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長恨歌》千古流傳,袁枚卻認為它不值一讀,這是為何?

2020-12-23 小佛說史

說起白居易,很多人就算沒有讀過他的《長恨歌》,也是聽過名字,畢竟《長恨歌》是白居易最具有代表性的古體詩。《長恨歌》以唐玄宗李隆基與楊貴妃兩人的愛情故事為背景,編制了一篇扣人心弦的帝妃戀愛史,將唐玄宗搶奪兒子老婆的事件,升華成唯美的愛情故事,古往今來不知感動了多少年輕男女,也不知賺取了多少痴情人的眼淚,一句「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傳唱千古。

當人們深陷白居易文字中時,有人十分清醒,他就是袁枚。很多人知道袁枚,是因為美食,袁枚的《隨園食單》的確是一本美食著作,然而,很多人忽略了袁枚的其他身份——清中期著名的詩人、散文家、文學批評家。他就曾在自己的作品中批評白居易的《長恨歌》不值得一讀。

乾隆十七年,袁枚前往陝西任職,想起了昔日安史之亂後,唐玄宗經由馬嵬坡入蜀,也想起了楊貴妃在馬嵬坡被殺一事,不由得感由心生,連續寫下4首《馬嵬》,今天咱們就來讀一讀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莫唱當年《長恨歌》,人間亦自有銀河。石壕村裡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

白居易的《長恨歌》感染了那麼多人,袁枚直接對此進行批評——莫唱當年《長恨歌》!那麼多人都對唐玄宗與楊貴妃悲傷的結局落淚時,袁枚冒天下之大不韙,顯示出他超出世人的膽識,他的境界比世人高了很多。「人間亦自有銀河」,皇帝與貴妃的愛情故事算什麼?人世間有那麼多普通人,有那麼多因為各種原因不能在一起的戀人,他們像牛郎織女一樣相愛卻不能生活在一起,他們才值得真正的被世人同情。

袁枚胸中裝著的是天下蒼生,是黎明百姓!他一方面沉迷於美食、山水與詩文,「蒼生我輩憂」(《寄梅岑》)是他的另一方面,他心中裝著世間千千萬萬的普通人。

在帝王家與百姓中,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帝王在宮中享盡美食、美物,而百姓卻是生活在苦難中。在想到《長恨歌》的同時,更想到了杜甫的《石壕吏》,兵荒馬亂中,老婦的兩個兒子都戰死,家中只有老夫妻兩人與兒媳孫子,官兵卻依舊未能放過他們,在抓不到老丈充軍後,竟將老婦拉走做那隨軍做飯之人,夫妻分別。唐玄宗與楊貴妃淚別算什麼?百姓經歷的苦難不知道多了多少,「淚比長生殿上多」,這一句滿滿的都是袁枚對普通百姓的同情,老婦被官兵抓走,一邊走一邊哭,直到哭聲再也聽不見,「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從《長恨歌》到《石壕吏》,都是唐朝詩文名篇,袁枚將這兩首毫無關係的名篇聯繫得如此緊密,足見其筆力深厚。不僅在詩中抒發了自己的感慨,「借古人往事,抒自己之懷抱」,同時也給人豐富的聯想。清代詩評家吳應和在《浙西六家詩鈔》給予了袁枚作品這樣的評價:「沉痛,足以動人,詠古諸作並傳無疑。」

想要閱讀更多袁枚的作品,小佛推薦《袁枚詩文選譯

相關焦點

  • 世人皆知長恨歌,卻不知白居易的初戀也暗含其中,更是寫自己
    白居易最開始寫長恨歌,其實是想翻閱唐玄宗調回來,但他寫著寫著,卻逐漸同情起了他們,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白居易深深陷入那段悲傷,卻又流傳百世的情感旋窩中並且想起他的初戀湘靈,於是才有了今天我們看到的此恨綿綿無絕期,這樣的結局,故事到底是怎麼回事兒呢?
  • 何新:白居易《長恨歌》新解
    這兩句詩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但是史學家陳寅恪從典章禮制的角度對這兩句詩提出了質疑。陳寅恪說,此詩所詠乃驪山華清池長生殿。據《唐會要》記載,此殿別名集靈臺,是祀天神之齋宮,「神道清嚴,不可闌入兒女猥瑣」。「據此,則李三郎(唐明皇)與楊貴妃於祀神沐浴之齋宮,夜半曲敘兒女私情。揆之事理,豈不可笑?」
  • 囈語《長恨歌》——在讀書交流會上的談話
    話外音:此《長恨歌》指王安憶的小說,而非彼白居易的詩歌《長恨歌》。上回研究生返校作的那場報告大家到聽沒有?這場報告值得一聽,某老師最後作的總結髮言尤其精彩,他把讀書提高到「不為任何目的,而是一種生活態度」的高度,有振聾發饋的意思。
  • 替唐肅宗「弒父」的《長恨歌》,是白居易拍給大唐的高級馬屁
    畢竟新君就位,不僅要博取朝野的認可,還要在彌補父親失誤的同時,徹底把父親的影響力與威望納入囊中,這便是所謂的「弒父」。而白居易的長恨歌,不僅替唐肅宗李亨完成了任務,而且其手法還非常巧妙。我們仔細讀一讀這首詩,就不難發現白居易的匠心獨具之處。
  • 裴度寫信給白居易,白居易調皮地寫了一首詩,千古流傳
    下面介紹的是裴度寫信給白居易,白居易調皮地寫了一首詩,千古流傳。裴度大人當時也過了花甲之年,若不是國事繁忙,他實在脫不開身,早已退隱了。如今雖然十分忙碌,但也忙裡偷閒地養花種草。他在詩中表達了自己希望得到這對白鶴,還闡述了自己的理由。裴度有條有理地對白居易解釋,首先,聽說你養了一雙白鶴,它們如旅客似地羈困在洛陽城東。既然你不願放其歸山,倒不如送給我這年邁的衰翁。
  • 劉禹錫寫下五首懷古詩,前兩首千古流傳,白居易說:第一首最好
    劉禹錫從未去過金陵,卻寫下一組金陵懷古詩,千古流傳,白居易讀了之後,說:第二首最好。你是怎麼看的呢?恰好,有朋友寫了《金陵五題》,我看了之後,感慨萬千,突然來了靈感,於是寫下這五首《金陵五題》。好朋友白居易看了我寫的《金陵五題》之後,讚嘆良久,說《石頭城》這一首的「潮打空城寂寞回」最好,以後的詩人也寫不出來。我覺得其餘四首雖然不及這一句,但也很不錯啦,當得起白居易的誇獎 。
  • 白居易這首詩,不僅創造了兩個詞語,還讓兩位女性名流千古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因為寫了《長恨歌》與《琵琶行》,而在唐代詩壇閃耀無比。關於白居易的故事,流傳下來的自然不少,可是,有兩個人卻因為他的一些詩歌而為人知曉,並流傳千古。先來看這首詩: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
  • 白居易筆下的《長恨歌》為什麼感人,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長恨歌》作於元和元年,白居易任周至縣尉之時。描述了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長恨歌》就是歌"長恨","長恨"是詩歌的主題,故事的焦點,也是埋在詩裡的一顆牽動人心的種子。而"恨"什麼,為什麼要"長恨",詩人不是直接鋪敘、抒寫出來,而是通過他筆下詩化的故事,一層一層地展示給讀者,讓人們自己去揣摩,去回味,去感受。"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這首詩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歷史原貌,是一篇以詠嘆李楊愛情為主,充滿感傷主義的"愛情詩"。
  • 白居易的《長恨歌》到底是寫給誰的?
    沒人能想到 一位詩人能橫跨山海 成為另一個國家的文明高峰 李白杜甫遠不及其半腰 他就是「詩魔」白居易
  • 從一首《長恨歌》,看白居易詩詞的兩大特點
    白居易的新樂府 白居易時代這一批詩人,包括韓愈、元稹等人,掀起了一股「新樂府」詩風。,他們讀不懂詩歌,因此,白居易要做的事情,就是讓這一部分人也能讀懂他的詩,否則,所謂的詩歌的實用性,就沒有意義了。
  • 白居易姓白名居易,字樂天,為何卻寫下「《長恨歌》」?
    為什麼提到這部電視劇呢,是因為劇中由王大陸飾演的渤王在其中一集問馬摘星,說他很好奇,白居易名居易字樂天,按道理來說應該是比較豁達的,為什麼卻寫下了《長恨歌》,而且還是「此恨綿綿無絕期「,他到底是有多恨?這一問引起了很多人的興趣,那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白居易為什麼寫下《長恨歌》。
  • 白居易殺氣最重的一首詩,讀起來感覺很美,一美女讀完卻絕食而亡
    但要說狂「詩魔」是不是更加貼切一點,有「詩魔」一稱的白居易,卻又以《長恨歌》《琵琶行》流傳千古,相對於狂,他的詩詞更加以現實生活為主,多數詩詞以被貶、愛情為題材。
  • 35歲還是單身狗的白居易,為啥能寫出盪氣迴腸的《長恨歌》
    白居易與《長恨歌》古人成親的早,蘇軾17歲就已經和王弗成親了,而白居易35歲還是單身狗這件事,有點不合常理。而更不合常理的是這枚35歲的單身狗,居然還寫出了讓人盪氣迴腸的《長恨歌》。《長恨歌》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老白一生有兩個了不起的成就。
  • 越優秀的人越努力,白居易這麼有才華還這麼拼命,用這個成語自謙
    論才華,他一點也不輸李白,其代表作有《賣炭翁》、《琵琶行》、《白氏長慶集》、《長恨歌》等。其中的《長恨歌》全詩用840個字,向幾千年之後的人們生動展現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即使到了今天,人們仍然會被這首詩的詩句和情緒所深深打動,才氣貫通古今!
  • 華清池再現《長恨歌》
    尤其喜歡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長篇敘事詩《長恨歌》,這首詩雖然很長,但是因為太鍾愛這首詩的緣故,那時能倒背如流。時至今日,對「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這些流傳千古的佳句仍然耳熟能詳。還有周幽王在驪山上演出的「烽火戲諸侯,袌姒一笑失開下」的歷史鬧劇。後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也稱「雙十二事變」也發生在華清池,因此,華清池似乎自不自覺地成為一種文化歷史元素符號,註定要與歷史結緣。
  • 長恨歌的精華,都在這八句之中
    結果那個歌姬說:我能背誦白樂天的長恨歌,怎麼能夠和其他歌姬一樣對待呢!於是高霞寓只好出了大價錢,最終買到了府中。元稹當然在信中看出了白居易的自負。實際上從這件事也能看出,白居易在世的時候,就已經非常有名氣,不僅是達官顯貴還是三教九流,都傳頌他的詩歌。
  • 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淺談白居易
    ,再見白樂天,是「長恨歌」這句「 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唐玄宗與楊玉環的悽美愛情打動著無數人。《琵琶行》的字裡行間都是對人生的嘆籲,又充滿著對生活火山般的孤獨與渴望。琵琶女江上歌一曲,使得後人世代淚沾襟。說到《長恨歌》《錢塘湖春行》另還有《琵琶行》這些詩歌,是樂天廣為人知之作。
  • 《長恨歌》的背後,是白居易一生愛而不得的情殤
    似乎所有純真懵懂的戀愛都不能修成正果,白居易與湘靈也是,母親堅決反對,自家的孩子要娶的是高門貴女,絕不允許白居易娶一個小小村姑。一向懂事聽話的少年白居易倔強地反抗他的母親,在他與湘靈相戀兩年後,父親遷任襄陽別駕,此時國家的局勢也大體安定了,母親決定帶著一家人前去襄陽。
  • 一首古詩不太知名,但其中典故不少,狠狠諷刺了歌功頌德的文人們
    雖然他極少在詩歌當中用評述的語言加以直接批判,但是卻也能夠讀得出蘊含在其中的諷刺和批判意味。但同時還有很多的文人更加習慣於歌功頌德,而這樣的行為也被不少的詩人當作了批判的對象。比如清代一首古詩並不太知名,卻狠狠地諷刺了那些歌功頌德的文人們。莫唱當年長恨歌,人間亦自有銀河。
  • 文化 | 白居易 一曲長歌唱古今
    白居易心中的火被王質夫點燃,古往今來無數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湧上心頭,他把濃烈的情感寄托在《長恨歌》兩個主人公身上,情緒激越,夜不能寐,寫下了流傳後世的《長恨歌》。……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