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魔」是哪個詩人?從一首《長恨歌》,看白居易詩詞的兩大特點

2020-12-15 騰訊網

白居易被稱為「詩魔」,他的詩通俗直白,所謂老嫗能解,就是老奶奶都能聽得懂,他為什麼要追求這樣的詩風呢?

白居易的新樂府

白居易時代這一批詩人,包括韓愈、元稹等人,掀起了一股「新樂府」詩風。

樂府本來是漢朝出現的一種詩歌體裁,以民間歌謠為主,反應民間百姓生活疾苦。到唐朝中後期,以白居易為主的詩人,也模仿漢樂府詩,先找到一件事(題目),再把這件事用詩的形式表述出來,同樣是反應現實民間生活,被稱作「新樂府」。

這種詩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杜甫的影響,都是反映現實,但跟杜甫又有所不同——杜甫是用心寫作,經歷了某件事,然後有感而發,自然流露,是無意的,是有親身體驗的;白居易等人的新樂府,有刻意為之,他們可以找到一件值得描寫的事情,然後用自己的才華將其轉化成詩,不一定有親身體驗。

有意和無意,是白居易和杜甫最大的不同,也是白居易不如杜甫的地方,我們說一首偉大的詩歌,一定是詩人用生命寫就的,杜甫的際遇,註定了他會成為這樣一個偉大的詩人。

白居易的詩風

白居易要作「新樂府」,要通過這樣的詩體來反映現實生活,那麼他就必然要重視詩歌的實用功能。白居易的詩,有兩個主張:

1、內容方面:詩歌合為事而作

什麼叫「詩歌合為事而作」?「合」,應該的意思,就是說詩天生就應該反映某一件社會上的實事,這種詩歌主張,其實在《詩經》裡面就有體現,《詩經》裡面許多詩歌,就可以明顯感受到一個地方的風俗,或一個國家的思想。但「詩歌合為事而作」,也就證明了前文所說的,有刻意為之的跡象。

2、文字方面:老嫗能解

既然要注重詩歌的實用性,那自然是越簡單越易懂越好,古代社會人民主體還是以文盲居多,他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用口語交流,一旦涉及到書面文字,就不可能理解了,他們讀不懂詩歌,因此,白居易要做的事情,就是讓這一部分人也能讀懂他的詩,否則,所謂的詩歌的實用性,就沒有意義了。

舉個例子

白居易最受人讚頌的詩有《賣炭翁》、《琵琶行》、《長恨歌》,我們看這三首詩:《賣炭翁》有四字小序:「苦宮市也」,宮市就是替朝廷、皇帝做買賣,是中晚唐朝廷的弊端之一,許多老百姓被宮市壓榨得苦不堪言,白居易作《賣炭翁》的目的就很顯然,是要反映「宮市」這件實事。

《琵琶行》則是白居易在潯陽江頭聽到一個彈琵琶女子的故事,琵琶女與丈夫分別,孤單寂寞冷,想起自己當年也風光過,而現在卻冷落至此,白居易聯想到自己的官宦生涯,便假借琵琶女來抒發自己的情感。《琵琶行》講了一個故事,也是一件實事。

《長恨歌》有一個偉大之處,它開創了一個全新的詩歌創作的路子,《長恨歌》是歌行體詩歌,李白也寫樂府歌行體,但白居易和李白又有所不同,李白(及以前)的樂府歌行體,是非常自由的,完全不受格律的限制,比如《將進酒》,哪裡看得到一絲一毫格律詩的影子?而白居易的新樂府,如《長恨歌》,每一句字數相同,對仗工整,有嚴格的平仄等,這已經明顯受到了格律詩的影響,他所繼承的,是樂府詩在篇幅長短上的自由不羈。

《長恨歌》講的是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把白居易「老嫗能解」的特點發揮到極致,王國維曾讚嘆說:

以《長恨歌》之壯採,而所隸之事,只「小玉」、「雙成」四字,才有餘也。

《長恨歌》全詩120句,只有「轉教小玉報雙成」這一句才用了典故,白居易的文採之盛,可見一斑。不用典故,全篇白描,直接寫情景相關的事情,這樣的創作手法,如果還不能做到「老嫗能解」,那就是老嫗的問題了。

與《長恨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明末清初詩人吳偉業模仿白居易而作的《圓圓曲》,寫陳圓圓與吳三桂,同樣是愛情,吳偉業幾乎全篇用典,沒有典故就寫不下去,而且用典生硬,明顯是堆砌出來的,有和辛棄疾等人用典於無形之中全然不同。

雖然是模仿,古代那些文人,稍有點詩詞素養都可以寫出來,但白居易的創作手法,他的文採

但白居易和吳偉業孰優孰劣,高下立判。

所以白居易為什麼能被稱為「詩魔」,就在於他的詩既有旁人學不去的壯麗文採,又有老嫗能解的通俗易懂,還能關心民生疾苦,說出了老百姓的心聲。

相關焦點

  • 白居易的詩老嫗能解,最通俗直白的詩人,憑什麼被稱為「詩魔」?
    有意和無意,是白居易和杜甫最大的不同,也是白居易不如杜甫的地方,我們說一首偉大的詩歌,一定是詩人用生命寫就的,杜甫的際遇,註定了他會成為這樣一個偉大的詩人。03▲《長恨歌》白居易最受人讚頌的詩有《賣炭翁》、《琵琶行》、《長恨歌》,我們看這三首詩:《賣炭翁》有四字小序:「苦宮市也」,宮市就是替朝廷、皇帝做買賣,是中晚唐朝廷的弊端之一,許多老百姓被宮市壓榨得苦不堪言,白居易作《賣炭翁
  • 白居易的《長恨歌》到底是寫給誰的?
    沒人能想到 一位詩人能橫跨山海 成為另一個國家的文明高峰 李白杜甫遠不及其半腰 他就是「詩魔」白居易
  • 「詩魔」白居易,為何又被稱為「詩王」?
    這種後世的尊稱,其實就是江湖中的「諢號」,也沒有什麼認證,而取諢號,一般都是看人的性格取。如「及時雨」宋江,「智多星」無用等等,主要還是起著性格刻畫加深的作用。為詩人取尊稱,雖然我們是從讀到的詩來取,但作品歸根結底還是反映人物性格。
  • 白居易殺氣最重的一首詩,讀起來感覺很美,一美女讀完卻絕食而亡
    李白在《俠客行》當中寫道:「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李白劍術高超,性格狂傲,李白的「狂」在唐朝是極為少見的,這也是跟他的身世和經歷有關,身為唐朝著名詩人,他被譽為「詩仙」。
  • 白居易和蘇軾,寫了兩首詩詞,描寫美麗的女子
    描寫美女的詩詞還有很多,值得品讀。蝶戀花·春景蘇軾 宋代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花兒殘紅褪盡,樹梢上長出了小小的青杏。
  • 詩詞*手遊:《畫境長恨歌》數字演繹詩歌之美
    藉助數字力量 讓經典走近大眾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作為白居易代表作之一的長篇敘事詩《長恨歌》,自問世以來就被人們以小說、戲劇流暢細緻的表達,讓人身臨其境唐朝詩人寫詩懷古,懷的是安史之亂以前的盛世,最出名的便是白居易的這首《長恨歌》。只是從今天的視角看,這首歌主題不像懷古,更像是「愛情的代價」。
  • 白居易筆下的《長恨歌》為什麼感人,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白居易少年時就有詩名,青年時長期輾轉漂泊,晚年時被貶江州,可以說經歷十分豐富,正是這些豐富的經歷成就了他的詩歌,為後世留下眾多膾炙人口的佳作。在白居易的詩作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便是那首敘事長詩《長恨歌》。
  • 詩魔與詩豪之間的酬唱詩詞,誰更勝一籌呢?
    詩人之間酬唱詩詞再正常不過了,詩歌是詩人們的共同語言。尤其是那些著名詩人,經常聚在一起喝酒,互相唱和詩詞。比如「詩魔」白居易與好朋友「詩豪」劉禹錫之間經常酬唱詩詞,兩人惺惺相惜,相見恨晚。第一次見面就撞出了激烈的火花,誰的詩更勝一籌呢?唐敬宗寶曆二年,即公元826年,劉禹錫罷和州刺史返回洛陽的時候,恰逢白居易從蘇州返回洛陽,二人相逢於揚州。
  • 白居易姓白名居易,字樂天,為何卻寫下「《長恨歌》」?
    為什麼提到這部電視劇呢,是因為劇中由王大陸飾演的渤王在其中一集問馬摘星,說他很好奇,白居易名居易字樂天,按道理來說應該是比較豁達的,為什麼卻寫下了《長恨歌》,而且還是「此恨綿綿無絕期「,他到底是有多恨?這一問引起了很多人的興趣,那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白居易為什麼寫下《長恨歌》。
  • 詩仙、詩聖、詩魔,詩人的「外號」都是誰起的?
    李白、杜甫、白居易的大名,科教授很小的時候就已經爛熟於心了。畢竟他們可能是語文課本裡,留下「全篇背誦」次數最多的詩人。作為熱愛詩歌的好學生,科教授也是很早就知道了他們的「外號」,分別是詩仙、詩聖、詩魔。不過科教授一直好奇,他們的這些「外號」都是誰給起的呢?
  • 白居易為何被稱詩魔?他上書主張嚴查刺殺宰相案,為何反被彈劾?
    白居易的這首《錢塘江春行》,是通過描寫錢塘湖早春的景色,來反映出他對錢塘湖的喜愛,當然也體現了他對自然美麗的熱愛。白居易曾做過杭州刺史,這首詩就是寫於他在杭州刺史任上。提到白居易,大家是熟悉這個名字的,因為他的詩篇在上學的時候是學過不少的。其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是唐朝三大詩人之一。
  • 替唐肅宗「弒父」的《長恨歌》,是白居易拍給大唐的高級馬屁
    如果我們認真分析,就不難發現:白居易的《長恨歌》,讓唐肅宗李亨成功完成了「弒父」的過程,所以,像白居易這樣善於揣測聖意,辦事靠譜的大臣,只會得到皇帝的讚譽。就算有人舉報,白居易也不會受到任何懲罰。如果我們不看歷史,單單讀完這一首詩,很容易就會被他們的愛情故事打動,並為他們勞燕分飛的結局所嘆息。但如果結合歷史來看,你將發現,以上的結論都是荒誕的,而且是站不住腳的。《長恨歌》對應的歷史,是眾所周知的安史之亂,也是大唐從盛轉衰的節點。
  • 【藝苑】詩聖、詩仙、詩魔、詩神、詩狂、詩佛、詩鬼分別是誰?
    當時的文壇中人將這些文人中詩作最好的一群人分別稱為詩聖、詩仙、詩魔、詩神、詩狂、詩佛、詩鬼。其中的詩聖是杜甫、詩仙是李白、詩魔是白居易、詩神是蘇軾、詩狂是賀知章、詩佛是王維、詩鬼是李賀。杜甫作為唐代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
  • 白居易的《長恨歌》千古流傳,袁枚卻認為它不值一讀,這是為何?
    說起白居易,很多人就算沒有讀過他的《長恨歌》,也是聽過名字,畢竟《長恨歌》是白居易最具有代表性的古體詩。很多人知道袁枚,是因為美食,袁枚的《隨園食單》的確是一本美食著作,然而,很多人忽略了袁枚的其他身份——清中期著名的詩人、散文家、文學批評家。他就曾在自己的作品中批評白居易的《長恨歌》不值得一讀。
  • 《長恨歌》的背後,是白居易一生愛而不得的情殤
    今天,趁著這個特殊的節日,帶你走進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愛情故事。在他的一生中,有個忘不掉的名字——湘靈。尤其最後一首以湘靈的視角寫的詩。一句「願作深山木,枝枝連理生」與後來他在《長恨歌》裡那句「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何其相似?貞元16年,白居易29歲,這一年,他進士及第,歡天喜地地回到符離,求母親同意自己將湘靈娶回家,母親不同意。
  • 一首逼人殉情的玩笑詩致人自殺身亡,白居易成了教唆犯
    皇帝唐宣宗都說「童子能解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吟」,就是說白詩人創作的歌曲《長恨歌》與《琵琶行》,不只受到漢族人民的喜愛,在少數民族也擁有不少的粉絲。白居易的大名甚至傳到國外,據說好多日本文人對白居易的詩歌崇拜之極,日本古代女作家紫式部寫了本著名的小說《源氏物語》,被稱為日本的《紅樓夢》,書裡面就大段大段引用白居易的詩歌。
  • 白居易: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被譽為「詩魔」和「詩王」,他與元稹共同倡導了唐代中期的「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又與劉禹錫並稱「劉白」,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之一,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他不論仕途如何,都堅守著知識分子的一份良知,關注平民的苦難生活,始終胸懷憂國憂民之心和兼濟天下的政治抱負。
  • 詩聖、詩仙、詩魔、詩神、詩狂、詩佛、詩鬼都是誰?
    歷史上出現的詩人有很多,不過最有名的,應該就是被冠以別號的詩人,那麼這些詩仙、詩聖、詩魔、詩神、詩狂、詩佛、詩鬼,他們都是誰呢?詩仙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白居易很通俗的一首短詩,僅僅20字趣味盎然
    家長們為了讓孩子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一般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都會讓他們去接觸一點傳統的藝術形式,諸如書法、古箏、國畫、詩詞之類。其中熱度最高的應該沒什麼疑問,就是詩詞。畢竟詩詞作為一種文學形式是比較特殊的存在,對於小孩子來說是很好的啟蒙讀物,同時還能潛移默化地培養孩子的審美情趣和價值觀。
  • 白居易很深情的一首詩,開篇4句就十分驚豔,打動了無數人!
    我們不是詩詞的創作者,我們只是詩詞的搬運工!如果你喜歡古詩詞的話,歡迎關注我!看到題目「白居易很深情的一首詩」,大家第一時間是不是想到了《長恨歌》?雖然《長恨歌》也是情深至極,但終究寫的是別人的故事。今天我們要說的這首「白居易很深情的詩」,說的是他自己的深情,是屬於白居易對一個女子的深情。僅僅是開篇四句,就已經驚豔了很多人,也打動了很多人,這大就是屬於白居易的浪漫和深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