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欲安邦定國者,必悉唐宗兵法。一代天驕「戰爭狂人」成吉思汗,都對唐代宗李世民之軍事能力十推崇,若是二人能夠面談,恐怕成吉思汗還會對李世民,恭恭敬敬地叫上一聲「大哥」。古往今來對唐太宗的歌頌史料不勝枚舉,但世人對於李世民的印象,似乎都繞不開「玄武門之變」,誠然這是李世民一生中抹不去的「汙點」。而在此宮廷變亂事件中,有許多史料未記錄,使得後人難以理解的謎團。例如秦王李世民深居帝都,在他準備發動變亂前期,李淵並未事先察覺到風聲,而且自始至終李淵在這場巨變中的「存在感」十分的低,他為什麼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兒子們自相殘殺,而沒有命令禁軍幹預?縱使李世民在軍中威望極高,那也不能夠控制所有軍隊,那麼天下兵馬在這場事件中,又扮演著何種角色?
大唐激變玄武門事件
自從唐高祖李淵起兵建立大唐之後,戰功赫赫的秦王李世民,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一派之間的矛盾越發激烈,最後甚至走向了兄弟殘殺的局面。公元626年7月1日「太白金星」再次出現在正南方位,密謀已久的李世民與其部下,將此看作是他們擁有大唐天下的吉兆。次日李世民帶領秦王府中的文臣武官入宮,在玄武門布下伏兵,李建成與李元吉二人不知底細,最終被李世民成功擊殺。隨後李世民控制宮中局勢,三日後高祖李淵封李世民為皇太子,又九日後李淵禪位於李世民,後者繼位為唐朝第二位皇帝,開啟了他身為唐太宗波瀾壯闊的一生。
縱觀「玄武門之變」全過程,李世民籌備已久,其部下完美執行各個環節,最後成功除掉了太子與齊王繼位為帝。但此事件畢竟是不光彩的兄弟相殘之事,所以唐代關於此事的史料,隱去了一部分細節,例如在李世民策劃實施這場驚天巨變之際,李淵並沒有察覺到李世民的「瘋狂」,直到李建成與李元吉命喪玄武門之時,李淵還在宮內海池上划船作樂。身為大唐皇帝的李淵,為何能讓李世民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興風作浪,縱是李世民在軍中有一定的威望與影響力,但天下之主還是他李淵,再不濟也可以令禁軍阻止這場慘劇,然而事實卻是李世民成功達到目的,唐高祖李淵為何如此「弱雞」?讓我們從唐代的軍制中尋找答案。
現代關於「玄武門之變」的研究分析,多是採用前人史料為依準,偏側重於事件過程,想必大家對此早已乏味,故本篇章不做此方面的贅述,而是結合唐初兵制,為大家從另外一個全新的角度,解析「玄武門之變」。在古代宮廷動變事件中,若想成功都必須要控制住禁軍,而後安撫全國軍隊,才可達到為帝的目的,李世民策劃的「玄武門之變」也不例外。首先唐代的軍隊結構,可分為三類來講,即禁軍、常備軍與地方軍隊。禁軍又包括十二衛四府,常備軍隊由關中十二軍組成,地方軍隊則包括忠於大唐的軍閥,與地方府兵。李世民統治時期與隋朝的軍隊結構,與唐高祖李淵武德時期有很大差別,武德時期唐軍首創,統一天下的戰爭再到連年與突厥的爭鬥,使得那時的唐軍與後期李世民時期,有兩個非常顯著的區別。一是關中十二軍有較大的獨立性,不受禁軍十二衛將軍的管轄,第二是關中十二軍是也是常設軍隊,與隋文帝改革之前的府兵有所類似。
此外禁軍是古代直接隸屬於皇帝的軍隊,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護衛皇帝與帝都。而在武德時期,唐朝禁軍只有南御十二衛與四府,並沒有後來直接受皇帝本人調遣的北御禁軍。《新唐書》記載李淵起兵太原,平定天之後,遣散了大批老兵,只留下三萬宿衛號「元從禁軍」,這就是唐初十二衛的基本成員。至於關中之外的地方軍隊,成員比較雜亂,有各地方督撫的內府兵,還有隋朝末期歸順唐軍的勢力,在武德時期統一納入府兵制中管理,但其還保留著一定的獨立性。了解了唐代軍制結構,這有助於我們分析李世民成功上位的原因。
再來看一下禁軍與關中軍的職責。禁軍十二衛分為掌管宿衛、總轄三衛的左右衛,把守四方皇城門宮府、與左右衛密切配合的左右驍衛,主守東面城門的左右威衛,主守西面城門的左右領衛,掌管外軍宿衛的左右武衛,負責晝夜巡查與掌車駕出的左右候衛,與掌管禁門籍之法、宮殿侍衛儀仗隊的左右監門衛與千牛衛。《新唐書》記載武德時期分關中為十二道,有護衛長安的長安道與萬年道,承擔關東、隴右防務與防止突厥人南下的其它道軍,這些可謂是唐朝軍隊的中堅力量。
宮中禁軍的忠誠度與秦王府兵力
據史料記載武德時期,在禁軍十二衛之中,除了左衛大將軍李元吉,與右衛大將軍張謹之外,其餘大部分將領都是隸屬或者傾向於秦王李世民。在此時的帝都防衛軍之中,李世民可謂是一呼百應,可以做他任何想做的事。除了禁軍之外,秦王府中的力量更是不可小覷。而唐代史料中,並未確切記載秦王府中的兵力。在武德時期諸位宰相均已入宮,宮中各守衛制度也是愈發完善,李世民要想在玄武門擊殺太子與齊王,除了有禁軍策應之外,自身的兵力也同樣不可能少。據劉蓬春教授所著《「玄武門之變」伏兵考辯》一文稱,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當日,李淵手中的禁衛至少有三百人,那麼秦王府中入宮的兵力,也應該不少於300。同時任禁軍左衛大將軍的李元吉,在武德殿後院也會駐紮有齊王府的常備侍衛,李世民要想在玄武門擊殺李元吉,自身秦王府的兵力定然不會少。
「玄武門之變」當日,有數百人披甲執戈全副武裝的秦王府兵入宮,這除了要玄武門監門衛放行之外,還要先行通過在玄武門外值守的左右驍衛轄區。不過這並難不倒李世民,忠於自己的禁軍將領會暗中助力,而不好糊弄之處,也可矯詔對付之。等到秦王府中的兵力入宮之後,這些放行的禁軍已經和李世民綁在了一根繩上,若是李世民臨時「拉了稀」,這些禁軍也同樣性命不保,因此他們察覺到李世民的計劃,不管願不願意,到了那時都要鐵了心支持李世民了。在中國古代王朝,以武力開國初期,就面臨軍隊忠誠度不足的情況,是十分少見的事。
南御十二衛的態度
唐朝初期南御十二衛分布在皇城之中,位置接近太極宮,能對皇宮突發事件形成及時支援。例如節愍太子李重俊在707年發動變亂時,南御十二衛分守宮門,成功阻擋住了李重俊統御的左右羽林軍。而在「玄武門之變」時,南御十二衛為何不站出來與李世民「對線」呢?原因主要因為兩點。其一南御十二衛中有很多人倒戈加入,在當日攻進東宮與齊王府策應李世民。《舊唐書》記載武德九年,左驍衛大將軍長孫順德與秦叔寶一同,討伐建成餘孽。這說明了在「玄武門之變」後,長孫順德趕到現場,但卻不是阻止李世民,而是與秦叔寶合兵,共同「痛打落水狗」對付東宮與齊王府兵。其二剩餘南御禁軍原地觀望。《舊唐書》記載當時守備屯衛驃騎將軍敬君弘,欲率兵出擊而被部下阻止,說現在形勢未明當觀其變,敬君弘怒道等待兵力集結,「黃花菜都要涼了」。從此處能看出當時大部分南御禁軍,都持觀望態度,並未集結與李世民對抗。
長安城與其它軍隊的反應
在武德時期,帝都長安城除了有朝廷直接控制的禁軍、東宮、齊王、秦王府兵之外,還有雍州地方警衛的力量,和長安道、萬年道中的旗軍、鼓旗軍。自李淵為帝以來,擔任雍州牧的人不是別人,正是李世民,所以在其起兵之時,雍州軍不主動攻城,就已經是很給李淵面子了。至於駐紮長安、萬年二道的兵力,將領竇誕、楊恭仁見南御禁軍都在旁「吃瓜」,他們自然不會上去湊熱鬧。另外長安道與萬年道的兵力,需要朝廷親自調遣,李世民快進快打,很快就控制了局勢,李淵也及時與李世民相互妥協,所以竇誕、楊恭仁也不敢在未得到命令的情況下,貿然指揮軍隊入城。
長安外圍的軍隊動向
縱使李世民控制了帝都局勢,長安附近的軍事力量也不插手,那麼剩餘的關中軍隊若是團結在一起,起兵勤王或者擁兵自重待時而發,這也夠李世民「喝一壺」的,但是他們卻沒有這麼幹。在距離宮城更近的長安道與萬年道兵馬按兵不動之時,消息已經傳到其餘關中軍隊之中,在「玄武門之變」結束後,原本與李世民交好的將領迅速站隊,抱上了李世民的「大腿」,中立勢力見大勢所趨,也歸附了李世民。而其中親太子與齊王的軍隊,如天紀將軍張謹、右武衛大將軍羅藝等部,在武德九年突厥人來犯烏城之時,太子建成推薦齊王李元吉,代替李世民北上抗擊,他們就被布在了涇州附近。在李世民發難之時不能及時回援救,導致東宮與齊王府先後被秦王府兵攻破,茲後李世民掌權,張謹羅藝二人也失去了對抗李世民的實力。
尾聲
李世民能在短時間內,快速控制住了全局,拋開他與秦王府中的部下,優秀的部署指揮能力之外,離不開與唐初軍制相關缺陷的影響。拱衛帝都的南御十二衛缺乏忠誠度,秦王竟然可帶著數百武裝力量進入宮城,事後左右驍衛、屯衛也紛紛倒戈,剩餘的部隊也是持觀望態度,要知道這時李淵還是明面上的皇帝,這些禁軍竟然如此見風使舵,在以武力開國的唐初,其忠誠度也未免太讓人失望。這背後還暴露出了當時一個大隱患,太子與親王府兵的問題。由於在李家一統天下的過程中,為了建立快速響應的軍隊體制,太子與親王的私兵步步發展壯大,而李淵為帝之後,也未及時收編這些私兵為國有。這一大隱患就是沒有「玄武門之變」,李元吉若是聯合李世民,也完全有實力威脅太子與皇帝了。因此在這場變亂之中,唐朝軍制中的諸多缺陷,都被李世民利用,加上其麾下謀士與武將的完美策劃執行,李世民坐上皇位,也是眾望所歸了。
【參考資料:《新唐書》,《舊唐書》,《唐前期中央軍事管理體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