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有云:「仁人之於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親愛之而已矣。」意思是,想要成為一位仁君,首先對自己的親兄弟就應該做到不怨不怒、相親相愛,這是最基本的。
但令人嘆息的是,古往今來,無論中外,君主和兄弟之間,是很少做到能和睦相處的,更多的時候,都是兄弟相殘的局面。如吳王閭闔與夫概,如秦二世和扶蘇,如曹丕和曹植,更如今天故事裡的主人公李世民和李建成,當年為奪皇位,李世民殺兄逼父,踩著親人的血肉之軀成功上位,留下一段殘酷的歷史。
李世民,公元598年出生於武功的李家別館(今陝西省武功縣),他是李淵的第二個兒子,眾所周知,李家的來頭可不小,先祖李暠乃西涼開國君主,李虎乃西魏柱國、太尉,李淵的母親更是北周太保獨孤信的女兒獨孤氏,妻子又是北周文帝宇文泰外孫女竇氏。出生於這樣的家庭,註定了李世民會擁有不平凡的人生。
果不其然,在家庭氛圍的影響下,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和李元吉4個兒子,均是文武雙全之輩,特別是長子李建成,無論是能力還是德行,都屬於佼佼者,《大唐創業起居注》上書:
太子(李建成)及王(秦王李世民)俱稟聖略,傾財賑施,卑身下士。逮乎鬻繒博徒,監門廝養,一技可稱,一藝可取,與之抗禮,未嘗雲倦。故得士庶之心,無不至者。
然「一山不容二虎」的道理大家都懂,兄弟二人能力相當,可李建成比李世民早出生,佔了「先機」,父親李淵也早早將其立為太子,四弟李元吉也非常支持他,相比之下,僅僅是秦王的李世民,幾乎沒有爭奪帝位的機會,但很顯然,李世民並不想放棄。
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是個風和日麗的日子,李建成和李元吉如往常一樣,在幾乎沒有防備的情況下,準備入朝和父親商討討伐突厥鬱射設。當然了,表面上看上去是攻打外敵,實際上是為了藉機調走李世民的兵力,便於日後行事。
聰慧如李世民怎會不知其中利弊,這一次他決定先下手,在李建成和李元吉進宮之前,李世民便率領長孫無忌、尉遲恭、房玄齡、杜如晦等10餘人入朝,並在玄武門埋下伏兵,一切只等自己的哥哥和弟弟「入甕」。
李建成、李元吉來到臨湖殿,才察覺到了不對,當即調轉馬頭準備返回東宮,李世民怎會讓他們走?說時遲,那時快,李世民張弓搭箭,瞄準了哥哥李建成,只聽「唰」一聲,弓箭精準射中李建成,李建成當場死亡。李元吉見狀大驚,想要反擊李世民,但很顯然,他一人難敵對方眾人,最終李元吉也被射殺。
李建成的部下、翊衛車騎將軍馮立很快得知太子身死,悲痛欲絕,立刻帶著東宮2000餘精銳兵馬衝向玄武門,要為太子和齊王報仇,但當他們看到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級後,頓失戰心,李世民方見狀,迅速反攻,將他們一一擊退,至此,秦王李世民獲得壓倒性勝利,史稱「玄武門之變」。
接下來的事情想必大家都頗為了解,太子死後,李世民自然有了十足的底氣,他帶著部下,昂首闊步來到父親李淵的寢宮,看到來者是李世民,高祖問道:「今日作亂的是何人?太子和齊王又在何處?」
李世民沒有直接回答父親的問題,只說作亂之人是太子和齊王。接著由尉遲恭、蕭瑀和陳叔達等人接話,表示作亂之人已被秦王聲討並誅殺。兩位愛子的去世,令李淵悲從中來,兄弟相殘,是他最不想看到的局面,然事已至此,他又能如何?
公元626年7月5日,高祖立秦王李世民為皇太子,並將軍隊和國家各項事務,統統交給李世民。2個月後,李淵宣布退位,禪位於李世民,李世民登基為帝,史稱唐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