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71年來首次7月無颱風 大數據揭秘為何颱風「缺席」

2020-12-23 大河報網

往年7月在天氣舞臺上常見的颱風,卻在今年「缺席」了!

自2020年第1號颱風「黃蜂」5月16日形成、2號颱風「鸚鵡」6月14日形成之後,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地區再無新颱風出現。7月即將結束,目前,菲律賓附近的多個熱帶擾動「胚胎」也正在醞釀之中,但能發展成颱風的可能性卻不大。

如此一來,今年7月是否會成為有歷史記錄以來的首個「空臺」7月?造成今年迄今為止颱風活動受抑制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後期颱風活動趨勢如何?

歷史罕見!7月無颱風將打破歷史紀錄

從常年來看,7月屬於颱風活躍期,甚至有不少颱風登陸我國。如2019年7月,共有7個颱風生成。但是今年,颱風卻不按常理出牌,不僅「遲到」,而且「出勤率」很低。截至目前,今年只有「黃蜂」和「鸚鵡」兩個颱風生成,常年7月平均生成颱風4.1個。

不僅如此,從1949年以來,目前還未發生過7月「空臺」的情況。此前再「不濟」最少也有1個颱風生成,分別出現在1954年、1957年、1985年和1998年。據統計,曾經有4年7月生成過8個颱風(分別出現在1967年、1971年、1994年、2017年)。如果7月底前仍無颱風生成,是非常罕見的。

1990年至2019年逐年7月西北太平洋以及南海颱風生成數變化曲線

不活躍!今年以來颱風生成與登陸顯著偏少

7月極大可能「空臺」,反映了今年目前為止颱風不夠活躍的特徵。常年來看,隨著副熱帶高壓的北上和季風活動的增加,通常7月份颱風活動會有明顯增加。

在全年都有颱風活動的西北太平洋上,颱風的活動有顯著的季節性特徵,其中以8月發生頻率最高,9月次之,7月位居第三。根據1949年至2019年颱風數據統計,7月份生成的颱風個數在全年佔比15.2%。

1949年至2019年逐月平均生成颱風個數

然而今年,不僅僅是7月颱風活動減少甚至「缺席」,自今年1月以來,颱風活動就顯著偏少。

根據大數據顯示,近30年1月至7月平均生成颱風的個數是8.1個,其中生成個數最多的是2015年(13個),生成個數最少的是1998年(1個)。與歷史同期相比,今年1月至7月颱風生成總數偏少6.1個、約75%,為1949年以來除1998年以外生成颱風最少的年份。

此外,今年只有第2號颱風「鸚鵡」於6月14日登陸廣東陽江,今年1至7月颱風登陸總數較多年平均2.3個偏少1.3個,為1949年以來除1951、1975和1997年以外登陸颱風最少的年份之一(1951、1975和1997年同期1至7月無颱風登陸我國)。

1990年至2019年1月至7月西北太平洋以及南海颱風生成數變化曲線

今年7月颱風緣何缺席?

為何今年颱風如此不活躍?專家表示,颱風生成個數的多少從氣候角度上講,與海洋熱力狀況、季風的活動、大氣低頻振蕩等因素有關;從天氣角度上講,則需要高海溫、高溼度、高對流不穩定層結的熱力條件,一定的地轉偏向力、弱環境風垂直切變和初始動力擾動的動力條件。

但是對於今年來說,副熱帶高壓是抑制颱風生成的「幕後黑手」。而副熱帶高壓的異常偏強,則與厄爾尼諾和印度洋熱帶洋面海溫異常偏暖密切相關。

隨著2019年秋季厄爾尼諾事件的發生,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異常偏強、面積偏大,颱風生成源地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熱帶洋面為副熱帶高壓所控制,由於副熱帶高壓一般為下沉氣流,對流活動受到抑制,缺乏颱風生成的必要條件。

氣候統計顯示,近70年來,上半年生成颱風兩個以下的年份有16個,其中與厄爾尼諾事件相關的年份就有11個。1973年、1998年、2016年上半年無颱風生成,都發生在強甚至超強的厄爾尼諾事件背景下。

此外,今年夏季,南半球冷空氣活動偏弱,越赤道氣流異常偏弱,使得「推動力」不足;且5月下半月以來,南海季風異常偏弱,同時由於副熱帶高壓異常導致其南側廣闊西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為強勁的偏東風所控制,季風槽難以在西太平洋和南海形成,因此南海及菲律賓以東熱帶洋面對流雲團活動也較常年同期偏弱,不利於颱風的生成。

華南多地高溫乾旱亟需颱風 「滅火」

颱風來臨,狂風暴雨;颱風缺席,高溫乾旱。

一般來說,颱風的災害主要是伴隨的狂風暴雨,以及引發的次生災害;颱風的潛在收益是緩解旱情,緩解酷暑和電力需求,增加漁業產量,調節氣候和淡化海水等。事實上,颱風的多少並不是作為衡量災害多少的標準,也與具體颱風的影響程度和當年的氣候背景相關。

從全球來看,如果沒有颱風,中國沿海、日本海沿岸、印度、東南亞和美國東南部將會失去1/4以上的降水,淡水供應甚至可能會出現緊張。

若沒有颱風來「趕走」高溫,靠近赤道的熱帶、亞熱帶地區將會更熱,地表乾旱將更加嚴重。同時寒帶將會更冷,溫帶將會消失。

今年因少有颱風光顧,從6月以來,華南多地高溫不斷。截至7月23日,福建福州已出現33個高溫日,海南海口已出現40個高溫日。

專家分析,一直到7月底,華南的高溫悶熱天氣都將持續。雖然副高可能出現階段性北抬,但對華南的高溫緩解作用不大。若想「滅火」,只能期待一場颱風或一場妥妥的透雨。所以,未來一段時間,華南小夥伴還需注意防暑降溫。

颱風正在路上!8月颱風最頻繁

如果7月沒有颱風生成,這也並不表明今年下半年的颱風活動會趨弱,也不排除海洋積蓄能量「憋勁兒」待發。

如今,北半球逐漸進入盛夏時期,全球也進入颱風高發期。目前,中太平洋夏威夷西北方有一個熱帶風暴「道格拉斯」(Douglas)活動,預計「道格拉斯」將向偏西方向移動,強度逐漸減弱,將於今天下午漸減弱消失。

根據最新的大氣環境和海洋狀況監測信息,未來10天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颱風將逐漸趨於活躍,預計將有1-2個颱風生成,其中1個可能影響我國東南沿海地區。

統計分析表明8月為颱風活動最為頻繁的月份,歷史平均有5.7個颱風生成,其中生成數最多的是1960和1966年(10個),生成最少的是2014年(1個),其中1998年8月有3個颱風生成。

根據國家氣候中心預測,8月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生成的颱風個數為4至6個,較常年同期(6個)略偏少;登陸我國的颱風個數為2至3個,較常年同期(2個)略偏多。氣象部門將密切監測颱風動態,做好相應預報服務工作。

來源:中國氣象局 編輯:李豔

相關焦點

  • 大數據揭秘為何颱風「缺席」
    往年7月在天氣舞臺上常見的颱風,卻在今年「缺席」了!根據1949年至2019年颱風數據統計,7月份生成的颱風個數在全年佔比15.2%。    根據大數據顯示,近30年1月至7月平均生成颱風的個數是8.1個,其中生成個數最多的是2015年(13個),生成個數最少的是1998年(1個)。與1949年至2019年歷史同期相比,今年1月至7月颱風生成總數偏少6.7個、約77%,為1949年以來除1998年以外生成颱風最少的年份。
  • 71年來我國首次7月無颱風生成,或受2019年秋季厄爾尼諾事件影響
    71年來我國首次7月無颱風生成,或受2019年秋季厄爾尼諾事件影響  olivia chan • 2020-08-01 16:18:08 來源:前瞻網
  • 大數據揭秘:廣東哪裡最招颱風?
    中國天氣網訊 又是一年颱風季,今年首個登陸我國颱風「鸚鵡」,於14日上午登陸廣東陽江海陵島沿海。中國天氣網深扒71年大數據告訴你,常年登陸廣東的颱風有什麼特點呢?廣東不僅是颱風登陸總數最多的省份,也是登陸我國的初颱風最「青睞」的地方,統計顯示,過去71年間,有31年的初颱風是在廣東「上岸」,佔比近44%,這個比例也是全國最高的。
  • 71年大數據解析颱風最愛從哪兒登陸
    來源標題:71年大數據解析颱風最愛從哪兒登陸 5我國7月至9月易遭遇颱風從颱風活動時間上看,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一年四季都可能有颱風生成,在我國,颱風登陸的時間範圍也極廣,除了1月至3月無颱風登陸,其他月份均有颱風登陸的情況,颱風登陸我國的時間主要集中在夏秋季,最集中時段為7月至9月。
  • 8月颱風扎堆來襲 數據揭秘我國何時何地最易遭遇颱風?
    中國天氣網訊 經歷了7月的「空臺」之後,近期颱風扎堆來襲,8月以來,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接連生成了4個颱風,其中,第4號颱風「黑格比」和第6號颱風「米克拉」更是相繼登陸我國浙江樂清沿海和福建漳浦沿海。那麼,颱風活動是否有時間規律可循?何時最瘋狂?它又「偏愛」登陸哪裡呢?中國天氣網專門研究了1949年至2019年的大數據,剖析颱風的各種「偏好」。
  • 71年大數據告訴你:初颱風最偏愛在哪裡登陸?
    中國天氣網訊 中央氣象臺預計,今年第2號颱風「鸚鵡」將於14日中午前後在廣東珠海到湛江一帶沿海登陸,並成為今年首個登陸我國的颱風。那麼,今年的初颱風登陸時間偏早還是偏晚,登陸時颱風的強度與常年相比又如何?中國天氣網深扒1949-2019年大數據,告訴您答案。
  • 大數據揭秘浙江颱風:「狠角色」居多 8月最「招風」
    中國天氣網分析了1949-2019年登陸浙江的颱風大數據,發現浙江主要受颱風影響時段集中在7-10月,其中8月登陸颱風個數最多、強度最強;登陸颱風中「狠角色」居多,有3個為超強颱風。浙江登陸颱風「狠角色」居多 超強颱風就有3個中國天氣網大數據顯示,1949-2019年這71年間,共有42個颱風登陸浙江。登陸時強度在颱風及以上的佔比超過六成,其中還有3個是超強颱風,這個數量比廣東(2個)和海南(2個)還要多。
  • 高溫來啦!71年來,首次出現7月「空臺」
    71年來,首次出現7月「空臺」 2020-07-27 12: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往年頻頻光顧的颱風,今年七月為何罕見缺席?專家解讀來了!
    7月以來,強降雨導致我國南方多地出現內澇、山洪等災害。24日至25日,江南、華南及新疆等地持續炎熱,北京、天津也將加入高溫行列,最高氣溫超35℃。一邊是汛情,一邊是高溫,往年頻頻光顧的颱風,今年七月為何罕見缺席?
  • 中央氣象臺:月底颱風生成可能性較小 或創71年首個7月「空臺」記錄
    原標題:中央氣象臺:月底颱風生成可能性較小 或創71年首個7月「空臺」記錄   7月29日,封面新聞記者從中央氣象臺了解到,截至今日,距離上一個颱風「鸚鵡」生成
  • 7月份颱風集體缺席,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8月份將是「颱風月」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審核-小文近半個月來,廣東大部分地區普遍出現高溫現象,不少朋友期待一場大雨的到來中國氣象局網站發布了一張歷年七月份出現颱風數量的圖片,從中可以看到自從建國以來,七月份沒有颱風出現,打破了這一紀錄。然而對於苦苦求雨的朋友來說,他們想知道為什麼七月份沒出現颱風?七月份不來颱風,八月份會出現颱風嗎?下面筆者和大家一一探討這些問題。為何今年七月如此特殊?
  • 來了!3號颱風「森拉克」或生成,久違的風風雨雨終於要來了!
    據中國氣象愛好者消息:7月28日凌晨,太平洋深處的颱風胚胎編號90W;下午,菲律賓附近的颱風胚胎編號91W。 7月28日白天雙颱風胚胎位置
  • 2020年颱風最新消息:預計未來10天無颱風 為什麼颱風少?(附股)
    時間進入7月中旬,按照往年規律,我國將在此時進入颱風「高發季」。然而,根據中央氣象臺預計,未來10天,南海及西北太平洋並無颱風生成。  為何今年颱風比往年少?專家釋疑:由於影響我國的颱風主要是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產生的。今年以來,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共有2個熱帶氣旋生成,其中1個登陸我國,均較歷史同期偏少。
  • 2020年颱風最新消息:颱風什麼時候來?下一號颱風叫什麼?
    最近小編收到一些留言,有華南地區小夥伴表示:華南熱得不行,一天「洗澡好幾次」,希望能來個優秀且影響不大的颱風,下下雨降點溫就好!另外還有一些小夥伴發出疑問:為什麼今年同期颱風這麼少?颱風什麼時候來?下一號颱風叫什麼?
  • 臺灣56年來首次汛期無颱風登陸 部分縣市乾旱限水
    中新社臺北10月15日電 臺灣56年來首次汛期無颱風登陸,降雨量減少致部分縣市出現旱情。桃園、新竹、苗慄和臺中等縣市14日起採取第一階段限水措施。臺灣水利部門官網資料顯示,每年5月至11月為臺灣防汛期,是雨量最豐沛的梅雨及颱風季節。
  • 8月將進入颱風活躍期?
    來源:經濟日報往年7月,正是颱風活躍在「天氣舞臺」的時候。而今年7月遭遇歷史罕見,颱風不走尋常路,直接「缺席」了!不過,可千萬別大意輕敵!常年8月是一年中颱風生成最多的月份,根據目前預報,南海中部熱帶擾動已於7月31日下午加強為熱帶低壓,今早8時其中心位於海南三亞東偏南方約165公裡的海面上。進入8月後,颱風是否會異軍突起活躍起來?目前備受關注的南海熱帶低壓是否有望成為今年第3號颱風?別急!小編這就跟你說——南海熱帶低壓來了!
  • 採購的38架「颱風」戰鬥機,德空軍為何又追「颱風」?
    德國空軍為何又追「颱風」■龐 旭 葉海松請聽專家相關解讀——一手養大的「自家孩子」,既知根知底,使著順手也放心對德國來說,「颱風」戰鬥機無疑是「自家孩子」。從「颱風」戰鬥機發展歷程不難看出,這款由歐洲英、德、意、西4國合作研製生產的三代半(歐美稱為四代半)多用途戰鬥機,從1994年4國空軍參謀長就先進飛機需求達成一致時起,便與德國緊緊捆綁在一起。
  • 防範颱風的正確姿勢
    每年7月一到就是颱風盛行季節今年的颱風卻在7月「缺席」了成為71年來的首次而從8月1日開始>森拉克黑格比米拉克…………相繼影響我國颱風季真的來了!8月11日,颱風「米克拉」登陸前,福建泉州風雨大作8月11日7時30分今年第6號颱風「米克拉」在福建漳浦沿海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2級(33米/秒)「米克拉
  • 2020年10月颱風最新消息:颱風環高最新消息路徑圖
    颱風「扎堆」生成!今天(11月9日)颱風「艾濤」和颱風「環高」先後生成,「艾濤」明天將登陸越南,「環高」後期也將進入南海。預計颱風「環高」之後今年的颱風活躍期或將結束。  另外,今年10月颱風接連生成,較常年同期平均已經「超標」,颱風為何如此扎堆?同時又為何偏愛穿過南海奔越南?
  • 2020年3號颱風森拉克 消息 7月下旬颱風生成的可能性加大
    2020年3號颱風森拉克 消息 7月下旬颱風生成的可能性加大時間:2020-07-13 13:09   來源:中國天氣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2020年3號颱風森拉克 消息 7月下旬颱風生成的可能性加大 @中國天氣:預計未來10天,無颱風生成,7月下旬颱風生成的可能性加大,但活躍程度較常年同期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