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戲服製作技藝」是越秀區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於2009年入選省級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董惠蘭則是這門省級非遺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入行四十年,董惠蘭從小學徒成長為非遺傳承人,她數十年如一日地堅持手工製作戲服,將這門技藝傳承下來。
生於斯,長於斯,
她與廣州戲服結下不解之緣
愛一行,幹一行,
堅守狀元坊戲服品牌
1995年,狀元坊戲服廠面臨結業的危機,30出頭的蘭姐毅然決定承包下戲服廠。現在回想起當年的舉動,她直言自己是「初生牛犢不怕虎」。「一方面是對戲服廠有感情了,如果它就這麼結束我會很捨不得;另一方面失業的話我也不知道做什麼,那還不如試一試、闖一闖,說不定會有新的轉機。」如果說承包戲服廠是當時做的一個重要決定,那製作出第一套整件作品也是那年的重要經歷。蘭姐告訴小e,自己製作的第一套作品是小生的戲服,不過那時她還是設計部成員。「當時就有人質疑了,我一個幹設計的能做出戲服來嗎?他們甚至還說『沒有那麼大的頭,就別戴那麼大的帽子。』」正是這句話激勵了她的鬥志,「最後結果證明,我是可以的。」蘭姐篤定地說。
憑著對戲服的熱愛和對藝術的執著追求,狀元坊戲服這個牌子被保住,它也與越來越多的大型項目、知名演員、粵劇藝術家聯繫在一起。回溯歷史,狀元坊戲服廠承接過許多著名演員和作品的服飾製作,如李嘉欣、吳彥祖、沈殿霞主演的電影《花魁杜十娘》;鄭少秋、陳寶珠主演的舞臺劇《天之驕子》;還有倪惠英、惠英紅、黃俊英、顏志圖、謝曉瑩、龍貫天等等知名藝術家的服飾。回想起第一次為知名演員製作戲服,蘭姐說自己既緊張又興奮。而這麼多作品中最讓她驕傲的,是為中國首部大型實景歷史舞劇《長恨歌》製作的演出戲服。「2007年春節剛過,兩位西安的導演特意來到廣州找我。」在商討完具體事宜後,蘭姐團隊用多種手藝為劇中的楊貴妃製作了一套富麗堂皇的戲服,外層繡上了一隻鳳凰且裡外用了一百多個配件,並取名為「鳳遊花城」。現如今,她又忙著為陳韻紅、吳非凡、崔玉梅、黎駿聲、蘇春梅五位粵劇著名演員的蠟像製作戲服。
為中國首部大型實景歷史舞劇《長恨歌》製作的演出戲服「鳳遊花城」。受訪者供圖
董惠蘭和徒弟何鳳婷共同為梁玉嶸製作演出服裝。受訪者供圖
為粵劇演員的蠟像製作的戲服。
除了製作戲服,狀元坊戲服廠還製作旗袍、婚紗、各類演出服裝,以及龍舟文化中的龍船頭牌、三角旗、七星旗,祠堂文化中的神帳、橫楣、檯圍等。由於純手工製作的工藝周期長,所以客戶一般需要提前幾個月下單預留時間。
守業難,困難多,
亦要加強傳承和保護
「說來也奇怪,好像每10年就是一個周期,我們行業就在這個循環中起起伏伏。」蘭姐說。
人才流失問題也是戲服行業面臨的一個困境。當年與蘭姐一起學習手藝的夥伴,如今包括她只剩下2人。
2009年,廣州戲服製作技藝成為省級非遺項目,蘭姐說自己是「又喜又悲」。「『喜』的原因在於這門手藝終於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支持了,『悲』的原因在於要把它傳承保護下去也不是易事。」蘭姐表示一定要緊跟時代的步伐,製作年輕人喜歡的東西;同時推進非遺進校園,讓更多的孩子了解這門技藝。
新創意,新想法,
在創新中葆活力
幸好,蘭姐身邊有外甥女何鳳婷的支持。90後的她是狀元坊戲服廠的接班人,也是廣州戲服製作技藝的新生代人才。小e了解到,她是學經濟貿易專業出身,但卻「誤打誤撞」進入戲服行業。
「我畢業後從事與貿易有關的工作,7年前的廣府廟會上阿姨讓我過去幫忙,後面就一直叫我入行,就這樣我在她的『半哄半騙』下接觸戲服行業。」何鳳婷坦言,自己是從零基礎開始學起,其中面臨的難題亦很多,諸如繪圖、設計、裁剪等。「特別是我需要『惡補』很多與廣府文化有關的知識,像粵劇、龍舟文化、祠堂文化等。但蘭姐和幾位老師對我的影響很大,她們對戲服行業的堅守深深觸動我。」
作為一名年輕人,何鳳婷積極帶入新鮮的創意和點子,如設計包含戲服元素的鑰匙扣、冰箱貼、裝飾項鍊等。她還表示可以與相關企業公司合作,聯名生產與戲服有關的文創產品。此外,何鳳婷亦經常參加各種演講、沙龍活動,將自己的經歷分享給更多人。
現如今,對戲服廠而言最重要的是吸收更多年輕的人才。奇奇是何鳳婷的助理,他大學畢業後來到戲服廠工作,「當時是在網上看到招聘,我本身對這行就感興趣。來到這裡兩年多,接觸到了很多新奇的事物,收穫成長了許多。」
蘭姐則表示:「我們行業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學習,新人在最初幾年基本沒有產出,所以也希望政府能夠在人才培養上給予資金補貼和支持,或者加強我們與高校的聯繫合作,為戲服行業注入更多新鮮的血液。」
[ 編輯: 【記者 黃麗霞】【攝影 徐敏】(除署名外)【編輯 崢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