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馬上就要到了,於是,在與老農的聊天中自然會多了一些關於七夕的內容。昨天,在與一位老農聊天的過程中突然聽到老農說了這麼一句俗語:七夕為神節,神來自乞巧;中秋為人節,人聚自團圓。但我不解其意,於是,便請求老農解釋一下這句俗語的意思。老農見我迷茫,便解釋道:
一、七夕為神節,神來自乞巧
七夕節是我國一個非常傳統和浪漫的節日,也應該說是一個神話故事中的節日,因為神話故事中的牛郎和織女會在這一天的晚上深情相會,共訴分離之苦。
關於牛郎與織女的故事許多人都知道,但這個節日在最早的時候卻不是為牛郎與織女而設立的。這個節日中的女主角是傳說中玉皇大帝的第七個女兒,因為這個女兒出生在七月七日的晚上,因此,這個女兒的名字叫乞巧。
乞巧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小仙女,深得玉皇大帝的寵愛。在乞巧一十二歲的時候,就能夠嫻熟地針織各種女紅,因此,無論是天庭中的神或是凡塵中的人都非常崇拜她,於是,賦予了她許多美麗的傳說。尤其在凡塵間,眾多女子都願意為她頂禮膜拜,都願意跟她學做女紅。而且,許多詩人也紛紛賦詩,稱讚她的美麗聰慧。比如,唐朝和凝就曾經在詩中說「闌珊星鬥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等等。
乞巧到了一十六歲的時候,情竇初開,竟然偷偷愛上了在御花園種植花草的一個農夫,於是,他們倆經常偷偷私會,演繹了一段非常浪漫的愛情故事。然而,他們倆的愛情是不會被玉皇大帝所接受的,當玉皇大帝得知他們偷偷私會後便大為震怒,並立即下令處死了農夫。當乞巧得知農夫被玉皇大帝處死之後,自然是悲痛欲絕,整日裡茶飯不思,神情恍惚,夜不能寐。由於思念情郎的心情非常迫切,乞巧便在一十七歲的七月七日晚上投入到御花園的湖泊中自殺身亡了。
玉皇大帝對於乞巧的自殺自然是心痛不已,但卻也沒有辦法再挽回乞巧的生命,於是,只好追封自己的愛女為「乞巧神」了。
後來,乞巧自殺的消息傳到了凡間,天下女子也皆為震驚。為了紀念乞巧,民間便把七月七日定為乞巧節。每到乞巧節的晚上,年輕女子們便紛紛來到戶外,並點燃香燭紙箔祭奠乞巧,同時,也希望通過祭奠讓「乞巧神」將她獨有的女紅技藝傳授給自己,從而使自己也變得心靈手巧起來。這就是「七夕為神節,神來自乞巧」的來歷。
至於說後來又有人演繹出了一出織女牛郎鵲橋相會的故事,也顯得頗為浪漫,於是,人們便把這兩個故事糅合在了一起,統統把乞巧節定為七夕節了。
二、中秋為人節,人聚自團圓
中秋節,又稱祭月節、仲秋節、團圓節等,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是由上古時代的秋夕祭月而演變來的。到了漢代的時候,有一些文人雅士開始推動這個節日的設立,到了唐朝的時候這個節日開始定型,而到了宋朝的時候這個節日才真正盛行,並被皇宮貴族稱為「人節」,是祈求離散親人團圓的節日。因此,在中秋節的晚上,人們便「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吃月餅、賞明月、寄思念。如果離散的親人回到了家裡,就會皆大歡喜,共享團圓時光;如果離散的親人仍然沒有回家,人們只好請明月寄託相思之情了。這就是「中秋為人節,人聚自團圓」的來歷。
聽了老農的解釋,我才算是弄懂了這句俗語的含義。原來,這兩個節日都包含了一種濃濃的情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