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央氣象臺:月底颱風生成可能性較小 或創71年首個7月「空臺」記錄
7月29日,封面新聞記者從中央氣象臺了解到,截至今日,距離上一個颱風「鸚鵡」生成,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已經沉寂超過40天,預計7月底之前颱風生成可能性較小。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高級工程師向純怡表示,如果月底前仍無颱風生成,今年將是1949年以來打破歷史記錄的首個7月「空臺」年份。
颱風活動有顯著的季節性特徵,西北太平洋全年都有颱風活動,其中,以8月發生頻率最高,9月次之,7月位居第三,而今年7月颱風季序幕卻沒有如期拉開。
今年1-7月共有2個颱風(「黃蜂」和「鸚鵡」)生成,僅比1998年多1個,為1949年以來前7個月生成颱風第二少的年份。與歷史平均值相比,偏少7成。
颱風大數據系統統計顯示,1949年-2019年7月共有292個颱風生成,7月平均生成4.1個,最少有1個颱風生成(1954年、1957年、1985年、1998年),最多有8個颱風生成(1967年、1971年、1994年、2017年),2019年7月有7個颱風生成。
氣象專家表示,颱風生成個數多少與多個原因有關,從氣候角度看,與海洋熱力狀況、季風活動、大氣低頻振蕩等因素有關;從天氣角度看,則需要有包括高海溫、高溼度、高對流不穩定層結的熱力條件以及一定的地轉偏向力、弱環境風垂直切變和初始動力擾動的動力條件。
異常偏強的副熱帶高壓是抑制颱風生成的「幕後黑手」。而副熱帶高壓的異常偏強,又與厄爾尼諾和印度洋熱帶洋面海溫異常偏暖密切相關。隨著2019年秋季厄爾尼諾事件的發生,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異常偏強、面積偏大,颱風生成源地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熱帶洋面為副熱帶高壓所控制,由於副熱帶高壓一般為下沉氣流,對流活動受到抑制,缺乏颱風生成的必要條件。同時,由於副熱帶高壓異常導致其南側廣闊西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為強勁的偏東風所控制,季風槽難以在西太平洋和南海形成。因此,南海及菲律賓以東熱帶洋面對流雲團活動也較常年同期偏弱,不利於颱風生成。
專家指出,颱風的多少並不是衡量災害多少的標準。從全球來看,如果沒有颱風,中國沿海、日本海沿岸、印度、東南亞和美國東南部將會失去1/4以上的降水,淡水供應甚至可能緊張。因少有颱風光顧,今年從6月以來,華南多地高溫不斷,截至7月23日,福建福州已出現33個高溫日,海南海口已出現40個高溫日。
8月為颱風活動最為頻繁的月份。最新數值模式預測,前期持續偏南的副熱帶高壓即將在本月底北抬,隨後赤道輻合帶和季風槽開始活躍,未來10天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颱風活動逐漸活躍,預計將有1-2個颱風生成,其中1個可能影響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同時,預計整個8月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生成的颱風個數為4至6個,較常年同期(6個)略偏少,登陸我國的颱風個數為2至3個,較常年同期(2個)略偏多。
(文章來源:封面新聞)
(責任編輯:DF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