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鬥」!詩詞,最初只是文人抒發感情的一種方式,但中國向來是詩的國度,唐詩、宋詞、元曲更是耀眼的明珠,因之也產生了千千萬萬首絕佳之作,而詩歌的題材和類型,也在發展中變得越來越豐富。
唐代早期國力強盛,開疆擴土成為了每個帝王熱衷的事情,因此,邊塞變得越來越重要,許多文人,為了有個好前途,也紛紛將眼光望向邊塞,希望能在行伍中混個封妻蔭子,「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似乎成為了當時的「時尚」,甚至以山水田園詩聞名的王維,也有過「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身轉戰三千裡,一劍曾當百萬師」這樣雄壯的詩句!
在這種背景下,產生了很多著名的「邊塞詩人」,比如,王昌齡、高適、李頎、岑參等,他們的詩歌,縱橫豪邁,寫邊塞的肅殺風景,也寫軍隊徵戰的「霸氣」,因此,他們幾人的邊塞詩,讀來多有「殺氣」,有些甚至讓人心有餘悸,不寒而慄。他們四人的詩,多讀一讀、體會一下,肯定能夠感受到冷兵器時代的殺氣是怎樣的。
因為這四人的詩歌較多、流傳也非常廣泛,就不再一一列舉實例,除此之外,我們再來看一些非邊塞詩且殺氣很重的詩歌。
首屈一指的,當然是李白的《俠客行》,詩曰: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閒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救趙揮金錘,邯鄲先震驚。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第一次讀到這首詩,是小時候看金庸的小說,《俠客行》開篇,便放上了李白的這首名作,對「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印象非常深刻!
唐代遊俠之風很盛,關隴一帶,更是如此,因此學習劍術,成為遊俠,也是當時很多人的選擇,據說李白年輕時便曾拜劍術大師裴旻為師,「十五好劍術,高冠佩雄劍」,劍法很高,因此他寫《俠客行》,也可以說是一種尚武的夢想吧!「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是李白的最高追求,但無奈,他一生都沒有實現。
崇尚遊俠的,還有詩人賈島,他在《劍客》一詩中說: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
當然,比起李白的「十步殺一人」,這首詩的「殺氣」就弱了很多,但仍然有一種躍躍欲試的感覺,雖然賈島只是託物言志,但仍然讓人感受到那種俠客比武前,緊張而又肅殺的氣氛!
另外,一些帝王將相的詩歌,也殺氣縱橫,讓人讀之如率百萬雄兵!
最著名的一首,我想莫過於黃巢的《不第後賦菊》,詩曰: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黃巢是唐末農民起義的領袖,出身鹽商家庭的他,不僅善於騎射,也善於用詩歌表現自己心中的感情,這首詩,寫於他科場失利後,看到整個晚唐王朝的黑暗和腐敗,讓他對李唐王朝充滿了不滿,落第後反而豪情倍增,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佳作。
而且,黃巢真的這樣做了,他真的讓「滿城盡帶黃金甲」了!乾符五年,王仙芝死,眾人推舉黃巢為主,號稱「沖天大將軍」,改元王霸,乾符六年十二月一日,兵抵潼關,十二月十三日,兵進長安,於含元殿即皇帝位,國號「大齊」。
據說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有一首《示僧》,也殺氣沉重,讀之讓人不寒而慄,詩曰:
殺盡江南百萬兵,腰間寶劍血猶腥。山僧不識英雄主,只顧嘵嘵問姓名。
如果傳聞真實,這首詩應該是寫於鄱陽湖大戰之後,朱元璋以少勝多,擊敗了陳友諒近百萬的大軍,第二天,朱元璋到一個寺院遊訪,院中主持見朱元璋煞氣很重,於是便動問姓名,希望能夠幫他解煞,朱元璋聽罷,在寺院牆壁上寫下了這首詩,大笑而去。
作為開國皇帝,朱元璋從白衣起家,經歷了無數艱難險阻,可以說戎馬一生,當真是殺伐果斷,這首詩,也的確有一股梟雄之氣!
金朝完顏亮,有一首《題臨安山水》,也寫得極具殺氣:
萬裡車書一混同,江南豈有別疆封?提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
說,完顏亮看到了柳永的一首《望海潮·東南形勝》,於是頓起南侵之心,於是提兵百萬,將要滅掉宋朝。這故事,明顯是杜撰,即便完顏亮真的讀過柳永的詞,也絕不可能因之而起南侵之心,有人居然將完顏亮起兵的「罪」歸結到柳永的詞上,當真是小兒之見,可笑之極,說是羨慕大宋的繁華富庶,尚可,但說因柳詞而羨慕,那就本末倒置了。
當然,殺氣很重的詩歌,有很多。比如,嶽飛《滿江紅》中的「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縱橫豪邁,令人敬佩;李賀《雁門太守行》中「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殺得血流成河,又因天寒地凍,血水都凝固成了「胭脂」,令人不寒而慄……
好了,先就說這麼多吧!你還知道哪些?不妨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