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張騫出使西域有多難?

2021-02-13 博物館丨看展覽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初登基的劉徹雄心勃勃,求索著千古一帝的霸業。

 

然而,大漢王朝的勁敵——匈奴,尚在北方虎視眈眈。

 

不光漢朝,當時的西域諸國均在匈奴人兇悍的馬蹄下戰戰兢兢度日。月氏人更是不幸被匈奴破了國,月氏王的頭顱甚至被匈奴人拿來飲酒。

 

流離失所的月氏殘眾與匈奴結下國讎,卻無法憑一己之力報復匈奴,他們渴望盟友。

 

漢朝休養生息多年,不甘避匈奴鋒芒的劉徹意識到,這也許是一個機會,如果此時派出使者聯絡月氏,促成兩國聯手,同時向匈奴宣戰,正好可以對匈奴形成左右夾擊。

但這戰術包抄,也意味著,出使月氏必須要經過匈奴的領地,沒有別的路可走。匈奴單于原話吐槽:「月氏在吾北,漢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漢肯聽我乎?」要去月氏?單于要派人出使南越,從長安借個道,你漢給不給過?

 

顯然不行。

 

不僅如此,由於時代所限,兩千多年前出使西域的人,跟正在太空裡飛著的旅行者號探測器差不多,這一去便故土渺茫,傳訊艱難,可以說是與熟悉的一切人與事切斷了聯繫,一旦過了隴西,己身便陷孤立無援之境,生死難測。

 

即便如此,依然有兒郎願為了大漢走這麼一遭。

 

張騫,便是這樣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建元中,張騫此時只是一個叫作「郎」的小官,他自願應募,接下了出使西域,說服月氏聯合抵抗匈奴的使命。

甘肅省博絲綢之路展廳 張騫塑像

西出關城,漫漫黃沙,遙遠且惡劣的行途並不能阻止張騫一行人前進的腳步。唯一的阻礙,是亙在其間的匈奴。

果不其然,儘管萬般小心,張騫在潛行匈奴地盤時,還是不幸被捉住,押送到匈奴單于面前。

 

聯想匈奴人以月氏王頭顱渴飲烈酒的黑歷史,張騫等人很有可能就要命喪此地。但二十一世紀什麼最貴?人才!

 

兩千年前同理。

 

史書記載,張騫「為人強力,寬大信人」,不僅身體素質好,而且極富人格魅力,況且能夠擔得起出使西域的重任的人,想必方方面面堪得上大漢朝的顏面擔當,也無怪乎「蠻夷愛之」。

 

單于想要張騫歸化,令他為匈奴的繁榮發展做出貢獻,這一留就是十多年。

整整十年,派出的使節音訊全無,皇帝劉徹都快要忘記自己曾派出這樣一支隊伍了。

 

然而,張騫不會忘記。十年來,他「持漢節不失」,未曾有過一刻忘記自己的使命。

敦煌莫高窟第323窟北壁 張騫出使西域圖壁畫

這期間,在單于的強迫下,張騫娶了匈奴女子為妻,有了漢匈混血的骨肉。匈奴人這才漸漸放鬆了警惕,張騫抓住匈奴人鬆懈的機會,與下屬匯合,逃離了匈奴。

 

這番出逃,一無補給,二有追兵,張騫十分狼狽,餓極渴極,只能靠捕射荒漠中的飛禽走獸為生。

 

為了躲避匈奴的追兵,張騫一行人絲毫不敢停歇,一路向西,途徑大宛、康居,終於到達了目的地——月氏,即將完成使命的喜悅充盈在張騫心中。

然而萬萬沒想到的是,十多年過去,月氏人早已忘卻了往日的仇恨,他們不再被匈奴追殺得四散遷徙,在大夏的庇護下過上了來之不易的安樂生活。所以任憑張騫怎樣表達來意,月氏人也不為所動,拒絕東還故地,不肯與匈奴開戰。

 

張騫在月氏上下遊說了一年,依然毫無結果。無可奈何之下,張騫決定先回國,向劉徹復命。

 

歸途中,為了避免再次被匈奴人扣留,張騫等人特意繞到羌人領地過路。誰知此時的羌地早已被匈奴佔領,張騫又一次被擒。

 

在匈奴包圍之下,張騫絕望地閉眼,以為自己就要帶著未完的使命,老死匈奴——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軍臣單于身死,匈奴大亂。

 

機不可失,張騫在匈奴內鬥的刀光劍影中,想方設法再次逃離,終於回到了闊別十數年的祖國,一路驚心動魄盡數掩埋於風沙之中,落在史書上只短短幾行字:

 

「初,騫行時百餘人,去十三歲,唯二人得還。」


郵票上的張騫

張騫出使西域,本是要說服月氏與漢聯手,共同對抗匈奴。在匈奴耽擱的十年中,月氏磨平了血氣,導致張騫並未能真正完成此行的使命。

 

但張騫此行,可謂是「開眼看世界」第一人,大漢的天子與臣民從他口中,第一次知道在漢朝的疆域之外,還有著許許多多與漢朝風物迥異的國度,不光匈奴與月氏,還有大宛、康居、安息、大夏,還有臨大水的身毒國、乘象而行的滇越國……

 

也是自張騫此行,西域諸國「始通於漢矣」,大宛的天馬、安息的葡萄、身毒的佛像、崑崙的玉,當然還有漢朝的絲綢,在張騫行走過的這條路上,從西方到東方,從東方到西方,絡繹不絕。

1877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為這綿延千年的古道命名,稱之為「絲綢之路」。

 

2014年6月22日,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聯合,成功申報「絲綢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網」為世界文化遺產。

 

2018年10月,華東師範大學聯合蘇寧藝術館,共同發起了「絲綢之路考古、藝術與文物鑑定高級研修班」

 

著名考古學家、藝術史家首度出山,北京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華東師範大學、西北大學等著名高校,組成頂級文博師資陣容。在頂級考古學家的指導下,圍繞絲綢之路考古與中外藝術文化交流,你將學會專業的文物鑑定技能,掌握詳實的鑑賞知識。

 

國家一級博物館提供教學資源博物館庫房/實物上手教學,曾經只能隔著玻璃相望的文物,將與你零距離接觸。

 

從上古至秦漢唐宋,那些埋沒在絲路沙海的千年文物,那些即將消散在風沙中的古老文明,正靜靜等候著你的拜訪。

 齊東方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教授

研究方向:中國考古學、美術史、三國隋唐史

課程名稱:絲綢之路的金銀器研究

齊東方教授先後就讀於吉林大學歷史系、北京大學考古系,獲博士學位。現任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考古學會三國至隋唐考古專業委員會主任。主要從事漢唐時期的考古、歷史、文物、美術史的教學與研究。出版學術專著《唐代金銀器研究》等十四部,發表各種論著而百餘篇,主要包括吐谷渾餘部歷史的研究、三國至隋唐時期墓葬制度的研究、中國古代金銀器研究、古代馬具的研究、古代玻璃器研究、絲綢之路考古研究。

曾獲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等多項獎勵;承擔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重大課題「漢唐陵墓制度研究」、「邊疆考古研究」、「古代中外關係史:新史料的調查、整理與研究」等課題。

《國家寶藏》第一輯第四期,陝西歷史博物館葡萄花鳥紋銀香囊的今生故事講述人。

 

 水 濤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 教授

研究方向:中國青銅時代考古、早期中西交流考古

課程名稱:絲綢之路的史前基礎

水濤,1960年生,1978年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1982年畢業後在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十年。1991年-1994年在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師從鄒衡教授攻讀博士研究生,獲歷史學博士學位。1994年7月分配到南京大學歷史系任教,現任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副院長、考古文物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考古學會理事,中國考古學會絲綢之路考古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考古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

長期從事中國西北地區史前考古研究,擔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託項目《新疆通史》(史前卷)主編。已出版專著和考古發掘報告等6部,發表各類學術論文70多篇。 

 

 梁 雲 

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 教授   

研究方向:周秦漢考古、中亞考古

課程名稱:追尋張騫的足跡————康居與月氏的考古學探索

梁雲,新疆阿克蘇人,北京大學考古學博士。曾先後在陝西師範大學歷史系、南開大學歷史學院、中國國家博物館工作及任教。現為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教授。曾參與主持「早期秦文化考古」、「西天山地區遊牧文化考古」等大型項目,並主持發掘甘肅甘谷縣毛家坪遺址、烏茲別克斯坦拜松市拉巴特遺址等。代表作為《戰國時代的東西差別——考古學的視野》,另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

 孫 英 剛 


浙江大學歷史系 教授

研究方向:佛教史、中國古代史

課程名稱:犍陀羅佛教美術/藝術

孫英剛,先後就讀於北京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獲普林斯頓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先後任教於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現為浙江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東亞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五臺山國際研究院副院長、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理事、清華大學道德與宗教研究院研究員、《佛教史研究》(新文豐)和「國際佛教與中國宗教研究叢書」(中西書局)主編。

 周 曉 陸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 教授

西安美術學院 教授

研究方向:藝術考古學、文物學

課程名稱:絲綢之路玻璃器研究與海上絲綢之路

 

 張 晶 

華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 教授、博士生導師

研究方向:美術史、設計史、工藝美術與藝術市場

課程名稱:絲綢之路上的宗教與物質生活新風尚/絲綢之路中的衣食住行

 

 何 志 國 


華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 教授

研究方向:佛教美術、美術考古和漢代藝術

課程名稱:漢晉佛像與早期金銅佛鑑賞/七世紀以前的金銅佛像

 張 同 標 

華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 教授

研究方向:佛教美術

課程名稱:絲綢之路與佛教美術源流/中印佛教美術交流

 

 朱 滸 

華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 副教授、碩導

研究方向:美術考古、文物鑑定

課程名稱:東西文化交流與絲綢之路錢幣鑑定

 

 何 平 

尋訪犍陀羅工作室,擅長犍陀羅藝術鑑賞

課程名稱:尋訪犍陀羅——佛教美術的搖籃

 

 史 永 

國際珠寶歷史與傳承研究院 院長   

著名國際珠寶收藏家

研究方向:珠寶考古、文博與藝術史

課程名稱:珠寶中的人類簡史與金銀器鑑定/奢侈品鑑定

 魯 力 


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 教授、研究員

曾任南京博物院文物徵集部 主任

課程名稱:西風東進與近現代中國繪畫鑑定

    

 程 曉 中 


南京博物院 研究員

課程名稱:元明清青花瓷器鑑定

 

大師們會帶來哪些精彩課程呢?下面來看看課程安排如何吧!

每個課程集中授課4天,每天6學時,每次18-24學時。

授課方式包含:課堂講授、參觀考察、實物上手等。

上課地點:上海蘇寧藝術館(上海市普陀區丹巴路99號蘇寧天御國際廣場C3座)

文博大師手把手教你文物鑑定,博物館庫房作教室,觀賞文物當課後作業——熱愛文物的你,還在等什麼呢?

原價:13600元/人

限時優惠價:6800元/人

(一課程,4天)

長按識別二維碼

查看課程詳細介紹並報名

或點擊下方小程序報名

1、待遇:本次課程由文化部「中國民族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一個全獎獎學金名額,免學費。

註:獎學金申請方式為電子郵件投遞個人簡歷、公司簡介和學歷證明,由主辦單位與「中國民族文化藝術基金會」評選。

電子郵件:zhonghui@suning.com.cn

截止時間:2018年10月30日

 

2、學習期內完成三個專業課程學習,經蘇寧藝術館與華東師範大學EDP中心評定,高級研修班將會向學員頒發雙證,為蘇寧藝術館與華東師範大學的結業證書。

3、學員入學後食宿自理。

如有疑問,可諮詢服務老師 鍾老師

線上諮詢:手機 15195812522  電話 021-31015588-832021

線下諮詢:上海蘇寧藝術館(上海市普陀區丹巴路99號蘇寧天御國際廣場C3座)

往期珍賞 · 珍品目錄

(點擊圖片  即可閱讀)

肅靜肅靜!前方一波仙女來襲!

一個不喜歡瓷器的書法家不是好皇帝


文 博  /  歷 史  /  文 化  /  展 訊  /  館 舍 推 薦  


微信ID:atmuseum
微博:@博物館的那些事兒
QQ群:博物館.看展覽交流群
742989656

微信群:    掃下方二維碼即可

(該碼為小編工作微信號,添加後拉入交流群)

相關焦點

  • 張騫出使西域的「西域」是現今的哪裡?
    張騫出使西域又稱張騫通西域,指的是漢武帝時期希望聯合月氏夾擊匈奴,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各國的歷史事件。漢武帝建元年(公元前140),欲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於建元三年出隴西,經匈奴,被俘,後逃脫。
  • 張騫出使西域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
    文/史逍遙兩千多年前,漢朝有個叫張騫的文官,在公元前140年,奉漢武帝之命出使西域,從而促成了一條在極其有名的路——
  • 【 每日一故事 】30: 張騫出使西域
    張騫是城固(今陝西城固)人,生活在西漢朝廷對匈奴由防禦轉入進攻的時代。漢武帝聽說匈奴北面有個月氏國,是匈奴的仇敵,於是決定選拔使者前去聯合月氏國夾擊匈奴。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正式任命張騫為使者,派堂邑父給他做翻譯。堂邑父本是匈奴一個姓堂邑的貴族的奴隸。漢武帝又徵了100多人,張騫一行人從隴西(今甘肅秦安縣北)出發前往西域。隊伍攜帶了大量的行裝和禮物。
  • 張騫出使西域最遠到達哪裡?
    於是,失望的張騫只能重新踏上兇險的回頭路。這意味著來時的兇險,回去也要重新經歷一遍。果然,張騫又落入了匈奴的魔掌。可是這次比較幸運,匈奴因內亂無暇他顧,張騫只羈留了一年多便逃了回來,而且還帶上了自己的匈奴妻子。公元前126年,張騫終於回到長安。可是從長安出發的百人隊伍,到最後只留下了張騫和一個叫甘父的胡人,可能是因為胡人適應西域的緣故。
  • 張騫出使西域都經過了哪些地方?
    是指西漢(前202年—138年)時,由西漢時期偉大的探險家——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於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絲綢之路是歷史上橫貫歐亞大陸的貿易交通線,在歷史上促進了歐亞非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
  • 短短一句「張騫出使西域」焉能道盡其十三年的悲慘經歷
    西域在西漢時期,有三十六國之稱。西域包括甘肅敦煌以西,天山南北,巴爾喀什湖以東,南到中亞。這裡物產豐富,風俗奇特,和漢朝素無往來。要想到西域,必須經過匈奴人控制的河西走廊,而且要經過千裡流沙,萬裡石海,可謂是一路險途。
  • 張騫出使西域,除了政治、軍事目的之外,還有一項神秘任務
    於是決定派使者出使月氏,聯盟月氏合力打擊匈奴。 漢武帝派遣張騫前往西域,打通了中原前往西北的道路,使得西北國家開始與中原互通。可以說,漢武帝經營西域,有其政治目的,也有其軍事用意。那麼,除此之外,漢武帝打通西域,是否還有其它目呢? 其實,漢武帝連通西域,不僅有政治、軍事的目的,還有自己的小心思——長生不老。
  • 張騫出使西域,被匈奴俘虜十年後逆襲,究竟是為什麼?
    一次偶然的機會,漢武帝得知,西域一個叫月氏的國家被匈奴戰敗,月氏王雖報仇心切卻力不從心,只好舉國西遷。漢武帝心想,這樣可以和月氏國聯合一致攻打匈奴嘛!採用甕中捉鱉的策略,從兩側夾擊匈奴,想著這漢武帝就覺得興奮。不過,想要聯合月氏,就必須先找到月氏王。於是聰明的漢武帝想出了一個計劃,這就是後來史書上記載的——出使西域。
  • 大漢有多強?張騫出使西域能媲美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嗎
    至少從中華版圖鞏固這個角度來看,張騫的出使西域,絕對可以媲美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張騫一出,雖歷經千難萬險,但中華版圖從此增加。大漢因此控西域,出東北,定西南。漢初之時,漢之能控制的版圖,約在 400 萬平方公裡。
  • 張騫「鑿空」西域道
    這時,漢武帝從一個匈奴降者口中得知,西域有個大月氏國,國王被匈奴單于殺死,並「以其頭為飲器」。大月氏人想報仇又沒有幫手,只好逃到媯水(今阿姆河,位於土庫曼斯坦納巴德)流域。漢武帝決定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於是招募出使大月氏的人。漢中成固(今陝西城固)人張騫以郎官身份應募。     漢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張騫奉命出使大月氏。
  • 張騫二次出使西域同樣偉大,此後西域各國開始了跟漢朝的交往!
    這打通西南要道,可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張騫當然不能那麼乾等啊,他也要找點事情做。正好那個時候漢朝還在打匈奴,因為張騫在匈奴生活過較長的時間,對那個地方的水草情況比較了解,所以就跟著大軍出徵匈奴。果然張騫那幾年的苦沒有白吃,有張騫在,漢軍就有水喝,戰馬就有草吃,也因為這些功勞,張騫被封為博望侯。
  • 張騫出使西域,被匈奴俘虜10年後「逆襲」,究竟是為了什麼?
    今天,為大家介紹的這位民族脊梁,民族英雄,就是中國出使西域的第一人——張騫。但這個偉大的設想實踐起來卻大有難度,他需要穿越匈奴境地,再加上路上戈壁風沙,風雪蕭瑟及各種想不到的危險,可謂九死一生的徵程。此時漢武帝需要一位敢於擔當,勇於冒險的勇士,他開始在全國公開招募出使西域的勇士。
  • 「鑿空」西域張騫 | 第一個「睜眼看世界」的中國人
    本文節選自《遠略雄心 | 西域兩千年》第一篇《鑿空西域的張騫》作者:張安福 上海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導張騫(前175?一前114年),字子文,漢中郡城固(今陝西省城固縣)人,漢代傑出的外交家。漢武帝時期,張騫應募出使西域,東西文明的交往從此進入了新紀元。
  • 石榴原產于波斯 張騫出使西域後帶回中國(圖)
    石榴原產于波斯 張騫出使西域後帶回中國(圖) 2015-05-22 09:50:11來源:山西晚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宋宇晟 石榴雖然在我國有很長的種植歷史,但秦漢之交的中原人仍然無緣品嘗——即使故去的人也是如此。  石榴,原來的老家在波斯(今伊朗)一帶,後來傳入中國。西晉文學家張華在《博物志》中寫道:「漢張騫出使西域,得塗林安石國榴種以歸。」  話說公元前119年,張騫出使西域,來到安石國。當時,安石國正值大旱,赤地千裡,莊稼枯黃,連御花園中的石榴樹也奄奄一息。
  • 漢武帝出關洗雪恥,竇氏死後斬敵軍十五萬,張騫出使西域引入佛教
    接連九次大勝斬獲匈奴十五萬人頭,後派出張騫出使西域,為大漢帶來了佛教的傳承。晚年武帝放棄朝政,續秦始皇的後路,以修仙得道作為其人生目標,太子奸臣冤枉,以為自己要長生不老的漢武帝將太子冤死。武帝死後二十年其騎兵隊伍不負其厚望,將匈奴部落趕盡殺絕,剩下為數不多的匈奴兵馬也臣服大漢。
  • 獅子流入中原地帶:張騫二次出使西域,印度使節進入絲綢之路
    後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上帶來了印度的獅子,無知的學者被獅子的外貌震懾,將其描述為食虎豹之猛獸,隨即陵墓中的老虎被獅子取代。西漢孝武皇帝即位後,欲雪高祖劉邦之恥,外抗匈奴,將張騫遣送西域。據《漢書傳西域傳上》:"漢興至於孝武,事徵四夷,廣威德,而張騫始開西域之跡。"
  • 史上最牛的外交官張騫,怎麼樣跋山涉水出使匈奴?
    漢武帝是個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內心十分渴望打敗匈奴,永絕後患,但是軍事裝備和力量確實技不如人,他聽說月氏的頭領被匈奴人殺死並做成了酒杯,月氏人都很痛恨匈奴人,於是漢武帝就想要聯合月氏人一起攻打匈奴。想要報效祖國的張騫主動請纓,出使月氏說服他們。
  • 張騫出西域故事之一—— 不辱使命開闢道路 歷盡千險終抵西域
    西漢張騫出使西域,開創了中原王朝與西域各國交流溝通的「絲綢之路」,今天的絲路歡樂世界,為這條「絲綢之路」注入了新活力,成為絲路起點上一顆耀眼的「新星」。經過數月的漫漫徵途,張騫和他的隊伍來到了河西走廊,而此地已經被匈奴所佔據,張騫對此心有餘悸。一日,張騫便向周圍的隨從說道:「此地不宜久留,大家還是加快步伐,以免遇上匈奴。」而當車隊正在匆匆穿過之時,卻突然遭遇了匈奴騎兵隊,隨即被抓。
  • 張騫出使西域竟然帶回來這些東西!?
    《本草綱目》說:「胡瓜、甘寒,有小毒,消熱解渴,利水道」,「張騫使西域得種,故名胡瓜。」《政和本草》說:「北人亦呼為黃瓜,為石勒諱」。因此北方人改胡瓜為黃瓜。黃瓜又是優質瓜菜。時珍曰∶葡萄,《漢書》作蒲桃,可以造酒,人 飲之,則 然而醉,故有是名。其圓 者名草龍珠,長者名馬乳葡萄,白者名水晶葡萄,黑者名紫葡萄。《漢書》言∶張騫使西域 還,始得此種,而《神農本草》已有葡萄,則漢前隴西舊有,但未入關耳。
  • 張騫:「鑿空西域」第一人 | 閱讀《史記》
    然張騫鑿空,其後使往者皆稱博望侯,以為質於外國,外國由此信之。」「張騫鑿空。」何謂鑿空?《史記索隱》解釋說:「案謂西域險,本無道路,今鑿空而通之也。」其實早在漢以前,通西域之路就已經出現。在《穆天子傳》裡,就記載著西周穆王遊歷四方的事跡,並有穆王西行途中會見西王母的記述。這表明中原王朝與西域地區的交流至遲在西周中期之初的穆王時期已經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