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創,不得轉載。全文僅代表我個人觀點,讀者如有不認同,可在評論區討伐)
撫順六歲女童受虐事件,一經披露便引起社會高度關注。在此次事件中,既沒有兇狠的虐童老師,也沒有報復性人格的路人,更沒有所謂的熊孩子。
只有不諳世事,飽受折磨的小女孩,一位揚言報警就報復社會的母親(楊某彥,單親母親),和肆意妄為的加害者陳某威(劉某彥的男友)。
看完整個事件,我思考,父母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存在?
在你的身上,他們的影響無處不在。他們既可以護你周全,助你成人,同樣地,也可以推你入火海,壓榨著你的剩餘價值。
01.
從古早時期的青海西寧蘇麗事件,到19年杭州童模妞妞事件,再到而今的撫順女童事件......
在這些事件中,加害者成為了父母或者當中的某一個人。
一個本該可以蹦蹦跳跳,咬著棒棒糖,要抱抱的年紀,本該懵懵懂懂,天真爛漫的年紀,本該好好享受愛,憧憬長大的小孩子。
卻需要無時無刻不注意父母的情緒變化,即使自己什麼也沒有做,但稍不留神就是一頓毒打,整天縮在角落,恐懼,還是恐懼。
那些父母,披著監護人外衣的惡魔們,父母的身份反而為他們提供便利。荒誕的現實,除了荒誕,還是荒誕。
02.
有時候,真的很羨慕,成年後仍保持著天真爛漫狀態的人兒,因為這得有多少愛才能守護住一份無邪。
比如2020年《青春有你》中,憑藉一句「哇偶」成功出圈的虞書欣,五年娛樂圈摸爬滾打,仍保持著嬌憨可愛。這一類孩子無疑是幸運的。
那麼我們可以反向思考,成長在黑暗,恐懼下的孩子,他們會成為什麼樣子?
有的也許已經看不見明天的太陽了;有點從此沉默寡言;有點甚至逐漸形成報復性人格......
撫順六歲女童還有爸爸和姥姥可以依靠,事件一經曝光,社會援助也紛紛而至。可那些沒有被曝光的虐童事件呢?又有誰可以來保護他們呢?
03.
想起電影《何以為家》中的小男孩扎因,最終站出來選擇起訴父母「因為他們生了我」。
又如湯蘭蘭案件,成年後還面臨父母翻供,「這是誣告」。
現實荒誕,小丑遊蕩,有多少孩子可以勇敢地站出來保護自己?又有多少孩子在長大後可以擺脫父母的影響?
我們能否想起《歡樂頌》裡樊勝美,一個滬漂,全額替哥哥買下婚房,但父母仍不依不饒,壓榨著她,渴望更多的金錢,然而沒有人關心她滬漂的艱辛。
我們又能否想起《安家》中爹不疼娘不愛的房似錦,她的原型比房似錦更令人心疼,下管五,六家房產中介門店,風風光光,當被採訪問及「你爸爸愛你嗎?」時,卻一反常態地號啕大哭。
一個成年人的哭泣,是珍貴的,也不會是沒有理由的。總以為長大可以擺脫那些不好記憶,但他們卻像腳上的口香糖,如影隨形。
04.
家庭環境對一個孩子影響是非比尋常的。美國神經學家詹姆斯·法隆,將變態殺手大腦掃描圖與自己大腦掃描圖的對比時,發現竟然一模一樣。他思索既然這樣的暴力基因也存在於他身上,可為什麼他沒有成為變態殺手。
通過深入研究,法隆發現自己與變態殺手的區別,僅僅在於自己有一個快樂的童年。
同時,很多研究表明,在服刑的心理變態者中,幼年曾經受肢體、精神和心侵害的人數佔比高達近90%,這讓人不寒而慄。
在更普遍的現實,這種情況不存在嗎?答案,不言而喻。
結語: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網上經常講,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現在,我想說:我很抱歉,孩子,沒有讓現在的你快樂一點,沒能讓你看見人性的美好。如果你現在幸福快樂,孩子,你很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