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狀元坊戲服廠:「惠手蘭心」堅守行業四十載,匠心傳承留住粵韻...

2020-12-14 大洋網




狀元坊戲服廠的車間內,裁剪布料的沙沙聲、腳踏縫紉機的咔咔聲、珠子碰撞時發出的叮叮聲交織,這個被聲音包圍的空間裡擺放了幾張工具臺和幾臺縫紉機,董惠蘭就坐在其間專心製作戲服。「雲想衣裳花想容,春花萬紫與千紅......」她偶爾會哼唱幾句粵劇,因神經炎纏著繃帶的右手卻沒有停止將亮晶晶的珠子釘在戲服上。




「廣州戲服製作技藝」是越秀區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於2009年入選省級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董惠蘭則是這門省級非遺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入行四十年,董惠蘭從小學徒成長為非遺傳承人,她數十年如一日地堅持手工製作戲服,將這門技藝傳承下來。





生於斯,長於斯,

她與廣州戲服結下不解之緣


廣州戲服屬於嶺南刺繡服裝之一,它色澤鮮明、亮麗奪目,隨粵劇的產生而發展,最早可追溯到康熙年間。大家也許不會想到,這些瑰麗精美的戲劇服飾,最早出自于越秀區一條不足300米長的古巷——狀元坊,這條小巷原名叫做「泰通坊」。據史料記載,乾隆年間狀元坊內從事刺繡行業的足有3000多人,繡坊、繡莊多達50餘家,是著名的戲服一條街。清代康熙年間至清末民初是粵劇的鼎盛時期,不管是省港大班還是鄉下戲班,各班子的大老倌、正印花旦、文生武生等,都有自己度身訂製的戲服,行內話俗稱「衣箱」。當時演員購置戲服行頭,以到省城狀元坊訂製為榮。




狀元坊戲服廠建於民國初期,採用傳統一店一廠的經營模式,門市部設在人民南路170號。董惠蘭(坊間人稱「蘭姐」)出生在狀元坊,從咿呀學語到豆蔻年華,再到成家立業,她從來沒有離開過這裡。小的時候,蘭姐看著繡娘們靈巧地製作出一件又一件精緻戲服,不免少女心動,對這門手藝產生興趣。1980年高中畢業後,她進入狀元坊戲服廠做學徒。「一方面是對做戲服感興趣,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工作養家餬口。」入行以後,蘭姐師從譚權、譚暖、朱開、歐培、楊麗瓊、麥登、黃慶秋老手藝人,這一幹,就是40年。


製作一件戲服並不簡單,包括量體、設計、繪圖、針圖、印圖、繡花、過漿、裁剪、車縫、釘珠等10多道工序,因此完成一件戲服往往需要1~8個月時間。用蘭姐自己的話來說,她是「十年磨一劍」才基本熟悉了所有的工藝,而時至今日仍在不斷學習。作為粵劇人物造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廣州戲服包括海青、大漢裝、大靠、帔風、蟒袍、小古裝等不同種類,這可以讓觀眾從人物的扮相知道劇中角色的性格、年齡、身份等內容,如粗獷的武將穿武靠、書生公子穿海青、閨中小姐穿小古裝等。




愛一行,幹一行,

堅守狀元坊戲服品牌


1995年,狀元坊戲服廠面臨結業的危機,30出頭的蘭姐毅然決定承包下戲服廠。現在回想起當年的舉動,她直言自己是「初生牛犢不怕虎」。「一方面是對戲服廠有感情了,如果它就這麼結束我會很捨不得;另一方面失業的話我也不知道做什麼,那還不如試一試、闖一闖,說不定會有新的轉機。」如果說承包戲服廠是當時做的一個重要決定,那製作出第一套整件作品也是那年的重要經歷。蘭姐告訴小e,自己製作的第一套作品是小生的戲服,不過那時她還是設計部成員。「當時就有人質疑了,我一個幹設計的能做出戲服來嗎?他們甚至還說『沒有那麼大的頭,就別戴那麼大的帽子。』」正是這句話激勵了她的鬥志,「最後結果證明,我是可以的。」蘭姐篤定地說。





憑著對戲服的熱愛和對藝術的執著追求,狀元坊戲服這個牌子被保住,它也與越來越多的大型項目、知名演員、粵劇藝術家聯繫在一起。回溯歷史,狀元坊戲服廠承接過許多著名演員和作品的服飾製作,如李嘉欣、吳彥祖、沈殿霞主演的電影《花魁杜十娘》;鄭少秋、陳寶珠主演的舞臺劇《天之驕子》;還有倪惠英、惠英紅、黃俊英、顏志圖、謝曉瑩、龍貫天等等知名藝術家的服飾。回想起第一次為知名演員製作戲服,蘭姐說自己既緊張又興奮。而這麼多作品中最讓她驕傲的,是為中國首部大型實景歷史舞劇《長恨歌》製作的演出戲服。「2007年春節剛過,兩位西安的導演特意來到廣州找我。」在商討完具體事宜後,蘭姐團隊用多種手藝為劇中的楊貴妃製作了一套富麗堂皇的戲服,外層繡上了一隻鳳凰且裡外用了一百多個配件,並取名為「鳳遊花城」。現如今,她又忙著為陳韻紅、吳非凡、崔玉梅、黎駿聲、蘇春梅五位粵劇著名演員的蠟像製作戲服。


為中國首部大型實景歷史舞劇《長恨歌》製作的演出戲服「鳳遊花城」。受訪者供圖


董惠蘭和徒弟何鳳婷共同為梁玉嶸製作演出服裝。受訪者供圖

狀元坊戲服廠內,張貼有記錄戲服廠歷史的資料。黃麗霞攝。



為粵劇演員的蠟像製作的戲服。


除了製作戲服,狀元坊戲服廠還製作旗袍、婚紗、各類演出服裝,以及龍舟文化中的龍船頭牌、三角旗、七星旗,祠堂文化中的神帳、橫楣、檯圍等。由於純手工製作的工藝周期長,所以客戶一般需要提前幾個月下單預留時間。


守業難,困難多,

亦要加強傳承和保護


近年來隨著各種文娛方式的衝擊,狀元坊戲服廠的發展可謂是「一波三折」。蘭姐說僅在自己從業40年的時間裡,她就見證了這個行業的「三起三落」。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戲服行業隨著粵劇發展變得興旺;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又開始式微。2000年進入新世紀,這一行業開始回溫;可到了2008年左右又被人遺忘。2009年,廣州戲服製作技藝入選省級非遺項目,政府加大保護力度,又吸引了一群人的關注;可是今年因為疫情原因,很多演出、民間活動被取消或延期,在幾乎沒有訂單的情況下還要支付租金,戲服廠面臨較大的壓力。


「說來也奇怪,好像每10年就是一個周期,我們行業就在這個循環中起起伏伏。」蘭姐說。




人才流失問題也是戲服行業面臨的一個困境。當年與蘭姐一起學習手藝的夥伴,如今包括她只剩下2人。


「大部分都另謀生路啦,幹我們這一行很難有什麼大的盈利。但他們要結婚生子嘛,這就是很現實的。」而蘭姐自己帶的徒弟中,也有很多離開了這個行業。「我有一個跟了我10多年的徒弟,她因為要結婚最後離職了,我也不能說什麼,但就是覺得可惜。」製作戲服,需要耗費的時間和人工成本都很高,但卻沒有大的盈利空間。「沒辦法,我們這行根本留不住人。」蘭姐無奈地說道。如今狀元坊戲服廠內,還有幾位一直堅持的手藝人。好姐入行已有10多年,她說自己一輩子就是做服裝的,「因為喜歡,所以堅持。而且和蘭姐她們一群同事待在一起,大家談天說地、唱唱小曲,也是挺歡樂的。」




2009年,廣州戲服製作技藝成為省級非遺項目,蘭姐說自己是「又喜又悲」。「『喜』的原因在於這門手藝終於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支持了,『悲』的原因在於要把它傳承保護下去也不是易事。」蘭姐表示一定要緊跟時代的步伐,製作年輕人喜歡的東西;同時推進非遺進校園,讓更多的孩子了解這門技藝。


新創意,新想法,

在創新中葆活力


幸好,蘭姐身邊有外甥女何鳳婷的支持。90後的她是狀元坊戲服廠的接班人,也是廣州戲服製作技藝的新生代人才。小e了解到,她是學經濟貿易專業出身,但卻「誤打誤撞」進入戲服行業。


「我畢業後從事與貿易有關的工作,7年前的廣府廟會上阿姨讓我過去幫忙,後面就一直叫我入行,就這樣我在她的『半哄半騙』下接觸戲服行業。」何鳳婷坦言,自己是從零基礎開始學起,其中面臨的難題亦很多,諸如繪圖、設計、裁剪等。「特別是我需要『惡補』很多與廣府文化有關的知識,像粵劇、龍舟文化、祠堂文化等。但蘭姐和幾位老師對我的影響很大,她們對戲服行業的堅守深深觸動我。」



作為一名年輕人,何鳳婷積極帶入新鮮的創意和點子,如設計包含戲服元素的鑰匙扣、冰箱貼、裝飾項鍊等。她還表示可以與相關企業公司合作,聯名生產與戲服有關的文創產品。此外,何鳳婷亦經常參加各種演講、沙龍活動,將自己的經歷分享給更多人。


現如今,對戲服廠而言最重要的是吸收更多年輕的人才。奇奇是何鳳婷的助理,他大學畢業後來到戲服廠工作,「當時是在網上看到招聘,我本身對這行就感興趣。來到這裡兩年多,接觸到了很多新奇的事物,收穫成長了許多。」



蘭姐則表示:「我們行業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學習,新人在最初幾年基本沒有產出,所以也希望政府能夠在人才培養上給予資金補貼和支持,或者加強我們與高校的聯繫合作,為戲服行業注入更多新鮮的血液。」


[ 編輯: 【記者 黃麗霞】【攝影 徐敏】(除署名外)【編輯 崢輝】 ]

相關焦點

  • 粵劇名伶演出服,很多出自這家戲服廠
    董惠蘭(坊間人稱「蘭姐」)出生在狀元坊,從咿呀學語到豆蔻年華,再到成家立業,她從來沒有離開過這裡。小的時候,蘭姐看著繡娘們靈巧地製作出一件又一件精緻戲服,不免少女心動,對這門手藝產生興趣。1980年高中畢業後,她進入狀元坊戲服廠做學徒。「一方面是對做戲服感興趣,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工作養家餬口。」入行以後,蘭姐師從譚權、譚暖、朱開、歐培、楊麗瓊、麥登、黃慶秋老手藝人,這一幹,就是40年。
  • 在「悅坊」,讀懂匠心
    要做到盡善盡美,背後考驗著設計打造者的匠心、專業度以及運營能力。「莫問哪處笙歌起,誰管巷陌走牛羊。舟船停擺緣何故,原是瓦肆酒旗黃。」從杭州平安金融中心辦公區域的3樓連廊走進裙樓的悅坊,腳踏著石子路,穿梭其中,抬頭花燈繁光綴天,亭臺樓榭,明檔食肆之間,仿佛空間轉換,時光流轉,從現代來到宋代坊市。與其將此定義為商業地標,或許藝術地標更為貼切。
  • 《陶瓷信息》:一份行業報紙的24載品質堅守、1000次匠心傳承!
    轉眼間,這份專業、專注於中國建陶全產業鏈、輻射泛家居的周報,伴隨著油墨飄香,已經走過24載、8740個日日夜夜。記錄行業,見證成長;陶海穿梭,一報風行!1995年7月23日,《陶瓷信息》(創刊初期為《陶瓷行業信息》)在「南國陶都」佛山呱呱墜地,帶著「勇擔時代道義、引領陶業進步」的強烈使命感,與行業共進、共榮。
  • 領略藝術之美 感受惠和匠心 ——廈門網網友採風團帶您走進廈門惠...
    廈門網訊 (記者 劉福偉) 隨著國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我市文旅消費市場也穩步復甦,為助力文旅行業企業品牌零距離宣傳,更深入地傳達企業的服務理念和發展理念,廈門網策劃了開展走訪我市文旅行業品牌企業的公益性採風採訪宣傳活動
  • 堅持辦賽二十五載 堅守初心接力傳承
    堅持辦賽二十五載 堅守初心接力傳承金羊網  作者:曾敏妍、黃怡璐、謝藝婷  2020-12-20 12月19日,2020「百旺杯」華語手抄報大賽暨羊城晚報第
  • 傳承經典,堅守匠心 勁酒2019《主持人大賽》全國18強正式誕生
    中國勁酒攜手《主持人大賽》始終堅守初心,傳播優秀的電視節目,為中國廣播電視行業輸送優秀的新生代主持人才,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 如今作為主持人又回到《主持人大賽》的撒貝寧認為這裡是一個最有魔力的舞臺,這裡傳承著夢想、熱愛和堅持。 30年來,《主持人大賽》秉承輸送主持人人才的初心,憑藉一如既往的高品質傳承經典。30年來,中國勁酒也以消費者健康為己任、懷抱著不斷提高消費者身體素質和生活質量的初心,以過硬的產品品質和暖心的服務堅守匠心,在保證酒質口感的同時為追夢人的健康生活添磚加瓦。
  • 唐昌布鞋:80年堅守與傳承
    做布鞋有30多道工序,每一道都不輕鬆,尤其是楦鞋,很費體力,沒過多久就敲打得滿手血泡,疼痛難忍。賴淑芳咬牙堅持,把血泡磨成老繭。白天上班,晚上回家查資料,遇到難處,就找父親請教。3年學徒工滿,賴淑芳已是郫縣製鞋廠出色的技術人員,廠裡賽技術、打擂臺,準有她出場。
  • 方寸初心傳承三木咫尺匠心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方寸初心傳承三木咫尺匠心 初心在方寸,咫尺在匠心。這句話的意思是真正的踐行者,一定是工匠精神的收益者,用修行的價值觀代替浮躁功利的工作觀。用一生為代價去做一件事,那是一種純粹的偉大。
  • 企業家訪談|童麗萍:堅守師者情懷 傳承匠心工藝
    企業家訪談|童麗萍:堅守師者情懷 傳承匠心工藝 2020-12-13 23: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第二屆「粵韻同聲」荔灣開唱!西關民樂團今日成立
    近年來,荔灣區力圖以文化惠民的形式,不斷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質量,引導廣大群眾觀賞劇人用粵韻風骨,傳頌粵劇經典,唱響時代新聲。10月24日下午,2020第二屆「粵韻同聲」粵港澳粵曲展演暨「西關民樂團」成立儀式在粵劇藝術博物館劇院隆重舉辦。
  • 一眼千年,直播講述片仔癀「四十」與「五百」的故事
    四十,是片仔癀化妝品。1980年,漳州市化學品廠研發人員將「名貴片仔癀」應用於化妝品生產之中,從風靡海內外的皇后片仔癀珍珠膏開始,揭開了中國經典草本護膚民族品牌的新篇章。五百,是國粹片仔癀。近500年前,大明朝的一位宮廷御醫,為躲避禍亂,攜帶片仔癀秘方逃離宮廷,在漳州城外璞山巖寺隱居,削髮為僧,懸壺濟世。
  • 「粵趣魔坊」,換個方式「打開」傳統嶺南文化!
    西關正當潮——嶺南文化之「粵趣魔坊」活動在永慶坊舉行遊歷文化景點,就只有跟隨導遊的腳步,一點點了解當地的歷史、景區特色?這次,讓我們換個方式「打開」傳統文化大門,用新的視角,了解廣府文化!
  • 《巧手神探》:看匠人的堅守與傳承
    堅守與傳承用筆記下歷史,用手描繪歷史,在悠遠的歷史長河中,擁有深厚底蘊的中華民族留下了數不清的文化瑰寶,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絕對屬於其中最具有生命力的部分。在《巧手神探》的舞臺上,也不乏堅守於一隅、耐住寂寞潛心創作的傳統手藝人。
  • 魔術師走進廣州永慶坊 創新演繹嶺南文化
    國際在線廣東頻道消息(記者 林麗麗、通訊員 荔宣):11月28日,西關正當潮——嶺南文化之「粵趣魔坊」活動在廣州永慶坊舉行,活動在永慶大街、鄉愁廣場、荔枝灣湧邊以及古樹廣場四個區域設置「打卡點」,把通過情景互動及快閃式表演
  • 千年文明,匠心傳承--酒祖杜康
    從千年前杜康造酒的淵源故事,到千年後神聖莊重的傳統祭祖禮制,古今時空的交替,是每一個杜康人感念酒祖恩德,傳承千年文明,守護傳統技藝,傳揚復興杜康的赤誠之心。歷史:史料記載,千年文明清幹隆十九年重修的《白水縣誌》記載:「杜康,字仲寧,為縣之康家衛人,善造酒。」杜康老酒傳統釀酒工藝,長期以來在白水杜康故裡的小作坊中傳承沿襲。
  • 匠心精工三十載,三木讓世界見證「中國製造」
    原標題:匠心精工三十載,三木讓世界見證「中國製造」在浙江玉環,有一家企業30年來上演著不朽的傳奇,它就是國民文具品牌——三木。秉持「匠心」、「精工」的理念,三木將一件件看似日常又普通的文具做到極致,三木文具用品憑藉高品質、強功能的特點,在國內,優質的產品走進了千家萬戶,在海外,不斷為「中國製造」正名。作為90年代起家的老牌子,三木伴隨了不少人從書聲琅琅到功成名就。這樣的一款老國貨品牌,究竟是如何屹立三十載不倒的呢?
  • 手錶"大夫"四十年的堅守 邵世新(江蘇)中華老行當攝影賽99期
    ,縱使我們千方百計的挽留,已經被歷史車輪淘汰的它們,最終總會走出我們的視野.留住記憶,讓好攝的你我他(她)用手中鏡頭來定格一些漸行漸遠的老行業影像,影像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每一個攝影人應盡的責任。每個故事都值得我們去留影組圖名稱:修手錶攝  影  師:邵世新(江蘇)組圖數量:10拍攝時間:2016年10月拍攝地點:江蘇省連雲港市贛榆區青口鎮組圖說明:在江蘇省連雲港市贛榆區青口鎮,有一位從事手錶維修行業的手藝人
  • 荔灣「粵韻同聲」粵曲展演活動來了!讓市民街坊過足粵劇癮
    10月24日下午,由荔灣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的2020第二屆「粵韻同聲」粵港澳粵曲展演暨「西關民樂團」成立儀式在粵劇藝術博物館劇院舉行。據悉,本屆「粵韻同聲」活動邀請了粵港澳三地粵曲愛好者同臺展演,營造以粵韻傳唱,推動粵港澳三地文化融通,同聲同氣的人文色彩,同時發揮荔灣特色文化資源,大力傳承弘揚優秀嶺南傳統文化,擦亮荔灣特色文化品牌,進一步塑造文化荔灣「西關新活力」良好形象。這次為饗一眾粵曲愛好者,讓市民街坊過足粵劇癮。
  • 非遺傳承人韓吉亭:堅守錫鑲傳承近40年「守藝人」
    【煙臺僑屆風採】韓吉亭:堅守錫鑲傳承近40年的「守藝人」編者按:華僑華人無論身處何方,始終與我們同根同源、一脈相承,他們有艱苦奮鬥的開創精神,有血濃於水的家國情懷,有拳拳愛國心,有殷殷報國志,在煙臺經濟社會發展中不遺餘力
  • 匠心不改,傳承玉道——專訪蘇作玉雕大師林建平
    ,蘇州市玉石文化行業協會常務理事單位,蘇州市福建商會常務理事。 走進林建平位於光福的工作室,更像是走進了一個中國手工藝匯聚的博物館,其中木雕、石雕、牙雕、玉雕各種材料綻放著不同的魅力,令人賞心悅目;作品雕刻題材豐富多樣,聽林建平逐一做了介紹,不但開闊了眼界,更是增長了見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