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孝陵神道的石像生中,獅子、駱駝、大象、馬都是現實中真實存在的動物,而獬豸、麒麟則是在歷史上經過了杜撰、加工和藝術家的再創造的神獸形象。這樣的神獸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又是在什麼時候開始作為陵墓神道石刻存在的呢?
獬豸最早在史籍中出現,就呈現出一種神秘莫測的樣子。《後漢書》卷四十二云:「獬豸,神羊,能別曲直,楚王嘗獲之,故以為冠」。注引《異物志》云:「東北荒中有獸,名獬豸,一角,性忠,見人鬥,則觸不直者,聞人論,則咋不正者。」東漢王充《論衡·是應》中有:「獬豸者,一角之羊也……皋陶敬羊,起坐事之。」《晉書·輿服志》云:「或說獬豸,神羊,能觸邪佞。」《太平御覽》卷第八百九十引《論衡》云:「獬豸者,一角之羊,性識有罪。」
獬豸
根據這些文獻中關於獬豸的描述,我們可以得知這種動物的基本特徵是:一、出於東北;二、一角,羊形;三、能辨別曲直,能辨認奸佞。由於它的這一特點,所以自秦漢開始,獬豸多以任法獸的身份出現於世,歷代執法者多以獬豸裝飾冠服。北周《庾子山集》云:「蒼鷹下獄吏,獬豸飾刑官」即言此事。《宋史·輿服志》則說:「獬豸冠,其梁上刻木為獬角,碧粉塗之。」
神道上有另外一種與獬豸長相極為相似,唯身體布滿鱗片的石獸為麒麟。麒麟乃是古代的「四靈」之一,《禮記·運禮》云:「麒鳳龜龍,謂之四靈。」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麒,仁獸也,麋身牛尾一角。」《爾雅·釋獸》中說麒麟是「麇身,牛尾,一角」。麇,即獐,在分類上鹿與麇同屬一科,體態極為接近,可見這是一種融合了鹿、獐、牛等動物形象於一體的獸類。
麒麟
《春秋公羊傳·哀公十四年》有「麟者,仁獸也,有王者則至,無王者則不至。」正因為其被視為祥瑞,所以歷代史籍中,關於見麟、獲麟的記載甚多,用以標榜盛世清明。
公元前122年,漢武帝行幸長安西邊的雍,在祭祀天上五帝時,獲得白麟,武帝認為是祥瑞出現,非常高興,作「白麟之歌」,還將當年定為元狩元年。又專門鑄「麟趾金」,用來賞賜給皇室或者是有軍功的大臣。
唐高宗龍朔三年(663)十月丙申在絳州出現麒麟,接著丙午又在含元殿前發現麟趾,高宗非常高興,將翌年正月一日改為麟德元年。
明人畫麒麟
永樂十二年(1414)農曆九月,剛剛遠徵漠北回來的明成祖朱棣接到奏報,榜葛刺(現印度地區)奉表來賀,進貢麒麟及名馬萬物。朱棣的皇位得自靖難之役,這樣的祥瑞無疑可以證明其帝位的合法性。因此他超乎常規地重賞了榜葛刺的來使,並在第二年命侯顯攜皇帝詔書前往榜葛刺賞賜該國國王和王妃。榜葛刺自永樂六年開始進貢,但直到這一次才受到如此隆重的禮遇,甚至得到大明朝的「回禮」,這無疑是「麒麟」之功。
永樂十三年鄭和下西洋歸來,跟隨船隊的麻林(現東非地區)使者隨鄭和向永樂皇帝進貢了「麒麟」。朱棣不僅親自前去迎接麒麟,百官也全部出動,爭相目睹這一吉瑞之獸,連一貫反對下西洋的戶部尚書夏元吉也稽首而獻《麒麟賦》。
大明的皇帝喜歡麒麟的消息隨著鄭和的船隊傳了出去,在他最後三次下西洋歸來的路上,也有中亞國家分別跟隨船隊進入大明帝國進獻麒麟,以追求與大明王朝貿易的巨額利潤。而見證了這一歷史事件的宮廷畫師則以妙筆生花畫下了這一使得龍顏大悅的神獸,卻是我們今天所熟知的長頸鹿。這一主要生活在非洲大陸的動物,看來是因為國人不識,又加上與史籍記載有幾分模模糊糊的相似,更重要的是皇帝願意去相信,便被定性為麒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