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戶成儲戶 資源變資產(小康路上綠色力量)

2020-12-22 人民網

建陽區麻陽溪。陳琦輝攝(人民視覺)

核心閱讀

排排杉木、十裡蓮塘、陶土資源,近年來,福建南平市通過創新生態銀行機制,整合碎片化、分散化的自然資源,將沉睡的生態資源有效盤活。

隨著青山變「銀行」、農戶變「儲戶」,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南平也探索出了一條綠色發展之路。

森林覆蓋率78.29%、耕地和林地佔全省1/4、林木蓄積量佔全省1/3——福建南平有著優越的生態環境,但由於自然資源管理碎片化、分散化,難以獲得好的收益率。

近年來,南平市創新生態銀行機制,將散落的杉木林、小水塘等自然資源進行整合、形成合力,探索出了一條綠色發展之路。

明晰水「帳單」,優質水資源變現

「所謂生態銀行機制,其實就是借鑑銀行模式,將碎片化的自然資源集中整合『收儲』,並通過規模化整治將之提升成優質資產包,再委託專業運營商對接市場、對接項目,從而搭建起資源變資產、變資本的轉化平臺。」南平市自然資源局局長王衝介紹。

南平市光澤縣位於閩江上遊富屯溪源頭,境內地表水總量達42.99億立方米。「水資源量大質優,有很大潛力亟待開發。」光澤縣水利局局長陳正文說。

優質水資源如何變現?得益於2018年探索建立的生態銀行機制,光澤的水首次有了明晰「帳單」。

「整合資源的前提是摸清生態資源家底,為綠水青山定身價。」陳正文說,通過生態銀行機制,光澤繪製出全縣水資源「一張圖」,「在這張圖上,除了河流水系,還明確了所有的水庫和礦泉水點及其轉化用途。」

精確查明資源後,產業發展的方向亦得以明晰。光澤縣水利投資有限公司作為水生態銀行運營機構,梳理出一批與水資源密切相關、市場投資效益好、落地實施快的項目,搭建起由分散、零碎的生態資源資產向綠色產業轉化的交易平臺。「優質水資源為媒,水資源帶來的經濟效益也在逐步凸顯。」陳正文告訴記者,縣裡引進了浙江一家體育產業公司,正謀劃建設3個庫釣基地、5條溪流釣線路基地,計劃通過舉辦垂釣賽事等活動打造中國山水垂釣名城……

林地交託管,林農定期得收益

夏六華是南平市順昌縣水南村村民,丈夫殘疾、兒女長期在外務工,家中雖有9畝杉木幼林卻無力管護。

2018年12月,順昌縣森林生態銀行開張,依託順昌縣國有林場成立了順昌森林生態運營中心。夏六華作為首批「客戶」拿到了「森林存摺」——通過與運營中心籤訂經營託管協議,今後20年,夏六華每年可以領到3720元;託管期滿後,根據林木價值,在扣除管護成本後,她還能拿到六成銷售收益。

順昌縣擁有林地250萬畝,佔全縣林地面積76%,但因長期以來管理碎片化、分散化,林農變現難、收益低。「借鑑商業銀行模式,我們將分散的林業資源集中到森林生態銀行,同時構建以林權交易平臺、擔保公司、產業基金為主的林業金融服務體系。」順昌縣國有林場場長趙剛源介紹。像夏六華這樣,林農將手中的林地交給運營中心託管,中心則集中整合碎片化的森林資源,通過集約人工林栽培、現有林改造培育、發展林下經濟等手段,畝均蓄積量較一般經營增長50%。

順昌縣富金農林竹木合作社負責人曹光華說,他所在的合作社擁有7000餘畝杉樹林,2019年通過森林生態銀行牽線搭橋,合作社向商業銀行抵押了800畝杉樹林,貸款總額300多萬元。

「以前想在商業銀行辦理林權抵押貸款非常困難。銀行既沒有專業團隊評估,也看不懂圖紙,還擔心出現火情等意外情況,所以一般不受理。」曹光華說,如今,森林生態銀行由綠昌經營有限公司、綠昌託管有限公司和林業金融服務公司對資源進行收儲、託管、經營和提升,數據信息管理中心、資產評估中心提供數據和技術支撐。同時,還開闢了森林生態銀行營業部,實行林權評估收儲、抵押貸款、林權轉讓變更等手續一站式服務、一個窗口辦理。

據統計,目前順昌縣森林生態銀行已辦理林權抵押貸款超過2億元,抵押林地8萬餘畝。而生態產業化,更夯實了林業高質量發展基礎:2019年順昌縣林業總產值45.72億元,完成林業固定資產投資9320萬元。

產業綠色化,將設生態修復資金

形如小碗、用作茶器——建盞是南平市建陽區特產,相關企業超過3200家,從業人員2.8萬人。「產業迅猛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粗放發展後亟待轉型升級的困境。」建陽區副區長柯紅梅說,以前資源如同一盤散沙,「企業多,品牌少」「企業大,品牌小」,「尤其是燒制建盞的泥土原料,無序開採現象嚴重,影響了當地生態環境和產業的良性發展。」

2019年5月,建陽區建盞生態資源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以此為代表,建陽運用生態銀行模式,將分散的建盞原料資源、工藝、文化、品牌等集中整合提升為優質資源包,為產業提質發展提供思路。

今年3月,建陽區建盞生態資源管理有限公司競得建盞原料高嶺土探礦權。「在依法取得探礦權後,一方面,相關企業根據生產需求以市場價向公司購買原料,大大降低了礦產資源的浪費;另一方面,探索以村民、村集體土地入股的方式,流轉礦產資源紅線區域內的土地,入股的村民或者村集體也可以獲得收益。」該公司總經理丁文龍說。

「生態銀行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它對優質資源和平臺的整合轉化,這是單個建盞企業難以做到的。」建盞生態銀行項目入駐企業、建陽區貴稀堂陶瓷有限公司總經理詹桂溪說。2019年10月,首批70多家企業進駐建盞生態銀行。

據介紹,在未來,建盞生態銀行項目還將按照一定的運營收益比例設立生態修復資金,在礦土資源開採前,提前制定礦山生態環境修複方案,對廢棄礦山進行生態修復和景觀再生,實現生態反哺。

目前,南平多地結合自身資源特色進行發展探索:建陽區探索建盞生態銀行,確定陶瓷土和高嶺土儲量總和,繪製出建盞原料資源「一張圖」;順昌縣發展森林生態銀行,目前已納入林地林木超過6萬畝;武夷山市五夫鎮建立文化生態銀行,首次對文化文物資源確權登記,摸清11個建制村生態資源家底……「生態資源家底明晰、綠水青山身價確定,也為綠色發展提供了決策依據。」王衝表示。

如今,綠色發展動能在南平加快形成。2019年,南平現代綠色農業、先進位造業產值和旅遊收入均超600億元,綠色產業對規上工業的貢獻率達89.9%。

《 人民日報 》( 2020年07月09日 13 版)

相關焦點

  • 綠色發展看泰順·小康故事㉘低收入農戶增收 他們有「跑步雞」
    作為曾經的「老、少、邊、窮」山區縣,泰順當前正深入實施「生態立縣、旅遊興縣」戰略,加快綠色高質量發展步伐,持續推進「兩山」轉化。「走走泰順,一切都順!」浙江新聞客戶端推出「綠色發展看泰順·小康故事」,探訪泰順綠色崛起背後,記錄山城新發展的生動畫面。
  • 小山村的美麗「升級」(小康路上綠色力量)
    從世界生態設計大會、大中型會議展覽的舉辦,到眾多設計師和生態設計企業的進駐,曾經的山村變了樣子,村民們的生活也發生著改變。89天,一座舊農貿市場被改造成世界級高端會場,吸引眾多設計師和生態設計企業進駐……這裡,就是廣州市從化區塘尾村區域。沿流溪河而下,一條富有活力的生態廊道映入眼帘。廣州從化以設計賦能鄉村、推動生態價值創新的生動實踐,也由此開始。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綠色鋪就小康底色
    作為經濟大省,江蘇堅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以此為牽引,統籌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讓綠色成為全面小康的底色。生態修復——廠房變綠廊、包袱成財富「觀音閣下月泉軒,溝深水淺白鷺閒。道盡幕燕大美景,風景獨好故園田。」
  • ...產業發展堅守綠色,建起一座座「綠色銀行」資源變資產 青山變金山
    一座座廢棄礦山變身網紅旅遊打卡地,一片片農田長出綠色農產品,一個個村莊吃上生態飯……這是記者隨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主題採訪在浙江看到的情景。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浙江十餘年久久為功,鄉村產業堅守綠色底色,強化市場化思維、機制性探索,一幕幕故事生動詮釋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 飲水思源不忘老區 小康路上習近平的拳拳深情
    「要梳理排查、抓緊工作,確保老區蘇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一個都不掉隊。」  中國老區建設促進會會長王健表示:「習近平總書記把革命老區發展時刻放在心上。近年來,黨和國家不斷加大對革命老區的扶持力度,形成了支持革命老區發展的政策體系,使相關資源要素向革命老區優先集聚,讓民生政策向革命老區優先覆蓋。」
  • 台州溫嶺首創農戶資產池融資
    原標題:溫嶺首創農戶資產池融資 「在這裡籤個字,您就可以拿到貸款了。」近日,台州溫嶺市城南鎮農戶金鳳英在溫嶺農商銀行城南支行拿到了12萬元貸款。據了解,這是該行推出了農戶資產池融資模式後,發放的首筆貸款。
  • 「讀懂我們的全面小康」綠色,全面小康的鮮明底色
    向世界展現綠色繁榮的中國範式記者: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進展,其中「綠色小康」建設成效顯著。在推進全面小康建設過程中,為什麼要格外強調「綠色小康」的建設?潘家華:如果說生態的內涵是尊重自然、和諧共生,強調的是天藍、水清、地淨,旨在回歸本色、凸顯底色,綠色的內涵則是資源節約、環境友好,要求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高產出、高效率,重在增綠行動、實綠績效。如何歸本色、顯底色,需要手段和工具;距本色有多遠、與底色差多少,需要測度和量化。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⒀|潘文生:在脫貧致富路上信心十足
    開欄語2020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小康承載初心,小康屬於人民,小康源自奮鬥,小康點亮生活。即日起,我們開設「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欄目,刊發來自基層一線的報導,聚焦「人民眼中的小康」,講述發生在基層的百姓故事、小康故事,記錄守望相助的團結、自強不息的奮鬥,反映人民群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激勵人民群眾以更加飽滿的精神狀態、昂揚的奮鬥姿態,跑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後一公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徵程上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 「小康路上激昂前行丨宿遷的2020」系列報導之脫貧攻堅篇
    即日起,宿遷日報推出「小康路上激昂前行丨宿遷的2020」系列報導,深度解讀2020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新亮點、新突破。敬請關注。宿遷網訊(記者 張雲)屋外寒風凜冽,宿城區耿車鎮大眾村飾美家家具加工廠裡卻是一派火熱景象,建檔立卡低收入戶胡笑正和工人一起加工板材。
  • 小康路上她力量|翟美卿:公益扶貧,「造血」比「輸血」更重要
    小康路上她力量|翟美卿:公益扶貧,「造血」比「輸血」更重要 2020-08-07 17: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華夏銀行 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絕不讓一個貧困群眾掉隊,確保到2020年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讓中國人民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貧困人口脫貧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誌性指標,在全國範圍全面打響了脫貧攻堅戰。2020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之年。華夏銀行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脫貧攻堅的決策部署,扛起北京市屬國有金融企業的責任使命,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任務和頭等大事。
  • 資源變資產 資金變股金 農民變股東 靖州「三變」改革為鄉村振興添...
    懷化新聞網訊 (通訊員 梁華 劉靜 李平 王雲剛)靖州太陽坪鄉地芒村,盤活集體土地資產,通過引資291萬元,建成年出欄量達4000頭生豬的養殖場,村集體年收入17萬元,入股村民均分紅600元;寨牙鄉巖腳村,憑著「南方絲路女兒國」這塊「金字招牌」和侗族風情,全力推進旅遊產業發展。
  • 全面小康路上德保一個民族都不能少
    全面小康路上德保一個民族都不能少 www.gxbszx.gov.cn  2020-12-10 09:02  閱讀:214次  作者:石永超  編輯:班潔  來源:德保之聲微信公眾號
  • 訪談|靖州縣縣委書記張遠松:生態幫扶 綠色脫貧
    諸葛村過去是全縣有名的貧困村,近年來依託山水資源,打造集林果業、特色農業、旅遊農業於一體的綠色生態村,今年9月實現整村脫貧,10月中旬被評為全省脫貧攻堅示範村。」 「生態幫扶、綠色脫貧,是靖州脫貧攻堅的主攻方向。」張遠松說,地處大山的鄉村不只有「貧困」,還有豐富多彩的生態文化資源。靖州是「中國楊梅之鄉」、「中國茯苓之鄉」,苗侗風情團寨遍布鄉村,處處是景點。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南大荒」變「稻蟹鄉」——資源枯竭型城市...
    新華社瀋陽8月4日電 題:「南大荒」變「稻蟹鄉」——資源枯竭型城市盤錦的鄉村振興之路  新華社記者曹智、陳夢陽、孫仁斌、白湧泉資源枯竭型城市遼寧盤錦,在全力推進城市轉型的同時,鄉村振興之路走得蹄疾步穩。  盛夏的盤錦,鄉村宛若一塊五彩斑斕的調色板:160萬餘畝的水稻田如鋪展開來的綠毯,紅色的鹼蓬草為綿延的海岸線抹上「腮紅」,黛瓦白牆的民居,碧波浩渺的遼河,一望無際的蘆葦蕩……映入眼帘的這幅美麗畫卷,映射出「南大倉」裡的小康故事。
  • 【她說·獲獎作品展播】《小康路上「擺渡人」》:一群人的創業,一...
    【她說·獲獎作品展播】《小康路上「擺渡人」》:一群人的創業,一群人的幸福 2020-12-23 18: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威縣:脫貧路上「電」助力 產業興農奔小康
    今年6月份,威縣七級110千伏現莊變電站順利投運,該站投運後新增變電容量50000千伏安,將為七級工業園發展提供可靠電力供應。為有效緩解君樂寶威縣第二牧場和第三牧場用電壓力,威縣公司投資240餘萬元架設10千伏專線兩條,自此兩個牧場用電網架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完全滿足負荷增長需求。
  • 蘇家屯區永樂街道 村民在奔小康的路上笑得真甜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年,互助村和寶相屯村多年來靠發展設施農業,積極拓寬銷售渠道,讓村民從貧窮變得富裕,集體實現致富奔小康。如今,走在小康路上的村民們,對新產品、新知識格外渴求。在區農業農村局的各種政策支持下,他們也開始籌備電商村項目,為進一步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提供了強力支撐。
  • 小康路上的「接力跑」!探訪深山裡的交通故事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小康」這個源於《詩經》的古老詞彙,承載著中華民族孜孜以求的美好夢想,寄託著中國人民對安定、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今年12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的最後一個月,本報記者前往浙江26個加快發展縣之一的慶元,探訪了這座在小康路上寫滿交通故事的小縣城。1「我覺得和他們的心要貼得近一點。就是說,要知道,你來能幫他們做點什麼?他們有什麼困難,需要你做些什麼事情?他們需要我們做什麼,就盡力地去幫助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