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說到,漢武帝派人從蜀地出發,從四個方向尋找西域的大夏國,結果很不理想,都沒有成功。因為在當時,漢朝的西南方向,有不少的小國家,他們都不歸漢朝管,漢朝的使者想經過那裡,人家肯定是要打個埋伏的。漢朝也曾經想過要讓那些小國歸附大漢,可因為西南路途遙遠,再加上地勢險要道路不通,光是修路就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所以漢朝一直沒有和西南各國聯繫。現在是漢武帝時代了,加上張騫從西域帶來的消息,漢朝為了打通和西域的連接,這才重新開始和西南各國去取得聯繫。
這打通西南要道,可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張騫當然不能那麼乾等啊,他也要找點事情做。正好那個時候漢朝還在打匈奴,因為張騫在匈奴生活過較長的時間,對那個地方的水草情況比較了解,所以就跟著大軍出徵匈奴。果然張騫那幾年的苦沒有白吃,有張騫在,漢軍就有水喝,戰馬就有草吃,也因為這些功勞,張騫被封為博望侯。
可張騫的好日子並沒有一直延續,封侯後的第二年,他再一次隨大軍出徵,結果這一次他迷路了,不但延誤了戰機,還害的李廣將軍險些命喪匈奴。漢武帝賞罰分明,曾經立過大功的張騫也不能例外,被處以死刑。好在張騫及時拿錢贖身,出獄當了平民。
之後的漢匈戰爭一直在繼續,漢朝一次次的打敗匈奴,漸漸的控制了河西,又追到漠北狠揍了匈奴幾拳頭。這樣子,當年匈奴擋路的情況就基本不存在了,漢武帝又想起了大夏國的集市,就幾次找到張騫,讓他再給自己講西域的故事。
這個時候的張騫,除了解西域,也沒有拿得出手的東西了,他也想利用這個優勢,讓自己重新幹點事情,就更加努力的給漢武帝講西域的風土人情。那一天,漢武帝又和張騫又面對面的聊西域,張騫給漢武帝講了一個醞釀多時的故事。
陛下,臣當年在匈奴生活的時候,就對西域的烏孫有所耳聞,聽說那烏孫王被稱為昆莫,這昆莫的父親,原來是匈奴西邊一個小國的首領,當年匈奴攻打那個小國,把昆莫的父親給殺了,正好昆莫剛出生,在亂軍之中也沒有人顧得上他,就被扔在了荒山野嶺。可說來也奇怪,居然有烏鴉叼著肉去餵他,還有母狼去用自己的乳汁去照顧他,這事情就被匈奴大單于知道了,覺得這個孩子不是凡人,就把昆莫收留了下來,養在身邊。
昆莫也確實有出息,長大以後是智勇雙全,帶著匈奴軍隊打了不少的勝仗,大單于很欣賞他,就把他爹當年部下的百姓交給他統治,讓他長期駐守在西邊,代匈奴控制西域。昆莫沒有辜負大單于,他很好的治理了下屬的百姓,還不斷進攻附近的小城市。漸漸的手頭就有了幾萬人馬,後來大單于死了,昆莫就帶著自己麾下的子民和軍隊,遠遠的往更西邊去了,既不和匈奴翻臉,也不再朝拜匈奴。那匈奴肯定是不答應了,他們就派突擊隊去偷襲昆莫,可總是不能成功,聯想到之前昆莫的傳奇經歷,匈奴人也覺得他點門道,也就不怎麼管他了。
漢武帝正聽的津津有味,張騫突然閉上了嘴。哎,你怎麼不說了?
陛下,臣方才講的這些,是有原因的。根據我的了解,西域的國家,非常貪圖我們的財物,現在西邊的匈奴剛被我們打敗,原來的渾邪國已經是無主之地,我們不如趁這個時候,給烏孫國送去厚禮。告訴他們,我們大漢想和他們做朋友,為了以後方便聯絡感情,叫他們遷到渾邪之地去居住。要是我沒有估計錯的話,烏孫國應該會接受的,這樣一來,不但可以聯合烏孫,您不是一直惦記這大夏國嗎,通過烏孫,我們就更方便把大夏國招為附屬國了。
漢武帝一拍大腿,好小子,有你的,那出使烏孫的人就非你莫屬了。
就這樣,張騫重新入了職,官拜中郎將,他帶著三百人六百多匹馬,還有上萬頭牛羊和價值上千萬的金銀和物品,這一路人馬物品往西域方向去了。漢朝的使者團先來到了烏孫國,見到了漢朝的使者和禮物,烏孫王昆莫十分的高興,可張騫有點不樂意了,他發現這個昆莫對待自己的禮數,和對匈奴單于是一樣的。
這哪行啊,我是代表大漢皇帝的,他咳嗽一聲,這個,我們大漢皇帝的禮物已經在這裡了,貴國王要是不想恭恭敬敬的收下,那我就帶回去好了。昆莫聽漢朝使者這麼說,看在禮物的份上,也只好心不甘情不願的施了重禮,這才收下禮物。
譜也擺了,禮物也送出去了,張騫開始切入正題。大王啊,現在渾邪那塊的匈奴人,已經被我們趕跑了,我們皇帝的意思是,那是一塊好地方,看看你們是不是考慮遷過去生活。當然了,那樣的話我們兩國就更近了,為了近上加近,大漢皇帝準備選個公主許配給大王。
張騫以為啊,這一頓糖衣炮彈加上公主的誘惑,昆莫是段段捨不得拒絕的,可沒想到,昆莫一副猶豫的表情,遲遲不肯表態。張騫一琢磨,也是啊,現在這昆莫年紀也不小了,而且烏孫人又從來沒有去過漢朝,只知道漢朝打敗過匈奴,可漢朝距離他們太遠,他們也實在不了解漢朝的實力。再加上這麼多年來,雖說在匈奴面前不那麼奴顏婢膝了,可對於匈奴,他們還是一直敬畏的。所以烏孫國的大臣們都不太想改變現狀,遷與不遷也不是昆莫一個人能說的算的。
其實啊,當時的烏孫國不止在漢朝和匈奴之間矛盾,他們自己內部也出現了問題。原來啊,這昆莫養育了十幾個兒子,為了早日培養接班人,昆莫指定了自己最喜歡的做了太子,可這太子身體不太好,沒等昆莫調教好他,就先一步走了。在太子臨死之前,他非常愧疚的向老爹說了聲對不起,我實在是不爭氣,辜負了您的教育和培養,為了彌補過失,您一定要答應我一個條件,我的兒子您的孫子岑娶,十分的有出息,將來肯定會光大我們烏孫國,請父親無論如何要讓他當接班人,也算是替我給您的交代。昆莫愛子心切,就答應了太子的請求,把岑娶立為新的太子。
可您想想,昆莫兒子那麼多,能沒有眼紅的嗎?其中就有一個名字叫大祿的,這是一個很有實力的人,他很會帶兵打仗,手裡掌控著上萬的烏孫騎兵,本來自己哥哥當太子,他也就想好好幹自己的本職工作了,可現在哥哥死了,想著論實力論威望,那怎麼著也該是自己了。沒想到,哥哥臨死前還不讓自己省心,求著老爹把岑娶立為了太子。大祿生氣了,大祿憤怒了,大祿就帶著自己手下的軍隊和百姓跟老爹分家了。臨走前他還扔下一句話,你們給我等著,等我回來之時,就是取爾等性命之日。
昆莫比較了解大祿,他知道自己年事已高,早晚會有死的那一天,就怕那個時候大祿會報復岑娶,他就分出一萬騎兵給岑娶,讓他出去歷練本事躲避災難,剩下的幾萬騎兵,就留在昆莫身邊,也是為了防備大祿。就這樣,烏孫國就分成了三部分,雖然總決策權在昆莫的手中,可如此複雜的國內形勢,昆莫也不敢給漢朝什麼承諾。
張騫很快就了解到了這些,他知道,要想讓昆莫痛快的答應遷國去渾邪是不可能了,那還是不要在這裡耽誤時間了,就派出了自己的副使們,讓他們帶著禮物分別去出使大宛、月氏、康居、大夏等等國家。
事情交代的差不多了,張騫也不想多逗留了,就要返回漢朝。昆莫為了表示禮貌,派出了十幾人的使者團,帶著禮物去漢朝謝恩。臨行之前,昆莫交代那些使者,去了漢朝之後,別光顧著玩,給我把眼睛擦亮,好好了解一下漢朝。
一路無話,張騫帶著烏孫使者就回到了漢朝,因為功勞巨大,張騫被封了很大的官。這一年,是公元前115年,又過了一年,張騫去世了,雖然他走了,可他帶回來的烏孫使者是開了眼了,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察,他們發現漢朝真是地廣人稠好東西多,等他們回到烏孫國之後,就把這些詳細的報告了昆莫,此後漢朝的偉岸形象,就印到了烏孫人的心中。
就在漢朝被烏孫人了解以後,張騫派去出使大宛、大夏等國的副使也回到了漢朝,和他們一起回到漢朝的,還有這些西域國家的使者團,大漢和西域各國正式開始了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