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之美物」能辨是非曲直的「獨角獸」??獬豸

2021-01-08 每日甘肅

【博之美物】能辨是非曲直的「獨角獸」??獬豸

彩繪木獨角獸 西漢 武威市磨嘴子漢墓出土

木獨角獸 西漢 武威市磨嘴子漢墓出土

在我國古代傳說中有一種神獸名為獬豸(xiè zhì),它形似麒麟,大者如牛,小者如羊,頭上長著一隻尖尖的角,因而很多與獬豸有關的文物被稱為「獨角獸」。古人認為,獬豸是一種能夠辨別是非曲直的神獸,也是「正大光明」「清平公正」的象徵。

甘肅日報?每日甘肅網記者 閔媛

在甘肅省博物館的二樓《絲綢之路文明》展廳裡,有一件古代器物吸引了很多人駐足,它有一個很特別的名字叫「木獨角獸」。這件「木獨角獸」僅是甘肅省博物館館藏「獨角獸」文物中的一件。據了解,甘肅省博物館還有武威雷臺漢墓、武威磨嘴子漢墓、酒泉漢墓等出土的木質、銅質獨角獸多件。由於其造型獨特、充滿魔幻感,引起了很多參觀者的好奇和追捧。甘肅省博物館的「獨角獸」文物在全國各省市展出時,成為出鏡率最高的一件文物。

4月28日,甘滬聯合策展的《絲路敦煌?幸福生存》展覽在上海中心開展,其中「木獨角獸」就被上海中心遴選在展覽宣傳廣告中,這也吸引了眾多參觀者前去一睹芳容。

「獨角獸」文物為何有如此魅力?除了它獨特的外形外,其文化內涵也是值得探究的。在我國古代傳說中有一種神獸名為獬豸,它形似麒麟,大者如牛,小者如羊,頭上長著一隻尖尖的角。因而,很多與獬豸有關的文物被稱為「獨角獸」。

甘肅省博物館研究室主任李永平介紹說:「有學者認為,『獨角獸』所模仿的動物應該是犀牛,所以其原型應該來自南亞地區或者非洲北部。『獨角獸』的原型究竟源自東方,還是源自西方,目前在考古文物界還沒有形成一致的看法。但可以肯定的是,『獨角獸』在我國古代被賦予了適合東方古代文化的新含義。在我國古代出現於漢晉時期墓葬中的『獨角獸』文物,可能還有更深刻的文化內涵,與古代南亞地區及中國西北地區的交往聯繫有關。近些年,在樓蘭壁畫墓壁畫中也發現了『獨角獸』圖像,這為研究『獨角獸』文化在絲綢之路上的傳播提供了新的資料。」

在我國古代,傳說獬豸能辨是非曲直,可識善惡忠奸,故歷來被視為司法正義的標誌。在古籍中,獬豸又寫作解?、獬?、解豸,又稱神羊、任法獸等。漢代學者楊孚在其專著《異物志》中對獬豸的特性進行過概述:「性別曲直,見人鬥,觸不直者;聞人爭,咋不正者。」意思是說,獬豸能辨別是非曲直,能識善惡忠奸,凡是世間有人不遵紀守法,胡作非為,見到別人在爭鬥,他會用犀利之角觸那個不正直的人;聽到有人相爭,它會用嘴咬不講理的一方。

彩繪木獨角獸 西漢 武威市磨嘴子漢墓出土

銅獨角獸 魏晉 酒泉市下河清出土(本文圖片由甘肅省博物館提供)

關於獬豸,還流傳著一則寓言故事,蘇軾曾在《艾子雜說》描寫道:「齊宣公問艾子道:『聽說古時候有一種動物叫獬豸,你熟悉嗎?』艾子答道:『堯做皇帝時,是有一種神獸叫獬豸,飼養在宮廷裡,它能分辨好壞,要是發現奸邪的官員,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後把他吃下肚子。』艾子停了停接著感慨道:『如果今天朝廷裡還有這種猛獸的話,我想它不用再尋找其他的食物了。』」艾子所說的話不僅諷刺了當時的官場奸臣、貪官太多,也說明了獬豸是「正大光明」「清平公正」的象徵。

獬豸還與法有著不解之緣,從古代「法」字的結構上就能體現出來。古代的「法」字寫作「?」(fǎ),《說文解字??部》記載:「?,刑也,刑平如水,從水。?,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字由「水」「?」「去」三部分組成,「水」代表執法公平如水,「?」代表懲罰不法者,「去」代表堅決除去不平。對於「?」這種動物,《說文解字??部》云:「?,解?獸也,似山牛,一角;古者決訟,令觸不直;象形,從豸省。」學者多認為「?」就是獬豸。「?」「法」二字合為一體,取公正不阿、公平如水之意。隨著時間的推移,為方便書寫和記憶的需要,「?」字中的「?」字被隱去,簡化為「法」。

獬豸作為「法」的化身,從春秋戰國時期便出現在古代法官的服飾上。《後漢書?輿服志》中記載:「獬豸,神羊,能辨曲直,楚王嘗獲之,故以為冠。」講的是,相傳楚文王曾獲一獬豸,照其形製成冠戴於頭上,於是上行下效,獬豸冠在楚國成為時尚。「獬豸冠」寓意執法者鐵面無私、明辨是非、公平公正。明清時,御史等執法者不僅要戴「獬豸冠」,還要穿繡有獬豸圖案的補服,以表明辨善惡,剛正不阿。即使到了現代,也能看到很多法院門口擺放著一隻或兩隻獨角獸雕像,以表示對傳統法律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相關焦點

  • 獬豸能辨是非 角觸不直之人
    在我國古代,有一種神獸名為獬豸。
  • 百家|獬豸:中國古代司法正義的象徵
    我國古代有一種神獸名為獬豸(xiè zhì)。傳說它能辨是非曲直,可識善惡忠奸,故歷來被視為司法正義的標誌。秦以後的歷代執法者,都要以戴「獬豸冠」為身份的象徵。  古人用獬豸裁判疑難案件  提起瑞獸,人們自然會想到龍、麒麟、龜、貔貅、白虎等,很少有人會想到獬豸。現在除了政法系統的人對它比較熟悉之外,大多數人還不知道獬豸為何物,不知道它是什麼形象,更不知道它就是中國古代司法「正大光明」「清平公正」的象徵。  其實,獬豸就是獨角獸,但不是西方文化中的獨角獸,其形象和文化內涵都不同。
  • 獬豸,竟然如此有來頭!
    要說獨角獸,大家更熟悉的是形如白馬,飄逸瀟灑的西方虛幻動物。(西方的獨角獸形象)但是在中國,我們也有自己的獨角獸,那就是上古神獸獬豸。獬豸體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類似麒麟,全身長著黝黑的濃毛,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長一角。
  • 傳說中的上古神獸獨角獸「獬豸」到底是什麼?
    由於楚文王非常喜愛佩戴獬豸冠,於是上行下效,一時間獬豸冠在當時的楚國成為風尚。在隨後的秦漢兩個朝代,執法御史都是佩戴獬豸冠的。到了東漢時期,皋陶像與獬豸圖成了衙門中不可缺少的飾品,而獬豸冠則被冠以「法冠」之名,執法官也因此被稱為獬豸,這種習尚一直延續下來。漢 蔡邕《獨斷》中寫道:「法冠,楚冠也……秦制執法服之。今御史廷尉監平服之,謂之獬豸冠。」
  • 法院門口常見雕像—石雕獬豸(xiè zhì)
    獬豸擁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是中國古書中常見的一種神獸,能辨曲直,漢楊孚《異物志》對獬豸特性的概括最有代表性:「性別曲直。見人鬥,觸不直者。聞人爭,咋不正者。」意思是說,獬豸能區分好人壞人,看到兩人打架,它會用角牴觸理虧者。聽到有人吵架,它會用口咬挑起是非的一方。相傳,先秦官員斷案折獄,曾用獬豸辨別其中曲直,其中聲明最盛者莫過於帝堯時期的刑官皋陶。傳說中皋陶曾飼有獬豸,凡遇疑難不決之事,悉著獬豸裁決,均準確無誤。所以在古代,獬豸就成了執法公正的化身。
  • 獬豸——中華法律的圖騰故事
    「廌」有三名:一曰獬豸(謝志音);二曰獨角獸;三曰神羊。各種史籍都指出,獬豸是一種能辨曲直的神獸。漢代學者楊孚在其專著《異物志》中,對「獬豸」特性的概括最有代表性:「性別曲直。見人鬥,觸不直者。聞人爭,咋(ze音責,咬、啃的意思)不正者。」
  • 上古神話系列之獬豸(中國傳統法律的象徵,選作首爾的吉祥物?)
    今天要講的可是法獸獬豸,它的一些特性與上一期的窮奇正好相反哦。簡介:名字:獬豸(xiè zhì)出處:《後漢書》、《異物志》特徵:俗名又為獨角獸 能力:辨別是非曲直獬豸,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體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類似麒麟,全身長著濃密黝黑的毛,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長一角,俗稱獨角獸。
  • 「獬豸」源考丨原來你是這樣的神獸
    獬豸作為一種古代傳說中的可判曲直的神獸,可在很多司法部門裡或標識上見到,其穿越了神權社會、宗法社會、現代社會,幾千年而不衰,有其內在原因。但對於獬豸的起源卻莫衷一是,總體而言有牛、羊、鹿三種說法。小文試從文獻、文物等多重角度考查其源頭,說明其是「圭」和「鹿」的組合物。
  • 法院門口為什麼會放獨角獸石雕獬豸?
    要說獨角獸,大家更熟悉的是形如白馬,飄逸瀟灑的西方虛幻動物。但是在中國,我們也有自己的獨角獸,那就是上古神獸獬豸。獬豸體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類似麒麟,全身長著黝黑的濃毛,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長一角,所以也被稱為獨角獸。
  • 也說獬豸
    一、古文獻中關於「獬豸」的記載  在我國浩如煙海的古文獻中,關於「獬豸」一詞有著眾多的使用情況和不同記載。下面,我們就以「獬豸」的異體字的記載使用情況來嘗試列舉一二:1、「獬豸」的記載   《後漢書·輿服志(下)》記載:「獬豸,神羊,能辨別曲直,楚王嘗獲之,故以為冠。」
  • 獨角獸:西方神話中的一種神獸,現實中並不存在
    而在中國的古代傳說中,也能偶爾看到疑似獨角獸的影子。其中典型的包括盛世才會出現的麒麟,它象徵著長壽、太平;還有長著獨角的獬豸,它通人言、知人性、辨是非、判忠奸,是法律與正義的化身;另外《山海經》中也記載著一種叫做「天馬」的動物,名曰「天馬」,卻無雙翼,是軍人崇拜的偶像,漢民族的重要圖騰;還有白澤、龍馬等上古瑞獸,都多多少少與獨角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 儲忠明|「側鋒辨誤」之辨
    點擊閱讀:「書評」歐陽龍|側鋒辨誤——與胡問遂商榷可是,歐陽龍同志在該文後半部摻進了「辨誤」之外的新的觀點,以大肆渲染側鋒的功用,打出了「更新書法線條」這面旗幟,在此掩護下,把側鋒提高到與中鋒並駕齊驅、相行不悖的藝術高度,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偏頗。
  • 這裡有隻「獨角獸」!
    在我國古代傳說中有一種神獸名為獬豸(xiè zhì),它形似麒麟,大者如牛,小者如羊,頭上長著一隻尖尖的角,因而很多與獬豸有關的文物被稱為「獨角獸」。作為傳說中的神獸,各類獨角獸文物常隨葬在墓中,起到鎮墓闢邪的作用。
  • 雲聽好書節直播第四場:「獬豸狻猊狴犴贔屓」,這些神獸你都認識算...
    獬豸」(xiè zhi),《東方有神獸》插圖比如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獬豸」(xiè zhi)的原型到底是什麼動物呢?其實是「喜羊羊」。外表溫順只吃草的羊也是怪獸?古代的羊其實很兇猛的,有一種鬥羊在鬥爭時,羊角相撞發出的聲音可以傳達至一公裡以外,而它們也因為兇猛強悍得以口口相傳,後期經過不停地進化和演變,化身為神獸「獬豸」。
  • 上古四大祥瑞異獸:夕獸、腓腓、獬豸、食鐵獸
    接著便要說到腓腓了,《山海經》中記載:「霍山有獸焉,其狀如狸,而白尾,有鬣,名曰腓腓,養之可以已憂。」這是說在霍山上有一種奇特的神獸,它長得像狸,身披鬣毛。通常動物頭頸部長毛為鬣毛,比如獅子頸部的長毛。腓腓還有著一條白色的尾巴,最奇特的是飼養它的人會沒有憂愁,如果現在還有這種神獸就好了。有些人可能會覺得這是毛,其實很多人也絕對腓腓便是古人對貓的稱呼。
  • 獬豸是啥?為何大陸法官用它,臺灣憲兵用它,韓國也當首都吉祥物
    象徵著法律,《後漢書輿服志下》記載︰『法冠……或謂之獬豸冠。獬豸神羊,能別曲直,楚王嘗獲之,故以為冠。』於是獬豸,成了中國法律的象徵。在清代, 都御史用獬豸為補服(官服的一種),都御史的職責為查轄官員。
  • 中黃督脊辨之五故當辨
    繼婆羅門後起之印度教中之哈札瑜珈派,言三脈五輪,與密宗幾乎全同,亦云在脊柱中;世鮮有知,佛祖藉用其名,而別具昇華,要點之所在,故當辨五。非由造作而得,故中脈名「阿哇都帝」,義即能與俱生智。 又,古「阿」字,即是一直——者,即中脈四相之一;「阿」字本不生義,然能出生一切,故中脈又名「數數媽」,義即一切母也。 其正確中心尺度,非尺度可量,必心住正見時,心安空性時,其脈自現,非世間思量尺度所可決定。
  • 獬豸怎麼讀?人民法院門口擺放的石像是什麼?韓國又要搶?
    作為華夏兒女的我們趕快認識下我們的神獸獬豸吧。法院門口一般有一對類似獅子的石雕,但仔細觀察會發現並不是獅子,最明顯的是它頭上僅長有一隻腳。它有個很不容易寫和記的名字,叫「獬豸」,又俗稱獨角獸。獬豸與法的不解之結,還可從古代「法」字的結構說起,古體的「法」字寫作「灋fǎ」,而「廌zhài」即為獬豸,其形似麒麟,青毛獨角,體態剛健,極有靈性,《異物志》說其「見人鬥,則觸不直者;聞人論,則咋不正者」。「廌、法」二字合為一體,取其公正不阿之意,所以從水,取法平如水之意。《說文解字》釋為「灋fǎ,解廌獸也,似牛,一角,古者決訟,令觸不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