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倚劍登高臺」到「仗劍走天涯」:千年江湖夢,惟有「劍」相隨

2020-12-13 堃哥我是文化人

從「倚劍登高臺」到「仗劍走天涯」:千年江湖夢,惟有「劍」相隨。今天我們聊聊「百兵之君」——劍,以及相關的劍文化。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這是唐朝詩人賈島的一首五絕,名為《劍客》。正是這位賈島還寫過另外一首五絕更加耳熟能詳:「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前者豪氣凌雲,後者恬淡幽靜。這樣兩首風格迥異的詩,卻出於同一個詩人之手,似乎令人感到有些匪夷所思。

然而,倘若對劍這種兵器作深入了解的話,使絲毫不會覺得奇怪了。劍與刀有很大的不同。刀文化屬於俗文化的範疇,而劍則屬於雅文化。有關劍的聯想,往往是在宮廷裡,在深山中,在白雲間。而刀呢?卻和人類生活息息相關。人自呱呱墜地開始,便與剪斷他臍帶的剪刀打交道;此後一生中,切菜、裁衣、理髮、剃鬚乃至示警、揚威等等,都離不開刀。刀是猛士的兵器,而佩劍者卻大多身份高貴,上自帝王將相,下至王子公孫,乃至騷人墨客等等,都莫不愛佩上一口寶劍。這是因為劍的本身具有一種高雅飄逸與浪漫神秘的氣質,顯示出了它的持有者身份的高貴。

劍文化的形成

劍文化以及與之匹配的劍氣質的形成,有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

劍在戰場上作為攻擊型兵器的歷史並不很長,尤其是鋼鐵冶鑄的利劍在戰場上的使用只能說是歷史長河中一朵極其短暫的浪花。古代傳說中,劍乃蚩尤所造。但從考古資料來看,我國今天能夠找到的最古老的劍是西周青銅短劍。50年代中後期,陝西長安張家坡第206號西周墓出土了一把很短的青銅劍,全長27釐米,不到一尺長,猶如一片柳葉。北京琉璃河、陝西寶雞竹園溝等地也出土過類似的青銅短劍。學者認為,這種短劍很可能是由古老的青銅刀或匕首之類的單刃兵器發展而來。這種短劍不能用作衝鋒殺敵的武器,而只能在肉搏廝殺時用於自衛防身。

西周青銅劍

春秋時代是劍的飛躍發展時期。這時的劍逐漸加長,約在50釐米到60釐米之間。春秋後期的吳、越特別重視鑄劍,出現了一批馳名於世的鑄劍大師。大家都知道的,吳國的幹將、莫邪夫婦冶鑄出了「幹將」、「莫邪」兩口名劍,越國的歐冶子冶鑄出了五口名劍,三大二小,一曰湛盧,二曰純鈞,三曰勝邪,四曰魚腸,五曰巨闕。這些都是砍金斷玉、吹毛斷髮的寶劍,而且都有事實根據。在近幾十年的考古發掘中,吳王夫差、越王勾踐的用劍均已出土,工藝精美絕倫,劍刃鋒利非凡。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一號楚墓出土了越王勾踐劍,通長55.7釐米,柄長8.4釐米,劍寬4.6釐米,劍身為銅錫合金並經硫化處理而呈菱形花紋,劍柄兩面用藍色琉璃鑲嵌。此劍雖有2400多年的歷史,但仍鋒利如初,十幾層疊成一紮的白報紙一揮而斷。

越王勾踐劍

不過,青銅劍的堅硬與鋒利程度還是難以滿足戰爭的要求,隨著鋼鐵冶煉技術的發展,鋼劍逐步取代了青銅劍的地位。1976年,長沙楊家山第65號春秋晚期楚墓出土了一口鋼劍,劍身所用的鋼是含碳量百分之零點五左右的中碳鋼,而且進行過熱處理。它是我國目前已發現的年代最早的鋼劍。到了戰國時期,鋼劍普遍出現,劍身加長到80釐米至1米之間,有的長度超過1米。當時的鋼劍以韓國和楚國劍師冶鑄的最為鋒利。據說,韓國的劍用龍淵的水淬火,執這種利劍的士卒可以以一當百;而楚國鋼劍的鋒利,讓秦昭王憂心仲衝,擔心楚國會因此而進攻秦國。

長沙楊家山第65號春秋晚期楚墓出土的鋼

秦漢時,武將幾乎人人佩劍。項羽年輕時,其叔父項燕命他學劍,他雖然學劍沒有恆心,但也承認劍確是「一人敵」。劉邦當上皇帝後,曾經自誇:「吾以提三尺劍取天下也。」在鴻門宴上,除了張良外,舞劍的項莊、項伯以及樊噲、項羽、劉邦、範增、夏侯嬰、靳疆、紀信等無一人不持劍。當時可以說是劍的鼎盛與風行時期。

鋼鐵冶鑄的劍雖然鋒利,但劍身薄而輕,砍殺時容易折斷,故而不久就讓位於刀脊厚重、堅實鋒利、劈砍方便的鋼刀,在騎兵作戰中尤其如此。東漢末年,刀在軍隊中的地位已經超過了劍。三國時,蜀國的關羽、張飛都熱衷於佩刀;吳國的統帥呂蒙也是佩刀而不佩劍。後來一個流傳甚廣的故事這樣提到:魏王曹操認為自己身材矮小,賣相不夠威武,命崔季珪冒名頂替自己去接見匈奴使者,自己則在旁執刀侍立。接見後,曹操派人去詢問匈奴使者對魏王的印象。匈奴使者答道:「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這就是「捉刀」的由來,也從側面看出當時的風尚是上自統帥,下至戰將,普遍佩刀而不佩劍。

劍文化向身份象徵的轉化

但這是否意味著劍從此在歷史舞臺上消失了呢?答案當然是否。劍在兵器中仍然具有極其顯赫的地位,只是它的佩帶場合從戰場轉移到了朝廷而已。三國時,曹操、劉備、孫權都很重視佩劍。曹操有「倚天」、「青虹」二劍,削鐵如泥,一口賜給夏侯恩,一口自己隨身佩帶。劉備曾令人採玄鐵鑄成八口寶劍,本人留用一口,其餘七劍分賜給太子劉禪、魯王劉永、梁王劉理、丞相諸葛亮、大將關羽、張飛、趙雲等七人。孫權隨身經常佩用的有六口著名寶劍:一曰白虹,二曰紫電,三曰闢邪,四曰流星,五曰青冥,六曰百裡。但是,這時的劍僅只是一種裝飾而不是作戰的武器。它的佩帶不僅意味著身份和地位,而且是權力和威嚴的象徵。

曹操

隋唐時代,朝廷中高級官吏的服飾須按照官階高低而佩帶不同的劍。隋代朝儀規定:一品官佩玉具劍,二品官佩金裝劍,三品至五品官佩銀裝劍,六品官以下不帶劍。侍臣帶劍上殿時,自王公以下,如果不是因為特殊的禮遇,上殿時都應就席解劍。唐代的儀制大致上與隋代相同。

隋唐以後,軍隊中已不用劍作戰,只有將帥們佩劍以表示身份或指揮作戰。但是,文人雅士、隱逸道士及縉紳者流,都開始喜愛隨身佩劍和舞劍,將劍作為防身和健身之用。唐朝詩人李白、杜甫、賈島、白居易等都會擊劍,甚至連一臉正經的韓愈也常在腰間懸掛一口利劍,可見當時文士佩劍風氣之盛。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素有「郊寒島瘦」之稱的詩人賈島才會寫出《劍客》這種豪邁不羈、迥異於個人風格的詩來。

李白佩劍

劍在過去被稱為「百兵之君」。君者,君子也。所以儒雅的君子、文士與劍結下了不解之緣,桀驁不馴的的綠林豪客則大都視刀為親密夥伴。比如《水遊傳》中,用刀的有武松、楊志、劉唐、史進等人,其他好漢有用槍的,有用斧的,還有用鞭的,可用劍的只有入雲龍公孫勝和混世魔王樊瑞,而且這兩人既不是能徵善戰的勇將,也不是衝鋒陷陣的猛士,而是步鬥踏罡的術數之士。

劍文化與仙俠文化

劍與其他兵器的迥異之處,還在於它往往與神秘的傳說聯繫在一起。相傳幹將、莫邪鑄劍時,「採五山之鐵精,六合之金英,侯天伺地,陰陽同光」,最後夫婦倆「斷髮剪爪,投於爐中,使童男童女三百人鼓橐裝炭」,才鑄成了兩口劍,雄劍曰幹將,雌劍曰莫邪。

這個傳說算是已經很玄乎了,但在東晉幹寶的《搜神記·三王墓》中,情節更要詭異,說幹將、莫邪夫婦為楚王鑄劍,二年而成,劍分雌雄。幹將留雄劍而獻雌劍,並在獻劍前對妻子莫邪說:「我藏劍的地點在南山之陰,北山之陽,松生石上,劍在其中。楚王如果將我殺死,而你又養了兒子,長大後可將這件事告訴他。」幹將獻上雌劍後,楚王果然將他殺死。莫邪生下了遺腹子赤比。赤比長大後,莫邪將其父冤死的事告訴了他。赤比依言得到了這把雄劍。當時,楚王為了斬草除根,派人追捕赤比。赤比遇見了一位俠客,俠客見義勇為,願代赤比復仇,但提出要赤比的頭和劍作為復仇的條件。赤比立刻自刎,兩手捧頭及劍奉上,但屍體仍僵立不倒,俠客向屍體起誓,決不辜負他捨身復仇的遺志,死屍方才撲倒。俠客將赤比的頭獻給楚王,楚王將人頭放在大鍋裡用水煮。但煮了三天三夜,赤比的頭仍煮不爛,而且從開水鍋中躍起,怒視楚王。楚王走到大鍋跟前去看赤比的頭,被俠客冷不防用劍將頭砍下,接著回劍自刎,兩人的頭都掉進了鍋內。三個人的頭被煮爛,難以分辨,最後只能合葬在一座墳墓內。此墓後來就被稱為三王墓。魯迅先生還曾根據這一故事寫了《鑄劍》,收載在了《故事新編》裡。

三王墓

其他的古代名劍也都有其曲折離奇的故事。如歐冶子鑄造的五口名劍,鋒利無比,價值連城,其中的湛盧劍更是到了通靈變化的境地:吳王無道,湛盧劍就自行飛走,來到了楚昭王的身旁。又如:晉朝初年,牛、鬥二星之間常有紫氣出現,據說是由於寶劍之精,上徹於天。張華命人追劍氣去尋找,果然在豐城縣牢獄的地下掘出了龍泉、太阿二劍,後來這對寶劍入水化為雙龍,升騰變化,莫可名狀,消失于波濤之中。

劍的種種傳說被籠罩在濃厚的神秘氛圍之中,有關劍術的傳說在這方面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如:越王勾踐向越國的玉女求教用兵行陣之道,玉女應召往見越王的路上遇見一位自稱袁公的老叟要與她比劍。袁公拔了根竹子代劍,玉女則用折下的竹梢。兩人比劍的結果是袁公輸了,躍上樹枝變為白猿飛走。玉女謁見越王后,越王從軍隊中選拔出才能傑出之士跟她學劍,由此流傳下的劍術稱為越女劍。

電影劇照:聶隱娘

這是有關劍術的最早傳說,已是奇幻。但在後世文人的渲染下,劍術的描寫愈發離奇,這種狀況在唐代隨著道教的發展和流傳而達到了高峰,並開啟了後世劍俠小說的先河。唐人筆記小說中出現的大量武功描寫都以劍術為主,而這種劍術又往往與法術混淆不分。唐傳奇中的聶隱娘入深山練就劍術,服藥一粒,身輕如風,與精精兒鬥劍,空中劍氣縱橫。還有妙手空空兒的劍術,更是「人莫能窺其用,鬼莫能躡其蹤」。他一擊不中,即飄然遠行,決不出第二招,好像武俠小說中從未有過如此驕傲而飄逸的劍客形象。

又如唐代袁郊的《紅線》中,精通劍術的紅線為潞州節度使薛嵩而夜入魏城盜取魏博節度使田承嗣床頭金盒時,額書太乙神符,從而飛行絕跡、無形無影、來去如風、不動聲色地消弭了一場兵災,讓清代樂鈞在《紅線詩》中發出了「鐵甲三千人,那敵一青衣」的感嘆。

京劇:紅線盜盒

這種把劍術無限誇張乃至神化的現象,在唐代武夥小說中相當普遍,其數量約佔三分之二以上。甚至在今天的仙俠小說或玄幻小說中,尋覓通靈寶劍和通玄劍術的描寫仍是主流情節,遠非其他兵器所能相比。

從「倚劍登高臺」到「仗劍走天涯」:千年江湖夢,惟有「劍」相隨。今天的話題就是這樣了,請關注@堃哥我是文化人,新知+悅讀,堃哥一直在。

本文由「堃哥我是文化人」原創。

相關焦點

  • 「男兒有膽氣,仗劍走天涯!」從《虹貓藍兔七俠傳》開始的武俠夢
    金庸老先生的「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古龍老先生的《小李飛刀》和《絕代雙驕》等,溫瑞安老先生的《四大名捕》和《神州奇俠》等,梁羽生老先生的《七劍下天山》和《白髮魔女傳》等……他們用自己的筆墨,為我們勾勒出一幅波瀾壯闊的江湖風景,描述了一個個刀光劍影的江湖恩怨,讓無數人從小就憧憬著那一個「鮮衣怒馬快意恩仇」的江湖
  • 末日,江湖夢
    一首歌江湖,少年夢聽《鐵血丹心》,《華山論劍》是中年,那高昂悲傷的旋律讓我進入夢鄉,生活就像一場夢,玩的世界紅顏是老了,那個迷人的女孩已經停了,當年的「靖哥哥,你過來啊!」和蓉兒,你在哪裡!當時拉出了多少股,「江湖」進入了我的世界。
  • 漫談丨手中有劍,做一場千年江湖夢
    如戰國時寄居孟嘗君門下、後來為主人營造「狡兔三窟」的寒士馮諼,有彈劍而歌的滑稽故事:「倚柱彈其劍,歌曰:『長鋏歸來乎!……』」;楚漢戰爭中叱吒風雲的大將韓信,早年貧寒卑微,有帶劍忍胯下之辱的心酸往事:「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於是信孰視之,俯出袴下,蒲伏。
  • 千古文人俠客夢——15句寫劍的霸氣古詩詞,講述詩人的劍膽琴心
    在浩如煙海的古詩詞中,「劍」的意象不得不提。從詩仙李白的仗劍江湖到王昌齡的邊塞烽煙,古代文人一路霸氣不止,劍嘯長虹。中國文人的劍氣,不僅流淌在古詩詞中,還流淌在我們的血脈中。自古以來,李白、辛棄疾、蘇軾等文人不僅有出仕濟世的夢想,他們也都有一個非常相似的大夢,就是仗劍江湖的俠客夢。今天我們就用這篇文章來看一看古代15句寫劍的霸氣古詩詞,講述詩人的劍膽琴心。
  • 咫尺天涯,遊劍走江湖!天涯遠麼?心有波動,瞬息千裡
    江湖有多遠?遠在天涯。江湖有多近?近在咫尺。少年胸中燃燒著熊熊烈火,站在江邊眼望滾滾東流水,思緒隨著江水一路浩蕩奔騰直向東方之源。天涯有多遠?咫尺有多近?當他問老師江湖遠近的時候,老師顫動著白眉,跟他說,天涯無限老,咫尺窮遊處。你去遊歷吧,當你看到江湖的時候,就有切身體會了。
  • 舞蹈乾貨,中國舞 「劍元素」 你知道多少?
    練劍家們在習武練劍中,又把劍作為一種抒發感情、表達心意的工具。古人們有「舞以達歡」、「舞以盡意」之說,又有「詩、書、畫、劍、琴、棋」之談。所以劍和舞的結合,是抒意,談情的絕佳表達形式。劍舞起來是龍形虎布,遊龍戲鳳。
  • 少年歌行:策馬江湖夢,倚劍踏歌行,這樣的一生也是足夠瀟灑!
    長風萬裡雁歸來,不見天涯人不回。《少年歌行》這一古風題材的3D動畫,一經播出,它的畫風和人物造型,就受到諸多漫迷們的一致好評。動畫講述了寒水寺忘憂大師坐化後,一口神秘的黃金棺材出現在江湖,引起紛爭。各方勢力介入,一場好戲即將上演。隨著故事的進展,黃金棺材的真相也正式浮出了水面。
  • 說「俠」:千古男兒俠客夢,劍膽琴心走天涯
    "千古文人俠客夢 肯將碧血寫丹青",每個中華男兒年輕時都有一個俠客夢,幻想著能夠仗劍江湖,快意恩仇。縱覽上下五千年,好似彈指一揮間,俠客這一形象風起雲湧之時,大多在亂世或王朝更替之際:在這動蕩不安的漫漫長夜黑沉沉的天幕下,一個個痛苦掙扎的生靈期盼著俠,拯萬民於水火。
  • 「花與劍」大型資料片即將來臨 這一次,講述一段千年之戀
    一段跨越千年的愛戀,一場歷經千年的尋找,揭開一場悽美愛情故事的序章。「花與劍」大型資料片即將上線,為你講述一段千年之戀,帶你「魂穿」不同俠士親自體味江湖故事、世間百態;還有那散落在時間長河裡的記憶,你是否能拾回?跨越時空的戰場,你又能否徵服?
  • 《天涯明月刀手遊》公孫劍厲害嗎 公孫劍夥伴強度點評
    導 讀 在天涯明月刀手遊中公孫劍是來自太白的夥伴,具備太白的高輸出和範圍輸出能力。
  • 未來過去,都只想見你 「花與劍」千年之戀資料片今日開測
    「花與劍」千年之戀資料片,為花兒與少年郎們送上一個答案:一千年。師徒百世的執著愛戀,葉子畫裡潛藏的回憶,魂牽他人的奇妙經歷⋯⋯新鮮有趣的體驗,今日正式降臨初唐江湖。花兒與少年郎們,準備好開啟一段全新的冒險吧!
  • ◈冠軍專訪◈武林至尊 iOS5服-倚劍聽風雨跨服幫戰冠軍幫會專訪
    茗劍閣戰地記者——小穆本次很榮幸能夠請到ios5區倚劍聽風雨[A]幫會副幫主與指揮人員來到九陰茗劍閣專訪小屋,首先祝賀倚劍聽風雨[A]幫會踏上九陰iOS戰區榮譽之巔。下面進行本次冠軍幫會採訪。大家好,我是來自ios五區悠雅的靈魂,倚劍聽風雨副幫主。我是來自ios五區悠雅的青瀧,倚劍聽風雨幫會元老。大家好,我是iOS五區倚劍聽風雨幫會悠雅的雪月,跨服幫戰指揮。歡迎我們的三位來賓,很高興能夠邀請到三位,先和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幫會吧!讓各位玩家都了解一下。
  • 古天樂《尋秦記》仗劍走天涯,烏廷芳傾國傾城,連晉要夠味
    舉報   古天樂影版《尋秦記》,依舊是由陽光帥氣的古仔,來扮演穿越者項少龍,自然不能少了仗劍走天涯的好戲
  • 一夢江湖:國風手遊裡有國風文化!
    一夢江湖:國風手遊裡有國風文化!與現在的小學生、初中生不同,我們那個年代的孩子小時候看的是金庸武俠和古龍武俠電視劇,看的是他們的經典武俠小說。在那個年代的小孩子心目中,仗劍江湖,行俠仗義是最帥的事,也是最嚮往的事。而《一夢江湖》正是這樣一個國風遊戲,今天來談談這個遊戲裡的國風文化。首先,仗劍江湖必須要有的就是「劍」,劍在武俠世界裡可以說是兵器之王,飄逸靈活,主要是帥。在一夢江湖裡的劍,是什麼樣的呢?
  • 秦時明月:風鬍子劍譜是按實力排名,所有劍名副其實,只有它不配
    秦時明月之所以成功,有一個很關鍵的因素就是抓住了觀眾的心,誰年少時沒有一個關於武俠的夢,誰年少不渴望仗劍走天涯,歷經江湖的是是非非,而秦時明月就完美地滿足了觀眾的這個幻想。作者對於劍著力刻畫,塑造了無數威力巨大的名劍,他們造型獨特,擁有特殊的能力,凌駕於所有武器之上,堪稱稀世名劍。
  • 萬裡只攜孤劍去,讀讀那些關於劍的詩句
    ——《醉歌》宋·陸遊仗劍萬裡去,孤城遼海東。——《送耿十三湋復往遼海》唐·戴叔倫利劍鳴手中,一擊而屍僵。劍吼西風。恨登山臨水,手寄七弦桐。目送歸鴻。——《六州歌頭·少年俠氣》宋·賀鑄防身一長劍,將欲倚崆峒。
  • 想仗劍走天涯?先問問十八般兵器之首的刀同意嗎?
    相對於劍,甚至槍等其他需要練習技巧的兵器,刀幾乎拔刀就來,人人都能砍幾刀。「刀」字,簡單兩筆,一氣呵成,以雄渾、豪邁、揮如猛虎的風格而馳名的兵器,被稱為「百兵之霸」或「百兵之膽」,刀劍的起源基本一致,在石器時代就有雛形。
  • 百兵之君 劍中之首——龍泉寶劍
    電視劇《衛子夫》中的漢武帝劇照一說到劍,不禁讓人想到行俠仗義、俠骨柔情的畫面,更有一種仗劍走天涯的衝動,想想是不是有點心潮澎湃呢?《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片段我國古代有十大名劍,每一把都是一個神奇的傳說。我相信擁有一把好劍是很多人心中的夢想。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中國十大名劍之一的龍泉寶劍吧。
  • 《雪中悍刀行》有人仗劍青衫踏潮過廣陵,有人客死他鄉終了江湖
    本來是個南唐劍客,出身卑微,身材魁梧,背負赤霞重劍,國亡後在廣陵江邊練劍數年,成為了二品實力的重劍士。為了盜取一本《臥龍崗馭劍術》,冒險潛入北涼王府聽潮閣,一般情況必死,然後被府上扔出去餵狗,但是由於他擋下了劍九黃的四劍,被徐驍饒了一命,徐鳳年第二次離開北涼前,呂錢塘與舒羞、楊青風各被賞了一本心儀的秘籍,並被要求死命保護世子殿下,成為了徐鳳年的扈從。對戰趙楷的紅甲而死。
  • 從文字中的江湖夢到遊戲裡的仗劍行,《指尖江湖》這樣構築武俠世界
    但是現如今,也有很多人開始淡忘這個江湖夢,「武俠已經式微了,不會有什麼好的武俠作品了」大家都在這麼說。隨著時代的變化,港臺武俠宗師隕落,曾風靡一時的武俠刊物接連停刊,就連龐大的影視劇市場上也鮮見純正的武俠風影視劇,但這意味著新的一代不再對江湖產生嚮往了嗎?或許並不是這樣。 武俠文化常在,只不過可能會換上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