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面「天下左氏一家親」加入左氏大家族
山東省平邑縣左寶貴塑像
左寶貴題贈的匾
焦安邦給左寶貴的回信
文/圖 薛龍和
山巷清真寺,又名「西大寺」,位於清真寺街84號。主要建築包括禮拜大殿、信一堂、南講堂、水房等,佔地約3.5畝。始建於清康熙年間,鹹豐三年(1853)毀於太平天國兵燹,同治十二年(1873)重建,光緒二十八年(1902)三月完成大規模擴建,始具今日規模。同年創立「清真大學」,培養出哈德成、達浦生等一批著名阿訇(伊斯蘭教教職人員)。該寺是中國伊斯蘭教「以儒詮經」文化自覺運動的肇端之所,也是全國最大的伊斯蘭教木刻版經書刻印發行地,刊印的《天方典禮》、《天方性理》、《天方至聖實錄年譜》等伊斯蘭教哲學經典名著被北京民族文化宮、北京大學圖書館、美國紐約公共圖書館等機構收藏。曾是「江蘇省回教聯合會鎮江支會」(1924)、「中國回教公會江蘇省分會、鎮江支會」(1928)、「中國回教協會江蘇省分會、鎮江支會」(1947)、「鎮江市回民文化協進會(1956)」等機構辦公場所。抗日戰爭到解放前,曾設立「西大寺避難所」(1937.12-1938.2)、「回民施診所」(1939-1948),收容、收治各族難民兩萬餘人;穆源小學在此複課近20年 (1939-1958)。先後被授予 「全國模範清真寺」、「江蘇省模範清真寺」、「江蘇省四星級宗教活動場所」等稱號。2011年底,晉級「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在山巷清真寺前廳有一塊民族英雄左寶貴書贈的「在明明德」木匾,其背後隱藏著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
1
左寶貴立志從戎 血灑平壤
清末著名愛國將領左寶貴(1837-1894),山東費縣地方鎮(今山東省平邑縣地方鎮)人,回族。軍營中,左寶貴吃苦耐勞,英勇善戰,屢受加封。「治軍嚴肅,重文士,愛才勇,有奇技異能者,輒羅之麾下。功不吝賞,罰不私刑,士樂為用。」「性慈善,於地方公益尤倦倦」,「濟貧行善,不分民族異同;除惡鏟霸,不拘滿蒙回漢」。
「二十年,朝鮮亂起,日本進兵。朝議既決戰,衛汝貴、馬玉昆、豐紳阿各率所部往御之,寶貴自奉天來會,是為四大軍。慮海道梗,乃繞道自遼東行,渡鴨綠江入平壤……」平壤玄武門外的牡丹臺是平壤城制高點,「據全城形勝」。1894年9月15日,在此指揮作戰的左寶貴,英勇沉著,臨危不懼,置生死不顧,「知勢已瓦解,志必死」,對勸其摘下頭上翎頂的手下說:「吾服朝服,欲士卒知我先,庶兢為之死也!敵人注目,吾何懼乎?」「我輩厚祿重餉,安食數十年。今彼倭失約背盟,恃強侵犯,正宜紆憤忠義,掃盡邊氛,上紓九重東顧之憂,下救萬民西奔之苦,社稷安危,兆在斯時。進則定受異常之賞,退則加以不測之罰。我身當前,爾等繼至!富貴功名,彼此共之!」忠君效國之情溢於言表。但終因寡不敵眾,壯烈殉國,年僅57歲。營官楊建春(山東西馬莊人)挾其遺體欲自玄武門衝出,可恨日軍已入城,「塞滿街巷,楊某亦死亂軍中」,兩人忠骸均不知下落。(《蒙山文化研究》2013年第一期)
左寶貴為國效忠犧牲的消息傳到北京,光緒帝特頒《御製祭文》,並再發上諭,準照提督陣亡例從優議恤,給予「太子少保,予諡忠壯,賞騎都尉兼一雲騎尉,襲次完時,給恩騎尉,世襲罔替」等封典,給其家屬「撫恤銀八百兩,全葬銀五百兩,碑價銀三百五十兩,致祭銀二十五兩」。命將其事跡付國史館立傳,入祀昭忠祠,並準許在其生前立功省份建立專祠,以褒揚忠烈。《清史稿·卷四百六十·列傳二百四十七》如是表述:「中東之戰,陸軍皆遁,寶貴獨死平壤;海軍皆降,世昌獨死東溝。中外傳其壯節,並稱『雙忠』」。他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反帝愛國將領、民族英雄,更是甲午中日戰爭中清軍高級將領犧牲戰場、為國捐軀的第一人。在山東平邑、江蘇的揚州、淮安等地至今保留有當年奉旨興建的左寶貴衣冠冢,表達了人們對這位寧死不屈、捐軀衛國的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
左寶貴幼年家貧未能上學,成年後深懷有武無文之憾,並深切感受到,欲振興國家,則必須提高整個民族、整個社會的文化水平。為此,治軍之餘,他熱心教育事業,積極籌資辦學。「每欲振興學校,於營口海神廟、瀋陽練軍公所、南北清真寺,設立大小義學數處,籌薪水,給膏火。公事退,間輒輕裘緩帶,親至學中考其課程,循循然有儒士風」。左寶貴還勇於接受新思想、新事物,並以實際行動支持李鴻章等大臣推行的洋務運動。《左寶貴書信集》中記述有他參與洋務運動的往來書信,其活動主要是修鐵路、開礦山、辦學校、裝備訓練新式軍隊等四個方面,而這些方面都是近代中國洋務運動的重要內容。
2
左寶貴的鎮江情結
據現居北京的楊文清女士(1922-)介紹:左寶貴是她的曾外祖父,其母親馬蘭英是左寶貴侄孫女,父親是當時在江都樊川鎮開設「談湧茂銅錫店」的鎮江德潤堂楊介眉先生之子。左寶貴還有一位小姑媽嫁給了鎮江楊氏阿訇的後人。因此,無論世居鎮江的,還是後來遷居揚州的德潤堂楊氏後人,均以民族英雄左寶貴為自豪。
光緒十七年(1891)左寶貴受到「欽命頭品頂戴穿黃馬褂」加升後,鎮江地方官員焦安邦藉機給左寶貴遞信,希望他能為山巷清真寺題匾。出於族、教情結,左寶貴欣然應允,不久揮就,並附上做匾銀兩一同寄到鎮江軍營,請焦安邦轉交山巷清真寺董事會。焦安邦收到信物後,即回復稟告。焦安邦的回信今存山東省平邑縣博物館。該信為紅色公文紙,有豎線格,共兩頁,每頁八列,豎排版,毛筆正楷,計172字,無標點符號。內容如下:
敬肅者:竊安邦遠隔鴻儀,時深螘慕,正馳系間,接奉鈞函並匾字、臺銜及紋銀四兩,均已收到。復蒙訓示優加,臨風莊誦,慚感彌增。伏惟軍門大人,福履綏和,慈躬迪吉,行見恩綸疊沛,蓋加頭品之榮;更欽霖雨覃敷,共仰八臺之耀。望風引領,額頌奚如。安邦自正月念七日交卸鎮江守,篆刻在金陵,請諮引見。俟復出京,再當奉稟所有。蒙賜臺銜、印花匾字,定當做好,恭懸寺內,以增吾教之光輝,定卜兩世之吉慶矣。專肅叩謝,並請鈞安!焦安邦謹稟
這就是山巷清真寺前庭內所懸巨匾「在明明德」之來由,該匾惜毀於「文革」。2011年,山巷清真寺修繕之際,陝西民族書畫院程連凱院長(回族)楷書惠贈。
從焦安邦的覆信中,我們至少得知這樣幾條信息:
1.左寶貴當時是應鎮江焦安邦所請,特意書寫匾的內容,並附加自己的官銜,包括匾的形制、邊框花紋樣式等,他都做了精心繪製和布局安排,並且把做匾的費用「紋銀四兩」也悉數寄來,足見左寶貴對民族事業的關心和重視,亦見之為官清廉,可謂「事無巨細,必躬親為之」。
2.據現存河南新野縣沙堰鎮清真寺內的《貤封武功將軍焦公墓表》、《誥贈振威將軍墓表》碑記載:「子三,長安邦,先遊擊,署鎮江營參將,光緒二十九年三月念六卒,葬江蘇虎丘之二裡許,配馬氏,光緒二十二年卒,葬於南京城內乾河馬,相距焦狀元巷二裡許」、「公曾長孫安邦任鎮江守戎」,由此得知,焦安邦,河南新野縣沙堰鎮人,清順治十二年進士焦榮後裔,穆斯林,以軍功從政於江南軍營,曾於「鎮江營」任職,並由遊擊升為參將。
3.山巷清真寺的「在明明德」匾製作的時間約在光緒十八年(1892)前後。現存平邑縣清真寺內的「天方正教」匾也有力地佐證了我們的推算。該匾系正楷,貼金,上款「光緒十捌年歲次壬辰叄月穀旦」,下款「欽命頭品頂戴穿黃馬褂簡放提督廣東高州鎮總兵總理奉天營務翼長總統奉軍馬步等營鏘色巴圖魯左寶貴敬立」,這些與焦安邦信中所提的「臺銜」是相吻合的。
來源:金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