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在美國,有三個為了紀念對國家有重要意義的個人的法定假日。一個是紀念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的哥倫布日,兩個是紀念亞伯拉罕林肯和喬治華盛頓的總統節,還有一個就是紀念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的馬丁路德金日。
金倡導以非暴力抵抗爭取黑人民權,成功組織了蒙哥馬利抗議運動、伯明罕抗議運動和華盛頓遊行,對取消種族隔離制度和新民權法的通過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馬丁路德金雕像
黑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被喚起,民權運動在金的鼓舞之下一時間達到了高潮。
然而其後馬丁路德金遇刺身亡,黑人平權運動也走向衰弱,時隔多年以後,因為嚴重的種族不平等,當下的美國黑人又掀起了聲勢浩大的遊行示威,但問題是,遊行了這麼多年,有結果嗎?
讓我們去馬丁路德金的時代,看看他領導的平權運動為何走向衰落吧。
馬丁路德金領導的黑人民權運動的興起
在美國的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兩次對全體黑人意義重大的事件。一個是1861年至1865年的南北戰爭,一心想要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北方聯邦取得勝利,並廢除了奴隸制度,黑人得到了解放。
另一個則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民權運動。南北戰爭雖然廢除了奴隸制,卻忽略了久被奴役的黑人經濟窮困和受教育程度低的現實,黑人仍要依靠被白人僱傭才能生存。
美元上的林肯畫像
而此時南方的經濟受到打擊,北方資本主義卻發展迅猛,黑人於是大批進入北方的大城市謀求生計。城市中白人對黑人的歧視又催生了兩個新狀況,那就是黑人社區與種族隔離。黑人民權運動主要就是針對導致其社會權利不平等的種族隔離制度的抗爭活動。
1955年12月1日,蒙哥馬利市的一名黑人婦女羅莎帕克斯在乘坐公共汽車時因為拒絕為白人讓座被逮捕。12月4日由馬丁路德金組織的罷乘運動迅速得到了幾乎所有黑人團體的響應。
全城的黑人團結一心,堅持抵制乘坐公共汽車長達一年之久,罷乘運動最終以美國最高法院判決公共汽車上的種族隔離違憲結束。這次運動在黑人爭取平等權利的抗爭大潮中也許只是一股小小的支流,但它的成功卻驗證了馬丁路德金非暴力主義的可行性。
抵制、靜坐、遊行、和平抗議的方式被普遍接受,標誌著黑人民權運動的開始。隨著馬丁路德金在運動中的影響力不斷擴大,美國南部各州紛紛開展了以衝擊種族隔離制度為目標的公共場所靜坐示威,民權運動突破了城市局限,在美國南方甚至全國造成了相當大的影響力。
1963年8月28日,馬丁路德金在華盛頓林肯紀念堂發表了關於黑人民權平等的著名演講:《我有一個夢想》。
在演講中,金肯定了林肯總統在南北戰爭後籤署的《解放黑奴宣言》為飽受禁錮和壓榨的黑人奴隸點燃了希望之光;同時也揭露了現行的種族隔離制度,以及種族歧視思想如同無形的枷鎖仍然把黑人排斥在平等的社會權利之外。
《我有一個夢想》演講
他呼籲黑人們應該團結一致,紀律嚴明、舉止得體的合法爭取權利,也提醒政府和持有種族歧視思想的白人群體應該及時兌現民主的諾言,因為「對美國來說……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秋天如不到來,黑人義憤填膺的酷暑就不會過去。」
馬丁·路德·金領導的黑人民權運動的巔峰
除了馬丁路德金無以倫比的領袖人格魅力和鼓動能力,美國的兩次對外戰爭也是將黑人的民權運動推上巔峰的關鍵力量。
二戰期間,有大批黑人參軍入伍。儘管在種族歧視思想和種族隔離政策下,他們很少有機會參與正式作戰,大多被安排在辛苦的勤務工作崗位上,可還是有一部分人立下了軍功,其中最具傳奇性的人物就是多裡斯米勒。
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的第一波魚雷機炸毀了美軍西維吉尼亞號的洗衣房,當時只是艦上廚房裡的廚師米勒,卻在第一時間捨生忘死地衝向一臺雙聯M2高射機槍對空射擊,根本不會使用這個武器的他在別人的指導下居然打下了一架日軍飛機。
立下大功的米勒為種族所累,受勳過程可謂是一波三折。最後,還是在羅斯福總統的親自批准下,他才成為了第一位被授予美國海軍十字勳章的黑人士兵。
參戰的黑人士兵
戰爭結束後,不少像米勒這樣的黑人士兵因為立下軍功,得到了進入大學深造的機會,並逐漸形成了第一批黑人中產階級。
然而,社會地位的改變並沒能幫助他們擺脫被歧視的境況,種族隔離政策就像玻璃天花板一樣,任他們如何努力,都始終被困在社會最底層。
受過良好教育並有一定經濟基礎的黑人中產階級比起他們貧困的同胞對於種族隔離政策的不滿情緒更為強烈,也更容易理解並接受馬丁路德金的非暴力主義思想,成為了早期黑人民權運動的中堅力量。
1963年馬丁路德金《我有一個夢想》的演講把民權運動推向了巔峰,第二年,美國就通過了新的民權法案,規定在美國境內不得進行種族隔離,黑人開始獲得了形式上的平等。
與此同時,出於冷戰全面展開的戰略需要,美國決定授權總統動用武力,迅速將越南戰爭擴大化。地面部隊參戰後,對兵力的需求急劇增加,為補充兵源,政府開始在大學生中徵兵。
然而,戰爭失利、戰勢久拖、傷亡慘重的局面造成了美國民眾的強烈不滿。特別是對社會現象較為敏感的青年學生很快就從政府的美好宣傳中清醒過來,開始反對這場害人又害己的戰爭,這就是發生在美國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反戰運動。
最近事件中的黑人示威遊行
青年學生們在反戰運動中除了要喚醒美國民眾反對政府從事「不道德戰爭」,迫使當權者儘快結束越戰,也對美國社會中一些不合理的制度有了新的認識,並加以批判。
反戰青年們認為人不是為了在戰爭中被打死而存在,也不是他同類的敵人,人的真正本性應該表現為對同類的愛和信任。
這種思想在國內的傳播轉化為對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種遭受不公平待遇的同情,影響到一部分白人群體,反種族隔離與歧視的隊伍進一步壯大,黑人民權運動在青年學生的反戰運動中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馬丁·路德·金遇刺和黑人民權運動的衰落
當然,如果民權運動能在社會各方面力量的持續推動下取得徹底成功,那我們今天也就不會看到佛洛依德呻吟著「求求你,求求你,求求你,我喘不上氣了……」而後悲慘死去的一幕了。
1968年4月4日,馬丁路德金不幸在孟菲斯市被暗殺,一度轟轟烈烈的黑人民權運動也隨之衰落下去。不過,與其說是馬丁路德金之死導致了運動走向衰落,倒不如說黑人領導層內部的分歧阻礙了民權運動在既定軌道上繼續前行。
在金逝世後,非暴力的指導方針被推翻,激進者積極傳播戰鬥思想,甚至還一度組建了所謂的黑豹黨,與政府進行武力對抗。這就導致了黑白對立衝突的加劇,也為政府對運動的打壓提供了合法的藉口,持續了近二十年之久的黑人民權運動陷入低谷。
另外,民權運動走向衰落也與黑人社會內部經濟與社會實力低下有關,這絕不是馬丁路德金的非暴力主義能夠解決的。
去年電影《綠皮書》,反應黑人遭受歧視的歷史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中說:
「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經濟生活的過程。」
黑人要求爭取的平等權利,從表面上看是一種政治權力之爭,實質上必須從經濟權利出發。也就是說,黑人群體整體的經濟地位如果得不到提升,追求政治地位的平等無異於水中撈月。
然而,牧師出身的馬丁路德金顯然不可能從一個唯物主義者的角度深刻理解馬克思提出的經濟決定論。退一步說,即便沒有那場暗殺,金也很難帶領黑人同胞們實現他的那個夢想。
在知名歷史學教授克萊伯恩卡森整理的《馬丁路德金自傳》中有這樣一句:
「人生最痛苦的事,莫過於不斷努力而夢想永遠無法實現,而我們的人生正是如此。」
金在寫下這番話時的本意是激勵自己即便夢想再難實現也要堅持不懈的努力,無奈的是冥冥中卻暗合了黑人群體的生活現實與民權運動從巔峰走向衰落的結局,不禁令人為之嘆息。
參考文獻:
馬丁路德金《我有一個夢想》
楊靖《美國民權運動再回顧》
朱光兆、張素清《試析20世紀60年代美國青年學生反戰運動》
克萊伯恩卡森《馬丁路德金自傳》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
(註: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