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絲綢之路宜賓段
南絲綢之路從成都始發,分東西兩線南下進入滇黔,其中東線被稱為五尺道,宜賓為其陸路的出發點;西線為臨邛道,東西兩條幹線的匯合點在雲南大理,繼續西行才真正步入南絲綢之路出國商路「蜀身毒道」。因途中翻越博南山(今永平縣境),史稱博南道;又因漢初置永昌郡於今保山,得名永昌道。南絲綢之路在進入保山前後涉瀾滄江和怒江,進入橫斷山脈腹地,攀緣高貢山抵達騰衝(古騰越),直接進入緬印國度。
南絲綢之路的東西兩條幹線經停情況具體如下:1.東線五尺道。先順岷江水道經眉山、樂山、犍為等沿江集鎮,到達宜賓(秦稱僰道)。然後,從宜賓棄舟上岸經陸路沿五尺道進入滇黔。五尺道,是秦代常頞在古僰道基礎上開鑿的官方驛道,因路寬五尺(史稱五尺道)而得名。宜賓是五尺道的起點,沿金沙江從橫江(也稱關河)到鹽津豆沙關、昭通,畢節、達曲靖,後逐漸延伸至昆明(古滇池)、楚雄、大理(古葉榆),在普棚驛與西線靈關道交匯。2.西線臨邛道,亦稱靈關道,皆因地而名。在遠古青衣羌族通道基礎上,經司馬相如指揮修築的西夷道。經邛崍(漢臨邛道)、蘆山(靈關)、滎經(漢嚴道)、漢源(漢旄牛縣)、西昌(漢邛都)、會理(古今無縣)、大姚(漢蜻蛉縣),而達大理(漢葉榆縣)。
宜賓茶馬互市
早期的茶馬互市
宜賓是茶的故鄉。具有三千多年茶葉生產歷史的古老茶區,是茶馬古道的重要驛站。據《華陽國志·巴志》記載,僰道不僅多有荔枝,且「園有芳箬、香茗....。.皆納貢之」。「僰道出香茗,悠然三千載」。 唐宋時期,宜賓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茶馬互市」特別興盛,宜賓各地大力發展茶業,用以換取馬匹、鹽及其他日用品,形成了專門的「買馬場」和「茶馬交易市場」。
20世紀50年代,宜賓縣蕨溪黃山就發現千年以上的野生大茶樹,據測定,與雲南野生大茶樹同樣古老,證明宜賓也是世界茶樹原產地之一。而在秦、漢、唐、宋、明、清時期,宜賓茶貿易和文化都有較多的記載。
下關沱茶與敘府
清光緒三十四年大理喜洲商號永昌祥在下關辦茶廠,加工沱茶銷往四川敘府(今宜賓),獲利甚豐,其它商號相繼仿效,辦廠制茶。20世紀20年代,思茅地區茶葉加工企業內遷,先後有德瑞麗、奚記、復義利、德和祥、天德昌、元春和、天真公、仁厚公、元太祥等商號在下關建茶廠。1931年後,又有茂恆、復春和、成昌、洪盛祥、寶元通等商號在這裡建廠加工茶葉,行銷川、康、藏等地。1941年,官商合辦「康藏茶廠」(後改為「新康藏茶廠」,即現在下關茶廠的前身。)1944年官僚資本又新建「西南茶廠」。1945年抗戰勝利時,下關除 「新康藏茶廠」、「西南茶廠」外,還有私營茶廠18家。當時大廠有個人五、六百人;一般的二、三百人、小廠四、五十人。各廠初制茶均從雙江、緬寧(今臨倉)、順寧(今鳳慶)、勐庫等地購入、馬幫馱運至下關。各廠家加工的緊壓茶運銷康藏地區;沱茶運銷四川宜賓、瀘州和長江下遊的宜昌、武漢、上海等地。當時下關茶商雲集,有度成為雲南省最大的茶葉加工中心和集散地。
宜賓茶市
壩茶:宜賓1919年起開始銷售壩茶。壩茶,形狀扁如粑粑一樣,一個小餅餅,主產雲南景洪縣(迤西),壩茶每餅上有角標分四種:1、頭水;2、春中;3、春尾;4、谷花,價格高低按上等級分,是送人的禮品。
沱茶:1922年以後,沱茶開始在宜賓銷售,當時有永昌祥,茂延記、茂恆等品牌的沱茶。但是,最開始只有井谷茶(四沱為一斤),較迎春茶湯頭稍差點,有夾澀味,後來才有下關茶。永昌祥、鳳山茶佔百分之六十,猛庫佔百分之四十。這種沱茶泡來是竹葉青、味淡點。茂恆的差不多。後來成昌、復春和振昌的沱茶都在下關設廠生產的,這些沱茶配的是猛庫、鳳山各一半,一般還泡得。永豐、同慶、協心美在昆明做的關茶、谷茶各配一半,一般還好,但協心美沒有配下關茶,就要差一點。永豐、同慶沒有配猛庫、鳳山茶就賣不出去。猛庫離下關還要遠20多裡路,猛庫的茶要多泡二、三開。協心美、同慶廠設在昆明,永昌祥、得春和茂恆廠設在下關。寶元通1940年在下關和昆明設廠。沱茶品牌有:寶星關茶、谷茶、勝利谷茶、得勝關茶、夙字關茶、翠湖春尖散茶。起初每年40-50萬斤,最高時100萬斤。
宜賓也有悠久的茶歷史,宜賓最早茶廠是1916年由陳廷傑(四川民政長稱巡按使)來四川時,曾搜提各縣哥老會底金,並酌撥公款,設廠於宜賓、崇慶、筠連三縣。以宜賓為總廠,委凌耀南為廠長。凌受任後立即採購原料,聘請技師,以新法製造綠茶,力求符合外銷規格。1917年,將治成大批綠茶運滬出售,不久售馨。惜歐戰未停,外運受阻,雖然未得好價,獲利有限,但趙某回川時,滬茶商百餘人相送,希望再來銷售。因資金有限,兼連遭兵災,財政困難,茶廠停辦。
絲路重鎮橫江古鎮的茶文化
茶館文化
茶館店鋪與其他店鋪一樣,由已編號的十餘塊長6尺,寬約1尺的木板一塊挨一塊作店門,開店時木板全部取下,店面洞開,毫無遮掩。閒來無事只圖消遣熱鬧的人,早已呼朋喚友,鑽進茶館,青花瓷杯泡上一杯熱氣騰騰碗茶杯,翹起二郎腿,時不時來兩句川劇哼腔,亦很愜意。民國時橫江有火神樓茶館、十字口茶館、中街頭茶館、鼎康茶館,是最豪華的茶館。捧印有下恆心茶館,新場杜少雲開茶館。
茶館評書和曲藝
說評書是手拿豹兒神,口裡講的是劍客神仙,講到精彩的時候,說書人豹兒神幾撘撘,發出有節奏的聲音,場下耳巴聲響起,有時到精彩的時候,說書人說,要聽經過,下回分解,聽書人回味無窮,只好下次再來,這是說書人招攬生意的方法。說書人都是下路人,宜賓以下的人。曲藝道情,用無節的慈竹做成筒狀樂器,長三五尺,口徑二寸。演唱時左手執竹板,右手拍打琴筒,唱腔圓潤,給人一種厚重、給人一種蒼涼的感覺。直到七十年代橫江火神樓還在說評書,當時茶5分錢一碗,說評書的錢加在茶裡面有時1角,或者1角5分,賣青菜1斤才3分或者4分錢1斤,百姓根本聽不起。
茶館內調解民間糾紛
民國時為了加強民間糾紛的調解,鄉設有調解員一職,哪家有糾紛就找調解員,但是他沒有辦公的地方,就到茶館主持調解,哪家輸了就付參加調解的所有人員的茶錢。據陳興元講,她家哪個時候寫了一張「佃」字,請人寫的時候不知寫的是一份陰陽字約,由於自己認不得字,假的一份在她家,真的那張在對方,真的那張對方燒了,自己這張是與要求相反的內容,經鄉調解員調解就輸了理由開茶錢。
茶館內袍哥茶哨
民國時袍哥盛行,袍哥在茶館裡開會為「茶哨」。如果外地的袍哥人到新的「碼頭」來,首先就到茶館,只要你把茶泡上,把茶碗蓋稜在桌上,一會茶館的小老么就會來問你,你是哪個「公口」的,要找哪個「公口」的人,一會小老么就把人找來了。
袍哥講義氣,孝道也是袍哥提倡的。有一次,橫江保長何炳軒請鄉長陳伯如到他家吃飯,陳坐上桌子時沒有看見何炳軒的母親出來吃飯,就問:你母親為何不出來吃飯?何說:她老了,鼻涕流出來很髒,就在廚房裡吃。陳馬上說:你馬上去把你母親請出來。於是將何的母親請到上方坐著,並說你母親都不坐在這裡我也不能坐。飯後又說:你明天到茶館裡來(祝伯堯的茶館)開「茶哨」。第二天就把「公口」的人員聚齊,然後就由二爺宣布開除何炳軒出「公口」,並用撐船的縴繩將其從桌下打出茶館,理由是何不孝。
茶館內的牛生意
建國前至1980年,做耕牛生意一般在茶館談。買方看了牛後,做耕牛生意的地方就是茶館裡談,那茶館的熱鬧聲有時連說話的聲音都聽不到。要賺錢要牛認得準,據說有牛經:「頭大鼻大,屁兒尾巴,雞心堂口」。是一套一套的。一碗茶從早上喝到下午回家,談生意時價格不是口說,是一個的手放在另一個的圍腰下,別人看不見他們的手勢,只有聽他們說:「是這個的整,那個的零」。做牛生意的介紹人稱為「引手」,「引手」在買賣雙方分別摸了後,使買賣雙方朝中間走,成交了後要付「引手」的工錢,他們喝茶的地方相對固定。據說民國時還有一套說一至十的暗語,五是「斜」,如果你沒有進那個門,你是猜不出數字的。民國時做小豬生意的價格也是用這個方法。
婚禮上的茶
民國時對於男女雙方父母同意後,女方叫「戴花」(現在叫取「同意」),男方要帶去女方家兩朵花,後要戴在頭上。其中男方拿去女方的叫「禮信」,包括布、錢、米、糖等。對糖食等八封叫「一桌茶」,當時的「一桌茶」一般分別為碗兒糖(將甘蔗熬後的紅糖放在碗裡冷卻後取出)、餅子、油炸果子、白糖、沙琪瑪、其中必須有茶葉和鹽巴共八封。到結婚那天同樣要拿幾「桌茶」,有的是「一桌茶」、「二桌茶」、「四桌茶」。這些「禮信」還要由「值事先生」交接排場。那時富貴人家拿的是沱茶,百姓拿的是白茶。
橫江茶歌
石城山薅秧歌,其中在薅草山歌中下午,第一歇氣的茶歌,一般揚歌后就不唱茶歌,唱茶歌就不揚歌,茶歌是主要的部分,茶歌從買茶籽,種茶、栽茶一直唱到砍茶樹。2014年2月19日在宜賓日報B4文化版作為中國好茶宜賓早茶刊登了一版《橫江古鎮採茶歌》,這裡就不累述。
茶歌有一個共同主題就是歌唱愛情,其中有很多表現男女青年相戀、相思、相愛的熾烈情歌。這些情歌極具山野鄉村的淳樸幽默,又有著年輕人特有的熱情浪漫,對採茶姑娘情歡描寫的唱詞:
採茶姑娘十二人,六個穿紅六穿青。
紅的六個前面走,青的六個隨後跟。
採茶不採老樹茶,樹老枯枝不發芽。
春來害怕風雨打,冬來又怕霜雪扎。
么姑提籃去討茶,碰見情哥心發花。
不想採茶回家下,何時才能會到他。
馬幫歌
2015年8月7日在採訪羅輝明(1931.5.28生)時說:老人還記得幾首,我很驚訝,他現場還給我唱了起來:
一股涼水落坡腳,太陽出來照山河。
這邊魚兒在板子,那邊魚兒在發育。
這山沒得那山高,那邊山上出櫻桃。
櫻桃好吃樹難栽,山歌好唱口難開。
妹兒生得好勤快,腳下穿雙花花鞋。
問你穿起哪裡去,表哥家裡吃酒來。
吃酒你還沒有醉,醉了我才回家來。
啥子東西招待你,大酒大肉擺出來。
火鍋端在桌上面,豌豆尖來油菜薹。
來源:宜賓日報
微信用戶請加junlian114,「筠連熱線」微信手機報你值得擁有!(小編電話:18081383602 廣告諮詢:18244436895 小編個人微信號:jys114)
★參與評論請點左下角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