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之變」,李淵只能無奈妥協,禁軍與其餘兵馬為何不阻止

2020-12-14 騰訊網

前言:

欲安邦定國者,必悉唐宗兵法。一代天驕「戰爭狂人」成吉思汗,都對唐代宗李世民之軍事能力十推崇,若是二人能夠面談,恐怕成吉思汗還會對李世民,恭恭敬敬地叫上一聲「大哥」。古往今來對唐太宗的歌頌史料不勝枚舉,但世人對於李世民的印象,似乎都繞不開「玄武門之變」,誠然這是李世民一生中抹不去的「汙點」。而在此宮廷變亂事件中,有許多史料未記錄,使得後人難以理解的謎團。例如秦王李世民深居帝都,在他準備發動變亂前期,李淵並未事先察覺到風聲,而且自始至終李淵在這場巨變中的「存在感」十分的低,他為什麼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兒子們自相殘殺,而沒有命令禁軍幹預?縱使李世民在軍中威望極高,那也不能夠控制所有軍隊,那麼天下兵馬在這場事件中,又扮演著何種角色?

大唐激變玄武門事件

自從唐高祖李淵起兵建立大唐之後,戰功赫赫的秦王李世民,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一派之間的矛盾越發激烈,最後甚至走向了兄弟殘殺的局面。公元626年7月1日「太白金星」再次出現在正南方位,密謀已久的李世民與其部下,將此看作是他們擁有大唐天下的吉兆。次日李世民帶領秦王府中的文臣武官入宮,在玄武門布下伏兵,李建成與李元吉二人不知底細,最終被李世民成功擊殺。隨後李世民控制宮中局勢,三日後高祖李淵封李世民為皇太子,又九日後李淵禪位於李世民,後者繼位為唐朝第二位皇帝,開啟了他身為唐太宗波瀾壯闊的一生。

縱觀「玄武門之變」全過程,李世民籌備已久,其部下完美執行各個環節,最後成功除掉了太子與齊王繼位為帝。但此事件畢竟是不光彩的兄弟相殘之事,所以唐代關於此事的史料,隱去了一部分細節,例如在李世民策劃實施這場驚天巨變之際,李淵並沒有察覺到李世民的「瘋狂」,直到李建成與李元吉命喪玄武門之時,李淵還在宮內海池上划船作樂。身為大唐皇帝的李淵,為何能讓李世民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興風作浪,縱是李世民在軍中有一定的威望與影響力,但天下之主還是他李淵,再不濟也可以令禁軍阻止這場慘劇,然而事實卻是李世民成功達到目的,唐高祖李淵為何如此「弱雞」?讓我們從唐代的軍制中尋找答案。

現代關於「玄武門之變」的研究分析,多是採用前人史料為依準,偏側重於事件過程,想必大家對此早已乏味,故本篇章不做此方面的贅述,而是結合唐初兵制,為大家從另外一個全新的角度,解析「玄武門之變」。在古代宮廷動變事件中,若想成功都必須要控制住禁軍,而後安撫全國軍隊,才可達到為帝的目的,李世民策劃的「玄武門之變」也不例外。首先唐代的軍隊結構,可分為三類來講,即禁軍、常備軍與地方軍隊。禁軍又包括十二衛四府,常備軍隊由關中十二軍組成,地方軍隊則包括忠於大唐的軍閥,與地方府兵。李世民統治時期與隋朝的軍隊結構,與唐高祖李淵武德時期有很大差別,武德時期唐軍首創,統一天下的戰爭再到連年與突厥的爭鬥,使得那時的唐軍與後期李世民時期,有兩個非常顯著的區別。一是關中十二軍有較大的獨立性,不受禁軍十二衛將軍的管轄,第二是關中十二軍是也是常設軍隊,與隋文帝改革之前的府兵有所類似。

此外禁軍是古代直接隸屬於皇帝的軍隊,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護衛皇帝與帝都。而在武德時期,唐朝禁軍只有南御十二衛與四府,並沒有後來直接受皇帝本人調遣的北御禁軍。《新唐書》記載李淵起兵太原,平定天之後,遣散了大批老兵,只留下三萬宿衛號「元從禁軍」,這就是唐初十二衛的基本成員。至於關中之外的地方軍隊,成員比較雜亂,有各地方督撫的內府兵,還有隋朝末期歸順唐軍的勢力,在武德時期統一納入府兵制中管理,但其還保留著一定的獨立性。了解了唐代軍制結構,這有助於我們分析李世民成功上位的原因。

再來看一下禁軍與關中軍的職責。禁軍十二衛分為掌管宿衛、總轄三衛的左右衛,把守四方皇城門宮府、與左右衛密切配合的左右驍衛,主守東面城門的左右威衛,主守西面城門的左右領衛,掌管外軍宿衛的左右武衛,負責晝夜巡查與掌車駕出的左右候衛,與掌管禁門籍之法、宮殿侍衛儀仗隊的左右監門衛與千牛衛。《新唐書》記載武德時期分關中為十二道,有護衛長安的長安道與萬年道,承擔關東、隴右防務與防止突厥人南下的其它道軍,這些可謂是唐朝軍隊的中堅力量。

宮中禁軍的忠誠度與秦王府兵力

據史料記載武德時期,在禁軍十二衛之中,除了左衛大將軍李元吉,與右衛大將軍張謹之外,其餘大部分將領都是隸屬或者傾向於秦王李世民。在此時的帝都防衛軍之中,李世民可謂是一呼百應,可以做他任何想做的事。除了禁軍之外,秦王府中的力量更是不可小覷。而唐代史料中,並未確切記載秦王府中的兵力。在武德時期諸位宰相均已入宮,宮中各守衛制度也是愈發完善,李世民要想在玄武門擊殺太子與齊王,除了有禁軍策應之外,自身的兵力也同樣不可能少。據劉蓬春教授所著《「玄武門之變」伏兵考辯》一文稱,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當日,李淵手中的禁衛至少有三百人,那麼秦王府中入宮的兵力,也應該不少於300。同時任禁軍左衛大將軍的李元吉,在武德殿後院也會駐紮有齊王府的常備侍衛,李世民要想在玄武門擊殺李元吉,自身秦王府的兵力定然不會少。

「玄武門之變」當日,有數百人披甲執戈全副武裝的秦王府兵入宮,這除了要玄武門監門衛放行之外,還要先行通過在玄武門外值守的左右驍衛轄區。不過這並難不倒李世民,忠於自己的禁軍將領會暗中助力,而不好糊弄之處,也可矯詔對付之。等到秦王府中的兵力入宮之後,這些放行的禁軍已經和李世民綁在了一根繩上,若是李世民臨時「拉了稀」,這些禁軍也同樣性命不保,因此他們察覺到李世民的計劃,不管願不願意,到了那時都要鐵了心支持李世民了。在中國古代王朝,以武力開國初期,就面臨軍隊忠誠度不足的情況,是十分少見的事。

南御十二衛的態度

唐朝初期南御十二衛分布在皇城之中,位置接近太極宮,能對皇宮突發事件形成及時支援。例如節愍太子李重俊在707年發動變亂時,南御十二衛分守宮門,成功阻擋住了李重俊統御的左右羽林軍。而在「玄武門之變」時,南御十二衛為何不站出來與李世民「對線」呢?原因主要因為兩點。其一南御十二衛中有很多人倒戈加入,在當日攻進東宮與齊王府策應李世民。《舊唐書》記載武德九年,左驍衛大將軍長孫順德與秦叔寶一同,討伐建成餘孽。這說明了在「玄武門之變」後,長孫順德趕到現場,但卻不是阻止李世民,而是與秦叔寶合兵,共同「痛打落水狗」對付東宮與齊王府兵。其二剩餘南御禁軍原地觀望。《舊唐書》記載當時守備屯衛驃騎將軍敬君弘,欲率兵出擊而被部下阻止,說現在形勢未明當觀其變,敬君弘怒道等待兵力集結,「黃花菜都要涼了」。從此處能看出當時大部分南御禁軍,都持觀望態度,並未集結與李世民對抗。

長安城與其它軍隊的反應

在武德時期,帝都長安城除了有朝廷直接控制的禁軍、東宮、齊王、秦王府兵之外,還有雍州地方警衛的力量,和長安道、萬年道中的旗軍、鼓旗軍。自李淵為帝以來,擔任雍州牧的人不是別人,正是李世民,所以在其起兵之時,雍州軍不主動攻城,就已經是很給李淵面子了。至於駐紮長安、萬年二道的兵力,將領竇誕、楊恭仁見南御禁軍都在旁「吃瓜」,他們自然不會上去湊熱鬧。另外長安道與萬年道的兵力,需要朝廷親自調遣,李世民快進快打,很快就控制了局勢,李淵也及時與李世民相互妥協,所以竇誕、楊恭仁也不敢在未得到命令的情況下,貿然指揮軍隊入城。

長安外圍的軍隊動向

縱使李世民控制了帝都局勢,長安附近的軍事力量也不插手,那麼剩餘的關中軍隊若是團結在一起,起兵勤王或者擁兵自重待時而發,這也夠李世民「喝一壺」的,但是他們卻沒有這麼幹。在距離宮城更近的長安道與萬年道兵馬按兵不動之時,消息已經傳到其餘關中軍隊之中,在「玄武門之變」結束後,原本與李世民交好的將領迅速站隊,抱上了李世民的「大腿」,中立勢力見大勢所趨,也歸附了李世民。而其中親太子與齊王的軍隊,如天紀將軍張謹、右武衛大將軍羅藝等部,在武德九年突厥人來犯烏城之時,太子建成推薦齊王李元吉,代替李世民北上抗擊,他們就被布在了涇州附近。在李世民發難之時不能及時回援救,導致東宮與齊王府先後被秦王府兵攻破,茲後李世民掌權,張謹羅藝二人也失去了對抗李世民的實力。

尾聲

李世民能在短時間內,快速控制住了全局,拋開他與秦王府中的部下,優秀的部署指揮能力之外,離不開與唐初軍制相關缺陷的影響。拱衛帝都的南御十二衛缺乏忠誠度,秦王竟然可帶著數百武裝力量進入宮城,事後左右驍衛、屯衛也紛紛倒戈,剩餘的部隊也是持觀望態度,要知道這時李淵還是明面上的皇帝,這些禁軍竟然如此見風使舵,在以武力開國的唐初,其忠誠度也未免太讓人失望。這背後還暴露出了當時一個大隱患,太子與親王府兵的問題。由於在李家一統天下的過程中,為了建立快速響應的軍隊體制,太子與親王的私兵步步發展壯大,而李淵為帝之後,也未及時收編這些私兵為國有。這一大隱患就是沒有「玄武門之變」,李元吉若是聯合李世民,也完全有實力威脅太子與皇帝了。因此在這場變亂之中,唐朝軍制中的諸多缺陷,都被李世民利用,加上其麾下謀士與武將的完美策劃執行,李世民坐上皇位,也是眾望所歸了。

【參考資料:《新唐書》,《舊唐書》,《唐前期中央軍事管理體制研究》】

相關焦點

  • 玄武門之變,李淵的禁軍哪裡去了?消滅太子就奪權了嗎?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兵變可以說是蓄謀已久,玄武門兵變的前一天,李世民跑去找李淵,然後哭哭啼啼地演了一場戲。 當時,先是出現了一個天文現象「太白復經天」,李世民派太史令傅奕偷偷跑去告訴李淵:「這大白天的,太白星卻突然出現在秦國分野之地,秦王當有天下呀!」
  • 玄武門之變到底是誰挑起的?李淵為何很快就讓位李世民了呢?
    玄武門之變過程。其實,李建成對於唐王朝功績並不弱於李世民。自李淵617年起事開始,李建成一直在中央政權從事後勤與行政工作。李世民因長於軍事所以出徵在外。事實上,李建成擁有的力量並不遜色於李世民,否則,玄武門之變就不是李世民率先發動伏擊了。
  • 李淵在玄武門之變後,對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死,為何表現得如此淡定
    唐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朝代之一,發生過太多的歷史故事,玄武門之變絕對算得上是重要的事件之一了。公元626年7月,李世民在玄武門殺死了他的兩位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這個大家都很熟悉。但這次事件比較讓人不解的是,身為皇帝的李淵看到兒子之間的廝殺,表現得很淡定,這是為何呢?
  • 「玄武門之變」完全是李世民的責任嗎?皇帝李淵又有哪些過失呢?
    身為皇子的李世民,通過發動「玄武門」軍事政變,斬殺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並命令手下大將尉遲敬德帶領秦王府的人馬,衝進皇宮,解除了皇帝身邊的禁軍,將皇帝李淵劫持,將皇帝李淵趕下皇位,淪為有名無權的「太上皇」。從表面上來看,是李世民不守人臣之道,犯上作亂。
  • 玄武門之變不久,李淵退位,李世民開創盛世,李淵是明智還是無奈
    提起皇帝李世民,大家肯定都不陌生。李世民在皇帝時期,功勳卓著,成績斐然,開創繁華的開元盛世,為大唐子民創建太平盛世,為後人不斷稱讚。但是,大家對於他在成為皇帝之前的故事熟悉嗎?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重溫歷史,一起來看看這位為人稱道的皇帝的即位史。
  • 李世民一箭射不中,李建成逃脫,玄武門之變結果如何?
    也許是過於緊張,李元吉居然沒有射中,李世民則不客氣,直接彎弓射箭,一箭射死了李建成。《舊唐書》對玄武門之變有記載,「建成、元吉行至臨湖殿時,發覺事情有變,立即返回,秦王隨後呼喊,元吉彎弓欲射,接連三次未果。秦王隨即射死建成,元吉中箭逃走,尉遲敬德將他追殺。」可知,李世民是神箭手一枚,一箭就射死了兄長李建成,三國老將黃忠都甘拜下風。
  •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殺李建成一家,為何下葬當天哭了?
    猶豫不決,矛盾白熱化時,未能狠下心,全部被李世民集團射殺,此為玄武門之變。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讓大將尉遲敬德進宮,逼迫李淵頒布詔書,承認事變合法性,李淵直言:秦王為儲君,正合我意,顯得很無奈。皇帝發布詔書,東宮、齊王府幾千兵馬只能放下武器,李世民集團避免了被團滅之危險。控制局面後,李世民開始屠殺李建成、李元吉兒子。
  • 李世民升級禁軍部隊:圍繞玄武門展開,以防止另一個「李世民」
    李淵從太原起兵,趁亂取了關中,替表兄楊廣當了皇帝。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替李建成當上太子,後來也成了皇帝。李淵和李世民,都是「奪」來的皇位。所以,他們也更清楚皇權的脆弱,因此,維護皇權成為他們父子相當重視的課題。李淵把太原的3萬親兵安置到長安,以防止有另一個「李淵」趁虛而入,於是就有了「元從禁軍」。
  • 玄武門之變的疑案,唐高祖李淵為何沒有命令外地勤王軍隊救駕?
    發生在公元626年的玄武門之變是唐朝初年歷史上一個非常有名的事件,雖然這次事件的贏家李世民開創了貞觀之治,並解決了前朝無法解決的諸多軍事政治難題,帶領大唐走向強盛之路。但玄武門之變,卻是唐太宗李世民人生中少有的汙點。從本質上而言,唐太宗在玄武門之變當中的所作所為就是弒兄奪位,就這一點,唐太宗李世民根本沒有可辯駁的餘地。
  • 玄武門之變:史上最離奇「政變」
    626年7月2日,秦王李世民在長安太極宮玄武門發動政變,襲殺了進宮面聖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並逼迫唐高祖李淵將自己立為儲君,史稱「玄武門之變」。兩個月後,李世民繼承皇位,是為唐太宗。
  • 玄武門之變後,李淵如何保命,李世民如何善後?
    公元626年7月2日清晨,徹夜未眠的李世民帶著幾名死忠之士埋伏在玄武門內的樹林裡,等待著前來覲見李淵的李元吉與李建成。毫不知情的李元吉與李建成向玄武門趕來,他們怎麼也沒有想到這一天會是他們的死期,當他們來到玄武門內中了埋伏,慘遭殺害。
  • 玄武門之變背後真實的歷史
    公元626年7月2日這天,秦王李世民在首都長安城大內皇宮的北宮門——玄武門發動的一次流血政變,李世民殺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史稱「玄武門之變」。事變發生不久後,唐高祖李淵禪位,李世民登基,是為唐太宗。
  • 大唐皇帝李淵,牢牢掌握政權,為何在玄武門之變中沒有人幫他?
    李淵鑑於自己兒子的功勞,封李世民為天策上將。李世民還設立文學館,籠絡四方人才,在當時風頭不亞於李建成。由於李淵一直希望公平對待諸子,所以造成了太子李建成和李世民矛盾不斷激化,並最終引發了玄武門之變。李淵貴為帝王,為何在玄武門之變中沒有人幫他?
  • 玄武門之變的必然性,李建成李元吉何以必走玄武門?
    太祖之功績,起於殺戮。玄武門之變是唐朝政治的一次重要轉折點。經此之變,一個雄才大略的男人登上了皇權的寶座,鞭策天下,展開了長達22年的盛世圖景。玄武門之變於李世民而言是一次生死攸關的冒險,成則繼位為皇,敗則人頭落地。
  • 揭秘玄武門之變:不僅是兄弟間自相殘殺,還是父子間為皇位的拼殺
    根據《資治通鑑》記載,玄武門之變發生時,李建成和李元吉是毫無防備的:「建成、元吉至臨湖殿,覺變,即撥跋馬東歸宮府」,也就是說他們兩人已經進宮了,都到了臨湖殿,才發現不對勁,匆忙轉身,想打馬回府。但李世民恰好出現,阻止兩人離開。於是「元吉張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殺之」——《資治通鑑》。
  • 李淵共有22個兒子,玄武門之變僅有三人參與,其他人都在做什麼?
    談起唐太宗李世民大家並不陌生,他的功績可與秦皇漢武相匹敵,被譽為中國四大千年大帝之一,但他一生中的一個汙點無法清除,那就是他發動玄武門之變,殺了兩個兄弟,可見古代皇位之爭是多麼無情,兄弟之情何嘗不是。玄武門之變時,李世民殺了李建成、李元吉,後世的印象中,玄武門之變似乎只有這三個兄弟參與,但李淵一生共有22個兒子,除了這三個兄弟,誰也不想爭奪王位?另外19個兄弟在玄武門之變中在做什麼?事實上,除了玄武門之變中涉及的三兄弟,李淵其餘的兒子都還很小,長子李建成、第四子李元吉都是被李世民殺死的,其他的都還小。
  • 唐朝玄武門之變,情同手足的兄弟爭權,是陰謀還是無奈之舉?
    在玄武門之變之前,太子和秦王一直在明爭暗鬥,爭奪著權力與地位,野心勃勃。那麼李世民具體做了什麼?怎麼做的?無奈之舉,李世民只能派人去突厥談判,風險巨大。昆明池的陰謀令李世民放棄了心中最後的羈絆 史料記載「太子語齊王曰:汝獲秦王兵力,得數萬之兵,吾與之於昆明池,使之受困,不無不信。」武德九年,突厥又來打擊唐朝,兵力達到幾萬人,烏城陷入困境。
  • 玄武門之變後,看看「太上皇」李淵的下場,就知道李世民有多狠心
    李世民被迫反擊,在玄武門擊殺李建成、李元吉,成功自保。但根據《資治通鑑》記載,玄武門之變發生時,李建成和李元吉是毫無防備的:「建成、元吉至臨湖殿,覺變,即撥跋馬東歸宮府」,也就是說他們兩人已經進宮了,都到了臨湖殿,才發現不對勁,匆忙轉身,想打馬回府。但李世民恰好出現,阻止兩人離開。於是「元吉張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殺之」——《資治通鑑》。
  • 玄武門之變後,唐太宗納了弟媳齊王妃,為何對太子妃不敢下手?
    為了削弱李世民的勢力,李淵還曾讓別人取代他的兵權,可是結果證明,有些仗還只能李世民才能打下來,在李淵看來,自己有個能打仗的兒子也不錯,可是李淵的大兒子太子李建成卻不這麼認為,他看著日益強大的二弟如坐針氈。
  • 真實的玄武門之變
    不要相信史書中李世民密告李淵太子和李元吉淫亂後宮,李淵召三人和群臣對質的鬼話,淫亂後宮這種丟臉的事情怎麼可能再帶上群臣一起對質,一定是私下了解情況秘密處理的做法)然後密告給李淵,李淵才決定要在六月四日朝堂之上對質的事情。但很明顯這次對質是不利於李世民而不是太子的,否則以李建成行事之小心,必定會加強戒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