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的來歷與民間流傳的牛郎與織女的故事有關,它最早的淵源可能在春秋戰國時期,如《詩經·大東》:「跤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牽牛,不認服箱。」還有明代羅頎《物源》曰:「楚懷王初置七夕。」不過那時候的七夕,是祭祀牽牛星、織女星,並無後面的故事。直到漢代,其細節才與牛郎織女的故事聯繫起來,並且正式成為屬於婦女的節日。如東漢應劭撰的《風俗通》載:「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僑。」又如《西京雜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俱以習之。」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東亞各國的傳統節日,該節日來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說,在農曆七月初七慶祝(日本在明治維新後改為陽曆7月7日)。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所以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七夕節以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為載體,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之間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雙方對愛的承諾。隨著時間演變,七夕現已成為中國情人節。
在太平,也有許多老人為七夕「乞巧節」準備了非常多的手工工藝品,捏公仔年糕,發糕,手工品,陶藝品,縫紉布料工藝品以及水果,同時也會有歌舞表演,也會有上香祈禱的群眾,實在熱鬧,目前了解到擺出觀賞的打卡點有德勝街,上元節,老圩心,文武二帝廟,歡迎補充,均為太平老街,同時歡迎各村有節目的加小編微信shiguang0774打卡爆料,一起推廣保留這些老手藝人的非文化物質遺產。
為這幫老一輩的工作人員點個讚,心靈手巧,同時希望這樣的風俗習慣能以繼續傳承下去👍
來源:太平商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