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碟作為計算機的數據存儲元件,是每臺電腦都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如今在裝機或購機時,用戶都會優先選擇將固態硬碟作為系統盤,而有著大容量存儲需求的用戶,則會選擇一塊機械硬碟作為「倉儲盤」。但在容量之外,不少「小白」用戶們會接觸到「硬碟轉速」一詞,令人迷惑不解——常見的5400rpm夠用嗎?7200rpm又能快上多少呢?
說到轉速,就一定要從機械硬碟的內部結構說起:機械硬碟由碟片、刺頭、碟片轉軸和電機、磁頭控制器、接口、緩存等結構組成,數據則存儲在碟片扇區裡。當硬碟運行時,磁頭沿著碟片的半徑方向運動,碟片以每分鐘上千轉的速度旋轉,磁頭就可以在碟片的指定位置上進行數據的讀寫操作。
因此,機械硬碟的轉速指的是內部電機主軸的旋轉速度,衡量轉速的單位為RPM(Revolutions Per Minute,即轉/分),硬碟轉速越快,訪問數據的時間就越短,硬碟內部的傳輸速率就越快。
轉速為5900rpm的希捷酷鷹監控級硬碟
隨著轉速的提高,不僅是內部傳輸性能在提升,噪音和發熱量也會隨之顯著增加,因此目前來說,常見的消費級硬碟多為5400rpm或7200rpm,「萬轉硬碟」更多時候出現在企業級產品中,注重穩定、低功耗的監控專用硬碟(如希捷酷鷹)的轉速則僅有5900rpm左右。
再來說說不同轉速在實際應用中的區別。單從轉速上看,7200rpm硬碟的碟片每轉一圈耗時8.33毫秒左右,5400rpm硬碟每轉一圈耗時11.11毫秒左右,前者領先15%左右,這一性能提升在日常使用中並不會有十分顯著的體現,因為日常辦公應用對硬碟的順序讀寫性能要求遠沒有對隨機讀寫能力那麼高,而7200rpm的硬碟要比5400rpm的硬碟在隨機讀寫能力上要有20%的優勢。
採用了USB 3.0高速傳輸接口的希捷移動機械硬碟
儘管如此,轉速的不同雖然給內置硬碟帶來了可感知的性能差距,但這種差距放在移動硬碟上並不一定會體現出來。因為機械硬碟傳輸的速度並不是由內部傳輸速度單獨決定的,硬碟的外部接口傳輸帶寬也會造成限制。舉例來說,即便你的移動硬碟採用了USB3.0(理論傳輸帶寬高達500MB/s),但接入的是電腦上的USB2.0接口,實際傳輸速度也會被限制在2.0接口的60MB/s理論速率上下。
2.5英寸的SSD也是不錯的選擇
就主流產品來說,用戶如果要給自己的筆記本電腦升級、加裝硬碟,那麼5400rpm的2.5英寸硬碟肯定是首選;如果要給主流配置的桌上型電腦升級,則推薦7200rpm、3.5英寸硬碟;如果桌上型電腦機箱空間有限,用戶對傳輸速度的需求高過存儲空間的需求,那麼2.5英寸的5400rpm機械硬碟、甚至是諸如希捷邁拓這樣的2.5英寸、SATA SSD都是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