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門口常見雕像—石雕獬豸(xiè zhì)

2021-01-08 網易

2018-12-01 16:10:40 來源: 閩興福石雕

舉報

  獬豸,也稱解廌或解豸,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上古神獸,體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類似麒麟,全身長著濃密黝黑的毛,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長一角,俗稱獨角獸。

  

  

  獬豸擁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是中國古書中常見的一種神獸,能辨曲直,漢楊孚《異物志》對獬豸特性的概括最有代表性:「性別曲直。見人鬥,觸不直者。聞人爭,咋不正者。」意思是說,獬豸能區分好人壞人,看到兩人打架,它會用角牴觸理虧者。聽到有人吵架,它會用口咬挑起是非的一方。相傳,先秦官員斷案折獄,曾用獬豸辨別其中曲直,其中聲明最盛者莫過於帝堯時期的刑官皋陶。傳說中皋陶曾飼有獬豸,凡遇疑難不決之事,悉著獬豸裁決,均準確無誤。所以在古代,獬豸就成了執法公正的化身。

  

  

  

  我們的祖先在創構「法」字上,其淵源頗具智慧和神話色彩。在古代,現在的「法」字被寫作「灋」,其中蘊含著深刻的寓意。從字的架構上看,「灋」字的左邊是三點水,代表著取法平如水之意。它的右邊是「廌」下邊一個「去」,「廌」,即神獸獬豸,將「廌」編成「法」字的一部分,取的就是獬豸代表判斷曲直的法律的含義。由此,獬豸在漢字文化中又與「法」結下了不解之緣。之後多方面文化的影響,獬豸在古代作為法律象徵的地位就這樣被認定下來。

  

  

  後來,出於便於書寫和記憶的需要,「廌」字從「灋」中被隱去,簡化為「法」,然而它所象徵的中國法律傳統文化並沒有隨之消失。獬豸在我國古代法制監督史上仍有著非凡的涵義。

  

  

  作為中國傳統法律的象徵,獬豸一直受到歷朝的推崇。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楚文王曾獲一獬豸,照其形製成冠戴於頭上,於是上行下效,獬豸冠在楚國成為時尚。秦代執法御史帶著這種冠,漢承秦制也概莫能外。

  

  到了東漢時期,皋陶像與獬豸圖成了衙門中不可缺少的飾品,而獬豸冠則被冠以「法冠」之名,執法官也因此被稱為獬豸,這種習尚一直延續下來。至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監察司法官員一律戴獬豸冠,穿繡有「獬豸」圖案的補服。不僅在服裝,在皇家建築方面,獬豸的形象也必不可少,如明孝陵和十三陵的鎮墓神獸,還有故宮太和殿、乾清宮內威嚴的獨角獸,都是獬豸的化身。直到今天,在我國一些法院門口布置的代表法律的護門神獸也是獬豸。獬豸文化的源遠流長可見一斑。

  

  獬豸在我國古代文化中影響十分深遠,許多故事和傳奇都有獬豸的身影出沒:曾在古潁州做過太守的北宋大文學家、書畫家蘇軾在《艾子雜說》中講了「獬豸辨好」的寓言故事。早在戰國時期的齊國,有一次,齊宣王問艾子道:「聽說古時候有一種動物叫獬豸,你熟悉嗎?」艾子答道:「堯做皇帝時,是有一種猛獸叫獬豸,飼養在宮廷裡,它能分辨好壞,發現奸邪的官員,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後吃下肚子。」艾子停了停接著感慨他說:「如果今天朝廷裡還有這種猛獸的話,我想它不用再尋找其它的食物了!」這就將獬豸的能辨是非,引申到了官場,以官員為審視監督的對象。發現奸邪的官員,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後吃下肚子,不用再尋找其它的食物,諷刺當時的官場奸臣和貪官太多了。

  還有關漢卿《玉鏡臺》第一折中「生前不懼獬豸冠,死來圖畫麒麟像」的戲詞就運用了獬豸的形象。還有四大名著《西遊記》所描述的地府中的「諦聽」神獸,它在辨別真假美猴王時也是有用到同獬豸類似的異能。

  

  在民間,許多地方的文化都深受獬豸的影響。比如說客家人,在長期遷徙和生產生活中,客家人以古代獬豸崇拜為基礎,創造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閩西「獬豸」文化,其核心內容即聰靈、剛強、公正、誠信。

  「獬豸」文化主導著閩西客家人的價值取向、行為方式、思想方法、審美情趣、道德規範等各個方面,客家人亦是「獬豸」文化的忠實踐行者。在國家前途一片灰暗之時,以劉亞樓、楊成武、傅連暲、張南生、鄧子恢、張鼎丞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共和國將軍,為了民族和國家,秉承已經融入血液的「獬豸精神」,為中國的未來前僕後繼,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法院門口為什麼會放獨角獸石雕獬豸?
    但是在中國,我們也有自己的獨角獸,那就是上古神獸獬豸。獬豸體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類似麒麟,全身長著黝黑的濃毛,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長一角,所以也被稱為獨角獸。獬豸這種動物最神奇的部位就數角了,傳聞這種動物如果角斷的話就會立即死去,所以說獬豸的角從來沒有完整的存留下來過。
  • 百家|獬豸:中國古代司法正義的象徵
    我國古代有一種神獸名為獬豸(xiè zhì)。傳說它能辨是非曲直,可識善惡忠奸,故歷來被視為司法正義的標誌。秦以後的歷代執法者,都要以戴「獬豸冠」為身份的象徵。  古人用獬豸判案,可謂歷史悠久。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稱,在上古時期,有神人把「廌」(即獬豸)贈送給黃帝,並說明應如何飼養和使用。蘇軾的《艾子雜說》,講了一個獬豸辨邪僻的寓言。齊宣公問艾子道:「聽說古時候有一種動物叫獬豸,你熟悉嗎?」艾子答道:「堯做皇帝時,是有一種神獸叫獬豸,飼養在宮廷裡,它能分辨好壞,如發現邪僻的官員,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後把他吃下肚子。」即言堯也飼養獬豸。
  • 上古神話系列之獬豸(中國傳統法律的象徵,選作首爾的吉祥物?)
    今天要講的可是法獸獬豸,它的一些特性與上一期的窮奇正好相反哦。簡介:名字:獬豸(xiè zhì)出處:《後漢書》、《異物志》特徵:俗名又為獨角獸 能力:辨別是非曲直獬豸,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體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類似麒麟,全身長著濃密黝黑的毛,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長一角,俗稱獨角獸。
  • 韓劇起名「獬豸」讓人一臉懵,了解神獸讓你秒懂該劇
    獬豸(xiè zhì)又稱獬廌、解豸,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體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類似麒麟,全身長著濃密黝黑的毛,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長一角。這樣的形容可能讓你覺得它很遙遠,不過其實它很常見,它就是我國司法機關門口的神獸,只不過多數情況下我們都沒認出它,尤其是沒有雕刻獨角的時候,很容易誤認成獅子。
  • 獬豸是啥?為何大陸法官用它,臺灣憲兵用它,韓國也當首都吉祥物
    這種動物叫獬豸(xiè zhì),它象徵什麼呢?象徵著法律,《後漢書輿服志下》記載︰『法冠……或謂之獬豸冠。獬豸神羊,能別曲直,楚王嘗獲之,故以為冠。』於是獬豸,成了中國法律的象徵。在清代, 都御史用獬豸為補服(官服的一種),都御史的職責為查轄官員。
  • 獬豸
    獬豸彩繪木獨角獸 西漢 武威市磨嘴子漢墓出土木獨角獸 西漢 武威市磨嘴子漢墓出土在我國古代傳說中有一種神獸名為獬豸(xiè zhì),它形似麒麟,大者如牛,小者如羊,頭上長著一隻尖尖的角,因而很多與獬豸有關的文物被稱為「獨角獸」。古人認為,獬豸是一種能夠辨別是非曲直的神獸,也是「正大光明」「清平公正」的象徵。甘肅日報?
  • 獬豸怎麼讀?人民法院門口擺放的石像是什麼?韓國又要搶?
    近日熱播的韓劇《獬豸》又譯《haechi》,講述的是出身低微無利器傍身的王子和苦讀多年的進士、熱血女捕頭在王國大權中鬥爭,並最終取得勝利。並改革為像當今的檢察機關的朝鮮司憲府,為時代正義鬥爭的冒險故事。獬豸(xiezhi)本事中國傳說的一種神獸,難不成又要被韓國思密達搶走了?
  • 傳說中的上古神獸獨角獸「獬豸」到底是什麼?
    這種帽子就是「獬豸(xiè zhì)冠」,也被叫做「法冠」。「官居侍御立朝班,鐵面丹心獬豸冠。」獬豸冠是由春秋時期楚文王所製造出來的,相傳楚文王曾捕獲一頭獬豸神獸,於是按照其形狀製成帽子,並將象徵獬豸角的裝飾置於冠上。獬豸冠通常以鐵製成冠柱,寓意戴冠的執法者堅定不移、威武不屈,所以也被稱為「鐵冠」。
  • 唯一能和神獸獬豸、天祿並列帝陵,齊名的「人」
    類似的意象在懷古詩中極為常見,「石馬」即是陵寢神道上的石獸之一。石獸經過長期的發展,其種類和形象逐漸固定,也大多被賦予了特定的含義,它們的使命在於護佑所在建築,彰顯主人身份。神道上的石獸石像生的象徵意義例如位於今南京紫金山下的明孝陵神道上,就排列著獅子、獬豸(xiè zhì)、駱駝、象、麒麟、馬六種石獸。
  • 雲聽好書節直播第四場:「獬豸狻猊狴犴贔屓」,這些神獸你都認識算...
    我們常常走進故宮博物館、公園,甚至是古老村落裡,都會看到很多屋簷上、正門前,都充斥著大量奇形怪狀的神獸雕像。薩蘇老師說,其實神獸離我們的生活並不遙遠,都是根據經常出現在我們生活中的動物演變而來。神獸不是普普通通的動物,它是一個個承載文化寓意的符號。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漫長的進化和發展進程中,我們與動物相互依存,逐漸演變出不同的認知形態和文化信仰。
  • 檢察院門口的雕塑是獅子嗎?
    注意:不是獅子,司法機關門口放石獅子是搞錯了的。  法院的象獅子但不是,而是灋,即「法」字的淵源。  灋,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獸,據說它能辨別曲直,在審理案件時,它會用角去觸理曲的人。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十部上「廌」部說:「灋,刑也。平之如水,從水。廌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廌]去。所以具有法的意思,也是中國古代最早明文記載表示法律含義的字之一。
  • 山海經:法院門前不是獅子,而是神獸獬豸,它是正義的代表!
    不知道網友們有沒有注意到,在個地方的法院門口都蹲著一種與眾不同的神獸,一般來說我們見到那些古蹟門前蹲著的都是石獅子,但是在法院這種地方,蹲著的就不是石獅子了,而且出現在山海經記載中的一種代表著正義的神獸,那就是獬豸,(獬豸 拼音xièzhì),它是一種代表著正義和公平的神獸,所以會在法院的門前,正式恰到好處。
  • 獬豸能辨是非 角觸不直之人
    在我國古代,有一種神獸名為獬豸。
  • 也說獬豸
    」一詞的古文獻使用情況及其出現與定型年代的梳理,扼要說明歷史上關於獬豸的幾種說法,闡釋了對六安皋陶墓前獬豸像的造像依據,指出獬豸與貔貅的根本區別,並就獬豸的正確解讀提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元代大戲曲家關漢卿《玉鏡臺》第一折中有道:「生前不懼獬豸冠,死來圖畫麒麟像。」明·趙震元《為袁石寓(袁可立之子)復開封太府》中亦有句如是:「靖兩河以安天下,畫熊兆獬豸之祥;冠八樞而奠中原,夾鹿犬麒麟之瑞。」明十三陵神道旁聳立的眾多神獸雕像動物石像當中,就有仁獸、神獸「獬豸」造像的存在的身影。以上僅選取古文獻記載一二,其餘不再贅述。
  • 石雕貔貅 石雕天祿 石雕闢邪 石雕獨角獸 石雕角端 石雕避邪驅兇,招財納寶瑞獸
    石雕貔貅 石雕天祿 石雕闢邪 石雕獨角獸 石雕發財瑞獸 石雕角端 石雕避邪驅兇,招財納寶瑞獸
  • 【圖集大全】淺析石雕關公(關聖帝君)雕像的介紹及寓意
    我國傳統石雕藝術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史前人類的打制石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