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現在的生活中,很多人在家門口或者是一些大的殿堂,廟宇,景區那裡都會看到一對很大的石獅坐落在門口,這個可以說是從中國古代就流傳下來的一種傳統文化。
眾所周知,獅子並不是中國的物種,最早時期是在漢朝時期,獅子從西域傳過來,在東漢漢章帝時期,西域大月氏國把一隻金毛獅子作為禮物進貢給中國皇帝,這也是獅子第一次進入中原進入中國。
那麼,石獅是怎麼進入我們的傳統文化和生活中成為不可缺少的一個習俗呢?為什麼會把石獅擺放在自己的家門口呢?這其中有怎樣的講究以來源呢?
石獅的起源與發展
在古代人的眼裡,獅子是一種神獸,很多人都把它當作是神話中的動物。在中國古代,獅子甚至和麒麟一起成為中國的神獸,唐代的高僧慧琳就曾經說過,」 狻猊即獅子也,出西域。」
在不斷的傳承之中,獅子就成為了看門守護的吉祥物,可以驅邪除惡。家門口擺放的石獅也是有很大的規矩講究的,一般來說,是一隻雄獅和一隻雌獅,而且是左雄右雌,這符合中國傳統男左女右的思想。
像我們如今現在生活之中,天安門前有石獅,中山公園門前有石獅,北京大學門前也有石獅,這種石獅已經成為我們古代到如今生活中都不可缺少的一種象徵,一種傳統。
在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國與西域各國的交往,這樣獅子才有機會進入中原。在獅子指第一次進入中原,引起了不小的轟動。由於中原人從來沒有見過獅子,剛見到獅子感覺很害怕,很新奇,這也就讓這位遠道而來的客人在中國享受到了很大的禮遇。
中國人都對他很喜愛,尊稱他為瑞獸。而在佛教之中,更是將獅子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文殊菩薩的坐騎就曾經是獅子。相傳佛祖釋迦牟尼降世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獅子吼曰,「天上地下,唯我獨尊」,這也就奠定了獅子在佛教中獨尊的地位。
在漢唐時期,帝王的陵墓都出現了石獅的蹤跡。用來震懾人,讓人敬畏,並且不敢盜取陵墓。在唐宋時期石獅開始走向民間,成為很多貴族家庭門前的護衛神獸。
石獅文化的講究
在唐朝時期,國力不斷強盛,並且唐太宗對周邊少數民族採取懷柔政策,贏得了少數民族的尊重,在威望和武力的雙重威脅之下,很多少數民族都尊稱唐太宗為天可汗,每年向唐朝,不斷的進貢大量的貢品,而西域各國為了巴結唐朝,紛紛加大了進攻獅子的數量。
在唐朝之後獅子就慢慢從皇室走入了民間,中國的石獅文化也就發展開來,很多的工匠都鑄造獅子來當成為石獅放在家門口,陵墓大門前用來向降魔驅邪,護家鎮宅,祈求平安。
石獅文化在明朝時期達到了巔峰,很多的宮殿,園林,府第,衙門門前都有石獅的影子,石獅也就成為中國古代建築不可或缺的一個裝飾品。而像我們現在如今傳統文化之中流傳下來的舞獅,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流行起來,象徵了中國人民對祈求平安,保佑家庭和睦的美好願望。
像我們現在很多家門口的石獅,他都是有一定的區別的。石獅頭頂他並不是頭髮,而是疙瘩卷。這個疙瘩卷其中有著很大的講究。這其中,與中國森嚴的官吏制度有著很大的關係,像一品官員石獅子頭上的疙瘩卷就可以有13個,二品官員9個,三品就有11個。
在七品以下的官員都不允許門口擺石獅子,那麼皇帝門前有多少個呢?像故宮太和門前的石獅就有45個疙瘩卷,為什麼是45個呢?這其中有著很大的趣事,皇帝尊稱天子,也叫九五至尊。那麼五九四十五也就有了45個疙瘩卷了。
石獅文化在中國,更代表著是一種人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美好祝願和嚮往。很多人民把它放在家門口,也都是起到一種威懾的作用,想要除魔驅邪避禍,保佑家庭和睦。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石獅更是一種精神的象徵,從一定層面來說,它可以讓人們在精神方面有一個寄託,封建時期的人民,都信鬼神,而石獅也就能很大程度上幫助人民在精神層面尋求一個安慰,一個寄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