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升級禁軍部隊:圍繞玄武門展開,以防止另一個「李世民」

2021-02-13 划過歷史長河
前引:

每個皇帝都要面對兩個敵人,一個是其它的敵對政權,一個是想當皇帝的其他人。

李淵從太原起兵,趁亂取了關中,替表兄楊廣當了皇帝。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替李建成當上太子,後來也成了皇帝。

李淵和李世民,都是「奪」來的皇位。所以,他們也更清楚皇權的脆弱,因此,維護皇權成為他們父子相當重視的課題。

李淵把太原的3萬親兵安置到長安,以防止有另一個「李淵」趁虛而入,於是就有了「元從禁軍」。

李世民大規模升級皇宮守衛力量,以防止再發生「玄武門之變」,於是北衙禁軍開始崛起,成為初唐最精銳的部隊。

北衙禁軍的逐漸崛起,對大唐的國運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後來很多歷史事件的發生,都離不開這一支部隊的參與。

中華世紀壇李世民浮雕

一、李淵最信任的軍隊:「元從禁軍」

李淵太原起兵進入長安,經歷了一系列徵戰平定天下。

新建的唐朝,開始構建一支高效的禁軍部隊,以便李唐勢力更好地立足長安及控制周邊。

01.三萬親兵留長安

唐朝政權穩定以後,太原起家的義兵便無仗可打,於是,合理安置和利用這些有功人員,就成了一個重要任務。

經歷過戰爭後,總有一部分士兵願意過安定生活。把不願意繼續當兵的士兵遣散回鄉,是其中的一種方法。

但依然有3萬多老兵願意留下來,李淵把他們留在長安,就成為了唐朝最早的禁衛部隊,李淵給他們起了一個稱號:「元從禁軍」。

事實上,作為太原起家的舊部,他們和李淵父子有著更緊密的聯繫,所以,「元從禁軍」也獲得了優厚的待遇。

《新唐書》記載,唐高祖「以渭北白渠旁民棄腴田分給之」。

換句話說,這些人在首都有了房,有了地,有了戶口,還有了編制。

《長安十二時辰》裡一心想進右驍衛的軍人:崔器

02.父子兵屯兵北門

更重要的是,元從禁軍的編制是可以世襲的。

這意味著,每位戰士年老以後,他們的兄弟或者兒子都可以接班,所以他們又叫「父子軍」。換句話說,只要唐朝在,這些人世世代代都擁有編制!

但作為最受李淵信任的武裝力量,元從禁軍從李淵那裡獲得的利益越大,也就意味著,他們承擔更大的責任也就越大。

事實上,這些軍人被編為十二府,由皇帝最為信任的舊部將領掌管,開始負責保護長安一帶的安全,並且輪值皇宮,負責守衛。

人不如新,衣不如故。李淵讓最受他信任的部隊,負責守衛最核心的地區,並隨時應對長安內外的變化,「元從禁軍」從一開始成為唐朝地位最顯赫的武裝力量!

雖然有了禁軍體系,但唐高祖武德時期,負責皇宮守衛的部隊,依舊只是長安十二衛的一部分,並沒有從長安守軍中獨立出來。

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雕像

二、「玄武門之變」後,禁軍力量的變化

李淵建立的禁軍體系卓有成效,但依舊沒有防住來自家庭內部的政爭。

玄武門之變,是來自李唐內部的一次鬥爭。隨著李世民的最終勝出,加強宮城和宮門的守衛力量成為了重要內容。

01.玄武門之變,禁軍力量的爭奪

在唐初的長安,大明宮沒有建立,太極宮是皇宮所在,端坐在全城正北,有著君臨天下的氣象。

而玄武門,正是進入太極宮的北門,同時也是整個長安的北大門,戰略意義至關重要。因此,也是禁軍宿衛的重地。

李淵在武德時期,就已經在玄武門建立屯營,《舊唐書》記載敬君弘:

武德中為驃騎將軍,掌屯營兵於玄武門。

但不幸的是,和李淵關係深厚的元從禁軍,同樣也是李世民的老夥計。

在統一全國的戰爭中,李世民經常是前方的統帥,因此,他在唐朝的軍隊中有著很強的影響力,以及很廣泛的人脈。

事實上,當太子李建成依舊相信北門禁軍時,事實上,玄武門的力量已經倒向了李世民。

02.玄武門事變的教訓:北門控制的加強

玄武門之變中,輪值北門的將領常何,以及掌管玄武門屯營的敬君弘、呂世衡,都被秦王李世民籠絡。這是李世民成功伏殺李建成、李元吉的關鍵一步。

玄武門之變的發生說明,唐朝最早的禁軍力量,並沒有被皇帝李淵完全掌控。

因此,李世民在登基以後,立即加強了對北門守備力量的調整,而最初的調整,首先是人事變更。

秦王時期的舊人,以及玄武門之變中立功人員,首先被安排成為守衛北門的將領。常何擔任北門長上,周孝範、程知節先後掌管北門屯營。

但正如學者趙雨樂所說,此時的皇宮禁軍,依舊沒有發展為獨立的隊伍。程知節、周孝範等人,只是被授予長安十二衛將軍的職務名稱,同時領兵玄武門。

但在這一時期,北門屯營開始成為常規制度,皇帝也增強了對宮城防禦力量的掌控。

宮城防衛,歷來是最重要的環節之一

三、百騎、飛騎、北衙七營:大唐最精銳之師

李世民增強了對禁軍力量的控制,但宮城守備部隊依舊存在一個問題:定點守備強,但機動作戰能力有限。

01.百騎兵成立:

貞觀元年,李世民開始設置「百騎」,《新唐書》中記載:

及貞觀初,太宗擇善射者百人,為二番於北門長上,曰百騎,以從田獵。

作為皇帝的貼身親兵,百騎兵的選拔極為嚴苛。

在出身上,這些人大部分都來自於李唐賴以立國的元從禁軍子弟。同時,入選人員的戰鬥能力也都冠絕全軍。

《唐會要》記載,貞觀十二年,唐太宗為了補充百騎兵力,從「飛騎」中選拔「矯健擅騎射者」加入百騎。

而飛騎,事實上已經是大唐的精銳部隊,百騎精銳更在飛騎之上,可見百騎在軍中的地位之高。

《唐會要》記載過李世民出行時,當年百騎的盛況:

上遊幸,則衣五色袍,乘六閒馬,賜猛獸衣韉以從之。

由於特殊的地位,百騎兵著虎紋衣,跨豹紋鞍,軍容整肅!

02.飛騎:長安北軍主流部隊

李世民在貞觀十二年設立玄武門左右屯營,稱為「飛騎」。其中,左廂飛騎歸於左屯營,右廂飛騎歸右屯營,按時輪值皇宮守衛任務。

《新唐書》中,記載l額飛騎兵嚴苛的選拔標準:

取戶二等以上、長六尺闊壯者,試弓馬四次上、翹關舉五、負米五斛行三十步者。

一要出身正統,而要武功高強,三要壯。李世民身經百戰,選擇士兵很有心得。

飛騎以長安十二衛的將軍統領,飛騎中的精兵,有機會進入更為精銳的百騎部隊。

可以看出,貞觀中,相對固定的玄武門飛騎部隊,配合機動靈活的百騎精銳,李世民已經構建了一個強大的皇宮禁衛體系。

而這個體系,基本圍繞玄武門這個戰略點展開。

換句話說,靠玄武門起家的李世民,建立了強大的玄武門守備部隊,以防止另一個「李世民」。

李世民昭陵騎兵俑

03.「北衙」開始崛起

除了建立精銳騎射部隊「百騎」和「飛騎」,貞觀初期,李世民還選「材力驍壯」的士兵,成立了「北衙七營」,每月一營輪值皇宮。

北衙七營的設立,讓皇宮守衛人員更加固定可靠,也更加便於管理。

可以說,在貞觀中期,以北衙七營、飛騎、百騎為骨幹的皇城禁衛部隊正是崛起,開始逐漸脫離「十二衛府」而存在。

其中,飛騎主要用來控制皇城北門,玄武門的防禦力量因此大幅度提升;北衙七營,則負責整個皇宮的安全;而百騎作為最精銳的禁軍,貼身護衛皇帝,並機動響應各處。

史料中,貞觀中期,「北衙」二字開始出現,顯示了禁軍部隊地位和部隊實力的整體提升。

唐長安城沙盤

四、李世民的長安夢:繞不開的玄武門!

從李淵建立唐朝開始,他最信任的太原舊部被改編為「元從禁軍」,成為了太極宮的守衛部隊。

但「元從禁軍」只是整個長安地區十二衛府的一部分,並沒有脫離「南衙」體系。

玄武門之變中,北門禁衛部隊參與事變,讓李世民成功伏殺李建成、李元吉。但事變的成功,也意味著皇帝李淵,並沒有完全掌控禁軍力量。

有了親身體驗,李世民更加重視宮城的守備,在登基之後,他首先加強玄武門的防衛。

李世民任用他最信任的人員宿守北門,常何、周孝範、程知節等以十二衛將軍身份領兵玄武門。

貞觀初年,大唐最精銳的「百騎」建立,成為皇帝貼身親兵,讓禁衛軍擁有了機動作戰的能力。

隨著北衙七營的建立,禁軍獨立性進一步加強,開始逐步脫離長安十二衛而存在。

貞觀十二年,圍繞玄武門布置左右屯營,建立飛騎部隊,是玄武門屯兵力量的一次大幅度提升。

玄武門事變,是李世民永遠繞不開的圈,而圍繞玄武門展開的禁軍布防,則是李世民的「長安」夢。

參考資料:劉昫等《舊唐書》、歐陽修等《新唐書》、王溥《唐會要》、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趙雨樂《唐前期北衙的騎射部隊:北門長上到北門四軍的幾點考察》、張國剛《唐代近衛軍考略》

相關焦點

  • 「玄武門之變」,李淵只能無奈妥協,禁軍與其餘兵馬為何不阻止
    在古代宮廷動變事件中,若想成功都必須要控制住禁軍,而後安撫全國軍隊,才可達到為帝的目的,李世民策劃的「玄武門之變」也不例外。首先唐代的軍隊結構,可分為三類來講,即禁軍、常備軍與地方軍隊。禁軍又包括十二衛四府,常備軍隊由關中十二軍組成,地方軍隊則包括忠於大唐的軍閥,與地方府兵。
  • 「玄武門之變」完全是李世民的責任嗎?皇帝李淵又有哪些過失呢?
    身為皇子的李世民,通過發動「玄武門」軍事政變,斬殺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並命令手下大將尉遲敬德帶領秦王府的人馬,衝進皇宮,解除了皇帝身邊的禁軍,將皇帝李淵劫持,將皇帝李淵趕下皇位,淪為有名無權的「太上皇」。從表面上來看,是李世民不守人臣之道,犯上作亂。
  • 玄武門之變,李淵的禁軍哪裡去了?消滅太子就奪權了嗎?
    元從禁軍是李淵控制長安城的重中之重,李淵為了安撫他們的軍心,將渭水北岸最肥沃的土地賞賜給了他們,因此元從禁軍也稱北門屯營兵。 李建成有長林軍2000人,另有300名驍勇騎兵,李世民有800府兵。李元吉有700府兵。 實力的差距過於明顯,李世民知道在長安城內無法有大的發展,於是向李淵請命鎮守洛陽,目的在於結交關東豪傑,以備將來反攻關中。
  • 甘肅發現一碑文,揭開玄武門之變的真相,學者:李世民心機太重
    公元626年7月2日,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唐高祖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門發動兵變,並親手射死了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接著讓父親李淵「禪位」於他,就此,李世民登上帝位,
  • 李世民的大將,官位比秦瓊還高,非要送人頭,結果死於玄武門之變
    李世民出面力保,才讓尉遲敬德免於一死。玄武門之變前夕,尉遲敬德只是八品小官,比敬君弘小了很多。玄武門之變前夕,敬君弘是雲麾將軍,負責宮中警衛工作。敬君弘在大唐開國戰爭中,與李世民結成了深厚的友誼。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時候,敬君弘支持李世民。敬君弘不但沒有抵抗李世民,反而把李世民的部隊放進玄武門。
  • 玄武門事變為何能成功?李世民:膽大心細下手快,斬草除根別猶豫
    結合事前秦王及東宮、齊府的兵力及位置來看,玄武門之變能否成功的關鍵,還是看大量禁苑內屯營部隊的態度——北門屯營如若全面倒向秦王,則東宮和齊府無論如何翻不了天;反之,則秦王必敗。第八,北門屯營的態度。武德九年十月李世民的賞賜功臣食實封的主要是四類人,其一是跟隨自己參加或者謀劃玄武門之變的所謂秦府「從龍功臣」,其二是掌握宮城命脈的禁軍將領,其三是倒向原太子齊王的實力派重臣,其四則是態度不確定不可控的朝廷和各地方實力派。然而,我們並不能因此就斷定禁軍將領已經全部倒向秦王並有預謀參與了宣武門之變。
  • 甘肅出土一碑文,揭開李世民真面目:玄武門之變其實蓄謀已久
    李世民政績優異,開創「貞觀之治」就能夠抹去汙點,讓史書評說都向著他這一邊嗎?窮兇極惡、愚鈍無為的李建成能夠為李淵所選中的皇權繼承者嗎?答案很簡單,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李世民繼位後曾經修改了史書實錄,這也是史學界一直存在的一個爭議。
  • 玄武門之變,李元吉三箭沒能射死李世民,被李世民一箭封喉?
    在玄武門的變化中,李元吉看到了李世民。那時候就知道情況並不美妙。馬上對李世民射了三個箭。結果被李世民反擊一箭斃命,每次我們看到這一段的時候,相信大家都會有很多疑問。為什麼李建成想殺李世民,最後卻是李元吉動手呢?為何武功高強的李元吉三箭殺不了李世民,卻被李世民一箭擊敗呢?
  •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真實過程,看這裡
    626年六月三日,李世民跟黃帝爸爸打小報告:大哥李建成,四弟李元吉把爸爸妃子睡了,而且睡了不少人。外面傳的紛紛揚揚了,爸爸你跟天下戴綠帽子的男人一樣,是最後一個知道的。李淵對李世民說,明天,朕與幾個心腹大臣,把你大哥與四弟一起叫過來,你也來朕辦公室,大家一起來一場綠帽子辯論大會。六月四日,一大早。李世民與十個鐵粉,包括大舅哥長孫無忌,尉遲恭,程咬金等,埋伏在了皇宮北門—玄武門。李世民此前已經買通了玄武門軍事主管常何。
  • 唐太宗李世民兄弟喋血—宮城北門玄武門
    兩人並排騎著馬,進入了玄武門。當他們來到位於玄武門內側的臨湖殿時,發覺這裡的氣氛有些異常,立即掉轉馬頭,準備返回。就在這時,只聽見李世民大呼一聲,埋伏在玄武門周圍的士兵一起殺出。李元吉一看情況不妙,回身彎弓欲射,但因驚慌失措,一連三次都沒有拉開弓。李世民則對準太子李建成,一箭將他射死馬下。
  • 李世民帶領十人發動了玄武門政變,這十人最終結局又是如何呢?
    玄武門政變之後李世民順利繼位為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篡改歷史掩蓋弒兄殺弟逼父屠侄的真相,他立刻命令長孫無忌為國使館總纂官監修國史,就是因為長孫無忌是當時他最為信得過的人,兩個人可謂是一個利益共同體,是一榮則榮,一損俱損關係,所以李世民就讓長孫無忌去善後玄武門之變的歷史記載。
  • 唐朝名將常何墓碑出土,揭開李世民真實面目,玄武門之變確有隱情
    在出土的常何墓志銘中,就有記載"賜金刀子一枚,黃金三十挺",給禁軍的有"仍以數十金刀子委公錫驍勇之夫"。而這些均發生在玄武門事變前不久。禁軍中,每個人都有賞賜。而作為墓主人的常何,是從李密的瓦當軍中,歸屬李建成部的軍中將領。
  • 玄武門之變後,李淵如何保命,李世民如何善後?
    公元626年7月2日清晨,徹夜未眠的李世民帶著幾名死忠之士埋伏在玄武門內的樹林裡,等待著前來覲見李淵的李元吉與李建成。毫不知情的李元吉與李建成向玄武門趕來,他們怎麼也沒有想到這一天會是他們的死期,當他們來到玄武門內中了埋伏,慘遭殺害。
  • 李世民登基後,令人直書「玄武門之變」,話中卻另有玄妙,你細品
    說唐王李世民,言必提及玄武門之變,這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很多人說歷史是勝利者書寫,歷史一直告訴我們,是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一直排擠李世民,李世民及其手下的功臣集團,為求自保,忍無可忍。才在玄武門發動了政變。然而這樣的歷史其實是有失偏頗的。
  • 李世民在玄武門,只是殺了自己的兄弟麼?
    建成與元吉跟李世民鬥,已非一日,朝廷內部紛紛站邊,已到你死我活的境地。武德七年,李淵跟李世民說過一個建議:在長安這麼兄弟鬥下去,遲早出事;你去洛陽吧,自己建立天子旌旗。——這個提議聽著,就像東西羅馬分裂了似的。——李淵這個提議是真心的嗎?不知道。但一般天子話說到這份上,「要不要我讓你去東邊當皇帝啊?」
  • 李世民玄武門兵變,皇帝李淵不管嗎?
    圖-唐朝長安城布局示意圖,李世民兵變發生在玄武門李世民不服氣,在外他有打江山拓疆土的能力,於內他有治國理政的才華,憑什麼要讓「守城門」的大哥坐江山?雖然發動兵變看起來很衝動,但這個衝動一直縈繞在他心頭,只差找個時間去搏命一擊。
  • 揭秘玄武門:李世民瞞天過海襲殺李建成,摧毀李淵強大衛隊的真相
    武德四年,常何隨李世民攻打王世充,被安排為「左右驍騎」。但這並非一個官職,而是在戰場中緊隨李世民衝鋒的精銳騎士。儘管他這時地位不高,但與炙手可熱的秦王李世民卻關係親密。其墓志銘中有處細節尤其值得關注:其文道:「承解衣之厚遇,申繞帳之深誠」。
  •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殺李建成一家,為何下葬當天哭了?
    為此,李世民召集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尉遲敬德等親信商議對策,準備剷除東宮與齊王府勢力,逼迫李淵退位。大將李靖、李績、秦叔寶等則持中立態度,不說支持,也沒明確反對。理論上講,李世民在長安鬥不過李建成,但也有自己優勢,就是具有魄力,敢於孤注一擲。所以,李世民預先在玄武門埋伏將士,李建成、李元吉上朝時,直接將其射殺,搞「斬首行動」。李建成、李元吉呢?
  • 玄武門之變的必然性,李建成李元吉何以必走玄武門?
    玄武門之變是唐朝政治的一次重要轉折點。經此之變,一個雄才大略的男人登上了皇權的寶座,鞭策天下,展開了長達22年的盛世圖景。玄武門之變於李世民而言是一次生死攸關的冒險,成則繼位為皇,敗則人頭落地。他在玄武門設伏,然而他何以確定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必經玄武門?
  • 揭秘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射殺李建成,原來都是被逼的
    根據正史記載,著名的玄武門之變,是唐高祖武德9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由唐高祖李淵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在首都長安(今陝西西安市)太極宮的北宮門——玄武門附近發動的一次流血政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