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的一首古詩,恬淡閒適,讀了三遍,更感詩味醇濃

2020-12-17 品詩賞詞

古詩中有很多反映歸隱山林的作品,比如大家比較熟悉的東晉的陶淵明,他不為五鬥米折腰,棄官掛印、回歸自然。他還寫了很多飲酒詩,過著一種「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農耕生活。

再如盛唐才子王維,早年勤奮苦讀、努力工作,晚年則半官半隱,還經常在竹林山崗中吟誦詩篇,生活也是十分愜意。下面介紹袁枚的一首古詩,恬淡閒適,讀了三遍,更感詩味醇濃。

隨園雜興

清代:袁枚

花自帶春來,春不帶花去。

雲自共水流,水不留雲住。

我欲問其故,無人有高樹。

樹下閒思量,春與雲歸處。

袁枚少有詩才,24歲進士及第,後來在各地擔任縣令長達7年,卻始終沒得到升遷。詩人惆悵滿懷,卻無人可述。乾隆14年,在33歲的袁枚買下隨園的第二年春天,他辭去江陵縣令的官職,歸居隨園。

詩人在此寫了《隨園雜興》,描寫隨園的景致和自己的感觸,表現了他對隨園退居生活的熱愛和滿足。

詩的大意是:是花帶著春天來,春天並不帶著花兒去。是雲跟著水一道流,水卻無心留雲住。我想問這是為什麼,這裡無人、只有高樹。我在樹下悠閒地思量,何處才是春天和雲的歸處。

這首詩意象簡單,除了春花、高樹,還有行雲與流水。春花代表那些美好的事物,更寄託著人們對溫馨甜蜜往事的回憶。但是春花也容易凋謝,禁不住狂風暴雨,甚至還會有遊客的催折。

流水則象徵著愁情,詩人們有時也藉此表達歲月易逝。而行雲也漂浮不定,行蹤難覓,常常用於傳達一種超脫、悠閒的境界。

作者先提到報春花,人們看見一片繁花似錦,到處奼紫嫣紅,自然就知道春天已經來臨。花開就會花謝,而春天並不會立刻離去。等到夏木陰陰之時,人們才意識到春去夏至,詩人說「春不帶花去」,雖然有些惜春的感慨,但並無太多的惆悵。

因為大自然豐富多彩,雖然春姑娘走了,花兒也都謝了,可是陪伴詩人的還有行雲與流水。行雲有意,而流水無情;很多事情也是如此,其中道理在於個人感悟。

詩人身體停留在隨園,也沒有高樹可以讓他登高望遠,但他的心卻如行雲一般起伏不定,更希望飄飛到遙遠的地方,那裡沒有憂愁和煩惱,只有快樂和吉祥。

這樣想著,詩人反而覺得沉靜下來,細細地思考起很多平時不太關注的問題,也感悟到一些看似微妙的道理。他想知道「春與雲歸處」,此刻的詩人仿佛一位天真的孩子,遇到問題就希望打破砂鍋問到底。

其實這樣的問題還是朦朧一點更顯浪漫,所以行文至此就戛然而止,也留給讀者更多的思考空間。

這首詩純用白描手法,描寫眼前景色,平淡如話,詩味醇濃,表現了主人公恬淡閒適的心態。陶淵明的作品看似恬淡,其實內心卻渴望建功立業;王維的作品,似乎更傾向於出世精神。

而袁枚比較早就離開了仕途,可謂心如止水。他完全沉浸於悠閒浪漫的想像之中,其中的快樂是前兩位詩人無法享受的!

相關焦點

  • 清朝大詩人袁枚很美的一首詩,每一句都如詩如畫,值得我們一讀
    那麼除了小學說之外,清朝在詩詞同樣大放異彩,也是百花齊放,詩詞方面比較有代表性的人物則是納蘭性德;詩歌方面也是誕生了很多優秀的詩人,像袁枚、龔自珍、黃景仁、鄭板橋等人,也都是那一時代最具有影響力的詩人;特別是袁枚可以說是那個時代的「網紅詩人」,他的詩清新脫俗,寫得也是很有趣。
  • 孟浩然田園詩清新淡雅,情真味醇,恬淡有味:陶醉在心,無比嚮往
    詩人以閒適情懷體驗場圃桑麻的鄉村風情,欣賞寧靜的青山綠水風光,謳歌淳樸的友誼,深深地陶醉於此。其中沒有杜甫為生計而憂慮的沉重,也沒有李白飲酒的肆意而為的自由浪漫,只有田園的恬靜閒適和情真味醇。過故人莊唐代:孟浩然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 今人要從古詩中學什麼?這個問題沒弄清,詩就白讀了
    一位朋友說:古人寫詩基本上都是單純的情感表達,思想內容與現代詩沒有可比性。另一位朋友說:詩詞是藝術,不只是表達技巧。這兩種觀點我都是認可的。但是,我們為什麼要讀古詩呢?有人馬上就會反駁:這全憑個人愛好,讀古詩還需要什麼理由,喜歡就是喜歡,娛樂不行嗎?
  • 宋朝詩人寫了一首小詩,不輸賈島的千古名篇,更含蓄有味
    站在詩人的角度來讀詩,我是沉於古詩。(全文共2600字,讀完大約需要5分鐘,如果您暫時沒有時間,建議先收藏哦。)《尋隱者不遇》,是賈島的五言名篇,幼兒園的小朋友都會背。但您可能不知道,宋朝初期有一位叫魏野的詩人也寫過一首《尋隱者不遇》。初讀這首詩,您會覺得很簡單,但讀得越仔細,就會越覺得含蓄有味。這首詩好在哪裡?
  • 別再支離破碎地詮釋,古詩文的生命是讀出來的
    「詩言志」、「詩詠情」情從何而來,在於吟,味從何而出,在於詠。今人執教古詩文,要尊重其語言形式,貴在讀,讀出古詩詞的生命。楊老師和範老師執教的古詩文,讓其美美的存在,而不是支離破碎,讓學生美美地讀,讀出了韻味。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呢?
  • 袁枚寫雞的一首詩,短短20字通篇大白話,揭示的道理卻越想越可怕
    漸漸地知道了隨園中的袁枚,知道了「不拘格套,獨抒性靈」的宣誓,於是隨園在記憶中的地位又上升了一層。現在修個園子,大概要幾百萬幾千萬吧。【臨其詩境】袁枚,清代的詩人與散文家。乾隆四年中了進士,此後一直在溧水、江寧等地漂泊做縣官,雖有政績,仕途卻也稱不上順利。40歲左右,袁枚告歸,在江寧小倉山下建築起了隨園,在其中歌詠不休。
  • 詩人袁枚多年沒有子嗣,而為人詬病,最終做出一首詩來反擊
    袁枚是清朝一位著名的詩人,他為人端正,為官清廉,除此之外,他在文學界也有不少的成就。他的詩歌文字樸實,語言通俗易懂,但是其中又不乏靈氣,他可以用著作等身來形容,並且能與紀曉嵐齊名。古人有句話叫做:「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被記錄在《孟子》之中。
  • 陸遊《示兒》,袁枚《再示兒》,考生都蒙圈!
    時間又過了500多年,清代的袁枚又寫了一首《再示兒》,但這首詩鮮有人知。直到它走進高考模擬題,讓好多考生丟分之後才引起關注。所謂「示兒」,就是寫給兒子的一封信,一般帶有囑託、告誡的意思。詩人一般攢不下什麼遺產,只能留下首詩做遺產,所以這類詩都寫在人老珠黃(「眼珠」的「珠」)之時。
  • 一首古詩不太知名,但其中典故不少,狠狠諷刺了歌功頌德的文人們
    孔子評價《詩經》的功能在於「興觀群怨」,這裡的「怨」就是指的諷喻詩,就是表達出詩歌乃至於古代文學的批判和諷刺功能。其實對於這些古代詩人來講,他們不見得一定要在詩歌當中表達出多麼強烈的批判性,只需要客觀反映社會現實就可以了。
  • 王維一首充滿禪理的詩,心煩的時候讀一讀,可以忘記所有的煩惱
    現在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已經是沒有多少人願意坐下來去讀那些古詩,快節奏忙碌的生活讓人們失去了最初的純真,也失去了所有的理想,自然也失去了快樂。煩惱的時候其實可以多去讀一讀古詩,其實有很多的古詩詞裡都充滿了禪理,如果真正讀了,從中感悟了一二,那都於自己的人生也是會有幫助。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王維的作品,那就是很有趣,每次讀一讀他的作品,也是能夠讓自己內心安靜下來,以這首《過香積寺》來說,那就是一首很趣的作品,整首詩寫得生動有趣,同時也寫下了他對於人生的感悟。
  • 蘇軾寫過一首江湖氣的詞,瀟灑從容,鬱悶迷茫時讀幾遍,豁然開朗
    再譬如:「飲中真味老更濃,醉裡狂言醒可怕。」試問那一句不狂?那一句不夠率性?再來一句:「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官場上的失意,是蘇軾內心的一個心結,他將鬱郁不得志,全部寄托在詩中表達,這也是蘇軾描寫官場詩那麼多的原因之一。
  • 袁枚的一首七律,充滿理趣,僅是開篇14字就流傳廣泛
    一首韻律優美的歌曲,如果配合感情真摯的填詞,必然雅俗共賞。詩歌創作也是如此,最忌諱無病呻吟,而當詩行中融進了詩人的情感,就會在不經意間打動讀者。所以評價一首詩的好壞,不在於其辭藻華麗、典故晦澀,更重在情景相生。
  • 白居易的《長恨歌》千古流傳,袁枚卻認為它不值一讀,這是為何?
    說起白居易,很多人就算沒有讀過他的《長恨歌》,也是聽過名字,畢竟《長恨歌》是白居易最具有代表性的古體詩。當人們深陷白居易文字中時,有人十分清醒,他就是袁枚。很多人知道袁枚,是因為美食,袁枚的《隨園食單》的確是一本美食著作,然而,很多人忽略了袁枚的其他身份——清中期著名的詩人、散文家、文學批評家。他就曾在自己的作品中批評白居易的《長恨歌》不值得一讀。
  • 古詩《江南》賞析:這首詩到底是誰的作品?
    直到上周讀《周濤散文》,周老師在「讀《古詩源》記」中談到《江南》這首古詩時, 給予了這樣的賞析:此詩不用註解,通俗至此,童稚可懂。倘把魚戲蓮葉間放在最後一句,似乎完全可以押韻,且與內容無損;或將東西南北略一調換,也可押韻上口;然而不,非如此不足現出單調、無聊、閒適的意味,也不足顯示皇帝吟詩的隨心所欲,不循規矩。詩心雖然單純明朗,詩味卻並不簡單。非有返璞歸真的藝術欣賞趣味,很難看見其中「奇格」之處。
  • 「吾日三省吾身」:你的孩子能做到每天讀一首古詩嗎?
    近幾年,隨著《中國詩詞大會》的播出,掀起一陣「詩詞熱」,詩詞文化開始受到大家的關注,有許多人加入了詩詞的行列,開始讀詩、背詩、品詩。作為擁有幾千年優秀文化傳統的民族,古代詩歌一直是中國文化寶庫中最燦爛的珍寶之一。
  • 嵇康的一首四言詩,採用比興手法,更充滿閒情逸緻
    不說遠古時代的歌謠以及詩經,也不提戰國時的楚辭和離騷,更不談漢樂府民歌和古詩十九首,單是建安文學與晉代詩壇,就足夠驚艷后世。下面介紹嵇康的一首四言詩,採用比興手法,更充滿閒情逸緻。他的詩現存五十多首,但不如阮詩那樣隱晦曲折。《贈秀才入軍》是贈給他的哥哥嵇喜,作者採用比興手法,描寫兄弟倆人在一起的優遊之樂。
  • 一首古詩被改得面目全非,成了流行歌曲,眾人卻說:比原詩更美!
    我們現在所讀到的古典詞作,最先是依據詞牌來填寫的。詞牌就是曲譜,詞是可以「唱」的;經過漫長歲月的洗禮,詞的文字流傳了下來,曲譜卻已沒人會唱,詞就只能「誦」而不能「唱」了。但是,詞的文字畢竟是依照曲譜填成的,它們的音樂美感並沒有完全消失。於是,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臺灣有些音樂人腦洞大開,嘗試把一些著名的古典詩詞重新譜曲,搖身一變而成為流行歌曲。
  • 詩詞愛好者必看,如何寫一首古詩?
    最近,我們也看到,日本資助我們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物資上的詩句刷遍了朋友圈,「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遼河雪融,富山花開。同氣連枝,共盼春來。」這些優美的句子,像一汩汩清泉,在危難之際,流進我們每個人的心坎,因為他們的這種表達,懂我們,懂中國。那麼,我們如何寫一首「像樣」的古詩呢?
  • 讀詩|古詩中常見的幾種襯託手法解讀
    襯託的手法在古詩裡多有使用,往往能讓詩歌的畫面更加形象生動,讓詩意更濃。是這首詩裡面最有名的兩句,看似靜態的畫像,但是裡面「照」「流」又有動態的美。再加上後面的幾因女子歸來的聲音和漁船搖動的聲音,空山其實顯得沒有那麼空而充滿靈動。這寧靜閒適的自然之景和山裡人諧美好的生活圖景,反映了詩人對閒適安然、無憂無慮的山居生活的嚮往,同時也從反面襯託出他對黑暗官場的厭惡。
  • 袁枚水平很高的一首七律,僅是最後兩句,就令人醍醐灌頂
    一杯好茶,慢慢品味,才有滋味;一首老歌,靜靜欣賞,方懂真情。讀書寫作也是如此,正所謂,書山有路勤為徑。南宋詩人陸遊曾教育後代,「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李白詩才高妙,也勤奮鑽研,「觀書散遺帙,探古窮至妙。」下面介紹袁枚水平很高的一首七律,僅是最後兩句,就令人醍醐灌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