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大均在《孝陵恭謁記》中說,「逾橋,橋下之水通霹靂溝,曲水流波,潺湲斜注於東澗,是曰御河。」
霹靂溝乃孝陵陵區的第一道水系,其名大概取雨季多水時節,山泉加上雨水自山上奔騰而出,順溝而下,轟轟隆隆,成霹靂之勢。
北宋王安石貶居江寧時,曾做《霹靂溝》一詩,詩云:「霹靂溝西路,紫荊四五家。憶曾騎款段,隨音入桃花。」但不知此霹靂溝,是否彼霹靂溝?
墓前神道石刻是中國古代雕刻門類中尤為特殊且令人矚目的一種。固定且成熟的神道石刻出現於東漢光武帝劉秀的陵墓前,但是在此前應該擁有更長的醞釀與發展階段,其中現在所能見到最早的墓前石刻應該是霍去病墓前石刻。
霍去病墓石馬
霍去病墓位於今天陝西省興平縣內,漢武帝的茂陵附近。在他的陵墓前安放了一批雕工粗獷但造型生動的大型石雕。這批石雕,包括躍馬、臥馬、臥虎、臥象、臥牛、臥豬、魚、蟾、蛙、翁仲、怪獸食羊、力士抱熊、馬踏匈奴等石刻。也是為了彰顯他徵戰邊塞大漠的功績而製作的。自此以後,在帝王和勳臣墓前設神道石刻逐漸成為一項歷時悠久的傳統。
位於孝陵石獸陣列的第一位是獅子。
獅子並非本土動物,但在中國文化中,從帝王到民間,又能經常見到它的身影,因為太常見,反倒是不當回事,理所當然。但是其實它在中國境內的生存時間卻不過兩千多年。
中國與中亞、印度之間的往來甚早,獅子是作為貢品傳入中國的。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正式開通絲綢之路後,西方的物產和文化不斷傳入中國。現在所知的有關獅子傳入中國的最早記載見於漢代班固的《漢書》。
《漢書·西域傳》載:「烏弋國有獅子,似虎,正黃,尾端毛大如鬥」,又載:「遭值文、景玄默,養民五世,天下殷富,財力有餘,士馬強盛。.明珠、文甲、通犀、翠羽之珍盈於後宮,蒲梢、龍文、魚目、汗血之馬充於黃門,鉅象、師子、猛犬、大雀之群食於外囿。殊方異物,四面而至。」
漢代以後,獅子的進口不絕於史書。其進入路線基本上是從伊朗、印度經過阿富汗和中亞,最後從新疆,一站一站地輸入到內地。經過千裡迢迢抵達中國的獅子,往往被養在皇家苑囿內。
我們不僅從中亞地區源源不斷地接收獅子作為貢品,連帶與獅子有關的藝術形式也深深影響了兩漢乃至以後的石刻內容。
中亞地區的石刻藝術極為發達,神廟、城址、宮殿、陵墓前的圓雕石獅這一藝術形式或是藝術理念怕是從一開始就隨著獅子作為動物傳入中國一起進入。在已經發掘的伊拉克地區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遺址中,常常可以見到石獅的形象,其位置常常在神廟或者陵墓的門口。這類流行於兩河流域的獅子,其主要功能就是看大門。這種習俗也影響到了伊朗、阿富汗甚至南亞和中亞地區,乃至中國。
所以在中國境內,作為石刻的獅子從一開始就有入口標誌和守護大門的意思。
孝陵神道的獅子則一對蹲坐,一對站立。多有人認為朱元璋將獅子列於神道首位,是受了佛家的影響。雄獅在獵物前和黎明起身前往往大聲吼叫,這是著名的獅子吼。佛教文化中,獅子吼是佛陀說法、開示微妙法門、直抵佛法最真實本意的一種公認的隱喻。佛陀也被認為是凡人中的雄獅,他的座席被稱為「獅子座」,佛教藝術中廣為流行的文殊菩薩塑像,就表現為文殊菩薩騎在一頭獅子上的形象。
朱元璋自十六歲入皇覺寺,雖在外遊歷三年,但後來在寺廟中的時光有四年之久,對佛教文化的浸染自然比普通人要深,因此這一佛教中常見的猛獸被置於神道首位也是情理中的選擇。
轉自:明孝陵博物館
圖:賁放
↓↓↓點擊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