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看歷史劇的朋友應該都熟悉這樣一幕,在古代的部分官員佩戴著一種扁桶形且中間插著一根棍子的帽子。這種帽子就是「獬豸(xiè zhì)冠」,也被叫做「法冠」。
「官居侍御立朝班,鐵面丹心獬豸冠。」
獬豸冠是由春秋時期楚文王所製造出來的,相傳楚文王曾捕獲一頭獬豸神獸,於是按照其形狀製成帽子,並將象徵獬豸角的裝飾置於冠上。獬豸冠通常以鐵製成冠柱,寓意戴冠的執法者堅定不移、威武不屈,所以也被稱為「鐵冠」。由於楚文王非常喜愛佩戴獬豸冠,於是上行下效,一時間獬豸冠在當時的楚國成為風尚。
在隨後的秦漢兩個朝代,執法御史都是佩戴獬豸冠的。到了東漢時期,皋陶像與獬豸圖成了衙門中不可缺少的飾品,而獬豸冠則被冠以「法冠」之名,執法官也因此被稱為獬豸,這種習尚一直延續下來。漢 蔡邕《獨斷》中寫道:「法冠,楚冠也……秦制執法服之。今御史廷尉監平服之,謂之獬豸冠。」
至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監察司法官員一律戴獬豸冠,穿繡有「獬豸」圖案的補服。不僅在服裝,在皇家建築方面,獬豸的形象也必不可少,如明孝陵和十三陵的鎮墓神獸,還有故宮太和殿、乾清宮內威嚴的獨角獸,都是獬豸的化身。直到今天,在我國一些法院門口布置的代表法律的護門神獸也是獬豸。
我想看到這裡,大家可能會有疑問:為何獬豸會與法律聯繫得如此密切?
「聖代無邪觸,空林獬豸歸。」
在前一篇文章我給大家介紹了中國的司法始祖「皋陶(gāo yáo)」。「皋陶造獄,劃地為牢」,皋陶也被後世稱為獄神。
相傳皋陶為大理,天下無虐刑、無冤獄。皋陶判決有疑時,便將獬豸請出來,如果那人有罪,獬豸就會頂觸,無罪則否。《異物志》中記載:「東北荒中,有獸名獬,一角,性忠,見人鬥,則觸不直者;聞人論,則咋不正者」。
獬豸擁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圓睜,能辨是非曲直,能識善惡忠奸,發現奸邪的官員,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後吃下肚子。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稱,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徵,是司法「正大光明」 「清平公正」「光明天下」的象徵。
獬豸又稱獬郢、獬廌(zhài),而「法」字的古體寫法就是「灋(fǎ)」。《字源》中解釋道:「灋 ,這字從廌去,以代表判斷曲直的法律;又從水,是比喻其平如水,省廌寫作法」。《說文解字》釋為「灋,解廌獸也,似牛,一角,古者決訟,令觸不直者」。
東漢文字學家許慎則認為,「灋」字的造字構意,源出一個歷史傳說:春秋戰國時期,齊莊公有個叫壬裡國的臣子,與另一位叫中裡繳的臣子打了三年官司。因為案情難以判斷,齊莊公就讓「廌」,即神獸獬豸,來聽他二人自讀訴狀。結果壬裡國的訴狀讀完,獬豸沒有什麼表示,而中裡繳的訴狀還沒有讀到一半,獬豸就用角頂翻了他。於是,齊莊公判決壬裡國勝訴。這種以角觸斷罪的方法,被古人用「會意」的方法放進了「灋」字的構形之中。
那麼如此神通廣大的神獸獬豸到底是什麼樣子,又是從何而來呢?
「墓待龍驤詔,臺迎獬豸威。」
據傳獬豸體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類似麒麟,全身長著濃密黝黑的毛,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長一角,俗稱獨角獸。獬豸善辨曲直,見人爭鬥即以角觸不直者,因而也稱「直辨獸」,「觸邪」。
因為不曾有人親眼見識獬豸到底長什麼樣,所以引起了人們諸多想像,有人認為它象鹿,有人稱它似牛,更多的說法還是羊。
王充在《論衡》中解析獬豸道:「一角之羊也,性知有罪。皋陶治獄,其罪疑者,令羊觸之,有罪則觸,無罪則不觸。故皋陶敬羊。」一角的羊雖然很罕見,但並不是沒有,只不過大多是因為病變所導致的。而在漢代獬豸玉佩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其山羊的特徵。在《後漢書》中也有記載:「獬豸,神羊,能辨別曲直。」
而關於獬豸似牛的說法,雖然也有考古發現牛形的獬豸物品,但這些都出現在東漢之後。而秦朝之前的文物中,獬豸都是以一角羊的樣子出現,故而獬豸似牛的說法可能也只是後世之人的猜測。
此外,近年來也有聲音說獬豸的原型其實是狗,這種說法則是從獬豸是羊形的觀點中衍生出來的。狗有一個別名叫「老羊」,在公元前3世紀的十二生肖記錄中,有一種叫「老羊」的動物,而「老羊」對應的位置就是後世的「犬」。《古今注》中有「狗,一名黃羊」的記載;《本草綱目》卷二十四中也有「狗,又名地羊」。古代把十二星次和十二地支相互對應,狗對應的地支是降婁,降婁的分野是魯南、蘇北、皖北一帶,古稱淮泗一帶,而此處就是此前所提到的皋陶、伯益的世居之處,皋陶斷案用獬豸,伯益是百蟲將軍,專門馴服鳥獸,狗是少不了的動物,以至於到了現在都是必備的斷案工具,如獵犬、警犬、緝毒犬等。只是,直到目前為止並未發現任何關於獬豸的物品是以狗的形式所展現。
各位讀者朋友們在看完本文之後覺得獬豸的原型到底是哪一種動物呢?歡迎留言討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