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 4 月 22 日,全球新冠肺炎累計確診病例數量為 251.8 萬,累計死亡案例 17.7 萬,病死率為 7.03%。
生輝查詢病死率較高的幾個國家疫情數據發現,法國、比利時、英國、義大利、瑞典、荷蘭和西班牙等歐洲發達國家的病死率均超過了 10%,部分國家的病死率甚至超過了非典病死率(10.91%)。
註:數據截至 4 月 22 日 14 時(來源:各國衛生部及公開資料)
對於新冠病毒的一般認知是:其傳播性強於非典,但致命性弱於非典。除去部分國家在死亡案例統計方法上的特殊因素(如比利時將未得到確診、疑似感染新冠肺炎的死亡案例也算入死亡率中),仍有眾多國家的新冠肺炎病死率畸高。
這些國家畸高的病死率不是由於治療水平低下,而是由於確診病例數量統計口徑不同。以英國為例,在疫情早期階段,所有從義大利或中國乘飛機來到英國、且被懷疑攜帶新冠病毒的英國人都經過核酸檢測,密切接觸者也被嚴密追蹤,但在 3 月 12 日,英國政府放棄了這一策略,此後只有住院的人會接受檢測,而住院往往意味著重症,因此英國測得的病死率會偏高。
同為發達國家、醫療水平大致相同,檢測強度不同,同一個疾病的病死率就會大相逕庭。與法國、英國和義大利等國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德國的病死率,截至 4 月 22 日僅為 3.34%,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德國進行了大規模的核酸檢測,更多感染人數納入了統計。
但無論是上文所述的全球 7.03% 的病死率,還是德國通過大規模檢測排查得出的「3.34%」,很可能都遠遠高於新冠肺炎真實的病死率。因為,新冠肺炎有約 80% 的被感染者僅表現出輕度至中度的症狀,甚至有一部分感染者不會出現任何症狀,相當一部分人可能直到自愈都不知道自己曾感染新冠肺炎。加之各國核酸檢測能力無法滿足實際需求,實際上,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針對全部國民進行了檢測,因此也就沒有人能夠確切得知新冠肺炎的真實感染規模。
也就是說,各國政府有能力查清所有的「分子」(死亡案例),但很難查清所有的「分母」(被感染案例)。
從病死率倒推感染人數,新冠肺炎檢出率僅為 9%
「新冠肺炎真正的感染人數遠大於官方統計。截至 2020 年 4 月 12 日,全球實際感染人數約為 520 萬,官方統計數據僅為 180 萬。」
這一判斷來自波蘭比亞韋斯託克大學(University of Bialystok)計算中心題為《Estimate of Covid-19 prevalence using imperfect data(使用不完善的數據估算 Covid-19 感染率)》的研究,於 4 月 14 日在 medRxiv 預印發表。
該研究認為,很少有國家擁有足夠強大的跟蹤和檢測能力來找出所有的感染病例,因此,疫情的真實程度尚不能完全掌握。根據該團隊的預估模型(https://covid-model.net/),截至 4 月 22 日,全球可能有超過 633 萬人感染新冠肺炎,遠超官方統計數據;僅美國就可能有 162 萬人已經感染。
註:數據截至 4 月 22 日(來源:波蘭比亞韋斯託克大學預估模型)
該團隊提出的這一預估模型基於具有大量感染案例和高強度核酸檢測的參考國家(德國),並基於 「不同國家的基本死亡率相似、病死率差異主要是由於對輕度和無症狀患者的檢測不足」 的假設,以此計算出相對接近真實水平的死亡率;再假定新冠肺炎在目標國家的死亡率不變,就可以從死亡人數來倒推感染人數。這一預估模型忽略了已知會影響死亡率的幾個因素,例如人口統計和健康狀況、不同國家的疫情傳染狀況以及社會學差異。儘管模型比較粗糙,但它提供了一種統一的方法來對新冠肺炎的流行程度進行全球性的系統評估,並且可以對預估情況進行實時監控。
還有其他多個研究團隊指出,新冠肺炎實際感染人數遠超已知數量。
哥廷根大學的 Christian Bommer 博士和 Sebastian Vollmer 教授發表在《柳葉刀傳染病》雜誌上的一項研究通過對新冠肺炎的死亡率和死亡人數進行分析,以審視官方統計數據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真實的感染情況。分析發現,各國政府平均只發現了 6% 的感染者,而實際的全球感染人數可能已經突破千萬。
文章認為,一些歐洲國家(如義大利和西班牙)的死亡率遠遠高於德國,原因正是在於前者對於新冠肺炎的檢測存在廣度不足、時間滯後的問題,忽略了大部分的被感染案例。德國已經檢測出 15.6% 的被感染案例,而義大利只檢測出 3.5%,西班牙只檢測出 1.7%。英國的檢出率甚至僅為 1.2%,各國平均檢出率為 6%。
之後,該團隊更新了這一數據:截至 3 月 30 日,各國平均檢出率已經提升到 9%。但這仍然是一個太低的數字。
哥廷根大學研究團隊不是唯一一個對各國政府檢出率發出質疑的團隊。3 月 30 日,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全球傳染病分析中心的研究人員發布了一篇名為《Estimates of the severity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a model-based analysis》的論文,該團隊分析了湖北新冠肺炎確診案例的數據(數據截至 2 月 8 日)以及中國大陸以外的確診案例的數據(包括 37 個國家及港澳地區,數據截至 2 月 25 日),推測出新冠肺炎從感染到出現症狀所花費的時間、從出現症狀到病程結束(死亡或出院)所花費的時間,並根據當時在中國大陸以外發現的 1334 例病例的數據估算出新冠肺炎的病死率。
通過對感染和死亡數據進行分析,該團隊認為,新冠肺炎病死率約為 1.38%(95%置信區間)。但鑑於疫情早期的患者主要來自湖北(尤其是武漢),湖北並未進行大規模的核酸檢測,且醫療體系有過載現象,統計的確診人數可能不足以反映真實情況,而當時離開武漢的外國公民會接受廣泛的檢測,不太可能出現漏診誤診,於是,該團隊又將 1.38% 的病死率與離開武漢的外國公民的感染率相結合進行分析,獲得調整後的病死率,約為 0.657%。
1.38% 和 0.657%,無論哪一個數字都低於主要疫情國所公布的新冠肺炎病死率。這些研究結果提示:世界上存在著大量沒有被發現的感染者。
能發現既往感染,抗體檢測被寄予厚望
對廣大公眾進行新冠病毒抗體檢測,或許可以摸清未確診感染病例的真實規模,以及新冠肺炎的真實病死率。
來自德國和美國多個地方的抗體檢測結果顯示,當地的實際感染數量遠超官方公布的確診案例數量;同時,新冠病毒的致命性也低於目前的統計數據。
4 月 9 日,波恩大學(University of Bonn)的病毒學家 Hendrik Streeck 公布了來自德國海因斯堡一個約 1.25 萬人的小鎮的抗體檢測結果,該地區曾受到新冠肺炎的嚴重打擊。結果顯示,500 名受試者中有 14% 的人體內有新冠病毒抗體,通過與該鎮記錄的死亡人數進行對比,Hendrik Streeck 認為,新冠肺炎僅導致 0.37% 的感染者死亡。
4 月 17 日,成員來自史丹福大學、南加州大學及的研究團隊在 medRxiv 上預印發表了題為《COVID-19 Antibody Seroprevalence in Santa Clara County, California》的研究。該團隊對聖克拉拉郡約 3300 人進行了抗體檢測分析,發現每 66 人中就有 1 人體內攜帶新冠病毒抗體。根據這一比例,研究團隊估測:在聖克拉拉郡的 200 萬居民中有 4.8 萬人至 8.1 萬人曾感染新冠病毒,比確診病例數多 50 至 85 倍。
這些研究都指向了同一個結果:實際感染新冠肺炎的人群規模比確診病例數要大得多,而且絕大多數感染很可能只導致了輕度的症狀,患者本人並未意識到。
在抗體檢測大規模鋪開的同時,許多科研人員也對其準確性提出了質疑。
首先,抗體檢測需要將新冠肺炎抗體和其他季節性冠狀病毒抗體區分開來。美國杜蘭大學醫學院病毒學家 Robert Garry 就曾表達過質疑:「我預計假陽性率會很高,除非人們釐清如何使血清學檢測更加有針對性。」
其次,大多數新冠肺炎患者在出現症狀 11 至 12 天后才開始產生抗體,如果僅使用抗體檢測一種方式來篩查患者,有可能會出現大量的假陰性。
從 3 月底至今,包括英、法、美等國家在內,已經有多個國家宣布開展大規模的抗體檢測,各國的日檢測數量預計達到幾萬至幾百萬不等。各國推動抗體檢測的目的,不僅僅在於釐清疫情的真實規模。
「實際感染新冠肺炎的人群規模比確診病例數要大得多」這個由抗體檢測揭示出來的結論,也可以成為推動復工、重啟經濟的依據,按照川普的宣傳,體內攜帶新冠病毒抗體的人群不會被再次感染或傳染他人,因此可以首先回到工作崗位。英、德提出的群體免疫也正是基於 「當社會中大部分人都攜帶抗體、具有免疫力,就可阻斷病毒的廣泛傳播」 的觀點。
但需要指出的是,目前還沒有研究能直接證明體內有抗體的人群能對新冠病毒完全免疫。抗體檢測可以揭示某人的免疫系統是否曾經對新冠病毒產生免疫反應,但還沒有證據表明這種抗體能在體內持續多久、是否會保護人體免受再次感染,以及能在多長的時間內保護人體免受再次感染。
抗體檢測的結果是否能作為復工依據,有待進一步的研究。疫情發展到如今的地步,這已不是單純的科學問題。「原油跌至白菜價格的 1/8」上了微博熱搜,民眾的笑談背後是所有疫情國真實的壓力,關乎疫情防控,關乎經濟民生,關乎政治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