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帶領十人發動玄武門之變,這十人最後都是什麼下場?

2020-12-16 小三君的家常

在中國封建王朝中,要說對功臣最好的,唐太宗李世民絕對排的上前三,跟隨他在玄武門之變中出死力的十大功臣,大多得以善終。

公元626年7月4日,是唐太宗李世民一生中最玩命死磕的時刻,在這場決定了唐朝乃至中國千年歷史走向的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依靠殺戮和鐵血,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對於這場權力爭奪戰,後世的評價從未停止過,對李世民的在這場政變中的所作所為,也是看法不一,但不可否認的是,唐太宗李世民自此,開啟了對後世影響巨大的「貞觀之治」,讓大唐威名,萬國朝拜。

而在這場政變中,跟隨李世民的十大「從龍之臣」,他們的結局和下場,也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之一。根據史料記載,參與玄武門之變的十大功臣分別是長孫無忌、尉遲恭、侯君集、張公瑾、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

「月四日,無忌與尉遲敬德、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等人,入玄武門討建成、元吉,平之。」--《舊唐書》

李世民對這十個協助他奪得大位的「從龍之臣」自然是毫不吝嗇,封官嘉爵,大行賞賜,一時間,這幾位風頭無兩。

與其他帝王不同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對於功臣而言,還是相當不錯的,太宗一朝,基本上沒有出現「狡兔死,走狗烹」的事情,這些功臣們在後期的結局,大多數還是以善終為主。

但其中一位,卻在太宗一朝,被抄家斬首,究其原因只能說不作不死。

功臣之首:長孫無忌。長孫無忌是李世民的大舅哥,長孫皇后正是長孫無忌的親妹妹,他不僅和太宗是親戚,更重要的是,他是整個事件的組織者和策劃者。

在玄武門之變發生前,太子李建成向唐高祖李淵進言,將秦王李世民府中的幕僚房玄齡、杜如晦逐出,李世民身邊的幕僚因此僅剩長孫無忌一人。

在這種情況下,長孫無忌依然堅定的支持李世民發動政變,讓原本十分猶豫的李世民有了信心。在政變中,長孫無忌組織策劃以及部署,為李世民能夠成功,奠定了後方穩固的基礎,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來講,玄武門之變的成功,長孫無忌居首功毫不過分。

公元627年,李世民登基稱帝,對功臣進行表彰,長孫無忌為左武侯大將軍、吏部尚書,進封齊國公。並在設立凌煙閣後,將長孫無忌位列二十四功臣首位。

長孫無忌除了在玄武門之變中出謀劃策之外,還在貞觀一朝,多次展露出其非凡的軍事才能。徵討高麗時,長孫無忌親率萬名精兵負責斷後,將高句麗援軍歸路切斷,並迫降敵軍主帥,為大軍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終貞觀一朝,長孫無忌可謂是位極人臣,不僅是國戚,更是李世民最為依仗的謀臣,要文能文,要武能武,深得李世民的信任和重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就是長孫無忌在貞觀一朝地位的真實寫照。

但月盈則虧,物極必反,長孫無忌的位高權重,讓他變得逐漸自私自利,變得睚眥必報,這也為他日後悲慘的結局埋下了伏筆。

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病逝,臨終前,李世民遺命長孫無忌輔佐太子李治,李治繼位後,拜長孫無忌為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同時兼任揚州都督。

李治登基初期,長孫無忌是以元舅的身份輔政,只要是他的進言,李治一概優先採納,對於他這個舅舅,李治是極為信任,甚至有人向李治狀告長孫無忌謀反,李治審問都不用,直接以誣告之罪將其斬首。

兩朝元老,皇親國戚,位高權重,極受信任,這一切,都讓長孫無忌愈發的目中無人,在打擊異己上不遺餘力。永徽四年,唐高宗命長孫無忌主審房遺愛謀反一案,長孫無忌藉此機會,將與他在儲位之爭中有舊怨吳王李恪牽涉進來,誣告其參與了謀反,最終,房遺愛被處斬,吳王李恪也被賜死。

不僅如此,江夏王李道宗、駙馬都尉執失思力因看不慣長孫無忌的所作所為,向來與他不和,同樣也被長孫無忌安了個罪名,流放嶺南。

對於長孫無忌這種打擊異己、公報私仇的行為,唐高宗李治並非不知曉,但牽涉到長孫無忌位高權重,並在很多事上做的極為高明,因此,李治對這個舅舅也無可奈何。

真正讓長孫無忌和唐高宗決裂的,是源於高宗李治改立皇后一事。永徽五年,李治想廢黜王皇后,改立武昭儀,也就是武則天為皇后,但武則天的身份讓這件事比較難辦。畢竟他曾經是李治他爹李世民的妃子,立她為皇后,大臣們肯定是反對的。

為了達到目的,李治就把目光投向了百官之首,他的舅舅長孫無忌身上,只要他同意,下面的大臣也就不能說什麼了。

於是,李治與武則天,帶著禮物親自到長孫無忌的府上登門造訪,期間將這個意思說了後,長孫無忌卻「顧左右而言他」,李治最終怏怏而歸,也因此,武則天對長孫無忌懷恨在心。

不久後,李治不顧反對,強行將武則天立為皇后,同時,藉助這個機會,武則天的寵臣許敬宗彈劾長孫無忌意圖謀反,在李治的授意和武則天的運作下,長孫無忌最終被定罪,流放嶺南,最終被逼自縊而亡,其子孫親屬也被流放嶺南為奴。

長孫無忌在貞觀一朝,可謂是位極人臣,但長期的位高權重後,讓他滋生出目無一切的狂妄自大,尤其在打擊異己上,是長孫無忌一生的汙點,本該能成為兩朝元老的他,卻最終落了個被逼自縊、子孫流放的結局,實在是令人嘆息。

功臣第二:尉遲恭。尉遲恭是一員猛將,在玄武門之變中,李元吉就是被尉遲恭殺死的,並且,逼迫李淵退位,正是尉遲恭拎著李建成的人頭進行的。

尉遲恭本名尉遲融,在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歸順李唐,賜名尉遲敬德,在李世民還是秦王的時候,就跟隨他四處徵討,包括平定王世充、竇建德等戰役中,尉遲恭勇冠三軍,立下了不少功勳。

而對於李世民的知遇之恩,尉遲恭也是誓死效忠,武德九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尉遲恭在混亂之中,截殺了準備逃跑的李元吉,並提著李建成、李元吉的首級,前去「保護」唐高祖李淵,並迫使李淵寫下了立李世民為太子的詔書。

李世民登基後,將尉遲恭和長孫無忌列為首功,授予尉遲敬德右武侯大將軍頭銜,賜予吳國公爵位。還將李元吉的齊王府賞賜給了他,可以說,除長孫無忌外,李元吉是功勞最大的人。

尉遲恭有個缺點,就是性格魯莽,並且看到不如意的事情,必須要說出來,曾經他看到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等人的過失,就會不講情面直言指責,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這種魯莽的性格,差一點要了尉遲恭的命。貞觀六年,李世民設宴款待大臣,其中就有尉遲恭,尉遲恭在入座後,發現他的座位比較靠後,大為不滿,坐在他身後的任城王李道宗勸解他,反而被尉遲恭一拳打在眼睛上,差點將眼睛打瞎。

唐太宗李世民當即發火,對尉遲恭十分不滿意,並指責他「負功自傲」,要求他嚴格約束自己。一番話讓尉遲恭收斂很多,從此再也不敢狂妄,但仍舊讓李世民對他產生了一定程度的不信任。貞觀十三年,李世民召見尉遲恭,詢問有人狀告他謀反一事,尉遲恭憤慨的脫掉上衣,將滿是傷痕的上身露給李世民看,言語間極為悲傷,李世民因此大為感動,不再懷疑尉遲恭有反意。

貞觀十七年,李世民設凌煙閣,尉遲恭位列第七位,與長孫無忌等人的畫像,一同被懸掛在凌煙閣中。尉遲恭老年時期,十分迷戀金石之術,曾為此長期居家不出,不與外人來往。顯德三年(公元658),尉遲恭病逝在家中,享年七十四歲,算是善終而老。尉遲恭是李世民麾下一員不得多得的猛將,不管是為李唐江山,還是為李世民登基,都立下了汗馬功勞,但能徵善戰的同時,尉遲恭的魯莽,也是性格缺陷之一,這種低情商的行為,讓他差點丟了性命,不過,在他後期,懂得了低調行事,晚年時痴迷金石,也是為了遠離朝堂,避免招惹是非,這也是他能夠善終的主要原因之一。

功臣第三:侯君集。侯君集是十大功臣中,唯一一個在貞觀一朝被李世民誅殺的功臣,他被殺的原因,就是太作。侯君集很早就跟隨了李世民,在徵討四方時,也立下了不少戰功,玄武門之變中,侯君集率軍控制了外圍,讓李世民免除了後顧之憂。

讓侯君集真正的揚名立萬的,是在貞觀年間的討吐谷渾之役和徵高昌之戰。但在徵討高昌國時,侯君集未經請示,私自流放了一些囚犯,並將高昌國皇宮中的寶物據為己有,因此,在歸來後,被李世民問罪下獄。

出獄後的侯君集,認為唐太宗此舉是在侮辱他,因此心生不滿,與太子李承乾密謀謀反,但很快事情敗露,侯君集也因此被誅殺。

臨刑前,侯君集請求唐太宗赦免他的妻兒,李世民念在其曾經勞苦功高,答應了他的請求,將原本誅殺其家人的詔令改為流放嶺南,為侯君集留下了血脈。

侯君集是一個極為自大的人,尤其是在其取得徵討高昌國升級後,更為狂妄,李世民曾多次容忍他的錯誤,但他依舊不知悔改,反而更加狂妄,甚至公然和李承乾謀反,因此,李世民忍無可忍,最終將其處斬,可以說,侯君集的結局,完全是自找的。

功臣第四:張公瑾。張公瑾原是王世充部下,後歸順李唐,成為秦王府的幕僚之一,並在奪位之事上,給了李世民很多建議,逐漸被李世民信任。

武德九年,玄武門之變前夕,李世民扔在猶豫不決,並要佔卜該事成功與否,張公瑾聽聞,將佔卜用的龜殼扔在地上,大聲對李世民說:「無論佔卜吉兇與否,難道就能夠因此停止行動嗎?」,這才讓李世民下定決心發動政變。

玄武門之變中,李建成、李元吉被殺,其部下薛萬刃等人慾衝破玄武門為李建成報仇,張公瑾憑藉一人之力,及時關住了大門,將敵軍阻擋在門外,最終敵軍不得不潰散,保證了李世民的成功,在當年七月,因功被李世民封為左武侯將軍,拜定遠郡公。

張公瑾是一個足智多謀的人,不僅在玄武門之變中出謀劃策,還在東徵突厥時,作為隨行幕僚,為統帥李靖提供了不少寶貴建議。

本應前途一片光明的張公瑾,卻在貞觀六年,病逝於任上,享年39歲。貞觀十三年,唐太宗追思張公謹舊功,追封他為郯國公。張公瑾是十大功臣中同樣得到善終的人,他的英年早逝,十分惋惜,如果他能多活些年,可能貞觀之治會更加昌盛。

功臣第五:劉師立。劉師立與張公瑾一樣,原本都是王世充的部下,王世充兵敗後,劉師立按罪應殺,李世民欣賞他的才幹,赦免了劉師立,並收為左親衛。

除了參與玄武門之變外,劉師立最大的功績就是平定了羅藝叛亂,劉師立與羅藝本是好友,因羅藝叛亂,劉師立親自帶兵將其平定。

但在叛亂平定後,朝中有人彈劾劉師立為羅藝黨羽,因此他被剝去官職,不久後,劉師立上表請求參與討吐谷渾,並立下降服大功。

貞觀十四年(640年),劉師立病逝,唐太宗李世民特賜諡號肅,並追贈豫州都督,凌煙閣建立後,續圖於閣內,算是善終。

功臣六:公孫武達。公孫武達是隋朝舊官,李淵起兵後,公孫武達主動前去拜見李淵,並加入秦王李世民的麾下。公孫武達一生都與突厥打交道,玄武門之變只是他的功績之一,他曾多次將突厥入侵打退,斬殺突厥人無數,保障了邊疆的穩定。

永徽年間,公孫武達病逝在任上,此時他仍在帶兵攻打突厥,可謂死得其所。公孫武達死後,唐高宗李治追贈其為荊州都督,並恩賜可陪葬在昭陵,諡號壯,也是十大功臣中善終之人。

功臣七:獨孤彥雲。獨孤彥雲是隋朝右衛大將軍獨孤楷之子,同樣也是玄武門之變中的功臣之一。李世民登基後,獨孤彥雲出任幽州都督、被封歷陽郡公,如果沒有意外,同樣也是一個冉冉升起的將星。但在不久後,獨孤彥雲攻打東突厥頡利可汗時,在戰場上不幸被敵軍擊殺,英年早逝。李世民念獨孤彥雲之功,將其選入昭陵陪葬,並續圖於凌煙閣,也算得上是善終了。

功臣八:杜君綽。杜君綽在玄武門之變後,被晉升為懷寧縣開國公,李治登基後,在徵討高句麗的戰役中,杜君綽出任遼東道經略大使,並協助蘇定方大敗高句麗軍,戰後,以功拜左領軍大將軍。

杜君綽是猝死在任上的,公元662年12月11日,杜君綽在上朝時,應該是突發疾病,死于禁廡之中。在他死後,唐高宗下詔追贈其為荊州刺史,諡曰襄公,並陪葬於昭陵。杜君綽的兒子杜延基,封上柱國。

功臣九:鄭仁泰。鄭仁泰也是在早期就跟隨李世民,是秦王府的心腹之一,唐初的幾場重要戰役,鄭仁泰基本上都有參與。玄武門之變後,鄭仁泰可謂是一路高升,李世民幾乎是隔著一段時間,就對他大加賞賜,官職達到了一年一變。當然,這個鄭仁泰的能力也分不開,不僅跟隨李世民徵討過高句麗,還曾親自平定了鐵勒四部的叛亂,是討平鐵勒這場著名的戰役的直接指揮官。

龍朔三年(663年),鄭仁泰去世於涼州,享年六十三歲,朝廷追贈其代州都督,陪葬昭陵,這也是善終之一。

功臣十:李孟嘗。李孟嘗原本在隋末跟隨王君廓起兵,在經人遊說下,李孟嘗加入秦王府,同樣也在前期的戰爭中立下不少功勞。玄武門之變後,李孟嘗因功封武水縣開國公,並在貞觀四年,跟隨李世勣在嘖北陰山大破突厥,受到李世民的賞賜。

唐高宗時期,七十四歲的李孟嘗在乾封元年五月,暴病死於長安靜安坊的府第,死後被唐高宗李治下詔追贈使荊州刺史,賜諡號襄,陪葬昭陵,同樣也是善終之人。

玄武門之變中,除了上述十位功臣之外,還有部分如房玄齡,杜如晦,程咬金,高士廉等人的參與,不過並沒有親臨現場,而是在幕後出謀劃策。

這十位「從龍之臣」在政變後,都獲得了應有的嘉獎和賞賜,除了長孫無忌被唐高宗李治賜死,以及侯君集因謀反被殺外,其餘的幾人都得以善終,這也說明了在大唐初期,尤其是在唐太宗李世民時期,對於功臣,是非常之好,同時,得以善終的幾位,在玄武門之變後,都參與了討吐谷渾、平吐蕃以及徵高句麗、突厥等重要戰役,更加顯示,大唐初期,李世民和李治,對於這些「從龍之臣」,是信任至極。

相關焦點

  • 李世民帶領十人發動玄武門之變,這十人最後下場如何?
    李世民為此率領十人埋伏在玄武門,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殺,李淵退位。 武德三年,李世民率軍攻打劉武周,劉武周兵敗逃跑,但是尉遲敬德卻死死堅守介休縣,李世民派李道宗等人遊說其歸降唐朝,尉遲敬德識時務,從此追隨李世民。 尉遲敬德也是發動玄武門之變的核心人物,他因射殺李元吉有功,被封為吳國公。貞觀17年,尉遲敬德請求告老還鄉,不在過問朝中之事。
  • 李世民帶領十人發動了玄武門政變,這十人最終結局又是如何呢?
    武德九年(626年7月2日)六月初四,大唐發生了巨變,還是秦王的李世民帶領十名將領在哥哥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齊王李元吉進皇宮的路上玄武門設下伏擊,李世民帶領十名將領分別是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在玄武門擊殺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從而逼迫父親李淵退位,開啟了貞觀之治。
  • 李世民率十名心腹發動玄武門之變,這十人最後的結局如何?
    公元626年7月2日,秦王李世民率領長孫無忌、尉遲恭、侯君集等10十員心腹發動事變,將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誅殺,並且威逼唐高祖李淵,最後李淵只好立李世民為太子,不久後李世民登基稱帝,李淵為太上皇,這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上位過程。「月四日,無忌與尉遲敬德、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等九人,入玄武門討建成、元吉,平之。」
  •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真實過程,看這裡
    626年六月三日,李世民跟黃帝爸爸打小報告:大哥李建成,四弟李元吉把爸爸妃子睡了,而且睡了不少人。外面傳的紛紛揚揚了,爸爸你跟天下戴綠帽子的男人一樣,是最後一個知道的。皇帝李淵當然知道,二兒子李世民這小報告一點也沒技術含量。但是,這些年,大兒子也是太子李建成與二兒子李世民,為了爭奪我屁股底下的椅子,已經到了隨時擦槍走火的地步。說實話,兩個兒子都太優秀了,皇帝椅子只有一把,按照自古以來的傳統,只能給長子。為了安撫世民,我已經給他封了許多職務了,甚至給了他超標的辦公室。可手背手心都是肉,為父眼見弟兄骨肉相殘,心在滴血啊。
  • 唐太宗李世民為何要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兄奪位?
    唐朝建立之後,李淵封李建成為太子,而作為功勞最大的李世民只是封為秦王而已。這讓李世民和李世民的手下很不樂意了,李世民自認為才能要遠勝於兄長李建成,因此不可能甘心於秦王,因此選擇了發動政變奪得了皇位。當時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逼迫著李世民只能發動政變?政變的結果是怎麼樣的?
  • 玄武門之變到底是誰挑起的?李淵為何很快就讓位李世民了呢?
    玄武門之變過程。其實,李建成對於唐王朝功績並不弱於李世民。自李淵617年起事開始,李建成一直在中央政權從事後勤與行政工作。李世民因長於軍事所以出徵在外。事實上,李建成擁有的力量並不遜色於李世民,否則,玄武門之變就不是李世民率先發動伏擊了。
  • 李淵給李世民獨創一個官職,這註定他必定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兄
    李淵給李世民獨創一個官職,這註定他必定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兄 很多人的眼裡,唐朝極其強盛,是中國封建時代的高峰,不論從社會、經濟還是文化,都取得了十分高的成就,現今流傳千古的詩詞,唐詩佔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 真實的玄武門之變
    1、太祖李淵接受太子李建成的建議,反常規的以李元吉而不是李世民為帥徵討突厥,並成功被李建成釜底抽薪,徵召秦王府武將班底為李元吉徵討突厥所用。李淵的這種態度已經使李世民清楚的明白了他自己所處的環境,這也逼迫他下定最後決心發動軍事政變。
  •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後,為什麼要霸佔李元吉的妻子?原因很簡單
    可是,據史料記載,這位有為的君主在繼位之初就搶了自己親兄弟的妻子,將其收入後宮,這是怎麼回事兒呢?難道真實的李世民是一個不知廉恥的好色之徒?還是說李世民此舉別有用心?李世民自幼就很上進,有膽識、有謀略,年少時就入軍,跟隨父親為隋朝效力。後來,隋朝被推翻了,李淵在亂世的角逐中勝出,奪得了皇位,建立了榮耀的大唐王朝,而李世民因為有著卓越的軍事才能,在歷次戰爭中表現出色,所以被晉封為秦王。
  • 「玄武門之變」完全是李世民的責任嗎?皇帝李淵又有哪些過失呢?
    身為皇子的李世民,通過發動「玄武門」軍事政變,斬殺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並命令手下大將尉遲敬德帶領秦王府的人馬,衝進皇宮,解除了皇帝身邊的禁軍,將皇帝李淵劫持,將皇帝李淵趕下皇位,淪為有名無權的「太上皇」。從表面上來看,是李世民不守人臣之道,犯上作亂。
  • 揭秘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射殺李建成,原來都是被逼的
    根據正史記載,著名的玄武門之變,是唐高祖武德9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由唐高祖李淵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在首都長安(今陝西西安市)太極宮的北宮門——玄武門附近發動的一次流血政變。
  • 玄武門之變後,看看「太上皇」李淵的下場,就知道李世民有多狠心
    唐初,最令天下為之震動的莫過於「玄武門之變」了,關於這場著名的事變,史書上大概是這麼寫的:太子李建成是個大草包,能力威望都不如李世民,於是李建成一直對李世民羨慕嫉妒恨
  •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的權利到底有多大?
    李淵當時的願景可能是好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李世民的戰功越來越大,封賞越來越多,以致於成為太子的眼中釘,肉中刺,兄弟兩人的關係越來越劍拔弩張,最終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成功奪取皇位成為大唐的第二任CEO。那麼在李世民登基之前,他到底都有哪些官銜和勳位呢?以致於他的勢力一度成為太子最大的威脅。
  • 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最重要的三個人,其中兩位成了後世門神
    就在這一年,李建成聯合齊王李元吉準備徹底擊敗李世民。不過此時的李世民卻早已經策劃好了一切。公元626年7月2日這一天,李淵召集三個兒子進宮議事。而他們要進入皇宮就必須經過玄武門,李世民的計劃正是要在玄武門將李建成與李元吉殺死。此時一個至關重要的人出現了。
  • 玄武門之變後,李淵如何保命,李世民如何善後?
    唐朝建立以後也避免不了這個問題,統治階級內部的權力之爭愈演愈烈,尤其是太子李建成與秦王李世民之間,他們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雙方都在做手腳,最後性格果敢的李世民先下了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前夜召集手下文官武將密謀政變一事,可惜的是史書並沒有記載密謀的內容,在我看來有兩點必不可少。
  •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殺光了10個侄子,那他的14個兒子下場如何呢
    導語:常言道:「最是無情帝王家」,這句話不無道理,歷朝歷代的皇位都是在一場場血肉之戰中被勝利者奪下,這些爭奪者本是同根,卻為了權位不惜手足相殘,比如被稱為「千古一帝」的唐太宗李世民就是靠弒兄殺弟奪得的儲君之位。
  • 甘肅發現一碑文,揭開玄武門之變的真相,學者:李世民心機太重
    可以說形成了鮮明對比,簡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並且《新唐書》中也不斷進行引導,讓人們覺得李世民之所以發動玄武門之變,那都是因為李建成和李元吉成天想著害他,李世民沒辦法才反擊。
  • 揭秘玄武門之變:為什麼李世民會殺害自己的手足?
    為什麼李世民會殺害自己的手足?說到李世民人們都會想到玄武門之變,玄武門之變也是在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一個爭奪權位的故事。在中國歷史上,其實李世民是一代明君,並且也開創了貞觀盛世,同時他也造福了很多百姓,並且發展了唐朝的文化與經濟。所以在這種值得稱讚的事件下,也掩蓋了玄武門之戰這件事情。
  •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又做了三件不齒之事,直接暴露其本性
    首先,從歷史上來講,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後,唐高祖李淵正式退位,李世民登基稱帝。而李世民在這次政變中也是親手將兄長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置之於死地。這點也充分的表現了他為了帝王權力不惜殺害手足兄弟的冷血無情。且不談他們之間有血緣親情,就是其他改朝換代的皇帝為了顯示自己的寬容仁厚也會網開一面的。
  • 揭秘玄武門之變真相的三種說法
    公元626年六月初四清晨,在剛剛建國九年的李唐王朝皇宮的玄武門外,一場血雨腥風即將展開。太子李建成和皇四子李元吉正準備從玄武門進攻,朝見高祖李淵,不料二皇子秦王李世民帶領人馬趕來,射死李建成,殺死李元吉,進而帶兵朝見李淵,李淵隨即下詔改李世民為太子,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玄武門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