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韋澤文,2018年11月調任道真自治縣三橋鎮黨委副書記、鎮長,2020年7月任三橋鎮黨委書記。
近年來,三橋鎮通過有針對性地全力發展產業、拉動就業、夯實基礎設施,使貧困群眾幹活有勁頭、生活有甜頭、未來有奔頭,內生動力持續增強,精神面貌也有了極大改觀提升。
壩區水稻景色
截至目前,三橋鎮貧困村、貧困人口全部退出,實現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876戶7133人全面清零。 初到三橋,為了解全鎮的基本情況,建立完整的貧困人口資料庫,我堅持深入農戶摸排情況,做調研、訪民情,掌握了大量一手資料。 兩年來,我走訪群眾8000餘人次,記錄群眾反映的困難和問題600餘條,歸納整理意見建議200餘條,解決實際困難200餘件,化解矛盾糾紛160餘件。
韋澤文下鄉走訪
天天下鄉,多的時候一天跑三四趟,經常身上都是一身泥。 「韋書記真了不起,比我這個當地人還熟悉村裡的的情況。」三橋鎮村民王智華說。 三橋鎮屬於傳統農業鄉鎮,土地都是以種植玉米、馬鈴薯等低效作物為主,要如何帶動貧困戶脫貧、促進經濟社會穩步發展,產業扶貧是最根本、最有效、最牢固的扶貧措施,只有把產業做紮實了,才能做到有效的扶貧。 三橋鎮採取「合作社+基地+農戶」「公司+基地+農戶」等發展模式,圍繞樹立產業發展脫貧致富典型,帶動貧困戶發展產業做文章,只有這樣才能凝聚合力,推動三橋鎮產業扶貧達到新的高潮。
韋澤文查看蜜蜂養殖
產業結構調整之初,有很多群眾不理解、不支持。 每每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就帶著鎮裡的幹部們挨家挨戶做群眾的思想工作。 終於,2020年,三橋鎮500畝大壩初具雛形,通過增加複種指數,打好「稻+魚」「稻+鴨」「花+蜜」「菜+菇」等產業組合拳,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土地產出率,實現「一地多用、一棚多季、一年多收」的立體生產。
壩區「稻+魚」鄉村旅遊
壩區30畝「稻+魚」試驗田,畝產大米450斤,以市場價6元一斤的價格銷售,每畝收入3600元。畝產魚800斤,以15元一斤的價格算,收入12000元,合計畝產值15600元。壩區的發展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為群眾持續增收夯實了產業保障。 壩區村民張全傑開心地說:「種蔬菜划算,比種包穀掙得多,菜也買得出去,在家門口就被收購走了,如今錢包鼓了,生活好了,明年我還要多種點。」 「要政策有政策,要幫扶有幫扶,還不加油幹,難道讓人笑話?」如今,不等不要不靠,自立自強自己幹的觀念,已深深印在三橋人民的心裡。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如今的三橋鎮早已今非昔比。 我會繼續帶領以我為班長的三橋隊伍,努力將三橋鎮打造成為特色鎮和美麗鄉村,讓三橋的廣袤土地充滿田園牧歌韻味,成為人們心馳神往的詩和遠方。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李傑 整理
編輯 顧航
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