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善樂木雕藝術品董事長、中國民間藝術大師楊義光

2020-12-16 經濟網

民間技藝永流傳,巧奪天工承佳技

——訪四川善樂木雕藝術品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民間藝術大師楊義光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孕育了無數的藝術作品,在眾多的藝術品中,木雕藝術更是一顆璀璨的明星。據歷史學家考證,我國的木雕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然而幾千年來的文化傳承卻在如今面臨著重大的傳承危機,因為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中真正能夠靜下心來傳承祖輩們留下的技藝的手藝人越來越少,面對如今的現狀,四川善樂木雕藝術品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民間藝術大師楊義光深感痛心的同時更是以身作則,堅持傳承我國民間藝術,身體力行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而努力。

中國紅色文化聯合會會長毛小青評語:看到楊義光大師的作品,我首先感覺非常震撼,他賦予了朽木神奇的生命,即使一塊很普通的木頭,到他手裡之後就創作成各種活靈活現的藝術品!楊義光從小學習中國傳統雕刻藝術,從藝三十多年,經他手的精品無數,作為一位民間藝術大師的他為人低調謙和,對人真誠熱情,技藝精湛純熟,理念超前又不失傳統精髓,是當代雕刻藝術界不可多得的人才!

木藝界流傳著一句老話:三年學徒,五年半足,七年才能成師傅。雖然這並不是木藝界新人學藝的固定時長,但也從側面說明了木藝雕刻想要真正從入門到成為能夠獨當一面的木藝師傅是需要經過日積月累的學習和磨鍊,也印證了木藝傳承的不易,因此學習木藝雕刻的人越來越少,因為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有足夠的耐心能夠將這門手藝學好學精。但是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楊義光自幼便對木雕藝術有著極其濃厚的興趣,因此當時17歲的楊義光便拜藝人毛繼水為師,開啟了自己篆雕藝術的學習與傳承之路。

艱難困苦逐夢路,一心求學不退卻

屈原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楊義光在追尋藝術的道路上同樣是面臨了無數的艱難,在學習手藝的過程中同樣面對了「路漫漫其修遠兮」的情景。在他的童年印象裡,手藝人值得尊重,但卻鮮少有父母願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學藝,只有窮人家的孩子在無路可走的時候,為了謀生計而被迫去學習手藝,因為學習手藝的過程中是十分的辛苦的,所以養尊處優慣了的富人家子弟自然是吃不下這個苦的。出生於單親家庭的楊義光深感父親的辛苦,為報父親的養育之恩,17歲的他早早地擔起了家庭的重任。一向孝順的楊義光想要通過自己的雙手改變命運,實現自己一直以來的夢想,但是外出學習的楊義光卻又放心不下年邁的父親,在學藝和照顧父親之間做權衡對於他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考驗,但是一向十分聰明的楊義光很快破解了這一難題,遠離家鄉學藝,帶上父親一起求學,那麼既可以拜訪名師學藝,同時又可以照顧父親,萌生了這一想法以後,他很快做出了實際行動,帶父親遍尋名師,進入巴蜀地區尋找最上乘的木雕材料,此後多年無論走到哪裡,一向恪守孝道的楊義光一直將父親帶在身邊。

花開富貴, 碩果纍纍

楊義光師承著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鄭國明,在名師的指導下,楊義光為達到「藏魂於天然,納靈於神工」的藝術境界,在歷史底蘊深厚的巴蜀地區考察最合適的木雕材質,也正是他對於藝術的追求,使得千年古沉木逐漸走入公眾視野,讓這一直埋藏在大山深處的瑰寶重新得到了大眾的認可。烏木是沉睡在地下或者水下經過千年的沉澱而形成的稀有材質,而金絲楠更是由於樹直節少,紋理順而不易變形,質地溫潤、細膩,乃是烏木中的上乘品,烏木金絲楠打造的成品耐腐,防蟲,花紋精美,質地溫潤,且有著獨特的香氣,聞之令人心曠神怡,再加上烏木是不可再生資源,因此金絲楠木是千金難求的稀世奇珍,當楊義光第一次見到這種材質時就被其獨特的魅力所震撼,在此後他的作品堅持使用古沉木,即使價格昂貴,成本投入巨大,他依然不肯更換材料,因為在他看來藝術是無價的,藝術品的每一個細節都是極其考究的。有句古語說「朽木不可雕也」,但是在真正的藝術面前「朽木」同樣可以「化腐朽為神奇」。在楊義光的眼中,古沉木就是一位沉睡多年的天然尤物,他要通過自己的技藝喚醒這大自然的傑作,他將自己的熱血和感情注入到古沉木中,為古沉木注入生命,讓古沉木成為有血有肉有靈魂的藝術品。藝術源自於自然,所以在進行雕刻時,楊義光在最大程度上保留大自然留下的成分,再進行修飾與保留原貌的基礎上是需要經過仔細的斟酌和反覆的對比的,因為古沉木是不可再生的資源,一件上好的古沉木是十分的難得的,所以在進行雕刻之前,一定要做到將成品的形象瞭然於胸,因此一件好的藝術品往往耗時耗力,七年打造一件成品,這在業界內也不足為奇。

楊義光對木雕的造型有著獨到的眼光,他偶然間得到一塊兒烏木紅椿樹,這塊兒紅椿樹的顏色呈棕色,在楊義光得到這塊兒材料以後覺得這個色澤和犀牛的皮膚顏色十分的相像,於是他就著手準備將這塊兒材料打造成犀牛的造型。即使是這塊兒材料表面已經有了很大程度的腐爛,但是楊義光還是利用自己的技藝,將其「化腐朽為神奇」,在製作的過程中他用放大鏡對照著老舊的古版書研究犀牛皮膚的紋路,然後對犀牛的皮膚部分一釐米一釐米地進行打造,僅僅這一件作品的犀牛皮膚部分他就花費了整整一個月的時間。真正的藝術家在打造作品時追求的是「質」而不是「量」,因為真正的精品往往需要藝術家們的精雕細琢,所以能否沉得住氣,真正的靜下心來去打造一件作品是一個藝術家和普通手藝人最大的區別。

精雕細琢出精品,堅守本源匠人心

老一輩的匠人手上經常傷痕累累,這是長年累月的對作品雕琢打磨留下的印記。在科技發達的今天,機械化勞作似乎深入到了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然而機械批量生產的木雕作品只能稱之為工藝品,而算不上真正的藝術品,因為藝術是有靈魂的,藝術家們將自身的情感傾注於作品之中,一雕一刻的製作過程就是藝術家們為藝術品注入靈魂的過程,精雕細琢的過程是藝術家與作品相互交流的過程,手中的刻刀是心靈情感的表達工具,鑿、切、刻,從上至下、動前視後、由表及裡、深淺不一這些細節以及雕刻的手法是藝術家將情感注入作品的表達方式,所以這個過程是機械所不能取代的。無論是楠木、紅椿木、還是麻柳烏木,這些木質雖然十分珍貴,但是終究只是一塊價格昂貴的木材而已,但是通過楊義光之手這些上等材質除了擁有經濟價值以外更多的是被賦予了藝術價值,成為能夠流傳千古見證中國工匠精神的藝術載體。

楊義光的作品講究將材質的天然之美結合人工雕琢的技術之美,將一件事物更加形象生動地展現出來,將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進行三分修飾營造出不同形態的藝術之美。他的作品《世紀花果籃》可謂是造型逼真,精美絕倫,溢出果籃兒的顆顆鮮果垂掛在果籃的邊緣似剛從果樹上摘下的一般。中國世界遺產主題文化博覽會籌委會主任曾海宏曾評價他如是說:「楊義光所做的,正是讓經他手的每一件拙樸的材料都散發出耀目的光彩。」因此楊義光也不愧為中國民間藝術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專家,因為在他的手中,一塊看似不起眼的「朽木」都能夠被賦予不同的藝術含義。國家文物局原副局長、黨組成員張柏在看到楊義光的作品後,就被這些精美絕倫的藝術品所吸引,認為他承襲了先輩們的「匠人精神」才能夠打造出如此極具藝術特色的作品。中國紅色文化聯合會會長毛小青與楊義光會談時對其點評:楊義光賦予了朽木神奇的生命,即使一塊很普通的木頭,到他手裡之後就創作成各種活靈活現的藝術品!作為一位民間藝術大師的他為人低調謙和,對人真誠熱情,技藝精湛純熟,理念超前又不失傳統精髓,是當代雕刻藝術界不可多得的人才!

「腳踏實地做人,一心一意做事」一直都是楊義光對待人生和對待藝術品的態度。也正是他這種不驕不躁,不投機取巧的人生態度,使得他的作品能夠經受住社會各界的考驗,多年來的技藝沉澱以及刻苦鑽研使得他的作品得到業界內的廣泛好評,他的代表作《世紀花果藍》、《華廈魂》、《友誼滿天下》巨作榮獲四川省特等獎;作品《醉八仙》、《古典雕花大書臺》、《綿陽風光》、《學博多才蘇東坡》、《御品人參》、《多子多福多壽》、《至尊》、《樂山大佛》、《樂和祥瑞》、《天下第一參》榮獲金獎;作品《十二生肖線香插》榮獲「太陽神鳥杯」銀獎。諸多的獎項也充分的說明了楊義光是當之無愧的「四川根雕藝術大師」除了囊括諸多獎項以外,眾多的知名雜誌也對他的作品爭相進行刊發,他的作品曾榮登2018年3月13日直通兩會專刊與2018年11月27日民企力量專刊、除此之外,他的多項作品被北京九州出版社載入《輝煌中國★藝海魂》出版。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澳門回歸祖國二十周年我國特別出版的精品集《藝海同舟》中同樣收錄了多項楊義光的作品。在2020年新冠狀病毒疫情的影響之下,楊義光依然沒有停下自己對藝術的追求,依然恪守著初心,認真對待自己的每一件作品,面對浮躁的外界環境的幹擾,他依然能夠沉下心來去為自己弘揚中國傳統木雕文化的理念而去辛勤工作,因此他的作品榮登《民族藝術》4月刊、同年6月8日楊義光被授予《非遺(木雕)高級傳承師》與《人才入庫證書》、6月22日被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書畫藝術專業委員會聘請為客座教授,多項作品在《新華網》刊登發布,這些精美絕倫的藝術品一經發布便引起多家媒體的爭相報導,更是吸引了眾多收藏家的目光。

藝術復興心憂患,師徒傳承福後世

楊義光在木藝界已經是登峰造極的大師,其創辦的四川善樂木雕藝術品有限公司也被授予四川省根雕奇石協會常務理事單位。如果說楊義光年幼時因為生活所迫走上背井離鄉的學藝之路,在學習的過程中由於對木藝的喜愛和痴迷,那麼如今的成就,足以了卻幼年時依靠自己的雙手養家餬口,給自己的父親足夠豐富的物質生活的願望,他本可以放下肩上的重擔去享受生活,但是他卻選擇了依然奮戰在木藝領域,對於如今的行業亂象他深感痛心。一些同行業的企業用機械批量生產的工藝品代替精雕細琢的藝術品而給木藝行業帶了諸多的負面影響,使得眾多愛好木藝雕刻的收藏家花了大價錢收藏了粗製濫造的偽劣產品,真正的愛好者得不到真正的精品,這種愛而不得的心情楊義光十分能夠理解。正因如此,他致力於將真正的木雕藝術發揚光大,讓更多喜愛木藝的人能夠收藏到真正的有藝術價值的作品。

俗語說「教會徒弟餓死師傅」,說的是一些技藝高超的手藝人不肯輕易將自己的技藝傳授與人,然而楊義光卻推翻了前人的這種「留一手」的做法,因為他早已摒棄了個人利益,他已經從那個為養家餬口而踏入木藝行業的17歲少年蛻變為有著偉大家國情懷,為整個行業的存亡而憂心的藝術家。為了整個行業的蓬勃發展,為了木藝行業日後湧現出更多的大師,為了給真正熱愛木藝作品的收藏者提供更多精美的作品,楊義光公開收學徒,無私的將自己多年來的精湛技藝傳授給下一代,讓更多的人能夠學習到真正的木雕技藝,也讓更多熱愛木雕技藝的人一同加入藝術復興的偉大事業中來。讓人們在機械批量製造的時代依然能夠領略手工藝人的高超技藝和真正的木雕藝術品的魅力。除了師徒傳承以外,為了能夠弘揚木雕藝術,楊義光還一直有一個偉大的心願,那就是建造一所四川古代名人博物館,用於收藏展出各種精美的木雕藝術品,並計劃在四川各縣市進行巡展,讓全國各地更多的人領略木雕藝術之美,並決定在博物館經營成熟以後將藏品價值高達數億的博物館無償捐獻給國家,為木雕藝術千秋萬代的傳承貢獻自己的力量。

每個行業都有行業的領航人,每個時代也有著時代的先驅,楊義光在木雕藝術領域是標杆式的大師,對於木雕藝術的復興,他無私的貢獻著自己的力量,摒棄個人利益,不計個人得失,一心嚮往著將木雕藝術普及到大眾的生活中,將中國千百年來的藝術之美再次展現給世人。從以學徒身份進入木雕行業,到如今行業內的領航人,楊義光經歷了太多的風風雨雨,但是再多的艱難險阻,終究磨滅不了那顆滾燙的心,澆不熄那股內心深處熾熱的火焰,他始終以一己之力影響著整個行業,為木雕領域不斷的注入正能量,有這樣的師傅,必然會培養出更多優秀的徒弟,木雕藝術領域在未來將會湧現更多像楊義光一樣的大師,精美絕倫的木雕藝術品也會走入更多的中國尋常家庭的生活中去。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刊發或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相關焦點

  • 少林棋院於今日成立,夢祥銀樂施99.9純銀圍棋及十八羅漢木雕
    少林棋院,是佛教在中國延綿傳播2000多年及禪宗在中國1500餘年來,第一個在禪宗祖庭成立的棋院。圍棋與禪宗,歷來就有著不可思議的關聯和淵源。少林寺歷朝歷代的禪師們,也有著和文人士大夫們手談忘憂、借弈悟禪的佳話傳說。歷代的高人異士,在少林寺的對弈棋局,不勝枚舉。比如少林寺法孫、嵩山僧一行與當時的大唐天下第一國手王積薪,在尚書左丞相燕國公張說家中對弈的故事,膾炙人口。
  • 百餘名民間藝術家參展第五屆中國(濰坊)民間藝術博覽會
    第五屆中國(濰坊)民間藝術博覽會將於12月27日至31日在濰坊市魯臺會展中心,與第十屆中國畫節、第十三屆中國(濰坊)文化藝術展示交易會同期舉辦。中國(濰坊)民間藝術博覽會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山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濰坊市人民政府主辦,由中國文聯民間文藝中心、山東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共濰坊市委宣傳部、濰坊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承辦,是挖掘傳承民間藝術瑰寶、展示交流民間藝術創新成果、繁榮發展民間藝術市場、持續打造濰坊「中國民間文藝之鄉」品牌的國家級民間藝術盛會,已在濰坊成功舉辦四屆,在全國具有廣泛影響,深受民間藝術界和廣大市民歡迎。
  • 中華大師匯於東陽中國木雕城盛大開幕
    值得一提的是,開幕式上舉行的東陽抖音電商直播基地成立授牌儀式,抖音珠寶文玩類目運營負責人汪禮強上臺為東陽抖音電商直播基地授牌,東陽中國木雕城董事長陳義攜首批入駐抖音基地的商戶代表上臺接牌。
  • 50餘件象園木雕精品福州展出 「非遺」木雕藝術煥發生機
    記者劉可耕 攝   中新網福州8月27日電 (記者 劉可耕)福州象園木雕精品展27日在福州三坊七巷福建省海峽民間藝術館啟幕。  此次展覽共展出林學善、潘發清、鄭大木、林秀敏、葉國強、鄭新一等象園木雕老、中、青三代木雕藝術家,創作的流派傳承藝術精品50餘件。
  • 「雍有——劉雍藏品展」:點亮貴州民族民間藝術之旅
    人物名片劉雍,貴州福泉人,中國美協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第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金屬工藝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長期從事漫畫、陶藝、雕塑、壁畫、掛毯、插圖、剪紙等創作及民間藝術的收藏和研究,享受國務院專家津貼,貴州省省管專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一級民間工藝美術家」榮譽稱號。
  •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黃小明給武昌理工學院學子授課 傳授木雕工藝
    為了讓同學們對東陽木雕有所了解,將木雕文化傳承和創新,12月7日晚,武昌理工學院特邀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陽木雕」傳承人黃小明來校授課,帶來了一堂「東陽木雕的傳承與創新」學術講座。該校藝術設計學院百餘名師生參加,講座歷時兩個多小時。
  • 東陽中國木雕城在文化傳承下實現轉型升級
    目前,東陽中國木雕城集聚了東陽木雕、黃楊木雕、福建龍眼木雕、廣東潮州木雕等全國四大木雕上千家知名廠家;吸納了福建、海南、廣西、雲南、四川、江西、上海、江蘇、廣東等省市及東南亞國家的木製工藝品進入,可以說是世界精品會聚木雕城。市場銷售網絡也已經覆蓋了全國各省市的二級工藝品批發市場。
  • 意匠生輝:東陽木雕·黃楊木雕
    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生長在浙江大地上最傑出的民間藝術,在過去的歲月裡,它們美化我們的生活,為我們帶來輝煌的榮耀。舉辦這個陳列,既為後人留下一份忠實的記錄,也期待喚起人們對民間藝術保護的責任感。(摘自浙江省博物館《意匠生輝——浙江民間造型藝術》陳列「前言」) 介紹雕塑藝術專題中的「東陽木雕」和「黃楊木雕」。
  • 民間藝術的根在鄉土——專訪中國彩塑大師逯彤
    張道正 攝中新網天津1月3日電 題:民間藝術的根在鄉土——專訪中國彩塑大師逯彤中新網記者 張道正一方普普通通的膠泥,在手中閃轉騰挪,就變成了一個個故事中的人物,這就是中國民間藝術泥塑的魅力。而說起泥塑,天津的「泥人張」可謂聞名海內外。中新網記者近日專訪了中國彩塑大師、天津泥人張彩塑工作室高級工藝美術師逯彤,請他講述傳奇故事。
  • 記非遺傳承人木雕大師賴沛鈿
    中國非遺保護協會木雕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木雕專業委員會委員,廣東省木雕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廣東省潮州市工藝美術協會會員,高級工藝美術師。 賴沛鈿大師工作照潮州木雕藝術起源據考最晚可追朔至唐代。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藝術表現體系的雕刻藝術形式。
  • 陳春輝木雕技藝巧奪天工,中國國藝巨匠黃榕國大師傳承人橫空出世
    陳春輝大師說起中國根雕技藝,不得不提起中國國藝巨匠黃榕國大師,他是中國仿雕技藝的創始人,作品以動物世界和人物肖像為主,雕的動物形神兼備,栩栩如生。黃榕國大師傳授木雕技藝公開資料顯示,黃榕國,1948年出生,福建福州人,一級高級技師、高級根藝美術師,高級傳統工藝師,中國仿雕技藝創始人。
  • 收藏舊時光,剪紙、刺繡、皮影、木雕
    伴隨著市場藝術火爆、世界非物質申遺潮、中國民間工藝熱等因素,獨具中國特色的剪紙、皮影、刺繡、木雕等民間藝術得以衝出江湖,成為市場收藏新寵。 由於地域不同,中國剪紙呈現「北獷南秀」的特點,即北方粗獷,南方靈秀:陝西粗獷奔放,河北善於點色,山東淳樸,江蘇精細,廣東善用金紙襯託,浙江擅長邊飾圖案。這些省份中,浙江的樂清細紋刻紙代表了國內剪紙的最高水平,其傳承人林邦棟、鄭元遜、餘忠漢、餘忠惠等人的作品早已價值不菲,值得藏民重點關注。
  • 張新民入選中國藝術紅木家具名人堂,新明紅木連續十一載榮獲十大...
    第11屆中國紅木家具品牌峰會是由全國工商聯直屬商會——全聯民間文物藝術品商會及其下屬專業委員會——全聯民間文物藝術品商會藝術紅木家具專業委員會(以下簡稱「全聯藝術紅木家具專業委員會」)聯合主辦,騰訊家居紅木、《品牌紅木》全媒體戰略合作,同時得到中國收藏家協會、中國木材與木製品流通協會紅木流通專業委員會等專業機構的大力支持。
  • 謀定而動化蛹成蝶 東陽中國木雕城的完美轉型
    通過正大門,近千根大紅柱子像列兵,雕梁畫棟,上千條金龍起舞,形成一條縱橫交錯的「中國木雕文化長廊」。  「通過此次博覽會,中國木雕城又將迎來一個大提升。」昨日,中國木雕城董事長兼總經理吳夢良對本報記者說。  忍辱負重謀求轉型  東陽中國木雕城的前身是東陽世界貿易城。
  • 第三屆「雕聖杯」中國(嵊州)木雕大師現場創作邀請賽舉行
    12月11日,由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嵊州市人民政府主辦的第三屆「雕聖杯」中國(嵊州)木雕大師現場創作邀請賽在嵊州文創園拉開序幕。此次大賽邀請到了浙江、福建、四川、廣西、重慶、河南等地的國內頂尖的25名雕刻藝術家參加。
  • 2017中國(惠安)國際雕刻藝術品博覽會宣傳大會在崇武召開
    惠安將於2017年11月9日-12日舉辦2017中國(惠安)國際雕刻藝術品博覽會。
  • 首屆海峽雕刻藝術品博覽會開展 成海交會亮點
    應邀前來的工藝大師分別有:中國木雕藝術大師、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潘發清大師,他因善刻仕女圖被稱為「仕女清」;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根雕藝委會副會長、中國根雕領軍人物、藝術評論家林興坦大師;非物質文化遺產——德化白瓷燒制工藝傳承代表性人物、國家地理標誌性產品國家標準委員會專家、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賴禮同大師;省工藝藝術大師鄭大木大師,作品在國內多次獲獎;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張木芳大師,他的作品被社會各界名流收藏家收藏
  • 訪平頂山凌雲大香山國學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凌雲
    古樹換新貌 ,凌雲譜華章  ——訪平頂山凌雲大香山國學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凌雲     李凌雲,平頂山凌雲大香山國學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樹雕藝術創始人。在他的鬼斧神工下,一棵棵樹木化作日月星辰,揮灑著中華文化的光芒。多年來,李凌雲匠心獨運,將種種中華文化與自然樹木糅合貫通,發掘出中華文化的深蘊博遠,使得樹雕藝術有如地下清泉,汩汩湧動,生生不息。
  • 大師 |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副理事長黃小明木雕再現絲綢之路的盛世輝煌
    由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陽木雕代表性傳承人黃小明創作的東陽木雕作品《永恆的絲路》,便是這樣的一件具有時代特徵的藝術作品。作品以樟木為雕刻材料,長2.9米,高1.15米,厚0.68米,以隨形木雕的形式,呈現古絲綢之路昔年的繁華,寄寓對「一帶一路」戰略光明前景的祝福。作品規模宏大,設計精巧,布局得法,刻畫入微,給人以一種壯美之感。
  • 走近雕刻大師楊豔鋒 (一辰)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多民族國家,中國的手工藝術和民間美術有著獨特的東方藝術魅力。中國民間工美術是民間藝術和民間文化的一種表現形態,是中國民眾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和世代相傳的民俗生活中創造、應用並與生活相融的美術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