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金石 熱線:0537—3164448 客服QQ:1311234448
溫馨提示:明日天氣陰 最高氣溫19度 最低氣溫16度
「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精美的石頭會唱歌……」如今,石頭不僅能唱歌,也能造紙了。嘉祥73歲的倔老頭楊殿寬用了近十年的時間辦成了這事。
13日上午,齊魯晚報記者走進嘉祥縣滿硐鎮的濟寧恆盛紙業有限公司,石頭造紙的生產車間坐落在半山腰上,背後便是一座石頭山。車間裡傳出機器運轉的聲音,呈現在眼前的是兩臺不同類型的造紙機器,一臺高10多米的造紙機器,大約寬一米的石頭原紙如同白色「瀑布」一般下洩。
「石頭紙」從外觀上看似乎與木漿紙沒有什麼不同,但用手摸上去,有一種塑料的感覺,而且韌性比較足,用力拉扯不會撕壞。在車間內的產品展示臺上放著由「石頭紙」做成的包裝袋、印刷材料等成品。楊殿寬將自己水杯內的水倒在了印有練習題的紙上,沒有任何浸溼的痕跡。
展示臺上放著幾個燒杯,裡面所盛放的物品便是「石頭紙」的原料,青石、煤矸石、塑料、鈦白粉等。「其實石頭紙是塑料產品的一種,主要原料是石灰巖,含量達到70-80%,石灰巖煅燒成石灰石後,經過超細磨粉機研磨成納米級超細增白鈣粉後,與特定的PE、PP及其他的其他添加劑進行配比,經高速混料機混合均勻後,生產出不同的填充母粒。」楊殿寬說。
生產車間內共有流延拉伸、三層共擠兩種不同的生產設備,分別生產出厚度為300微米、20微米的紙,主要用於壁紙、包裝紙、書本、報紙等,也可用於水下、礦下作業用紙等特殊用紙等。
石頭造紙,所呈現出的主要工序便是配比攪拌成母粒,然後母粒進入機器加工成紙,雖然只是簡單的兩道程序,但楊殿寬花費了將近10年的心血。
目前,在生產車間內使用的造紙機器,從開始做實驗開始,三層共擠設備是第二代,4月份進入工廠進行試生產;流延拉伸設備已經是第五代了,6月份進入工廠進行試生產。「帶著母粒,到萊蕪的一家機械廠反覆進行實驗,調試設備,往返20多趟,用了半年多的時間,設備才達到了出廠的要求。」楊殿寬說。
在2007年,因看重嘉祥豐富的石材資源,外地有幾個投資商想在此落地利用石頭造紙,當時楊殿寬還在嘉祥供電局上班,領導將這項任務的考察交給了他。拿著兩萬塊錢的經費,楊殿寬開始各地去考證石頭造紙的真假。最終,石頭造紙技術確實存在,當時日本、臺灣已有成熟的技術,中國大陸還未有自己的技術。
「當時的專利使用、設備投資加起來動輒要上千萬,投資太大,我就想誰的技術也不要,自己研發。」楊殿寬是個敢想敢做的人,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憑藉著這股拼勁和考察過程中獲得很少的材料,楊殿寬開始了第二步,並作為投資方代表在山東科技大學進行技術研究。
技術研究花了4年的時間,楊殿寬期間基本上天天守在實驗室裡,「晚上睡覺的時候都在想,突然有了靈感,趕緊爬起來畫在圖紙上,然後再去睡覺。」楊殿寬說,都已經不記得實驗、推翻、又實驗了多少次。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2010年石頭造紙技術省科技廳專家論證通過,同年楊殿寬在嘉祥註冊了新型紙業技術研究所。
有了造紙的技術,但沒有配套的生產設備,這又成為一個難題。接下來,楊殿寬又用了將近6年的時間用於生產設備的研發,聯繫機械設備廠定製加工,這才有了今天生產車間裡的那兩臺造紙設備。
2008年7月,因變故研發資金鍊斷了,但研發過程進行了一半。
「當時能看到希望,快接近成功了,我不能就這麼輕易的放棄。」楊殿寬也意識到,要想繼續下去就必須自己掏錢了。
當時已經退休的楊殿寬有了更多的時間去研究石頭造紙。2010年之後,他將實驗室搬到了嘉祥。經過努力,有了一條生產線用來做實驗。「一開始與商家以合作的形式,免費使用他們的生產廠房,但研發時間長,短時間內沒有利潤回報,他們便下了逐客令,光搬家就搬了4次,最後拿錢交租金才穩定下來。」楊殿寬說。
雖然遇到了種種困難,但楊殿寬有股倔脾氣,不成功絕不放棄。所有的積蓄全部投入到這個暫時看不到回報的冷冰冰的金屬機器上。「積蓄花完了,就用我們老兩口的退休金,倆人一月7000塊錢的退休金夠做一次實驗了。」楊殿寬說,等錢攢夠了再進行下一次實驗,因為資金的制約,嚴重影響了進度,如果有充足的資金,這個技術落實到生產至少會提前4年。
因為楊殿寬的瞎折騰,他的老伴兒沒少抱怨,而且3個孩子都不支持。退休金全部投入到實驗當中了,平時的生活花銷全部靠兒子。這樣的狀態一直持續到2015年7月8日,與生產投資商閆秋玲籤訂了一份協議後,楊殿寬的這項技術研發有了資金。
閆秋玲是濟寧恆盛紙業有限公司的老闆。一次偶然的機會,她接觸到了「石頭紙」。
2014年,閆秋玲家中裝修,到市場上買壁紙,聽到老闆介紹石頭壁紙有防潮、防汙等多種好處,立刻被吸引住了。得知嘉祥的楊殿寬正在研究石頭造紙,她的腦海中有了投資的念頭。
閆秋玲便去拜訪楊殿寬。「楊老師帶著我去他的實驗室看,後期我又做了一些市場考察,覺得石頭紙未來的發展空間非常大。」閆秋玲說,去年7月8日,與楊老師籤訂協議合作,進行更深一步的研發和推廣。
公司總投資2億元,於今年1月份建成了一條生產線,是一期工程,現在進行調試生產。閆秋玲介紹,好的石料一噸才賣100多塊錢,利用石頭造紙一噸的價格達到了6000元以上,而且石料多用來做石雕,廢棄的石料很多,用石頭造紙可就地取材、變廢為寶。石頭的附加值提高了,紙張的成本卻降下來了,與木漿生產出的包裝紙每噸成本降低了2000元。
除了良好的經濟前景,閆秋玲也看中了石頭紙的環保效益,她和楊殿寬一樣還有另一個計劃。「石頭紙不僅有防水、耐油等多種木漿紙沒有的優點,而且在生產過程中沒有任何添加劑、不產生汙水、不適用木材,使用電能,能從源頭上控制環保。」閆秋玲說,石頭紙也可回收再生產,而且煤矸石、廢棄的塑料都可用來生產石頭紙,使用回收廢品生產出的包裝紙每噸的價格可能不超過千元。
待技術更加完善之後,閆秋玲將大範圍在全國推廣,而楊殿寬還在繼續研究添加木屑作為原料之一,彌補石頭紙的不能用於列印紙的缺點,使之使用範圍更廣。
用新媒體視覺品味不一樣的濟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