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祿山叛亂集團核心將領為何都是粟特人?這到底是個什麼民族?

2021-01-09 騰訊網

安史之亂是唐朝歷史的轉折點,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是由唐朝節度使安祿山、史思明發動的一場叛亂。介紹安史之亂的文章很多,但是很多人都沒有注意到一個細節,那就是安祿山的種族問題。

史書上說安祿山是「營州雜種胡」,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安祿山的母親是突厥人,生父早亡,他母親帶著他嫁給一個叫安延偃的粟特人將軍。但是,如果從文化認同、生活習性來說,安祿山應該是粟特人,因為他從小在慄特人族群中長大,生活習慣、語言、文化認同等等都是粟特人的,周圍人都將他看作是粟特人,他自己也都認同自己是粟特人。

粟特人是個什麼民族呢?

粟特人在古書上被稱作「昭武九姓」或「九姓胡」,他們的故鄉在中亞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的慄特地區,以撤馬爾幹(在今天的烏茲別克斯坦)為中心,有康、安、曹、史、石、米等九個綠洲王國。這個民族的人多以經商為主,他們天生就具有經商的頭腦和本領,是絲綢之路上國際貿易的主要承擔者,有些史書上將他們稱作「東方腓尼基人」。為了追求財富,粟特人不惜背井離鄉,經過萬裡流沙與茫茫戈壁,從遙遠的撒馬爾幹一路往東,來到繁榮富庶的中國。隨著商隊所到之處,許多粟特人就在當地留居下來。從南北朝到隋唐,絲綢之路沿線的于闐、樓蘭、龜茲、高昌、敦煌、酒泉、張掖、武威及長安、洛陽等地,都有慄特人居住。到開元年間,安祿山成長的營州(今遼寧朝陽)也聚集了很多慄特人。粟特人從小就練習騎射,驍勇戰士,所以營州地區慄特人的勢力很大。

生活在粟特人族群中的安祿山,從小就驍勇善戰,而且能說九種語言,能流利順暢地和不同族群的人溝通。這為他在營州地區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另外,粟特人信奉拜火教。拜火教也稱祆教,這種古老的宗教是西晉末年從波斯傳入我國的,在波斯的名稱是「瑣羅亞斯德教」,主要崇拜光明之神。

安祿山深受拜火教的影響,他原本的名字軋犖山正是粟特文「光明」一詞的音譯。安祿山充分利用拜火教來團結營州地區的胡人。在他得勢之後,又利用拜火教不斷神化自己,他把自己塑造成「光明之神」的化身,讓周圍的胡人緊緊團結在他的周圍,由此形成一個緊密的團體。在這個集團裡,除了安祿山之外,最重要的將領就是史思明。史思明的出身、經歷都和安祿山類似,都是在慄特人中長大。除此之外,還有何千年、安太清、安守忠、康節、安武臣等一大批粟特族武將,這些人對安祿山忠心耿耿,成為後日安史之亂的重要將領。

據《安祿山事跡》記載,安祿山在擔任範陽節度使時,時常派粟特胡人去全國各地經商,每年都把大量的金銀珠寶運回範陽。每當這些胡商回來獻寶時,安祿山總要舉行隆重的儀式,他身著粟特民族傳統服飾,端坐在高床之上,將珍寶羅列於前,同時香菸繚繞,巫師們擊鼓歌舞,而諸胡人則羅拜於下,向上天祈福。

安祿山雖然身為大唐的將領,兼領三鎮節度使。但是,他的核心集團仍舊是由粟特人組成,這些人不認可朝廷,只認可安祿山。安祿山就是通過族群、宗教等方式,把慄特人緊密地團結起來,形成一股能和朝廷抗爭的武裝勢力。

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九日,久蓄異志的安祿山在範陽起兵,安史之亂由此爆發。

相關焦點

  • 安史之亂的核心集團都有誰?
    解六蕃語,同為牙郎」,正是粟特人兩個特徵的鮮明表現,騎勇是善於經商的粟特商隊武裝的本色當行;而所謂通「六蕃語」或「九蕃語」並非實指,都是表示多數的意思——安祿山和史思明在唐朝邊境城鎮營州作「互市牙郎」,正是他們粟特人本性的最好反映。
  • 安祿山的種族與信仰
    安祿山原本可能是從河西走廊的常樂郡(瓜州)遷徙到突厥地區的康姓粟特人,其父親娶突厥阿史德氏為妻,生安祿山。顯然,在安祿山本人的眼中,于闐人和粟特人都是「胡」,突厥人不是「胡」,胡與突厥雖然族類「頗同」,但畢竟是不同的。安祿山本人為「營州雜種胡」,畢竟是歸屬於「胡」的,用今日民族認同的觀點來看,這是安祿山的「自認」(Ethnic Self)。
  • 榮新江 | 安祿山的種族與信仰
    安祿山原本可能是從河西走廊的常樂郡(瓜州)遷徙到突厥地區的康姓粟特人,其父親娶突厥阿史德氏為妻,生安祿山。顯然,在安祿山本人的眼中,于闐人和粟特人都是「胡」,突厥人不是「胡」,胡與突厥雖然族類「頗同」,但畢竟是不同的。安祿山本人為「營州雜種胡」,畢竟是歸屬於「胡」的,用今日民族認同的觀點來看,這是安祿山的「自認」(Ethnic Self)。
  • 安祿山、史思明等昭武九姓是來自西域的粟特人嗎?
    而關於粟特人,其實很難被認為是一個民族或者族群統稱,更像是籠統指代某一個地區的好幾個民族,他們在南北朝時也往往有專門的稱呼——窣利,這一稱呼也在隋唐時期玄奘法師西遊的時候還存在。如單獨的粟特,在《周書》中稱「在蔥嶺之西,蓋古之奄蔡,一名溫那沙。治於大澤,在康居西北。保定四年,其王遣使獻方物。」甚至可以想見地方不大,粟特並非指代周圍一系列地方和部族的統稱。
  • 世界的粟特人(下)
    在漢地的傳統,總覺得商人就是商人、官員就是官員,好像公私應該分開,但是粟特人並不這麼認為,他們可以同時擁有許多種身分,在身分與身分之間轉換自如,有時候很難分辨他們到底是商人、軍人、官員或者是間諜、密探,他們可能只具備其中一兩種身分,也可能什麼都是,或者說,「身分」這種標識並不能阻擋粟特人謀取個人或者國家的利益,為了達成目的,他們並不把自己框在某個身分中。
  • 粟特人如何在中亞遊刃有餘?
    而在這條漫長的國際道路上,有一個民族在周邊各文明之間穿梭綴合、遊刃有餘,對絲綢之路的繁榮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們被稱為「粟特人」。粟特人在中國史籍的習稱是昭武九姓,其姓氏以安、康為主體,包括曹、安、史、康、石、羅、白、米、何為主,但並非僅僅只有九個姓氏。頻頻見於史書記載的安祿山、史思明、康進德、曹令忠、曹野那、何伏帝延、米芾等人都是較為著名的粟特人。
  • 安祿山到底該不該死?
    此二人皆為蕃將,其中哥舒翰是突厥人。安祿山見了他就套近乎,說:「我的母親是突厥人,您的父親是突厥人,我們是同族呀,為何不能當朋友啊?」 哥舒翰卻說了句有內涵的話:「古人云,狐狸對著洞穴嗥叫不利,這是因為,狐狸忘本。兄弟這麼看得起我,我怎敢不盡心呢?」 前兩句話,哥舒翰將安祿山這個胡人比作了忘恩負義的狐狸。
  • 粟特人和粟特語丨科普
    粟特人往往會組成商隊,由商隊首領率領,結伴東行,然後在絲路上一些便於居住並能開展貿易的地方停留下來,建立自己的聚落,從而成為中古時期獨具特色的商業民族。歷史上的粟特人建起了中亞重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撒馬爾罕,並且他們是絲路貿易線路的實際壟斷者。
  • 安祿山的發跡之路
    榮新江教授經過研究,說安祿山是出身昭武九姓(西域地區的少數民族)的粟特人。粟特是一個擅長經商的民族。粟特人在經營商業的過程中,足跡遍布整個古代歐亞大陸,「他們穿梭往來於粟特本土、西域城邦綠洲諸國、草原遊牧汗國和中原王朝之間。」(榮新江:《安祿山和種族與宗教信仰》,載《北京大學百年國學文粹·史學卷》)安祿山之母阿史德是個突厥姓氏的巫婆,她是向軋犖山祈禱,神應得子。
  • 安祿山只是旗幟,邊軍利益集團才是主力
    所謂的安史之亂,安祿山死不重要、史思明死無所謂,這到底還是不是安史之亂?安祿山和史思明被叛軍尊為聖人。聖人稱雄、叛軍彪悍無前,但聖人斃命、叛軍依舊造反不止。這兩個聖人,對於這支叛軍、對於這起叛亂,到底有多重要?所以,安史之亂,只是被冠之以安史。大唐朝廷,所面對的絕非只是安祿山和史思明這兩個梟雄。
  • 【將進酒Bar】粟特人:堅守絲綢之路最後的地平線
    絲綢是當時中國獨有的,令全世界女人也包括男人都為之瘋狂的頂尖奢侈品。有多奢侈呢?現代的愛馬仕絕對是望塵莫及的。此處舉個慄子,古羅馬在當年是西方文明的代表,皇帝凱撒穿了一件絲綢衣服去看戲,結果全場的貴族都不看戲了,只愣愣地看皇帝身上這件神奇炫麗的新衣。有皇帝「帶鹽」,絲綢在古羅馬迅速風靡。
  • 榮新江:粟特人的中國夢
    我們今天在座的如果有康、安、米這三姓的,差不多是胡人的後裔,因為中國傳統沒有這三個姓,特別是姓米,米芾是如何大的中國傳統畫家,他祖上也一定是粟特人。粟特貴族墓室堪比皇陵比如安祿山、史思明這些人到了中國就變成中國人,粟特人到了突厥便是突厥人,到了北方的契丹便是契丹人,到印度可能就是印度人,他到日本也可能就是日本人,現在日本學者也在日本的材料裡面找。當然韓國肯定能找很多,韓國姓安的多。粟特人居於絲綢之路的最核心,我們中國的材料主要是記錄他到東方來做生意,在西方的材料裡面也有記錄他到西方做生意。
  • 粟特人是怎麼消失的?
    隋唐時代的中國人基本都稱呼粟特人為「胡」人,把粟特人所居住的綠洲國度都用漢字來命名,例如稱撒馬爾罕為康國、稱布哈拉為安國、羯霜那的史國等各國,中國史籍則以「昭武九姓」稱呼,但總數不止九個國家。粟特人直到消失前,都僅停留在城邦階段、未建立起一個統一的國家,並先後臣屬波斯的阿契美尼德王朝、亞歷山大帝國等,這鬆散的臣屬關係讓粟特人保有了自己的文化,成為絲路上一個獨特的商業民族。
  • 大唐災星安祿山:如何順利成為皇帝「寵兒」?
    粟特是一個擅長經商的民族。粟特人在經營商業的過程中,足跡遍布整個古代歐亞大陸,「他們穿梭往來於粟特本土、西域城邦綠洲諸國、草原遊牧汗國和中原王朝之間。」(榮新江:《安祿山和種族與宗教信仰》,載《北京大學百年國學文粹·史學卷》)安祿山之母阿史德是個突厥姓氏的巫婆,她是向軋犖山祈禱,神應得子。因為她後來嫁給胡將軍安延偃,才給本無姓氏的孤兒取名為安祿山。
  • 安祿山為何反叛?這三點原因使他在大唐官場混不下
    杜甫所作的《春望》一詩想必大家都十分的熟悉,而這首的創作背景也與唐朝發生的一起事件有關,那便是「安史之亂」而這場叛亂中最大的「發起人」便是節度使安祿山。那麼安祿山叛亂的動機又是什麼呢?用現在經常用來調侃他人的句式便是「不想當領導的下屬使不是好節度使」,隨著自身實力的變強,安祿山的野心也不斷變大。反叛於安祿山而言,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那麼為什麼安祿山不等自己羽翼再豐滿一點再進行叛亂呢?這與一個人有著密切的關係,這個人便是「楊國忠」。
  • 絲綢之路與粟特人 王 燕
    另有石國、米國、史國、何國、蓸國、火尋、戊地七個國家,史書統稱為昭武九姓。實際上,遠不止這九國。公元3-8世紀間,由於戰爭動亂和利益驅使,粟特人結成商隊沿絲綢之路東行,不少人就此移居中國。商隊的領袖稱薩保,同時擔任聚落領袖和宗教領袖。一、粟特的宗教地處南北交通要道和文化交匯中心,粟特地區多種宗教信仰並存。
  • 沈睿文 | 「鬥戰神」安祿山身世之謎:母親是女巫,生父是誰?
    第一,從安祿山出生時,範陽節度使張仁願遣搜廬帳來看,推測安祿山很可能便出生在營州柳城。這也應是文獻稱之為「營州雜種胡」的緣故。唐人當日習稱九姓胡為雜種胡。雜種之目非僅混雜之通義,實專指某一類種族而言也。具體言之,在唐代文獻中出現的帶有「胡」字的名詞,絕大多數應當是指粟特胡人。據此安祿山很可能是粟特胡。
  • 安史之亂:平衡內亞軍事集團的制度事故
    這也就是後來人所共知的「城傍」制度。城傍制度的普及,使得玄宗時代軍隊的戰鬥力有所恢復。唐軍在這個階段中,和西北勁敵的戰爭裡奪回了戰略優勢。隨著胡人士兵的增加,以戰功拔擢起來的胡人將領,也逐漸進入唐軍中高指揮層。
  • 為何說安祿山是被逼反的?看了這些,很多人會覺得自己歷史白學了
    很多人把責任推給安祿山或美女楊貴妃,但其背後複雜的權力鬥爭和唐朝內部的因素,才是根源。為何說安祿山是逼反的?看了以下幾點,您有何想法?·安祿山之變的背景因素「君不聞開元宰相宋開府,不賞邊功防黷武。又不聞天寶宰相楊國忠,欲求恩幸立邊功」這是大詩人白居易寫的。說的是此時的唐朝,熱衷對外擴張,我們不能叫侵略,只能叫開疆擴土,我朝威武。而沉重的軍事負擔,最終買單的是天下的老百姓。為了不被拉去做壯丁,很多人砸斷自己的手腳,這樣就能保住一條命了。
  • 安祿山手下的叛軍,是否都是胡人?不是,身為唐軍,構成比較多元
    以突厥阿史那社爾、鐵勒契苾何力為代表,大量歸順的少數民族將領、士兵,更是成為了編制內正兒八經的唐軍。安祿山之所以發家,正是由於這一原因:至是,諸道節度使盡用胡人,精兵鹹戍北邊。除了安祿山外,當時的著名將領哥舒翰、李光弼、安思順、高仙芝等都出自少數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