,一年的收入除去開支已經所剩無幾,根本無力還帳。
  • 「我的扶貧故事」從手術臺到脫貧攻堅戰場丨三都水族自治縣南嶺村...
    我李明,三年前,我是黔南州人民醫院的一名口腔外科醫生,整天和病人、手術臺、手術刀打交道。2018年3月,按院黨委安排,我被派到貴州省為數不多的深度貧困縣——三都水族自治縣南嶺村任駐村「第一書記」。現在,要拿得穩脫貧攻堅的方向盤,他行嗎?」當我下派到這樣的環境中生活、工作,即將帶領導群眾脫貧致富時,許多村民和同事對我充滿懷疑。李明聯繫州醫院職工認購幫扶村的蓮藕  三年來,我與村民同吃同住,任何駐村事務親力親為。而給予我工作動力的要屬下面這些感人故事。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是新生活奮鬥的起點丨德江縣長豐鄉黨委書記...
    轉眼,我在長豐鄉脫貧攻堅戰場上戰鬥五載有餘,記得2015年8月到長豐鄉工作時,96平方公裡地域被三條河流切割、溝壑縱橫、土地分散貧瘠,基礎設施落後、無一條硬化路,群眾收入渠道單一、只靠外出務工,受教育程度低、各種問題突出。從那時起,我心裡暗暗告誡自己,一刻也不能停、一步也不能錯、一天也不能耽誤,絕不辜負組織的信任和人民的重託。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路上 一個都不能少|餘慶縣花山苗族鄉黨委...
    剛到崗位的時候,我了解到,全鄉的貧困發生率在15.74 %,四個村中就有三個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746戶2400人,信訪舉報頻繁出現,矛盾突出。面對如此艱巨的脫貧攻堅任務,即便我有15年的鄉鎮工作經驗,也倒吸了一口涼氣,我深知開弓沒有回頭箭,脫貧攻堅勢在必行,既然站在烏江邊上,何不以烏江之志踐吾志,長歌浩蕩一路向前,誓戰脫貧絕不退縮。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沿河情愫丨沿河自治縣夾石鎮堰田村駐村幹部...
    2020年農曆新年放假前夕,單位領導打來電話告訴我,因為工作安排臨時有變,單位商議後決定派我替換同事前去銅仁市沿河自治縣夾石鎮開展駐村督戰工作。我剛新婚不久,擔心妻子有意見,但轉念一想,妻子是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絕不會不贊同我去,就這樣我答應了下來。新年剛過,我便到了沿河自治縣夾石鎮堰田村開始了我的第三次沿河駐村幫扶工作。
  • 強化責任擔當 突出公安特色 助力脫貧攻堅公安部定點扶貧工作掃描
    自幫扶貴州興仁市、普安縣和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以來,公安部黨委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脫貧攻堅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始終把定點幫扶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用心用情用力,精準發力施策,累計投入幫扶資金4億餘元,引進幫扶資金近2億元,實施幫扶項目近千個,助力幫扶三地全部退出貧困縣序列,185個貧困村全部出列,22萬餘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 「我的扶貧故事」走心的脫貧攻堅最為溫暖丨冊亨縣巧馬鎮副鎮長王勇
    2015年11月至今,我同尾賢村結伴而行已有5年。回首過往,從幫扶責任人、駐村幹部到黨建指導員,再任脫貧攻堅指揮長,對尾賢從陌生到熟悉,從相識到相知,5年時間,我見證了尾賢的父老鄉親搬出大山過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