獬豸能辨是非 角觸不直之人

2021-01-08 網易新聞

在我國古代,有一種神獸名為獬豸。傳說它能辨是非曲直,可識善惡忠奸,故歷來被視為司法正義的標誌。秦以後的歷代執法者,都要以戴「獬豸冠」為身份的象徵。

文、圖/鍾葵

古人用獬豸裁判一些是非難明的案件

提起瑞獸,人們自然會想到龍、麒麟、龜、貔貅、白虎等,很少有人會想到獬豸。現在除了政法系統的人對它比較熟悉之外,大多數人還不知道獬豸為何物,不知道它是什麼形象,更不知道它就是中國古代司法「正大光明」「清平公正」的象徵。     

其實,獬豸就是獨角獸,但不是西方文化中的獨角獸,其形象和文化內涵都不同。在古籍中,獬豸又寫作解廌、獬廌、解豸,又稱神羊、任法獸等。古人認為,獬豸是一種能夠辨別是非曲直的神獸,漢代學者楊孚在其專著《異物志》中對獬豸的特性進行了概括:「性別曲直,見人鬥,觸不直者;聞人爭,咋不正者。」意思是,獬豸的天性能辨別曲直,見到有人相鬥,它會用角撞無理取鬧之人;聽到有人相爭,它會用嘴咬挑起是非之人。因此,古人經常用獬豸裁判一些是非難明的案件。       

古人用獬豸判案,可謂歷史悠久。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稱,在上古時期,有神人把「廌」(即獬豸)贈送給黃帝,並說明應如何飼養和使用。蘇軾的《艾子雜說》,講了一個獬豸辨邪僻的寓言。齊宣公問艾子道:「聽說古時候有一種動物叫獬豸,你熟悉嗎?」艾子答道:「堯做皇帝時,是有一種神獸叫獬豸,飼養在宮廷裡,它能分辨好壞,如發現邪僻的官員,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後把它吃下肚子。」即言堯也飼養獬豸。堯之後是舜,舜的「首席大法官」是皋陶,他被今人尊為中國傳統司法官的始祖。傳說皋陶也用獬豸幫助治獄,漢代王充在《論衡》中說:「一角之羊也(指獬豸),性知有罪。皋陶治獄,其罪疑者,令羊觸之。有罪則觸,無罪則不觸。」     

據《墨子·明鬼》記載,春秋戰國時期,齊莊公有個叫王裡國的臣子,與另一個叫中裡徼的臣子打了3年官司。因案情複雜,難以判斷,齊莊公就讓神羊來聽他們自讀訴狀。結果王裡國的訴狀讀完,神羊沒什麼動靜,而中裡徼的訴狀還未讀到一半,神羊就跳起來用角撞他,折斷了他的腿。

有的法院門口也擺放獨角獸

而古代的文字,也證明了獬豸與法律有關。古代的「法」字寫作「灋」,《說文解字·廌部》載:「灋,刑也,刑平如水,從水。廌,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即言「灋」字由「水」、「廌」、「去」三部分組成,「水」代表執法公平如水,「廌」代表懲罰不法者,「去」代表堅決除去不平。對於「廌」這種動物,《說文解字·廌部》云:「廌,解廌獸也,似山牛,一角;古者決訟,令觸不直;象形,從豸省。」學者多認為「廌」就是獬豸。「灋」字自西周便出現,西周時期的大盂鼎銘文中就有「灋保先王」等句,雖然近代學者多訓「灋」為「廢」義,但自春秋戰國以後,「灋」有很明確的「法」的含義。後來,出於便於書寫和記憶的需要,「灋」字中的「廌」字被隱去,簡化為「法」,然而它所象徵的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並沒有隨之消失。       

獬豸作為「法」的化身,從春秋戰國時期便出現在古代法官的服飾上。據《淮南子·主術訓》載:「楚文王好服獬冠,楚國效之。」「獬冠」即「獬豸冠」,是模仿獬豸形狀製作的一種帽冠,又稱「法冠」「鐵冠」「御史冠」等,通常以鐵柱製成冠柱,寓意戴冠的執法者鐵面無私、明辨是非、公平公正。秦滅楚後,以其冠賜御史,秦代的御史主管彈劾、糾察官員過失諸事,並賦有司法職權。至漢代,侍御史、廷尉管執法官員也要戴「法冠」。《後漢書·輿服志》載:「法冠,一曰柱後。高五寸,以纚為展筒,鐵柱卷。執法者用之,侍御史、廷尉正監平也。或謂之獬豸冠。獬豸神羊,能辨曲直,楚王嘗獲之,故以為冠。」在東漢時期,皋陶像和獬豸圖成了衙門中不可缺少的裝飾品。      

到了唐代,凡御史臺九品以上的官員都要戴「獬豸冠」,而宋代亦沿襲唐制,御史大夫、御史中丞、刑部尚書、刑部侍郎、大理卿、大理少卿等執法官均戴「獬豸冠」,佩青荷蓮印綬,象徵執法公正、清正廉潔。明清時,御史等執法者不僅要戴「獬豸冠」,還要穿繡有獬豸圖案的補服,「糾劾百司,辨明冤枉,提督各道,為天子耳目風紀之司」。可見獬豸作為司法正義的象徵,在秦漢以後被歷朝歷代接受和認可。即使到了現代,很多法院門口也擺放著一隻或兩隻獨角獸雕像,以表示對傳統法律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在西方文化中,獨角獸

被認為是純潔的象徵

至於獬豸的形象,因它畢竟是傳說中的神獸,自秦漢以後未曾有人親眼目睹過獬豸,故其形象只能靠想像。有人認為它像鹿,類似麒麟,有人說它似牛,有人說它更像羊。此外,還有獬豸一角、二角等不同看法。與這些不同說法相對應的是,各個時期的獬豸形象也不一樣。東漢之前的出土文物中的獬豸都是一角羊的造型,且尾巴很長。東漢之後,獬豸的形象更像牛,也有一條長長的尾巴。而後來獬豸的形象有向麒麟變化的傾向,也許是牛和羊的形象過於樸素,人們才引入麒麟這種瑞獸的形象,以振執法官之威。麒麟是「仁獸」,頭上有一角,但「設武備而不為害」,不履生蟲,不折花草,與獬豸那種嫉惡如仇、是非分明的性格截然不同。這種形象的轉變,反映了人們希望將麒麟和獬豸的特性融合在一起的願望,即希望執法者既要執法公正,又要有愛人之心。       

此外,獬豸不僅是司法正義的象徵,也是人們喜聞樂見的吉祥物。古代的建築裝飾、室內物品也經常出現獬豸的形象。如在古代建築屋頂上的垂脊上多裝飾有走獸,其中就有獬豸,人們認為這些走獸有闢邪、避雷等作用。在古代的帝陵前,也經常出現獨角獸的形象。而室內的家具、薰爐等物品,出現獬豸圖案更是不足為奇。       

在西方文化中,獨角獸被認為是純潔的象徵。人們認為它的角具有極大的力量,能壓制任何道德敗壞的行為,是完美騎士的代表。其文化內涵,與中國的獬豸文化內涵有所不同,不可混為一談。

《吉祥藝術》來信可寄:

廣州市人民中路同樂路10號廣州日報副刊部 鍾志榮

郵編:510121

郵箱:gtdrh@yahoo.cn

(原標題:獬豸能辨是非 角觸不直之人)

本文來源:大洋網-廣州日報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博之美物」能辨是非曲直的「獨角獸」??獬豸
    【博之美物】能辨是非曲直的「獨角獸」??在我國古代,傳說獬豸能辨是非曲直,可識善惡忠奸,故歷來被視為司法正義的標誌。在古籍中,獬豸又寫作解?、獬?、解豸,又稱神羊、任法獸等。漢代學者楊孚在其專著《異物志》中對獬豸的特性進行過概述:「性別曲直,見人鬥,觸不直者;聞人爭,咋不正者。」
  • 百家|獬豸:中國古代司法正義的象徵
    我國古代有一種神獸名為獬豸(xiè zhì)。傳說它能辨是非曲直,可識善惡忠奸,故歷來被視為司法正義的標誌。秦以後的歷代執法者,都要以戴「獬豸冠」為身份的象徵。在古籍中,獬豸又寫作解廌、獬廌、解豸,又稱神羊、任法獸等。古人認為,獬豸是一種能夠辨別是非曲直的神獸,漢代學者楊孚在其專著《異物志》中對獬豸的特性進行了概括:「性別曲直,見人鬥,觸不直者;聞人爭,咋不正者。」意思是,獬豸的天性能辨別曲直,見到有人相鬥,它會用角撞無理取鬧之人;聽到有人相爭,它會用嘴咬挑起是非之人。因此,古人經常用獬豸裁判一些是非難明的案件。
  • 獬豸,竟然如此有來頭!
    (西方的獨角獸形象)但是在中國,我們也有自己的獨角獸,那就是上古神獸獬豸。獬豸體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類似麒麟,全身長著黝黑的濃毛,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長一角。據傳獬豸通人言,非常聰明,能辨別是非曲直,檢視忠奸賢良,因此它通常象徵著勇猛、公正,喻義「正大光明」 「清平公正」「光明天下」。
  • 獬豸——中華法律的圖騰故事
    《說文解字》釋為「灋fǎ,解廌獸也,似牛,一角,古者決訟,令觸不直者」。在東漢文字學家許慎先生看來,「灋fǎ」字的造字構意,源出一個歷史傳說:春秋戰國時期,齊莊公有個叫壬裡國的臣子,與另一位叫中裡繳的臣子打了三年官司。因為案情難以判斷,齊莊公就讓「廌」,即神獸獬豸,來聽他二人自讀訴狀。結果壬裡國的訴狀讀完,獬豸沒有什麼表示,而中裡繳的訴狀還沒有讀到一半,獬豸就用角頂翻了他。
  • 傳說中的上古神獸獨角獸「獬豸」到底是什麼?
    「聖代無邪觸,空林獬豸歸。」在前一篇文章我給大家介紹了中國的司法始祖「皋陶(gāo yáo)」。「皋陶造獄,劃地為牢」,皋陶也被後世稱為獄神。相傳皋陶為大理,天下無虐刑、無冤獄。皋陶判決有疑時,便將獬豸請出來,如果那人有罪,獬豸就會頂觸,無罪則否。《異物志》中記載:「東北荒中,有獸名獬,一角,性忠,見人鬥,則觸不直者;聞人論,則咋不正者」。
  • 韓劇起名「獬豸」讓人一臉懵,了解神獸讓你秒懂該劇
    最近,韓國一部名為《獬豸》的電視劇正在熱播,不過不少人看到劇名的時候都有點懵,劇名一般是電視劇劇中情感或內容的高度概括,那麼這部劇以神獸為名,究竟講的是什麼故事呢?其實,只要了解這種神獸,韓劇主旨秒得到。
  • 說妖錄│ 狴犴、獬豸、窮奇:能辯善惡的三大神獸
    意在諷刺古時司法體制「公正」表象下隱藏的是非不公的現象。「父母官」不為民做主,不講是非公斷,只知心向權勢富貴,這也使百姓更加嚮往公正廉明的「賢主」到來。今天我們要說的神獸都身份顯赫,也均能明辨是非,它們便是龍子之一的「狴犴」,司法鼻祖的「獬豸」,以及四兇之一的「窮奇」。
  • 獬豸怎麼讀?人民法院門口擺放的石像是什麼?韓國又要搶?
    作為華夏兒女的我們趕快認識下我們的神獸獬豸吧。法院門口一般有一對類似獅子的石雕,但仔細觀察會發現並不是獅子,最明顯的是它頭上僅長有一隻腳。它有個很不容易寫和記的名字,叫「獬豸」,又俗稱獨角獸。獬豸與法的不解之結,還可從古代「法」字的結構說起,古體的「法」字寫作「灋fǎ」,而「廌zhài」即為獬豸,其形似麒麟,青毛獨角,體態剛健,極有靈性,《異物志》說其「見人鬥,則觸不直者;聞人論,則咋不正者」。「廌、法」二字合為一體,取其公正不阿之意,所以從水,取法平如水之意。《說文解字》釋為「灋fǎ,解廌獸也,似牛,一角,古者決訟,令觸不直者」。
  • 法院門口為什麼會放獨角獸石雕獬豸?
    但是在中國,我們也有自己的獨角獸,那就是上古神獸獬豸。獬豸體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類似麒麟,全身長著黝黑的濃毛,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長一角,所以也被稱為獨角獸。獬豸這種動物最神奇的部位就數角了,傳聞這種動物如果角斷的話就會立即死去,所以說獬豸的角從來沒有完整的存留下來過。
  • 獬豸是啥?為何大陸法官用它,臺灣憲兵用它,韓國也當首都吉祥物
    象徵著法律,《後漢書輿服志下》記載︰『法冠……或謂之獬豸冠。獬豸神羊,能別曲直,楚王嘗獲之,故以為冠。』於是獬豸,成了中國法律的象徵。在清代, 都御史用獬豸為補服(官服的一種),都御史的職責為查轄官員。
  • 法院門口常見雕像—石雕獬豸(xiè zhì)
    獬豸擁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是中國古書中常見的一種神獸,能辨曲直,漢楊孚《異物志》對獬豸特性的概括最有代表性:「性別曲直。見人鬥,觸不直者。聞人爭,咋不正者。」意思是說,獬豸能區分好人壞人,看到兩人打架,它會用角牴觸理虧者。聽到有人吵架,它會用口咬挑起是非的一方。相傳,先秦官員斷案折獄,曾用獬豸辨別其中曲直,其中聲明最盛者莫過於帝堯時期的刑官皋陶。傳說中皋陶曾飼有獬豸,凡遇疑難不決之事,悉著獬豸裁決,均準確無誤。所以在古代,獬豸就成了執法公正的化身。
  • 也說獬豸
    皋陶用「獬豸」來協助自己推斷官司,審判案件,使得所審理的案件一本青色。因此,皋陶治獄,其罪疑者,令獬豸觸之。獬豸則「有罪則觸,無罪則不觸」。「獬豸」也由此就成為了皋陶理政斷案的重要法器,成為皋陶重要的理案治民的重要手段,成為皋陶文化的重要文化符號之一。關於「獬豸」,今人多有議論,說法不一。故此,筆者積多年之疑慮,也想議論一番,不足之處,在所難免,還望方家學者哂正之。
  • 「獬豸」源考丨原來你是這樣的神獸
    犀兕(si)早見之於《山海經》:「兕在舜葬東,湘水南。其狀如牛,蒼黑,一角。」這個明顯是指的是犀牛。甪(lu)《史記集解》引郭璞注釋: 「角湍,音端, 似豬, 角在鼻上, 堪作弓。李陵曾以此弓十張遺蘇武也。」《宋書·符瑞志下》:「甪端者,日行萬八千裡,又曉四夷之語,明君聖主在位,明達方外幽遠之事,則奉書而至。」
  • 雲聽好書節直播第四場:「獬豸狻猊狴犴贔屓」,這些神獸你都認識算...
    獬豸」(xiè zhi),《東方有神獸》插圖比如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獬豸」(xiè zhi)的原型到底是什麼動物呢?其實是「喜羊羊」。外表溫順只吃草的羊也是怪獸?古代的羊其實很兇猛的,有一種鬥羊在鬥爭時,羊角相撞發出的聲音可以傳達至一公裡以外,而它們也因為兇猛強悍得以口口相傳,後期經過不停地進化和演變,化身為神獸「獬豸」。
  • [漫讀明孝陵]神道巍巍——祥瑞之獸獬豸、麒麟
    獬豸最早在史籍中出現,就呈現出一種神秘莫測的樣子。《後漢書》卷四十二云:「獬豸,神羊,能別曲直,楚王嘗獲之,故以為冠」。注引《異物志》云:「東北荒中有獸,名獬豸,一角,性忠,見人鬥,則觸不直者,聞人論,則咋不正者。」東漢王充《論衡·是應》中有:「獬豸者,一角之羊也……皋陶敬羊,起坐事之。」《晉書·輿服志》云:「或說獬豸,神羊,能觸邪佞。」
  • 柳氏民居丨屋脊簷角上的神獸,龍、鳳、狻猊、獬豸...長姿勢了!
    原標題:柳氏民居丨屋脊簷角上的神獸,龍、鳳、狻猊、獬豸......長姿勢了!《山海經·北次三經》:「馬成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白犬而黑頭,見人則飛,其名曰天馬,其鳴自訆。」 獬豸xiè zhi 示善斷邪 獬豸有神羊之稱,為獨角,又稱一角羊。《神異經》云:「東北荒中有獸如羊,一角,毛青,四足,性忠直。見人鬥則觸不直,聞人論則咋不正。」
  • 上古神話系列之獬豸(中國傳統法律的象徵,選作首爾的吉祥物?)
    今天要講的可是法獸獬豸,它的一些特性與上一期的窮奇正好相反哦。簡介:名字:獬豸(xiè zhì)出處:《後漢書》、《異物志》特徵:俗名又為獨角獸 能力:辨別是非曲直獬豸,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體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類似麒麟,全身長著濃密黝黑的毛,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長一角,俗稱獨角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