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還記得,那雙飽含「我想讀書」渴求的「大眼睛」。
但你可能不知道,距離「大眼睛」蘇明娟家鄉20多公裡,就是我國第一所希望小學的所在地。改變「大眼睛」們命運的希望工程,正是從這裡「萌發」。
今天,全國首個希望小學——安徽省金寨縣希望小學迎來了30歲生日。
1990年5月19日正式落成的它,如一粒種子,在大別山深處「破土」:30年來,它見證了孩子們走出大山,走向希望;它和兩萬多「兄弟姐妹」一起,改寫了無數人的命運,點亮了無數夢想與未來。
▼
上圖為金寨縣希望小學的前身——彭氏祠堂(資料照片);中圖為1994年拍攝的希望小學全貌(資料照片);下圖為2019年9月3日拍攝的金寨縣希望小學(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張端攝)。
金寨縣希望小學前身是南溪小學,該校在上世紀90年代初,佔地面積不到5000平方米,教職工不足10人。
1989年,共青團中央、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發起建立希望工程,成為我國第一個救助貧困地區失學少年的基金。1990年初,青基會捐款4萬元,省、縣、鎮配套資金,金寨縣希望小學正式開建。
同年5月19日,新教學樓啟用,大家都衝進了新教室,孩子們摸著嶄新的書桌,坐在新的椅子上不想走。
翻拍照片:1990年5月19日,全國第一所希望小學隆重剪彩。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攝
作為中國第一所希望小學,金寨縣希望小學不僅實現了許多貧困兒童的求學夢,也讓他們因為知識而改變著未來。30年青山依舊,這個深山裡的「90後」不斷「生長」,從一個最初由祠堂改建的教室,到兩層小樓,再到如今擁有數棟校舍與多媒體教學設備及標準化操場的現代學校,學生近2000人,教職工近百人,數十年間,金寨縣希望小學的變化翻天覆地。校園裡一棵從祠堂時代留下來的柏樹,見證了歷史變遷。
以此為原點,一場以「希望」為名的建校行動30年來仍在繼續,長城內外、大江南北,越是貧窮的地方,招牌越是閃亮。希望工程將救助貧困地區失學少年重返校園作為根本使命,先後發起結對救助和「希望小學」建設,有效解決青少年因貧失學、輟學問題。
上圖為1991年5月,金寨縣希望小學老師胡遵訓跑20多裡山路為學生胡亞麗補課(新華社記者張曙光攝);下圖為5月14日,金寨縣希望小學學生通過多媒體上課(新華社記者韓曉雨攝)
從「能上學」到「上好學」再到「學得好」,這所希望小學累計培養超過5400名畢業生。
它猶如一粒種子,在大別山深處「破土」,遠播至山外的大江南北。從第1所、第100所、第1000所再到如今的2萬餘所,30年間,希望小學散作滿天星,改寫了無數的人生故事,點亮無數個夢想和未來。
1991年,大別山深處7歲小女孩蘇明娟飽含「我想讀書」渴求的大眼睛,出現在希望工程的宣傳海報上,也就此改寫她的人生。如今已是中國工商銀行安徽省分行的員工,多年來她堅持捐助貧困生,讓愛心的種子在每個角落生根發芽。
左圖:1991年4月,蘇明娟在金寨縣張灣小學課堂上認真聽課,新華社發(解海龍攝);右圖:5月15日,蘇明娟在位於安徽省合肥市的工商銀行安徽分行辦公室內工作(新華社記者韓曉雨攝)。
1988年出生的金寨南溪鎮青年彭顯達受助後一路讀完了大學,2010年報考公務員回到家鄉,如今是金寨縣古碑鎮的黨委委員,在脫貧攻堅一線踏下堅實的足印。
左圖:2003年5月22日,彭顯達(三排中間)與同學在校園中合影留念(翻拍照片,受訪者提供);右圖:5月17日,彭顯達(右)在金寨縣古碑鎮黃集村推動光伏扶貧工作(受訪者提供)。
1984年出生的周玉梅是希望工程救助的首批貧困學生,2015年她放棄在上海的工作,毅然回到家鄉金寨,成立安徽首家希望公益服務中心,如今她和團隊已經幫扶了2000多位家庭困難的孩子,自己還收養了一名女童。
左圖:10歲的周玉梅(左一)與家人在金寨縣花石鄉竺山村合影。(翻拍照片,受訪者提供)右圖:2017年1月,周玉梅(前排右一)在金寨縣吳家店鎮為貧困學生送助學金和新年禮物(受訪者提供)。
餘正辰是金寨縣希望小學1999年的畢業生,2017年他又回到母校,站上了講臺,成為一名美術老師,教孩子們愛與美,帶著他們繪出「希望」。
上圖:1999年6月,餘正辰(前排右三)與老師同學在金寨縣希望小學校園中合影(翻拍照片,受訪者提供);下圖:5月15日,餘正辰在金寨縣希望小學教室中為學生授課。新華社發(受訪者提供)。
2000年,金寨青年鄧磊以優異的成績被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錄取,成為中國希望工程救助的第一個少年大學生。
「1998年,我初中畢業,恰逢希望工程在全國範圍內選拔50位『希望之星』,我有幸被選中,在浙江平陽的一所學校讀高中,學雜生活費用全免。」鄧磊說,當時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了。
如今36歲的鄧磊已是一家國企的管理者。據他介紹,當年選拔的50位「希望之星」,如今有社科院教授、醫院主治醫師、知名企業家等等。從希望工程收穫的,「不只是物質上的援助,更重要的是面對困境不屈服、不放棄的精神,在絕望中尋找希望的勇氣,和知恩圖報、自助助人的公益情懷。」鄧磊說。
左圖:1989年,鄧磊在老家金寨縣沙河鄉高牛村時的童年留影。(翻拍照片,受訪者提供);右圖:2019年7月,鄧磊與孩子的合影。(受訪者提供)
從第一批希望工程救助生走出校門,「巨浪」就在不斷地增長。如今,希望工程幫助數以百萬計的貧困家庭青少年圓了上學夢,成長為奮鬥在祖國建設各條戰線上的棟梁之材。
上圖:1990年,金寨縣希望小學首批希望工程救助生合影(資料照片);下圖:2019年9月3日,金寨縣希望小學學生在課間玩耍(新華社記者劉軍喜攝)。
從捐款捐物,到更高層面、更廣範圍的公益融合,希望小學助力脫貧攻堅、促進教育發展、服務青少年成長,更引領著社會風尚。
上圖:金寨縣希望小學收到的第一筆捐款收據(資料照片);下圖:2019年9月3日,金寨縣希望小學學生在上音樂課。(新華社記者劉軍喜攝)。
30年時光能做些什麼?能讓一棵樹開枝散葉,能改變無數人的容顏……它更能沉澱一顆初心,矢志不渝。
56歲的餘淦是金寨縣希望小學的元老級教師,這是他在此工作的第37個年頭。餘淦從1983年起就在這裡任教。初建的學校設在彭氏祠堂裡,「窗戶沒有玻璃,都是拿紙糊的。一到陰雨天,沒有電燈,教室黑漆漆的,漏雨再正常不過。」餘淦說,一塊木質黑板、兩三支粉筆便是所有教學器材,長桌長凳上三五個學生並排而坐,寫字時得小心翼翼避開桌面上開裂的長縫。如今,他向年輕教師學習,討教如何對著電腦上網課,嘗試新的教學方式。
上圖:1991年5月,餘淦在金寨縣希望小學圖書室裡輔導學生興趣小組(新華社記者張曙光攝);下圖:5月14日,餘淦在金寨縣希望小學的教室授課(新華社記者韓曉雨攝)。
從1993年開始,江蘇省崑山市的周火生老人便把目光投向大別山,「把希望工程作為餘生的生命工程」,這是退休教師周火生到訪金寨縣希望小學後在日記裡寫下的話,此後的二十多年裡,周火生先後百次來到金寨縣希望小學,將自己的積蓄和四處義賣圖書的收入用於幫助金寨縣貧困學生完成學業,還帶動了一批愛心人士加入。
上圖:2006年9月7日,周火生為了給「希望工程」籌集資金,在江蘇省崑山市千燈鎮街道上推著三輪車賣書(新華社記者王雷攝);2018年5月19日,周火生(前右)與金寨縣希望小學的孩子們在一起交談(新華社記者陶明攝)。
而立之年的希望小學,未來將繼續陪伴著我們成長。
因為「90後」的它們,因為永續的希望——
少年們正腳下有路,心中有光。
編輯|沈立紅 監製|趙潔
* 據新華社、新華每日電訊、中國新聞網等整理
▼
感謝您的閱讀,讓我們彼此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