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我是群眾眼裡的「鐵人」丨道真自治縣棕坪鄉文聯...

2020-12-18 天眼新聞

群眾眼中,我是「鐵人」;家人眼中,我是忙人。在我自己眼中,我不過是一名平凡普通的共產黨員。

我叫孫正軍,2018年3月,我積極響應黨的號召,主動請纓,從遵義市人民防空辦公室來到道真自治縣棕坪鄉文聯村任駐村第一書記。

下鄉宣傳扶貧政策(右)

「通了,通了,有水了!!」  2018年12月9日,伴隨著譁譁水流聲,陣陣歡呼在文聯村火石埡組響起。看著正在運行的新水管,村民們欣喜不已。  上任後,我就注意到文聯村火石埡組的群眾長期受到取水難、水質差的困擾。  一水一電,皆是民生福祉。  為解決群眾吃水難問題,我多次與大家進行討論,組織群眾尋找新水源,同時匯報單位申請了3.6萬元幫扶資金。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在春節前把這飲用水的事落實了!

和火石埡組村民一起安裝水管(中間)

還記得那天,手託起水管,刺骨的冷,但看到群眾臉上露出的笑容,我的心踏實了,受凍受累也值得了。  「沒想到咱們家門口也有路燈了!感謝市人防辦!」同年,我又通過協調聯繫,點亮了全村的組級公路。做事雷厲風行、從不喊苦喊累,自那以後,便有群眾把我稱為「鐵人」。  其實,我的經歷和大多數同事不大一樣,我曾是一名軍人。

群眾為孫正軍送錦旗

脫下綠色的軍裝,我轉業分配到遵義市人防辦工作。從軍隊到市直機關,又從市直機關到農村,工作性質和個人角色都發生重大轉變,怎樣定位好角色、履行好工作職責成為我經常思考的問題。  為儘快熟悉情況,駐村前兩個月,我帶著一顆炙熱的為民服務之心,走訪了234戶貧困戶,3個離退休村幹部,1個離退休老教師。  通過與這些老同志交流,為精準扶貧打牢堅實基礎。邊幹邊學,我協助建立貧困戶檔案234份,摸清貧困原因,才能找準脫貧路子和辦法,為市辦機關幫扶提供精準依據。

調解張太勤家糾紛問題

「群眾需要實實在在的幫扶,村裡需要實實在在的發展。」為切實解決群眾困難,提升生活質量。兩年多來,我協調幫扶資金180餘萬元,整改堡坎危險源、修建水渠、助力產業發展……在幫扶幹部和群眾的共同努力下,文聯村234戶954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於2019年底全部脫貧。  2020年馬上要結束了,看看現在的文聯村,再回望以前的扶貧日子,我感到欣慰和滿足,參與脫貧攻堅戰,是我今生寶貴的經歷,無論將來我在哪兒,都會永遠記得文聯村群眾一張張可愛的笑臉。  【人物小傳】   孫正軍,男,1981年12月生,公務員,中共黨員,2000年12月至2017年11月在部隊服役。2017年轉業到遵義市人民防空辦公室工作。2018年至今在道真縣棕坪鄉文聯村駐村任第一書記。在部隊兩次被評為優秀士兵,一次優秀學員,榮立三等功一次。2020年被遵義市評為優秀第一書記。

通訊員 苗芃編輯 孫文竹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心繫群眾才能對得起這個時代丨道真自治縣棕坪鄉...
    剛到棕坪鄉熊先茂開辦的移民餐館,他就笑著招呼我。我叫王俊,今年30歲,2015年考入道真自治縣棕坪鄉黨政辦工作,現任坪鄉蒼蒲溪村黨支部副書記。當時,脫貧攻堅戰開展得正如火如荼,我雖初來乍到,但也有5戶貧困戶的幫扶任務,就此成為千千萬萬幫扶幹部中的一員。
  • 「我的扶貧故事」甘當群眾最需要的「老實人」丨道真自治縣忠信鎮...
    「在平凡的崗位上踏踏實實工作,一心一意為群眾謀福利,甘當群眾最需要的『老實人』」。工作十多年來,我一直這樣告訴自己,也一直這樣踐行著。我叫駱詩領,現任道真自治縣忠信鎮扶貧站主任。我的扶貧故事,還得從2015年的冬天開始說起。
  • 「我的扶貧故事」殷殷扶貧情,拳拳赤誠心丨道真自治縣三橋鎮黨委...
    我叫韋澤文,2018年11月調任道真自治縣三橋鎮黨委副書記、鎮長,2020年7月任三橋鎮黨委書記。三橋鎮屬於典型的傳統農業大鎮,群眾收入主要依靠農業種植和勞務輸出。三橋鎮人口基數大,貧困戶多,要全面解決「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問題,就要摸清群眾的家底,做到戶戶清,人人清。走訪貧困戶查看貧困戶飲水安全狀況本著不遮不掩,立查立改的原則,我開始了遍訪工作,定下了「白天走訪,晚上交辦」的方案。通過走訪,我全面掌握群眾的收支狀況,掌握群眾住房、醫療、教育的保障情況,找準癥結才能施準藥方。
  • 「我的扶貧故事」巾幗一線顯擔當 砥礪奮進出實效丨道真自治縣河口...
    這是河口鎮竹林塘村村民姚正遠,在接受脫貧攻堅第三方評估時說的話,這不僅是脫貧攻堅政策在竹林塘村落實的真實寫照,更是群眾對我這個駐村第一書記的高度認可。我叫塗志瓊,2018年3月,我積極響應組織號召,克服困難,從道真自治縣離退局,主動請纓到竹林塘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成為了道真自治縣唯一的女駐村第一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壩區發展助力脫貧攻堅丨道真自治縣三橋鎮黨委...
    我叫韋澤文,2018年11月調任道真自治縣三橋鎮黨委副書記、鎮長,2020年7月任三橋鎮黨委書記。近年來,三橋鎮通過有針對性地全力發展產業、拉動就業、夯實基礎設施,使貧困群眾幹活有勁頭、生活有甜頭、未來有奔頭,內生動力持續增強,精神面貌也有了極大改觀提升。
  • 「我的扶貧故事」給家鄉人民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道真自治縣舊城鎮...
    時光荏苒,四年時間、兩個不同的崗位、一千多個日夜,我的扶貧故事在167平方公裡的家鄉翻開了篇章。  我是道真自治縣舊城鎮黨委書記,也是一名普通基層扶貧幹部。  2016年,脫貧攻堅號角吹響,根據組織安排,我回到我的家鄉舊城鎮工作。  這個素有「真安古鎮」「竹王故裡」「灰豆腐果之鄉」「黔北黑豬基地」美譽的地方,2014年被評定為一類貧困鄉鎮。
  • 「我的脫貧故事」青山養育了我 也拯救了我丨道真自治縣陽溪鎮四坪...
    我是任俊,家住道真自治縣陽溪鎮四坪村小灣組,屬於貴州大沙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我家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裡。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每年通過自己種植中藥材和烤菸過日子,家中也有一些結餘。在國家扶貧政策的幫助下,經過幾年的治療,妻子的病情基本上算是控制住了,撿回了一條命,但卻完全喪失了勞動能力。家中只剩下我一根頂梁柱了,欠下的30多萬元的帳怎麼辦?我又想到了種植烤菸和中藥材,經過一年的努力,受到氣候和勞動力不足的影響,一年的收入除去開支已經所剩無幾,根本無力還帳。
  • ...夫妻攜手同行丨道真自治縣扶貧辦小康創建站站長王東
    我叫王東,是道真自治縣扶貧辦小康創建站站長,我和扶貧的故事追溯到2016年開始。2016年,我主動向組織申請,到舊城鎮關壩村擔任第一書記。要致富,先修路。修路才是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的根本。到了興寶村後,我牽掛的還是這裡的公路修建的問題,始終擔心群眾出行難的問題,組組通有沒有全面貫通。在興寶村大壩組和冉七灣組,我了解到,兩個村民組是相鄰的村民組,由於歷史的原因,雖然相臨,但兩百多米的「斷頭路」一直沒有貫通,群眾辦事極不方便,出行難問題擺在了兩個村民組的面前。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依然記得我這個「熊書記」丨關嶺自治縣永寧...
    我是熊嶺,關嶺自治縣檢察院工作員,2014年8月到永寧鎮五指山村駐村,群眾都親切地叫我「修路熊書記」。五指山村2014年以來建檔立卡精準扶貧戶有298戶1233人,屬於省級深度貧困村。一直以來,五指山村群眾觀念較為落後,受教育程度低。
  • 「我的扶貧故事」做群眾脫貧致富路上的陪伴者丨威寧自治縣黑石頭...
    我叫李繼文,是威寧自治縣第九中學的一名普通教師,2017年9月有幸被組織選派到黑石頭鎮採基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還聯繫威寧自治縣農牧局和黑石頭鎮農業服務中心給予技術指導,群眾發展產業的積極性大大提高,降低了群眾發展產業的風險。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小事就是我的大事丨沿河自治縣中界鎮莊嚴...
    我叫楊佐軍,是銅仁市沿河自治縣中界鎮莊嚴村脫貧攻堅指揮部常務副指揮長、駐村第一書記。2017年9月25日,我帶著組織的重託,開始了脫貧攻堅之路。初到村裡時,為了工作能順利開展,我積極向前輩請教,學政策、學方法。
  • 「我的扶貧故事」堅守扶貧一線,是我對黨最大的忠誠 丨沿河自治縣...
    我叫付強,是淇灘政府一名普通的幹部,是一名平普通的黨員。2019年10月,我來到白果村,開始了平淡卻不平凡的駐村幫扶工作。雖然以前也來過白果村,但從沒有像今天一樣仔細打量她:「秀美」是白果村給我最深刻的印象,穿過臘園村曲折狹窄的通村路,眼前豁然開朗,秀美又可愛的白果村呈現在眼前。
  • 「我的扶貧故事」接好扶貧「接力棒」丨紫雲自治縣大營鎮芭茅村第...
    2018年4月,從單位同事手中接過扶貧「接力棒」,我成為紫雲自治縣大營鎮芭茅村駐村第一書記,也是芭茅村的第三任駐村第一書記。作為安順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登記註冊科科長,我下鄉的時間比較少,芭茅村又是一個地處巖山地帶的深度貧困村,肩上的重擔不言而喻。初來芭茅村,村委會辦公樓已建成並交付使用,村裡已修建了296口小水窖……山多石多,土少缺水,調優產業結構,發展扶貧產業是芭茅村的一道坎。
  • 「我的扶貧故事」為群眾搭個「幸福屋」丨鎮寧自治縣扁擔山鎮...
    「喬遷新房感恩政策好幫扶……」鎮寧自治縣扁擔山鎮普裡村的楊永靈老人搬進了新房,寫著對聯。楊永靈老人今年67歲,女兒們早就出嫁了,他家就他和老伴兩人一起生活,在搬進新房之前,兩老一直住在五六十年代建的舊房,房子牆身都已破敗不堪,居住很危險。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最樸實的評價 是對我的最高讚賞丨威寧自治縣...
    「攻堅扶貧號笛鳴,決戰小康奮二零。涉水孤村公僕影,登峰僻野赤子形。脫貧致富求精準,問計尋經在力行。國泰民安興盛景,神州億萬享祺寧。」這是七旬老父親對我的寄語,也是扶貧路上的真實寫照。我叫孫天賜,2018年3月,經組織選派,我從畢節市教育局到威寧自治縣海拉鎮紅光村擔任第一書記,到紅光村後,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同學習,真實做到安心、虛心、精心,真心。和群眾交流初到紅光村,面對一個455戶人口僅1836人但貧困發生率為38.77%的村,頓時感覺肩上責任重、壓力大。到村後,我就開始為期3個月的大走訪、大排查。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沿河情愫丨沿河自治縣夾石鎮堰田村駐村幹部...
    2020年農曆新年放假前夕,單位領導打來電話告訴我,因為工作安排臨時有變,單位商議後決定派我替換同事前去銅仁市沿河自治縣夾石鎮開展駐村督戰工作。我剛新婚不久,擔心妻子有意見,但轉念一想,妻子是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絕不會不贊同我去,就這樣我答應了下來。新年剛過,我便到了沿河自治縣夾石鎮堰田村開始了我的第三次沿河駐村幫扶工作。
  • ...脫貧攻堅練就我一身本領丨道真自治縣桃源鄉辦公室工作人員陳恆
    我叫陳恆,今年27歲,是道真縣桃源鄉桃源社區的一名駐村幹部,2018年到桃源鄉工作。作為脫貧攻堅路上新人,面對所幫扶的5戶貧困戶,我感到焦慮,感受到了壓力巨大、責任重大,同時也感受到了使命光榮。要有說破嘴皮子,磨破腳板子的勇氣,以「繡花」的功夫去扶真貧、真扶貧。我用實際行動詮釋著青春無悔必當奮勇前行的本色。  「老頭子,快出去,修水管的師傅來了。」   「修水管的師傅」這是桃源社區永紅組居民對我親切的稱呼。
  • 「我的脫貧故事」我是不褪色的老兵,也是不退縮的老爸丨道真自治縣...
    我是一個退伍軍人,鄰居朋友們都喜歡叫我「老兵」。我叫韓合生,家住道真自治縣玉溪鎮淞江村沿河組,退伍回來後,我一直在老家過著普通農民的生活。在一家人的辛勤經營下,家庭生活雖說不算富裕,但還過得去。我始終相信,只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勤勞拼搏,就一定能夠實現致富夢,但天有不測風雲,一個噩耗打破了我們一家人的平靜生活。2013年8月5日,我的女兒身體感到不適,到醫院檢查出患上綜合性腎病。
  • 「我的扶貧故事」我只想做好群眾的「小高兄弟」 丨威寧自治縣哈喇...
    我叫高如京,是威寧自治縣哈喇河鎮閘塘村的駐村幹部,為貧困戶解難事、辦好事、辦實事是我的駐村信念。我於2018年參加工作,2019年6月被威寧自治縣司法局黨組選派到哈喇河鎮閘塘村駐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我送包保戶上學丨沿河自治縣中寨鎮大坪村幫扶...
    我叫趙浩昌,今年38歲,是沿河土家族自治縣中寨鎮大坪村的一名幫扶幹部,也是沿河九完小的一名人民教師。3月3日,我接到去中寨鎮大坪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的通知,我的心充滿著痛苦。  但是,我是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我知道必須要先顧「大家」才去顧「小家」。散會後,我與妻子電話溝通:「老婆,我被安排到中寨鎮去參與精準扶貧了,家中的事你要多費心了,要耐心一點,媽媽年紀大了,會經常嘮叨,你要多多包涵。」「嗯,你安心去工作吧,家裡就不用擔心了,我會照顧家裡一切,你要保護自己,我們在家裡等著你勝利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