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登基後,令人直書「玄武門之變」,話中卻另有玄妙,你細品

2020-12-26 歷史魏來

說唐王李世民,言必提及玄武門之變,這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很多人說歷史是勝利者書寫,歷史一直告訴我們,是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一直排擠李世民,李世民及其手下的功臣集團,為求自保,忍無可忍。才在玄武門發動了政變。然而這樣的歷史其實是有失偏頗的。

司馬光在編寫《資治通鑑》時就認為,關於玄武門之變的史料有可疑性。因為李建成本身是太子,是皇位的法定繼承人,如果沒有什麼意外,距離登上皇位只是時間問題,大可不必在這個時候做出動作授人以把柄。司馬光沒有明說,但是我們已經可以猜測他內心的想法:很有可能李世民是為了單純奪取皇位才動手的。

李世民登基後,是為唐太宗,他自己對玄武門之變這件事,有過什麼評價或者說法呢?直接的說法沒有,但是間接的說法確是有的。

根據史料記載,唐太宗李世民在執政期間,曾經多次要求查看史官記錄的當朝歷史。房玄齡等人也是動了腦筋,將史官記錄的當朝歷史做了刪減之後才呈給李世民。至於刪減掉的是什麼,很多史學家都猜測,很大可能是關於玄武門之變的歷史,以及隨後短短時間內李淵退位、李世民登基的歷史。

當然刪減和潤筆不代表抹去,房玄齡等人呈上來的當朝歷史還是有關於玄武門的記錄的。但是,這些刪減過和潤筆過的記錄與原有事實有多少出入,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唐太宗李世民看了這些可能已經刪減或者潤筆過的關於玄武門之變的記錄,就說:「昔周公誅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鳩叔牙而魯國寧。朕之所為,義同此類,蓋所以安社稷、利萬民耳。史官執筆、何煩有隱?宜即改削浮詞,直書其事。」

表面上來看好像是李世民要求史官直書玄武門之變,不必隱晦。但是我們聯繫一下他說這句話的前半段,仔細一品。就不是那麼那個意思了。

本文是歷史魏來獨家原創,抄襲必究!

這正是李世民的語言藝術,房玄齡等人的本意是將史書中李建成、李元吉非正常死亡這一段刪減或掩飾,並沒有醜化李建成和李元吉。但是李世民不同意,李世民的意思是不要刪減也不要掩飾,但要把二人描述的如周之管、蔡,魯之叔牙,對國家來言都是圖謀不軌的壞人。

言下之意就是:李建成,李元吉都是圖謀不軌、十惡不赦的壞人,我不得已才為了國家社稷、黎民百姓而效仿古之聖賢,大義滅親,這是我李世民的功績,而不是汙點。

這樣的話說出來,李世民讓史官「直書」,史官恐怕有一百個腦袋也不敢直寫。真按照真相寫出來了,一百個腦袋也不夠砍。

相關焦點

  • 李世民升級禁軍部隊:圍繞玄武門展開,以防止另一個「李世民」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替李建成當上太子,後來也成了皇帝。李淵和李世民,都是「奪」來的皇位。所以,他們也更清楚皇權的脆弱,因此,維護皇權成為他們父子相當重視的課題。李淵把太原的3萬親兵安置到長安,以防止有另一個「李淵」趁虛而入,於是就有了「元從禁軍」。李世民大規模升級皇宮守衛力量,以防止再發生「玄武門之變」,於是北衙禁軍開始崛起,成為初唐最精銳的部隊。
  • 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最重要的三個人,其中兩位成了後世門神
    李世民是唐朝歷史上最偉大的帝王,天下在他的治理下,得以國富民強,最終開創了貞觀之治。不過李世民的皇帝位卻並不是傳承下來的,而是搶奪而來。公元618年,唐國公李淵在長安稱帝,帝號唐高祖。唐朝開國之後,作為唐朝第一功臣的李世民卻開心不起來。
  •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又做了三件不齒之事,直接暴露其本性
    說到唐太宗李世民,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他是我國古代非常有才能的一位皇帝,可謂戎馬一生文武雙全,並且在位期間做了很多實事。只不過這樣一個文韜武略樣樣精通的皇帝,也有不為人知的一面,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做了三件為人不齒之事,直接暴露其身為帝王的本性。
  • 玄武門之變後,李淵如何保命,李世民如何善後?
    公元626年7月2日清晨,徹夜未眠的李世民帶著幾名死忠之士埋伏在玄武門內的樹林裡,等待著前來覲見李淵的李元吉與李建成。毫不知情的李元吉與李建成向玄武門趕來,他們怎麼也沒有想到這一天會是他們的死期,當他們來到玄武門內中了埋伏,慘遭殺害。
  •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的權利到底有多大?
    李淵建立唐朝後,封長子李建成為太子留在長安輔助自己處理朝政,封李世民為秦王在外徵戰。李淵當時的願景可能是好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李世民的戰功越來越大,封賞越來越多,以致於成為太子的眼中釘,肉中刺,兄弟兩人的關係越來越劍拔弩張,最終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成功奪取皇位成為大唐的第二任CEO。
  •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後,為什麼要霸佔李元吉的妻子?原因很簡單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強盛的王朝,它的強盛,當然離不開唐朝各位勵精圖治的君主,而在唐朝所有能幹的君主中,唐太宗李世民又是最優秀的一位。他是唐高祖李淵的次子,從李淵手中接過皇位後,他廣開言路,虛心接受忠臣的建議,選賢舉能,將唐朝治理得井井有條,開創了「貞觀之治」的盛世。
  • 揭秘玄武門之變:為什麼李世民會殺害自己的手足?
    為什麼李世民會殺害自己的手足?說到李世民人們都會想到玄武門之變,玄武門之變也是在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一個爭奪權位的故事。在中國歷史上,其實李世民是一代明君,並且也開創了貞觀盛世,同時他也造福了很多百姓,並且發展了唐朝的文化與經濟。所以在這種值得稱讚的事件下,也掩蓋了玄武門之戰這件事情。
  •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詢問褚遂良能否修改史書,褚遂良:想都別想
    「玄武門之變」,這是李世民一生中最為關鍵的時刻。事變後,李世民走上了大唐帝國的權力巔峰。然而,不可否認的是這個骨肉相殘的悲劇事件,也讓李世民背上了沉重的道德包袱,讓他在無數個日日夜夜輾轉難眠。眾所周知,無論皇帝通過何種方式取得江山,都會對自己的上位過程進行美化,李世民也不能免俗。縱然牢牢掌握著國家輿論宣傳工具,可民間對李世民取得帝位方式依舊指責不斷。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李世民帶著無比糾結的心情,向負責給皇帝編著起居注併兼修國史的褚遂良發出了試探,看看能不能稍微修改國史,尤其是「玄武門之變」這一段。
  • 李世民帶領十人發動玄武門之變,這十人最後都是什麼下場?
    在中國封建王朝中,要說對功臣最好的,唐太宗李世民絕對排的上前三,跟隨他在玄武門之變中出死力的十大功臣,大多得以善終。公元626年7月4日,是唐太宗李世民一生中最玩命死磕的時刻,在這場決定了唐朝乃至中國千年歷史走向的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依靠殺戮和鐵血,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 玄武門之變,李建成掌握了天時地利人和,可成功的為何是李世民
    大家好,我是昊童,一個專注中國古代史的90後小編 經過一千多年的歷史演變,我們大多數人對玄武門之變的印象都是停留在,李世民是正義的,李建成是非正義的,正義打敗非正義是理所當然。
  • 甘肅發現一碑文,揭開玄武門之變的真相,學者:李世民心機太重
    可以說形成了鮮明對比,簡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並且《新唐書》中也不斷進行引導,讓人們覺得李世民之所以發動玄武門之變,那都是因為李建成和李元吉成天想著害他,李世民沒辦法才反擊。
  • 玄武門之變後,看看「太上皇」李淵的下場,就知道李世民有多狠心
    於是李建成聯手李元吉,一起排擠和陷害李世民,還準備暗殺李世民。李世民被迫反擊,在玄武門擊殺李建成、李元吉,成功自保。但根據《資治通鑑》記載,玄武門之變發生時,李建成和李元吉是毫無防備的:「建成、元吉至臨湖殿,覺變,即撥跋馬東歸宮府」,也就是說他們兩人已經進宮了,都到了臨湖殿,才發現不對勁,匆忙轉身,想打馬回府。但李世民恰好出現,阻止兩人離開。
  •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去見父親,李淵:太子和齊王呢?李世民:殺了
    古語有云:「仁人之於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親愛之而已矣。」意思是,想要成為一位仁君,首先對自己的親兄弟就應該做到不怨不怒、相親相愛,這是最基本的。
  •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的目標不是李建成和李元吉,而是父親李淵
    其實李淵本不想讓李世民一家獨大,為此培養過很多家族成員,比如李建成,太原起兵時和李世民平起平坐,分別擔任左右大都督—這也是李建成唯一拿得出手的軍功。進入長安後,李建成成了太子,但沒軍功就沒話語權,在亂世誰理你?又比如李元吉,15歲就留守太原,李淵希望他能成大器,結果劉武周南下時,李元吉扛不住,撒丫子跑回長安。
  •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殺李建成一家,為何下葬當天哭了?
    猶豫不決,矛盾白熱化時,未能狠下心,全部被李世民集團射殺,此為玄武門之變。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讓大將尉遲敬德進宮,逼迫李淵頒布詔書,承認事變合法性,李淵直言:秦王為儲君,正合我意,顯得很無奈。皇帝發布詔書,東宮、齊王府幾千兵馬只能放下武器,李世民集團避免了被團滅之危險。控制局面後,李世民開始屠殺李建成、李元吉兒子。
  • 李世民帶領十人發動玄武門之變,這十人最後下場如何?
    武德三年,李世民率軍攻打劉武周,劉武周兵敗逃跑,但是尉遲敬德卻死死堅守介休縣,李世民派李道宗等人遊說其歸降唐朝,尉遲敬德識時務,從此追隨李世民。 尉遲敬德也是發動玄武門之變的核心人物,他因射殺李元吉有功,被封為吳國公。貞觀17年,尉遲敬德請求告老還鄉,不在過問朝中之事。
  • 唐太宗李世民為何要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兄奪位?
    本期我們就從玄武門之變為題走進李世民。公元626年唐高祖武德九年,當時的太子李建成十分仇恨秦王李世民,原因很簡單,在唐朝統一全國的戰爭中,由於李建成乃是太子不能輕易出動,因此多半都是秦王李世民的功勞。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李世民在戰爭中籠絡了大量人才和人心,天策府就是其中的代表,像長孫無忌、李靖等人都被李世民籠絡在帳下。
  • 玄武門之變背後真實的歷史
    公元626年7月2日這天,秦王李世民在首都長安城大內皇宮的北宮門——玄武門發動的一次流血政變,李世民殺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史稱「玄武門之變」。事變發生不久後,唐高祖李淵禪位,李世民登基,是為唐太宗。
  • 李世民帶領十人發動了玄武門政變,這十人最終結局又是如何呢?
    玄武門政變之後李世民順利繼位為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篡改歷史掩蓋弒兄殺弟逼父屠侄的真相,他立刻命令長孫無忌為國使館總纂官監修國史,就是因為長孫無忌是當時他最為信得過的人,兩個人可謂是一個利益共同體,是一榮則榮,一損俱損關係,所以李世民就讓長孫無忌去善後玄武門之變的歷史記載。
  • 深度揭露玄武門之變真相
    那麼,李世民是怎樣奪得太子之位,併名正言順的成為大唐的第二位皇帝的呢?這就要提到一件對初唐政局影響極大的政治事件——玄武門之變。玄武門之變在正史中有明確記載,《舊唐書·太宗本紀》載:「九年,皇太子建成、齊王元吉謀害太宗。六月四日,太宗率長孫無忌、尉遲敬德、房玄齡、杜如晦、宇文士及髙士廉、侯君集、程知節、秦叔寶、叚志玄、屈突通、張士貴等於玄武門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