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楊帆
不少成都市民都記得,曾經有一本叫《龍門陣》的雜誌陪伴著他們的成長,如今,這本「古董級」雜誌已辦了四十年!10月19日,四川人民出版社「時光掠影 擺龍門陣——《龍門陣》雜誌創刊四十周年系列活動」在成都市新華文軒購書中心舉行。
袁庭棟在發言
當天,著名巴蜀文化學者袁庭棟,著名作家、編審林文詢,《龍門陣》雜誌原副主任崔顯昌,《龍門陣》忠實讀者、得卷書院負責人楊顯德,《龍門陣》讀者代表、川大經濟史研究生馬津,非物質文化遺產綿竹年畫綿竹市代表性傳承人李德敬等嘉賓參與了此次活動。文人學者與讀者市民共敘人文典故,追憶往日繁華,這場辦給《龍門陣》40歲「生日」的分享會給天府書展帶來一抹溫暖的亮色。
《龍門陣》雜誌創刊於1980年,經歷過繁盛也經歷過時代變遷的迭代。活動主辦者說:「這本雜誌品牌能保留至今,離不開編輯部每一位編輯,也離不開兩代甚至三代作者朋友、讀者朋友的鼓勵和支持。溫暖的文字,可傳遞知識,也可觸動心弦,令人動容。」
活動現場展示了《龍門陣》自創刊以來精選的各時期雜誌,封面的風格變化也呈現出了時代變遷。雜誌幾經改版,變的是對閱讀形式的理解,不變的是對讀者的一片心意,對文字的尊重,對文化的傳承。據了解,四十年來,《龍門陣》有過諸多收穫,比如榮獲國家期刊獎百種重點期刊、新中國60年有影響力的期刊、2016年最美期刊,還曾入選「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精品期刊展」 。
袁庭棟作為巴蜀文化的長期研究者與傳播者,他也是《龍門陣》最早的編輯之一。他在分享會上說:「那時候雜誌社的專業編輯有七八個,四川的雜誌能獲得這麼多榮譽的沒有幾家,《龍門陣》當時最高印數,每一期有30多萬,影響很大。兩群固定讀者,一群是中老年讀者,他們對社會歷史,民風民俗感興趣,當然還有很多年輕讀者。」
袁庭棟笑言,龍門陣是擺出來的,四川人家家擺龍門陣,人人擺龍門陣,《龍門陣》就是一個讀者的舞臺。「雖然現在印數沒那麼多了,但它仍然有頑強的生命力。每個四川人都要擺龍門陣,龍門陣會永遠擺下去,所以《龍門陣》也會一直辦下去的。希望在座各位都來關心它,都來在意它 ,甚至是批評它。」
講到最後,袁庭棟還對現場讀者開玩笑說:「現在是雜誌40周年分享會,希望40年後,有人再給它辦個分享會,到時候我們這些老頭不在了,你們都成為老頭了,你們再來回味,啊!40年前,我在購書中心參加了一場《龍門陣》的分享會。可惜這個場面我看不到了,希望你們40年後能看到。」
林文詢在發言
作家林文詢也是《龍門陣》的老讀者,他解讀該雜誌的「長壽秘訣」就是文章質量很高,乾貨很足。「這本雜誌沒有花拳繡腿,一本刊物的生命想要繼續延續下去,一定要堅持這個要求,這是有別於其它文學雜誌的一個重要的點,這也是它吸引讀者眼球的重要原因。市井奇聞,天下大事都有,如何融進雜誌裡就是一門學問,除了要有一定文採,還必須要有乾貨。」
讓林文詢印象深刻的是,《龍門陣》裡刊登的很多四川本土民間故事都特別精彩。他說:「比如雜誌推出的袍哥系列,袍哥群體在中國獨一無二。雜誌還有很多四川軍閥的故事,四川軍閥在民國年間那可是鬧翻了天。《龍門陣》裡面也有很多關於四川的人文故事,滿是市井煙火氣。還有四川文化人的逸事,他們的或悲或喜也很受人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